第623章 陛下,要种棉花

“陛下,棉花对我大明有大用!”

刘英解释道,“就如元帝忽必烈,也曾要求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方,每年必须上缴十万匹棉布给朝廷!”

“十万匹棉布?”

朱元璋一怔,“这得毁掉多少田地?”

“陛下说的也不无道理。”

刘英轻笑道:“如此天文数字,各地官员只能想尽办法,扩大种植棉花。”

“同时,忽必烈还让各地拔桑种棉!”

“拔桑种棉?”

朱元璋两眼再次一瞪,“这又得有多少桑农要遭殃?”

“陛下,但效果很好!”

刘英道:“很多百姓,都能穿上棉布衣物。”

“是那些大户家的百姓与商贾能穿上吧!”

朱元璋淡声道。

“陛下圣明!”

刘英继续道:“但陛下,那些大户家中的百姓与商贾,都能穿的起棉布衣物。

如此,若继续种上几年棉花,棉布必然会更多,价格也就会降低。”

“能穿得起棉布的百姓也就越来越多!”

“棉布可比麻布舒服多了,价格还比丝绸低上十数倍!”

“另,将棉花采摘下来,不用纺织,直接塞进衣物之中,到了冬天,也可御寒。”

“此种棉衣御寒功效,比大氅还要暖和!”

朱元璋顿时满脸惊奇,“竟是如此?”

刘英满脸肯定,“陛下,确是如此!”

“如此,那便种棉花!”

朱元璋道,“此事,咱下旨,河南、山东每户人家,必须种上两亩棉花。”

“陛下圣明!”

刘英拱手行礼,“陛下,微臣觉得为了提高那些百姓们种植棉花的积极性,缴纳田税之时,可用棉花抵扣两成的田税。”

“嗯?”

朱元璋神色一眯,有些好奇问道:“雍泰,你又有了什么想法?”

“陛下,现在咱大明,还有很多百姓,都缺少衣物穿。”

“是啊,百姓们虽然可以吃饱肚子,但还是买不起全家穿的衣物。”

说起这个,朱元璋也是满脸无奈。

对于这些事,他比谁都清楚,但他当了大明皇帝,手下数千官吏,数十万兵将。

他也无能为力。

刘英道:“陛下,微臣有法子,可让全天下百姓,都穿得起便宜的棉布衣物。”

“雍泰所言为真?”

朱元璋顿时大喜,

刘英道:“陛下,微臣绝不敢欺瞒陛下!”

“那你需要什么?”

朱元璋紧紧盯着刘英,十分激动。

“棉花!”

刘英直接道:“陛下,咱们有数千万人口,至少有着一千多万妇人青壮,在种完田地之后,空闲下来。”

“如此多的人,只要有着足够多的棉花,微臣有法子,让这些人,都在农闲之时,织出足够的棉布。”

<!---->

刘英又道:“陛下,如此便需要足够多的棉花。”

“山东、河南那些百姓,只要交足够……”

说着,刘英又想起什么。

“陛下,微臣想让那些商贾,前去山西、甘肃、山西等地,收棉花!”

“可!”

朱元璋直接道,“今年已经过半,山东、北平这些地方,很快会寒冷下来。”

“尔等工部要存上足够的棉衣,若不然徐达麾下那十五万大军,就只能撤回一半,回来应天。”

“喏!”

刘英又道:“微臣还准备,在松江府、平江府、镇江这些地方,建纺织机工坊!”

“纺织机工坊?”

朱元璋又是一动。

“正是!”

刘英道:“陛下,现今,松江府有着大量的商贾,招人纺织棉布。”

“但他们的规模,对比整个天下来说,还是有些太少了!”

“另,现在松江府、平江府这些地方,百姓都分了田。

他们也都招不下多少工人,给他们纺织棉布。”

“如此,不若咱朝廷直接制造大量的纺织机,交给那些百姓们,让她们在家中就能自个纺织衣物。”

“这怎么可能?”

朱元璋下意识撇了撇嘴,有些得意道:“雍泰,这你就不懂了,你还见过纺织机吧?”

“纺织机机很大,能占满一座大殿。”

“咱妹子在后宫,就有一架纺织机,寻常百姓家中,一间房都放不下!”

“这么大?”

刘英一怔,他还么真没好好看过,这个时代的纺织机呢。

“那是!”

朱元璋得意道,“咱妹子那架纺织机,可是咱大明最好的一架。

尽管如此,咱妹子想要织布,还需要很多宫女配合!”

“竟然是如此!”

刘英又明白了。

“陛下,若是如此,那便不能卖给百姓!”

朱元璋好奇道:“那你要如何?”

“陛下,可每一县,或每一镇建一个纺织厂。那些乡镇,或府县之中,总有一些妇人,田地少,家中还没什么活计。”

“如此,那便让她们去纺织厂织布!”

“每织出一匹布,给她们一百文工钱。”

“织布所用棉花与机器,全部由朝廷工部出资,或由当地府县出!”

“朝廷出这个钱?”

朱元璋想了下,继续问道:“雍泰,这需要多钱?又需要多少人管理?”

“这……”

刘英一愣,随即便连连请罪。

“陛下恕罪,此事是微臣考虑不周。微臣发现,若此事真成了,那这些纺织机与棉花,便是朝廷的。”

“只要

“嗯!”

<!---->

朱元璋也跟着点头,“那些官吏也会中饱私囊,还会将这些罪责,嫁祸给那些妇人!”

刘英道:“陛下,那便只能给那商贾合作!”

朱元璋有些疑惑,“合作?”

“对!”

刘英微微点头,“咱大明要攻打山西、陕西、上都、辽东这些地方。”

“需要很多棉衣棉布。”

“咱大明可制造很多纺织机,卖给那些商贾,让他们招人去织布,织棉布。”

“他们织好,咱朝廷统一买走!”

“只是,咱朝廷一次买走,要先付一部分定金。而且,所买的棉衣棉布,数量众多。”

“那些商贾卖给咱朝廷的价格,便要比那些铺肆棉布的价格,要低上一成,或两成。”

“另,他们要卖给咱们朝廷棉布,他们还需缴商税!”

“他们所用纺织机,也是从咱朝廷所买!”

“他们还要给那些女工发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