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美1625一贱下天山

第558章 海上要津(二)

第558章 海上要津(二)

1642年11月18日,正处于气候干季的檀华岛(瓦胡岛),天空澄澈如洗,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湛蓝色,几缕薄云淡得像是画笔不经意间的留白。¢w′o,d!e*s¨h^u-c′h¢e.n`g?._c?o?m′

海风从东北方吹来,带着大洋深处特有的咸润,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越来越浓郁的甜香。

那甜味并非果的芬芳,而是更为厚重而扎实,源于土地和阳光的结晶——成熟的甘蔗气息。

广袤的甘蔗田从泰平堡(今檀香山市)外围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麓,连绵两万余亩,宛如一片起伏的绿色海洋。

蔗秆粗壮,高过人顶,茎节分明,在阳光下泛着成熟的紫铜色光泽。

置身于田地里,就能嗅到一股极为浓郁的甜腻,还混杂着一丝植物的青涩气息。

此时,甘蔗分已经已达到顶峰(蔗含量约15%-16%),正是收割的最佳时刻。

“老周,你们动员了大概多少人力?”夏威夷拓殖专员、海军少校林义德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密如青纱帐的甘蔗田,眉宇间难掩喜悦。

这甘蔗产量估摸要比去年增加三倍以上,虽然不能完全满足本土数十万国民所需,但好歹能减少一部分进口,算是为拓殖区创造了些许经济价值。

“回林长官,我们已经动员了泰平堡(今檀香山)及周边八个拓殖屯一千六百多人。”檀华岛总屯长陈延年朝他拱了拱手,笑着应道:“另外,我们还以酒水、铁器及粮食为酬,征召附近的土人部落,约莫会有五六百之数。”

“这人力还是不够多呀!”林义德摇了摇头,“以每天砍一亩至一亩半的进度来看,这两千多人怕是要耗时十来天才能全部收割完毕。这天,要是下几场雨,可就麻烦了。”

“林长官,按前几年的天气来看,干季时节一般不会有太多雨水。”陈延年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眼天空,“即便,偶有落雨,这般温暖气候,要不了半天时间,地里便会干透,不影响继续收割。!q\d?h~b_s¢.!c?o,m\”

“那最好不过了!”林义德拍拍手,走下了田埂,朝堡寨的方向行去,“也不知道,本土那边的机械厂有没有捣鼓出收割甘蔗的机器。要是有的话,弄几台过来可是要省不少人力。那么,咱们就可以腾出一些劳力,复种更多的粮食作物,以供往来移民船只所用。”

“林长官,每年的移民船不从我们这边过……”陈延年提醒道。

“以前受信风和洋流影响,移民船自然不会从我们这里经过。但是……”林义德转过头来,脸上露出一丝神秘表情,声音还刻意压低了几分:“但是,要不了几年,我们这片岛屿就将成为移民船往来的中途补给站。”

“嗯,准确地说,以后凡是跨越太平洋,往返两边大陆的船只,都要从我们这里过了。”

“嗯?”陈延年惊诧地看着他,“林长官,此话何意……”

“蒸汽船!”林义德嘴里吐出三个字。

“蒸汽船?”陈延年闻言,顿时瞪大了眼睛,“就是那个……那个无需风帆,仅凭烧煤便能行驶的蒸汽船?”

“不错!”林义德点点头说道:“从海军部传来的消息,正在推进的蒸汽船项目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估计会很快定型建造。到时候,从本土到我们夏威夷拓殖区,就无需绕一大圈,去捕捉信风和顺应洋流,耗时费力不少。”

“林长官的意思是,使用蒸汽船便能实现点对点的直接通航?”

“对!”林义德眉头一挑,“蒸汽船无需借助信风和洋流,可以在海上走一条相对较直的航线,驶往既定的目标。由此,会大大节约通航时间,将整个行程从原先的40-50天,缩短至20多天。”

目前从新华本土前往夏威夷基本上跟移民航线重迭,都是先借助自北向南流动的加利福尼亚寒流,一路向南行驶,进抵至大约北纬15度至20度的较低维度时,然后借助东北信风,掉头向西,航行约两千多海里,直接逼近夏威夷群岛的经度。}<如:文t!3网*? ?更}?新|最?快,

当通过天文导航(观测太阳、星辰)计算出准确的经度时,船只便会稍向北调整航向,驶向夏威夷。

这条航线相对来说还算是顺风顺水,一艘性能良好的新华快船大约需要40-50天。

而从夏威夷返回新华本土,因为需要经历多段逆风航线,以及频繁迂回,耗时就要长得多。

从夏威夷出发,船只不会直接向东,而是先向西北方向航行。

因为低纬度地区的东北信风是从东北吹向西南,向西北行驶,虽然不是完全顺风,但可以将强劲的东北风变为有一定角度的侧风,使得船只可以缓慢向西北方推进。

当船只艰难地向西航行到大约北纬30度-35度时,就进入了中纬度盛行西风带。

在这里,船长会下令转向,切入北太平洋暖流带,该段航程是全程中最快,也是最顺畅的一段,船只乘着西风和暖流,高速驶向新洲大陆。

接近大陆时,北太平洋暖流将船只带到新洲大陆西海岸的北部,之后,船只便可借助沿海的洋流和风向,向南航行,最终抵达目的新华本部。

这条迂回路线非常漫长,全程超过四千多海里,至少需要60到70天,甚至更久,远远长于去程。

甚至,从夏威夷前往大明的时间,都比这段航程费时间要短得多。

而蒸汽船的出现,将彻底改变这种情况。 陈延年被林义德这番话给震惊到了,他下意识地环顾四周--远处是苍翠的山峦,近处是忙碌的甘蔗田,还有堡寨中冒着袅袅青烟的制厂,以及海港边那座简陋的木制码头。

这一切,或许都要因“蒸汽船”这三个字而被赋予全新的意义。

他仿佛能看到,不久的将来,一艘艘喷吐着黑烟的蒸汽船,无视信风和洋流的桎梏,直接劈波斩浪而来,为这片岛屿带来源源不断的人口、物资和来自中枢的一道道政令。

“若真如此……”陈延年声音带着一丝激动和期盼,“那我们夏威夷拓殖区将不再是海外孤悬的飞地,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太平洋枢纽站。”

“这里更是我新华统治太平洋的支点。”林义德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扫过那片蔗田,“所以,我们现在的每一分建设,都是在为这个支点不断夯实基础。”

四年来,新华中枢以一种近乎战略忍耐的姿态,缓慢而又吝啬地开发这片群岛,移民数量也仅两千一百余人。

除了檀华岛这一核心区域聚集了一千八百多人外,在焰峰岛(今毛伊岛)建立了约两百人的拓殖点,而在面积更为广阔但也最为原始的琉熙岛(今夏威夷岛),也仅有一百余移民在沿海一隅艰难建了座木寨。

这点人口,与其说是统治夏威夷群岛,不如说是在地图上插下了几面旗帜,象征性地将这片海上要津据为所有,防止被其他海上势力觊觎(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穿越众的执念)。

新华对这片群岛的拓殖和开发,务实而缓慢。

初期两年,来自大明闽粤的移民们,利用当地湿热的气候地理环境,在檀华岛肥沃的河谷地带引水开渠,开辟出一畦畦水田,广泛种植水稻。

虽然气候与故土迥异,但拥有种地天赋的新华移民们依旧成功实现了稻米的丰收。

在精耕细作下,一年两熟的水稻总算产出了足以糊口的粮食,无需再从新华本土千里迢迢地输入。

与此同时,耐旱高产的红薯也被广泛种植于坡地,进一步巩固了移民的口粮供应,甚至还成为与当地土人交易的一种商品。

只有实现了基本的粮食自给,这片拓殖地才能不依赖于遥远且不可靠的本土补给,真正扎下根来。

在满足基本温饱后,经济作物的种植便被提上日程。

去年试种成功的甘蔗,无疑是迄今为止拓殖区发展的最大亮点。

本土对的需求巨大,而檀华岛的气候和土壤简直是天然蔗场,更是向本土证明此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那座使用蒸汽机驱动的制厂,虽然在本土看来可能只是寻常工业,但在这片蛮荒的群岛,它那轰鸣的机器声和巨大的金属碾辊,却是新华文明与力量的象征。

此外,群岛山地中生长的檀香木,则是老天馈赠于新华的另外一种财富。

一颗颗散发着芬芳香气的木材,被移民船顺路运往大明、日本、朝鲜乃至东南亚市场售卖,是拓殖区政府最为重要的财政收入。

至于这片群岛被命名为“夏威夷”,好像是中枢政府特别赋予的称呼。

顾名思义,以“夏”威“夷”!

嗯,充分解读了华夏传统的天下观。

当然,在新华中枢政府眼里,它象征着新华将以这片群岛为基地,将浩瀚的太平洋纳入统治范围内,进而威服四方“夷狄”--无论是欧洲殖民者,还是太平洋诸岛土著,彰显华夏文明辐射大洋的影响力。

然而,在此之前的四年,夏威夷群岛并未真正发挥出设想中的海上补给站作用。

它更像是中枢布下的一枚闲棋冷子,投入有限,建设迟缓。

那唯一的码头仍是木制结构,简陋得只能停靠一艘大型帆船。

当然,大部分时候,它总是冷冷清清的,鲜有船只往来停泊。

前期的工作重心也完全在于生存,开垦土地,种植粮食,与当地土著建立初步的合作关系。

也就是去年,甘蔗试种的成功和那座小型蒸汽制厂的建立,才给这里带来了一丝丝改变。

这证明此地不仅能自存,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多少引来了本土中枢的关注,追加了蔗农移民和部分工业设备,给这片原始土地带来了更为现代的气息。

而蒸汽船的问世并投入使用,将会彻底重塑这片海洋的格局。

可以预见,当第一艘冒着黑烟的蒸汽船冲破信风的束缚,沿着一条更短的航线直抵檀华岛时,它所代表的,将不仅仅是航速的提升,更是一种全新的统治力。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