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崇祯亲临辽东
“陛下,求求陛下了,您吃点,人是铁,饭是钢,陛下如今可是滴水未进。”
洪承畴一众将领在朱由检营帐之外大声求情,苦口婆心。
众多将领开口之时,几分不善的目光也隐隐朝面色尴尬的高迎祥看去。
众人虽不知他二人之间的谈话,但朱由检却是在两人谈话后开始在大军中四处求证,随后便有了此举。
用后脑勺想也知道,绝对跟高迎祥脱不开关系。
“大都督,末将……末将冤枉。”
高迎祥面露无辜之态,满脸无奈地说道。
洪承畴也并非非要责怪他,重中之重是解决面前的事情。
若是朱由检真有个好歹。
他们这些人谁也别想好过。
别忘了,在这大明朝还有那位太祖皇爷。
“高总兵,当务之急是陛下的安危才对。”
洪承畴开口。
高迎祥只能在众多将领的目光下硬着头皮入了军帐。
来到帐内,见朱由检躺在床上,饿了两顿的他此刻面色还算好,只是肚子咕噜咕噜叫个不停,嘴唇有些发白,身子也渐渐绵软无力。
寻常身弱之人饿上两顿,影响极小。
可朱由检在新军内锻炼出的体魄,如今已能轻易撂倒两三个大汉,加上往日将养修补的元气,已然算得上身强体壮。
而武将饭量本就比普通人要大得多,所以朱由检饿上两顿的反应才会这般明显,更别提他还滴水未进,影响就更大了。
“微臣见过陛下。”
高迎祥拱手说道。
“别来劝朕,朕这次心意已决。”
朱由检眼中满是坚定。
高迎祥也不敢说太多,只能委屈巴巴地道:“陛下,其实可以喝水的。哪怕是天灾人祸时的流民,虽吃不得饭食,但饮水却还能支撑几日……”
高迎祥打算迂回劝说,可朱由检性子犟,一旦钻了牛角尖,除非自己想通,否则谁也拉不出来。
“百姓口中无食、亦不饮水,朕才能尽快尝到百姓之苦,才能有所领悟。”
“好了,退下。”
朱由检开口。
天子的旨意,高迎祥不敢不从。
不遵天子旨意,照样是掉脑袋的罪名。
高迎祥被赶了出去,洪承畴见此,只能唤来太医,随时等候差遣。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
到了第三天,朱由检躺在床榻上,肚子早已不叫了。
饿过头了。
他脑子晕眩,身子无力,面色也添了几分惨白,捂着肚子饿的前胸贴后背,尤其嗓子喉咙处干涸得厉害,嘴角边生出不少口疮。
能坚持到现在,全凭意志顽抗,可这却把四周的臣子急得团团转。
“陛下,求求陛下您了,赶快吃点。”
洪承畴堂堂五边大都督,急得亲自端着温热适中、养胃的大米粥,放到朱由检床榻边。
“让高迎祥来。”
朱由检沙哑着声音,语气虚弱得很,若非洪承畴就在旁边,怕是未必能听清。
见陛下终于开口,洪承畴感动得稀里哗,转头急头白脸地吩咐。
“还不快把高迎祥找来。”
高迎祥本就在军帐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听召唤,立刻冲了进去:“陛下,微臣在。微臣真的在。”
看着面前半死不活的朱由检,高迎祥心里苦哈哈的,感觉被万箭穿心一般。
要是朱由检真有个好歹,旁边的洪承畴还有其他将领,怕是能把他这好不容易投了大明、换了总兵之职的人撕成碎片。
他找谁说理去?
此刻的高迎祥悔得肠子都青了。
朱由检朝他招了招手,高迎祥立刻靠过去。
朱由检凑在他耳边,轻轻说道:“现在,朕真的明白了……你造反,情有可原。”
这句话一出,朱由检的心结似是解开了。
洪承畴端来的大米粥,朱由检躺在床上一勺一勺地喝下。
没几个时辰。
他面色好转,沉沉睡去。
而帐外的臣子们,这才如释重负,仿佛从阎王爷面前捡回一条性命。
事后,洪承畴特地对高迎祥道:“高总兵,以后还是切莫对陛下说这些民间疾苦了。万一陛下再来这么一回,本都督也怕得心里发慌。”
“不会了,绝对再不会了。”
高迎祥眼睛急得发红,都快哭出来了,是真的怕了。
他看着洪承畴,眼神坚定得像是要当场发誓一般,以此表决心。
两三日后,朱由检身子痊愈。
本就没病,饿了几天,将养一阵,凭借强健的体魄,很快便恢复过来。
于是,双方大军继续朝着辽东之处行进而去。
……
闯王高迎祥、曹操罗汝才、贺一龙一众反王于关中归降大明朝廷一事,伴随着赐下丹书铁券,高迎祥率部前往辽东之处。
此事亦在中原之处的地方官员、世家大族,以及各地陆续兴办而起的《大明日报》开始逐渐宣扬,广而告之,流传于大明天下,也传到了这辽东锦州城内。
锦州城的《大明日报》由监军太监曹化淳主事,对于太祖皇帝朱元璋所开创的实学国策大力支持,要钱给钱,要兵给兵,使得此处的《大明日报》发展竟是比之中原绝大多数地方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辽东之处的宣扬影响也甚是巨大。
“号外号外!中原之处,流寇尽解,大量叛臣贼子或归降我大明王师,或已然不足为虑。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
“我大明安盛万年,昌盛万万年。”
“号外号外!!!”
“闯王高迎祥现已归顺朝廷,册封总兵一职,为我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商铺小贩星罗棋布,密密麻麻交织在一起。
报童身背布包,放着一份份从《大明日报》衙门处拿来的报纸,开始沿街叫喊,很快就引得锦州城街道上的文人们争相购买。
“那些反王全都没了,中原之处贼寇已平,太祖老祖宗的本事也未免太厉害了。”
“这就是我大明。这就是从仙界归来的太祖圣皇帝他的能耐,小小贼寇怎能是我大明王师的一合之敌?”
“他闯王还有一众反王,若是再不归顺,待来日王师抵达,陛下还有太祖圣皇帝齐齐出手,定要让他们有去无回。”
伴随着大明国力蒸蒸日上,哪怕是在这辽东边关锦州城之内的百姓、文人,对于大明的归属感也在不断增加。
锦州城,大气宽敞的府宅内。
祖大寿、吴三桂、曹化淳三人手中各持着一份刚刚新鲜出炉的《大明日报》,看着上面比兵部还要更快的军情要报。
消息虽然不够详细,但依旧能够管中窥豹,看得出如今大明当下的时局。
一众反王贼寇皆已平息,如今大明的敌人便只剩下了这关外的后金鞑子。
如今虽已改国号为大清,但在祖大寿他们这些大明子民看来,大清就是大金,并未曾有什么区别。
“这消息恐怕瞒不住了。”
祖大寿一阵沉默,微微开口。
吴三桂苦笑了一声,赶忙为他的顶头上司解释。
解释的对象当然是对面的曹化淳:“曹公公,此事如今在这锦州城闹得沸沸扬扬,恐怕四处百姓也皆都知晓,哪怕锦衣卫还有东厂的番子再如何封锁,这来来往往、进进出出,那佟养性所率领的汉旗,以及那济尔哈朗率领的镶蓝旗,这些叛逆之人还有一众满人,或早或晚都会打探得到的。”
曹化淳颔首点头。
他也知晓这个道理。
带来的锦衣卫还有东厂的番子,能够从去年的秋收之前瞒到眼下崇祯九年的开春过后,就也算是超额完成任务,算是这锦州城乃至整个关宁防线世家大族、地方豪族,还有他们官员、锦衣卫共同合作的结果。
如今这般国朝大事一出,虽然已是瞒不下去,不过细细想来,倒也的确没了继续瞒下去的必要。
一边说着话,曹化淳目光闪烁几分,严肃的面庞流露出缕缕笑意,同时拿出了怀里面这两日间宫里面才流传过来的旨意。
“祖大人,吴大人,这是太祖皇爷的令,陛下率领新军,即将抵达辽东,陛下御驾亲征,却是给了关外那些叛贼一个机会,太祖皇爷胸襟开阔,陛下也愿促成此事,如今我等身为臣子,自当为太祖皇爷、为陛下谋算议案才对。”
曹化淳娓娓道来。
须臾间,祖大寿、吴三桂两人皆已知晓了这从京城之处下达而来的政令。
“陛下竟也同意了?”
祖大寿隐隐间不太敢置信。
吴三桂惊愕的目光朝曹化淳看去,曹化淳抿着嘴唇,再度一笑:“陛下终究跟在太祖皇爷的身边,还是学了不少真东西的。”
祖大寿不敢再继续妄加揣测,只是垂着脑袋重重地点了两三下,连同一旁的吴三桂也赶忙表达忠心。
“还请曹公公放心,我等定当竭尽全力。”
有了他们三人商讨。
随后在这辽东之处,关于锦衣卫、东厂、世家豪族的封锁也就开了一个口子。
到了这时,这大明辽东边关乃至中原之处的各处消息,如同狂潮一般,齐刷刷地冲击在了这辽东关外那同样的汉旗阵营之内。
军营中,熬过了寒冬的冷风。
如今开春,粮食辎重也从盛京城那边逐渐得到补充,由佟养性所率领的汉旗一营人马,也在这段休整的时光之内,士气军心渐渐恢复。
可在今时今日,汉旗众多士兵缓了过来。
可对于佟养性、马光远、尚可喜以及范文程这些在满廷之中的一众汉人大官,却无疑是个惊天的大消息。
让他们满脸震惊,一个个几乎全都傻了眼。
“胡说八道,简直荒唐。”
尚可喜这堂堂的智顺王反应过来,急赤白脸,面容扭曲,对着打探消息前来通报的探子破口大骂,“凤阳皇陵被烧,那都是崇祯八年年初的事,如今才传来便也罢了,居然说那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他朱家的老祖宗死而还阳,还从天上仙界归来?
你是觉得本王是傻子,有那么好糊弄吗?
这种情报消息居然也敢递上来,不分青红皂白,也一点儿不分真假吗?”
尚可喜接二连三地大声喊道,在这军营主帐之内,也让方才同样愣住的范文程、佟养性一干人等全都回过了神。
听着他尚可喜的话,范文程眼神复杂,一时并未如他那般激烈。
而这探子的上司佟养性,可便看不下去了:“王爷这话可就不对头了,我佟养性麾下的人,还不至于这么蠢。
更何况如今这辽东之处,锦衣卫、东厂的人逐渐退去。
若是王爷不信,也可让手下的亲卫心腹前去探查一番,届时两相印证对照,这消息是真是假,想来便也能够清楚了。”
“不用佟将军说,本王知道。”
尚可喜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起身从这军帐之内先移步离去。
而随着尚可喜离开,这军帐之内其余的众人却是罕见地保持了沉默。
所有人都特别默契。
不到半个时辰,智顺王尚可喜便已去而复返。
他自不是在佟养性的提醒下才派出人马,而是一早就派出了,不过他派出的人终究不如佟养性手底下的。
初来乍到,所以效率自然低了点,慢了这半个时辰。
刚一坐下,尚可喜心头五味杂陈,心乱如麻,此刻的他哪里还顾得上跟佟养性之间的争权夺利,好似傻了般,口中不停地自言自语道:“怎么会如此?太祖他老人家居然真的死而复生,如今在这中原之处,闯王高迎祥归顺,还有那八大王张献忠。
火烧皇陵的主使者,于京城午门之处斩首,以儆效尤,告诫天下,甚至连同此前在这中原之处和我大清合作甚密的晋商范家,那范家家主范永斗好不容易逃到边关,也被其族人举报,眼下在那京城之处关入刑部大牢,生死不知。
还有传言,如今这中原之处,仙界粮种亩产三千斤有余,甚至在个别地区更是高达万斤,堪称大明祥瑞,当世神迹,还有那些辽东各处的世家豪族,包括那大明几处重镇的总兵,也居然全都摇身一变,开始乖乖听话了,这些骄兵悍将,怎么可能会服了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