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镶蓝旗!济尔哈朗
尚可喜怎么也没有想到,只过了区区一载光景,大明的变化居然如此之大。
这一刻,尚可喜目光涣散,大脑下意识地逐渐分析、抽丝剥茧,可他越分析,越是证明了一个让众人难以相信的事实。
那便是:大明一朝那位开国太祖朱元璋,似乎真的下凡来到这世俗凡间,以此来救这大明崇祯一朝,救这将亡的大好河山。
而此事若是真的,他们这些叛逆之人又该如何自处?
对于朱由检,他们是失望之至,绝不后悔。
可如今的大明,此一时彼一时。
连在这大清被封了智顺王的尚可喜都开始踌躇不展、徘徊犹豫,更莫提大学士范文程、汉旗主将马光远以及佟养性他们了。
毕竟在大清朝廷。
他们这些汉人始终是低人两等的。
所以即便是被封了智顺王的尚可喜,在大清也都有着鲜明的认知。
奴才,奴才还是奴才。
怎会如同在大明那般,巅峰之时隐隐间更是能同帝王平起平坐?
这种事情在大清却是绝不可能。
如果说这中原之处关内的世家豪族,或许还对大清抱有如同对原本大元的那种期望,让他们放任自流,甚至成为一省一府一县之处的土皇帝。
可对于投了大清已有数载时光的尚可喜、范文程他们这些人,在了解了大清还有那位称帝天子皇太极的野心之后,便决然不会有这种奢望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甭管皇太极再如何重用他们。
可大清、大明,汉人、满人之间,在如今这时候终归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防范之心远远大于重用之意。
这自是佟养性、范文程这些人一早便知道的。
不过知道归知道,又能如何,还不是乖乖听话嘛。
在此之前,天下之大,可就只有这大清是他们的容身之处了。
做人总要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
尚可喜一人言语,但其影响却是在这营帐之内汩汩流淌,同样让范文程一阵牙疼。
“大明开国太祖……”
朱元璋这三个大字。
他心有敬畏,连说都不敢说。
对于文臣,朱元璋是个残酷的符号,而对于武将,那便是立功开国的大好时机。
一时之间,这军帐之内再度回归沉默。
不过此刻的沉默,同之前的却是再度不同。
如今的大明不是那崇祯小儿做主,而是换了开国太祖皇帝,那么他们会不会也有机会?
众人心思各异。
能当人,谁愿意当狗。
而这消息在传到这汉齐军帐之内的同时,也传到了由皇太极亲自吩咐、同样是他心腹的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之内。
济尔哈朗乃是皇太极的心腹,也是努尔哈赤的侄儿。
他们两人关系极近,所以才让济尔哈朗前来辅助汉旗劫掠辽东边关,同时也有着监督之意。
而当这消息传到他济尔哈朗的耳朵里。
济尔哈朗失声一笑:“汉人大明~”
在大清他们满人的眼里,虽还有几分本事能耐,但在一次次胜仗之下,对于中原汉人的轻蔑是早已到了骨子里。
“胡说八道,这些汉人就会玩这些哄小孩的阴损手段,死而还阳,死而复生,还说他们太祖爷。”
“几百年前的人能重新出现在这大明朝?”
“他大明太祖朱元璋要是能死而还阳,那么我大清的先帝努尔哈赤岂不是也能……哈哈哈……”
镶蓝旗的主将济尔哈朗大声嘲笑,言语中尽是不屑。
主将如此,使得镶蓝旗的各处将领、士卒对此也是抱有不信之态,哪怕有一些性子谨慎的。
可打探之后,终究也只是认为一番戏言。
此事实在天方夜谭,太过可笑。
虽然大明一朝在这短短一载之内,将那些反王势力全都消灭,而且还有之前的封锁。
可他们这些人对于大明虽有了解,却不如范文程、佟养性这些人深之又深,再加上那些反王连大明寻常官员都不是对手,更不可能被他们这些满人八旗镶蓝旗的一众精锐放在心上了。
在他们眼里还不过是废物打废物,全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而同中原之处的合作这些事宜。
大多情况下也都是交由佟养性他们这些汉人,满人多为监督,所以济尔哈朗就更加不屑一顾了,甚至连派出去监督佟养性的那些人手也没有再进一步增加兵力。
继续保持原样。
“这大明终是要亡了,死到临头,如今还蹦出这等谣言,因此想要重聚民心,振奋这大明边关之处的士气吗?”
“早晚有一日,我大清亦能同大元那般入住这中原之处的大好河山,让这些汉人狗东西一个个全都尊我大清为主,我们满人才是这片土地之上最为尊贵的种族,汉人不过只能给我们当狗而已。”
“哈哈哈……”
济尔哈朗继续大声嘲讽,笑声之中的讥讽之意,哪怕他这镶蓝旗中有些汉人在,却也是毫不在乎。
汉人算得上什么东西?
也配让他济尔哈朗去做一些表面功夫?
一点点都不配。
……
朱由检还未到这辽东边关之处,不过却是越发靠近,而《大明日报》在曹化淳的推动下,为了预热劝降计策,也开始刊登相关内容。
关于佟养性、马光远、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范文程他们这些如今在大清朝廷已然占据高位的汉人。
锦州城四处的报童继续沿街叫卖,卖力吆喝。
虽是不过八九岁的孩童,却穿着地方日报统一颁发的标志性服饰,使得他们眉眼清秀的同时,身子看上去也极为干净有力,很容易得人好感。
让《大明日报》的销量节节攀升。
“号外号外!太祖皇爷普天大赦。此前叛明之人,范文程、佟养性一干人等,若可戴罪立功,大明不计前嫌,可重归怀抱。”
“汉人是汉人,所谓大清终究蛮夷。遥想当年,大元亦是在我大明太祖征战之下尽数归服,还有那漠南蒙古八部,也都为我大明藩王所用。元人、蒙古人可为我大明臣民,如今本我大明之人,又如何不可。”
“号外号外!!!”
“大明不计前嫌,太祖圣皇爷高义。”
……
茶余饭后。
码头边、做工之处,甚至许多修筑堡垒、以工代赈的百姓,面上尽是笑颜。
即便在这刚刚入了日头、有些焦灼炙热的天气之下,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脸上黑红的面庞上,大豆般的汗珠滚落,可却依旧咬牙坚持,个个都是好汉子。
大明一朝,在辽东之处,同样在于银钱。
有了足够的银钱,许多政策实施有了足够的支撑,银钱到位,实施便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
再加上有祖大寿、曹化淳还有吴三桂他们这三人:一人乃是地方高官,一人乃是天子近臣,还有一人代表着本地势力的妥协。
所以在这辽东城内,百姓们的生计得到保证,四处自然是一片升平。
“此计策一出,一举两得。”
“若是有心归降,自能让我大明更近三分;若是无意归降,也可使出反间计,自能让汉旗地位在大清那些满人之中直线下降,随后亦能够增长我大明胜算。”
“太祖皇爷虽是在京城之内,却能运筹帷幄千里之外,这般神机妙算,我祖大寿万般钦佩。”
祖大寿拱了拱手,大声笑道。
吴三桂持着刀兵,负责保护祖大寿还有曹化淳二人的安危。
曹化淳听后,带着些许公鸭嗓,心情好了,声音拔高,所以有些破音:“咱家还未离了京城时,在那宫内紫禁城,太祖皇爷便时常说,我大明之敌在大清,在那皇太极,在这满八旗,除此之外,天下无我不可用也。”
“但凡能击溃或影响这大清、皇太极、满八旗之人之物,天下之事,尽可摒弃前嫌。”
“这便是太祖皇爷,我大明朝开国天子的心胸万里,自是常人万万不能匹敌也。”
曹化淳眼中带着敬畏,语中带着虔诚。
说话之时,那浓浓的臣服之意,可不是寻常臣子能比。
祖大寿深以为然地点着头,继续踏步在这锦州城之内,开始四处探访巡视。
大明好了,官员、百姓的前程仕途变好了,所以任何一人都不愿落下这艘大船,都想要随之而驰骋。
做事也就自然尽心尽力。
赫然间,当这一份《大明日报》从锦州城内传出,传到关外,到了佟养性、马光远、范文程一干人等的手里。
他们一个个的心下又是一紧,心脏如遭蒙古惊雷,砰砰作响。
只因在这一刻。
他们全都动了心,只是看着彼此,没人敢捅破这个窗户纸,敢说出口罢了。
也就在这时,不在军营的智顺王尚可喜姗姗来迟。
再次归来。
他脸上带着风风火火之色,一屁股坐到众人身前,走起路来有些别扭,想来应当是双腿之处过于摩擦,导致挫伤。
尚可喜一坐下,先牛饮了一壶茶水,缓了口气,这才面露激动之色,看向帐内佟养性、范文程等人:“此事确认过了,辽东封锁已开,锦衣卫、东厂的番子不再严管,之前在中原之处的旧部总算联系上了。”
“为此本王还冒了不少的风险,专门前去那关宁防线附近的边关驿站,同那旧人亲眼相见,所以才敢肯定,这位大明开国太祖他老人家是真的坐镇京城,在那朝野之间当朝内阁首辅温体仁归顺,东林党已然全灭。”
“如今东林党存活下来的,像那尚书侯恂、郑三俊,以及那位内阁大学士,个个全都摇身一变成了皇党。”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一叠晶莹剔透、状如锥子的方形颗粒,摆放在面前的案桌上,以示言之凿凿的物证:“京营之处还训练新军,新军下了江南,不仅将中原之处的晋商抄家灭族,连那江南之处的徽商也都由成国公朱纯臣、魏国公张世泽一干人等拿下,灭了东林书院,恢复了那江南之处的盐业生意。”
“这便是那盐业之中的极品,称之为雪花盐,颗粒饱满,晶莹剔透……”
将物证摆放于此,尚可喜面庞带着难掩的兴奋,继续兴致勃勃地开口:“根据我那旧人言说,如今江南之处,盐业之利经过一番清洗,那徽商商会也摇身一变成了成国公朱纯臣等人麾下的新任商会,专门负责盐业税收。”
“如今单单江南之处,每年都可给大明朝廷税收将近足足两千万两。”
尚可喜将他所打探得来的尽数说出,一件件一桩桩,其中任何一件的影响都足以增强大明国力,当这数件数桩全部加在一起,对大明的加持更是不敢想象。
“那成国公此前不是个酒囊饭袋吗?如今这京营大都督的位置,他居然也能领军下江南,同东林党斗了个你死我活,还斗了个大胜特胜。”
佟养性、马光远二人是武将,对于这些勋贵自是大为了解。
可如今似乎一切都变了,废物变宝,点石成金,仿佛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太祖朱元璋的到来而改变。
当下的大明一朝,便是从之前的大厦将倾,变得如今有了中兴之望。
而如此的局势。
他们这些叛逆之人,还有什么好下场?
他们对崇祯没有信心,可对朱元璋这个死而复生的人,心中实在是惴惴不安。
“大学士,你怎么看?”
佟养性想破脑袋也不知该如何行事,只能将目光放在了他勉强可信的范文程身上。
若是敌人是人。
他佟养性或许还能凝聚些心气好好斗上一斗,可朱元璋是人吗?
一个几百年前葬入皇陵的死人,如今重新活了过来。
真能算得上人?
还有那亩产万斤的玉米、番薯、土豆这些粮食,对于一个大军的加成更是不用言说。
还有忽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京营新军、军械所,以及其他各种此前听都未曾听闻的东西,让他佟养性也是有些方寸大乱,不知所措。
两人交谈之间,马光远终究是和尚可喜一路而来,趁着这个空档,便将刚刚得来的这一份《大明日报》递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