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帝党,还是太祖党?

武将勋贵之首的成国公朱纯臣,在京城最负盛名的醉仙楼包厢之内,看着面前众人殷切期盼的目光,却挠了挠头、张了张嘴,硬是一个字都不敢说。

他们成国公府,还有面前的一众武将勋贵,眼下该效忠的究竟是太祖皇爷朱元璋,还是这班师回朝、此前御驾亲征的陛下朱由检?

这个话题在当下的大明一朝,实在太过敏感。

“呃……”

朱纯臣愣了半晌,最后摇了摇头,“此事先看那些文臣们的动静,咱们这群大老粗,先按兵不动。”

朱纯臣给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却让面前的武将勋贵们暂时松了口气。

实在是没办法选。

选太祖皇爷,日后朱元璋若“飞升仙界”,他们这群人还在人世间,要在陛下朱由检的鼻息下苟延残喘。

万一陛下记恨,岂不是死路一条?

可若是选陛下朱由检,又怕太祖皇爷认为这是背叛,没等朱元璋“飞升”,他们就先到阴曹地府见阎王爷了,那可比前一种结局更惨。

晚死总比早死强。

武将勋贵们愁眉不展。

……

另一边。

齐党、浙党这群文臣也同样愁眉不展。

“温阁老,您说到底该怎么着才成?”

同为内阁大学士的熊应元忍不住开口问道。

兵部尚书张凤翼更是眼观鼻、鼻观心,对这个敏感话题避而不谈;旁边的侍郎杨嗣昌挠头抓耳。

平日里最是聪明的他,此刻却像个傻子,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

稳坐在首位的温体仁也老大慌神,内心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他们这群人眼下到底该属于“太祖一党”,还是该属于“帝党”?

这可真是要人命的事儿。

在没有十足把握前,谁也不敢随便站队。

……

隔日,奉天殿朝会之上。

过了辰时,百官依礼顺着人流一一进入殿内。

阁老温体仁手持笏板,低下头去,其他文官一一有样学样,绯红官袍、藏绿官袍的官员无不纷纷附和。

武将勋贵一派,成国公朱纯臣好似木偶一般,面无表情矗立在那儿一动不动;其他武将勋贵中,有班师回朝的孙传庭、高杰,还有秦良玉,以及其他勋贵如英国公张世泽等人。

此刻,所有但凡不傻的人,都能意识到今日朝会之上的权力更迭,究竟是暗含杀机,还是“天无二日”的帝位之争。

他们这些官员一个个皆心惊胆颤。

两龙相争势必会战火滔天,他们这些官绅自然也有身家不保的担忧。

乾清宫内。

入了宫的朱由检经过一夜休养,准时醒来,精神奕奕。

乾清宫另一处,朱元璋如往日那般在御案前起身围坐,只是已上了年纪的他,近些时日似有些嗜睡,显露出年老体衰的疲惫。

此时乾清宫内,除了他们两个男人,余下的便只有当朝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倒不难抉择,下意识遵从往日习惯,待在太祖皇爷爷朱元璋跟前,一副憨态可掬、睡眼朦胧还没怎么醒的模样。

这般情景,可把刚入乾清宫、送来龙袍的王承恩夹在两座“大山”中间,左右为难。

毕竟昔日朱由检御驾亲征时,在宫里朱元璋穿的可是九爪金龙袍,哪怕今日也照样如此。

难不成老祖宗还比不得后世子孙?

就算要让,也该是后人让先人,这规矩不可乱。

可今日宫里织造房送来的,还是如同往日那般只有一套龙袍,这龙袍究竟该给谁穿、不该给谁穿,可让王承恩犯了老大的难。

看着面前的朱由检,这是他从信王潜邸时便忠心耿耿跟随的主子;可另一人是大明的老祖宗。

他王承恩难不成要违背老祖宗、偏袒主子?

更别提自老祖宗归来,大明才算是死而复生,有了今日之盛举,王承恩虽面上不说,心里却打从心眼儿里感激。

眼前,朱由检不发话,只含笑看着;旁边的朱元璋和朱慈烺这爷孙俩,一个睡得香甜,一个似醒非醒,这抉择似乎只能让王承恩自己来做。

他深吸一口凉气,又吐出积淀的薄雾,心一横、牙一咬,埋着头加快步伐,朝身后的宫女太监使了个眼色,带着众人齐齐走到朱由检跟前,低眉顺眼、一脸恭敬地道:“陛下,到了该上朝的时辰了。”

“还请陛下快快宽衣。”

这般态度,倒不像是与主子分别半载而生疏。

宫女将龙袍递到朱由检面前,正准备为他宽衣解带时,朱由检却忽然一把抓住宫女的手,接过那件龙袍。

他将龙袍放在手里捻了捻,眼神不见半分迷恋,只有片片清明:“所谓龙袍,其实不过就是一件华丽的衣裳而已,只是穿龙袍的人、以往的礼法规矩与文化传承,才赋予了它不可思议的象征意义。

说到底,衣裳就是衣裳,重点在于穿衣裳的人究竟是谁。”

他展了展龙袍,抚平上面的褶皱,嘴角含着笑意走到朱元璋跟前,将龙袍披在他身上,随后对王承恩吩咐道:“重新去拿一件,慢慢来,莫慌莫急。”

接着又自顾自开玩笑:“朕好容易大胜而归,烦劳大殿之内的百官稍候些许时辰,想必祖宗在前,也不算什么太大的过错。”

朱由检一边笑,一边看向“活着的老祖宗”朱元璋。

无论今日朱元璋此举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他朱由检都随本心而定,老祖宗在前,他选择尽这份孝心,至少不认为自己有错。

“是,陛下。”

王承恩得了吩咐,双目一亮,赶忙低头带着宫女太监去再拿一件。

宫里朱由检原本穿的龙袍虽打着补丁,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备用的。

只是当王承恩和一众宫女太监离开乾清宫后。

“舒坦。”

几乎同一时刻,朱元璋拖着长长的尾音,猛地从御案后站起身,伸了个长长的懒腰,身上的骨头架子也配合着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

“小太孙,你父皇都来了,还睡着?”

朱元璋哈哈一笑,用二指禅轻轻崩在朱慈烺的小脑门上。

朱慈烺吃了一阵刺痛,这才张着嘴迷迷糊糊地醒过来,见了朱由检,赶忙板起小脸行礼:“见过父皇。”

“这龙袍怎么穿到咱身上来了?咱现在可不是皇上,来来来,这龙袍还是穿在你小子身上合适。”

朱元璋招了招手,朱由检顺从地上前,听着朱元璋的话,又把龙袍重新穿回自己身上。

“还不快上朝去?都到时辰了,难不成要让百官候到什么时候?瞧你这皇上,刚大胜归来就摆起架子了。”

朱元璋一阵笑骂。

“一切都听太祖皇爷您的。”

朱由检看着面前的朱元璋,老祖宗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这个皇上显得格外乖巧顺从。

在朱元璋的注视下,朱由检带着身边的人,这才徐徐离开了乾清宫。

“这才算是有了几分咱老朱家的天子气派嘛。”

身后的朱元璋咂了咂嘴,发自内心由衷地说道。

朱慈烺听后,小脑袋也摇摇晃晃,老祖宗夸父亲,比夸他这个孙儿还要让他开心。

“早膳?还不赶快端来。尚膳局那边是做什么吃的?”

朱元璋大声吼道。

朱慈烺也学着老祖宗的样子开口:“还不赶快拿饭食来。饿着本太子了,要你们一个个好看,屁股全都开花。”

他们爷孙俩还真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带着点混不吝的“混混气”。

反倒显得格外鲜活。

另一处,前去奉天大殿的路上。

朱由检昨日归来便早早歇息,连日的疲惫压在心头,好容易回到“家”,自然忍不住酣睡一夜,今日,才算是他真正回到宫里的第一天。

熟悉的宫苑景致映入眼帘,勾起朱由检心中复杂心绪。

既有当下朝局稳固的安稳,亦有两年前大明风雨飘摇的记忆。

彼时大厦将倾,百官看似“一心”,实则各怀异心,地方总兵、豪族世家纷纷倒向大清;就连身处京城腹地、身为国舅的皇亲国戚,捐银也只区区数千两。

沦为崇祯一朝的笑柄。

而今时不同往日。

他身为天子,只需一言指向,莫说千两万两,即便是数十万、数百万两银钱,亦能应声而至。

“这才是真正的天子权威。”

朱由检心中感慨,洒然一笑,暗自思忖:“唯有今时今日,才算真正称得上‘我大明’活过来了。

这一切,全赖老祖宗庇佑。”

一旁随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早已听出帝王心绪,轻声附和:“陛下此言差矣,能有今日,亦有陛下的功劳。”

“纵观历朝,陛下也称得上勤勉之君了。”

闻言,朱由检鼻头一酸。

他的勤勉,是宫内上下有目共睹、供认不讳的事实。

可他随即自嘲一笑,低声喃:“勤勉又如何?勤勉难道就能救得了我大明江山吗?救不了的,救不了的。”

王承恩沉默无言,心中却了然。

对帝王而言,开明识人、善用贤才,才是稳固江山的不二良策。

一味勤勉或许是美德,放在帝王身上,反而暴露了江山的危机。

若非社稷动荡,何须帝王事事亲力亲为?

此时的奉天殿内。

时间悄然流逝,百官皆大气不敢出,殿内鸦雀无声,与入朝时别无二致。

心态沉稳者尚能克制心神,不胡乱揣测;心性浮躁者却已开始不安,暗自猜测这是否是帝王对群臣的“下马威”。

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其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解读,更何况今日是天子班师回朝的首日,本就是朝野瞩目的重中之重,更让众人思绪翻腾。

只是,今时已非往日。

若在两年前,百官早已私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哪会像如今这般沉默寡言?

如今君权高度集中,帝王权威高高在上,足以镇压一切异声。

身为臣子,只能乖乖“夹着尾巴做人”,恪守本分。

可“本分”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人性本就难测。

若不加以律法约束,所谓的“本分”只会肆意泛滥。

正因如此,才有了国之律法,有了维系人与人之间契约的“规矩”。

就在百官各怀心思之际,“踏踏踏”的脚步声密集而沉稳,在殿内缓缓响起。

百官抬头望去,只见朱由检已登上天子宝座。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王承恩独特的戏腔响起,清晰地传遍奉天殿的每个角落。

这一声宣告,意味着崇祯一朝新的一日,正式开始了。

“微臣有奏。”

礼部尚书率先出列,目光肃然,高声奏道:“此番朝鲜之地,我大明大胜大清,实乃国之盛举。臣恳请陛下普天大赦,以彰显陛下仁德之心。”

紧接着,兵部尚书张凤翼亦沉稳开口:“启禀陛下,兵部贵所改制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只是仍有个别势力负隅顽抗,烦请陛下下令,准许兵部调令,将其彻底清剿。”

随后,吏部、刑部、工部、户部官员,乃至太常寺、大理寺等三司六衙的官员,纷纷依次出列奏事。

无论大事小事,皆在奉天殿上公开议论,好歹能定下章程;唯有几件较为特殊的稀罕事,被暂且搁置,留待稍后再议。

朝议进行到一半,高坐于天子之位的朱由检忽然面露浅淡笑意,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指名道姓问道:“温阁老,意下如何?”

被点到名的温体仁即刻出列,尽管唇边有些干涩,却第一时间躬身回应:“陛下圣明,臣无异议。”

此时的奉天殿内,唯有朱由检这一位“真龙天子”端坐宝座,那位曾从仙界归来、稳定朝局的开国太祖并未现身。

这一细节,悄然传递出多重信号。

宫内的权势正在平稳过渡。

崇祯朝接下来将步入安稳发展的阶段;更意味着以温体仁为首的党派官员,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从“太祖党”,转变为依附于崇祯天子朱由检的势力。

这让众人心中皆松了一口气,彻底安下心来。

朱由检朗声一笑,继续说道:“既如此,便由温阁老全权负责此事,如今内阁虽暂无首辅,但依旧牵动天下文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