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大清退兵?晚了
随即,皇太极将军报也传给了其他八旗旗主看,当营帐之内的所有人都看完后,顿时一个个都怒气冲天,大声喝骂起来。
“这祖大寿,竟敢想要拿下盛京,简直是白日做梦,还有济尔哈朗到底是如何做事的?率领着一整支镶蓝旗,居然败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辽东总兵。”
“我早就说过,汉人信不得,果不其然吧!马光远这些人都投了大明,里应外合,必须要诛灭他们九族才行。”
“说得不错,军队还是该掌握在我们手里,不能让汉人做大!”
这些八旗贝勒咬牙切齿,然而那话语之中的阴阳怪气,想来某位皇帝也听出来了。
当即,岳托看向皇太极,拱手开口道:“陛下,不可再拖了,朝鲜战局暂不可变,平壤只剩一步之遥,还请陛下应允微臣率领麾下精锐,先行返回盛京驰援。”
“陛下,别犹豫了。”
多尔衮也忍不住说道:“朝鲜来日或可再图,但盛京绝不能有半分闪失。若真被那祖大寿攻入盛京城,我大清便成了无根浮萍,还能有何作为?还请陛下尽早决断为好。”
“陛下,陛下。”
顿时,在这营帐之内,一众八旗贝勒齐齐开口。
往日还有些顾忌。
可此刻盛京皇城里有他们的妻儿老小,还有他们的家产财货。
那可是他们半辈子的身家,要是被那些大明军队全都拿了去,那场面实在是不敢想象。
甚至连同他们整个大清,即便还拥有着十数万的军队,恐怕踏错半步,那便是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军队虽强,可若是没有了粮草倚仗,那便只剩坐以待毙的下场,这让他们这些贝勒心头一个个更加不甘、惶恐。
……
看着面前的堪舆图,平壤近在咫尺,皇太极满脸不甘。
哪怕平壤有着明军的加入,还有着朝鲜之处的地利,可大清的精锐战力不是盖的。
接连数日的进攻下,这平壤重镇被拿下便在这最近的半月间。
虽然拿下平壤重镇,八旗子弟会付出极大的伤亡,可只要拿下,在此处构建防线,便足以阻挡朝鲜对接下来大清对大明动兵的支援。
虽并非预想之中那般让朝鲜从之前的兄弟之名归为大清的藩属之国,但也算是勉强完成了皇太极如今的预期。
可眼下却是忽然出了这么档子事。
他祖大寿怎么敢?
那明人怎么敢?
皇太极目光陡然一冷,平静之中豁然爆发,一拳狠狠砸向面前的堪舆图,发出巨大的声响。
顿时,方才还嘈杂满布的营帐陡然一静,鸦雀无声。
贝勒岳托抖了抖面皮,还想张嘴说的话,被他硬生生憋回到了嗓子眼里;
话已到嘴边的多尔衮,更是保持着方才开口的动作,意识到情况不对后,立刻谨小慎微往后退了一步,将其他贝勒护至身前;
剩余的贝勒更是个个沉默,不再开口继续触皇太极的眉头。
而在一众贝勒之内,只有豪格一人背对着众人,面上悲忿万分,心头却是酣畅淋漓、狂喜至极:“哈哈哈哈,大清要退兵了。
甚至连这平壤之地都未曾拿下,济尔哈朗还将一整个镶蓝旗全都丢掉。这般看来,本贝勒之前的过失倒也不算太严重。”
豪格低头将脸埋到胸口处,但眼角余光却朝四周的岳托、代善、多尔衮还有一应之人悉数扫去,内心不由给他们安上了一些罪名。
如此一来,大家才算公平了。
甚至大清也有几分危难,那么他豪格这大清皇室天子长子的身份,不就更稳如泰山?
甚至麾下领的八旗精锐,也绝不可能临时换将,豪格继续能保持着之前的权势,乃是天大的喜事。
只不过此刻这番心思他可不敢表露出来,否则哪怕他是大清如今明面之上最大可能的接班人。
父皇皇太极暴怒之下,也同样有将他换掉的机率。
良久,众多贝勒不声不响,将催促的目光看向豪格。
其他贝勒是君臣,豪格亦是君臣,可却同样是父子。
豪格没辜负众人的期盼,从众多贝勒之内踏步而出,来到皇太极的身前,弯腰恭敬俯身:“父皇,此时护我大清国都才是重中之重。平壤之地还有近十日才能拿下,而这十日之内变数太大,即便拿下这平壤之地又如何?
还要将大部分兵力固守于此,如此才能守得住,不然那大明贼军还有朝鲜之人,双方联手,平壤之地打得进去可未必能守得下去。
朝鲜之处可待来日,大明之地更可待来日,我大清国都绝不容有失。”
“还请父皇定策。”
豪格这时展现出他一军之将的气魄,身后的众多贝勒见了松了口气。
这般大的压力由豪格一人顶住。
他们这些人才能安然无事。
如今的大清实在是不能再有其他的乱子了,否则这艘船可就真的要沉了,这对于在场的一众贝勒而言,通通不可接受。
皇太极回神,眼神复杂地看了眼前的豪格一眼。
他并非不知豪格的心思。
可此时见长子站出来,给了他这个台阶下,也让他理清了思绪,不再为那原本的宏图壮志、野心所蒙蔽,心中掠过一丝欣慰。
这孩子不错。
他身子颇有几分无力,往后轻轻退了一步,重新稳住身形,目光又凝重地看向面前的堪舆图,看向那方才被重拳砸破的平壤之地。
这一次又不知过了多久。
皇太极眼神唏嘘,满脸无力地道:“明面之上,继续攻打平壤;暗处,三军调动,班师回我大清国朝。
万不可让这明人贼人入了盛京,要挟我大清皇族。”
“是,皇上。”
在场的一众贝勒立刻答道。
一个个离开营帐之后,除了知晓大明的实力已非昔日可比,除此之外倒也没太大的惋惜。
皇太极的大局、皇太极的宏图壮志跟他们关系不大。
帝王有帝王的谋划,为臣之人自亦有臣子的一番目标。
而对于这一众贝勒而言,经营好当下大清的地盘,甚至还有那些蒙古八部的地盘才是最要紧的。
把这些利益划分到自己肚子里,可比在这朝鲜之处继续作战,甚至比皇太极此间有意无意说的“要同那前朝元朝一般,让大清入关,坐上这九州江山”那虚无缥缈的事情,来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得多。
如今的大清,可实在是难。
众多贝勒在军营之内统兵布阵,一一着手安排;而在这营帐之内,豪格未曾离去,是皇太极主动将他留下。
皇太极抬手,豪格立刻俯下身去,脑袋微微向前一靠。
皇太极拍了拍他的后脑勺:“豪格,你此前可曾怪过朕?”
听了这话,豪格心头一紧,面上不敢有半分松懈,忙做出父慈子孝之态,立刻答道:“父皇一片苦心,儿臣岂能不知?
此前儿臣犯了大错,若父皇不严加处置,如何震慑军心、稳定大局?
儿臣多日来在府内,身为局外人也看得清楚。
父皇虽已称帝为我大清天子,但恐怕多尔衮还有其他贝勒亦有取而代之之意。如今虽未曾显露,那是父皇春秋鼎盛、独掌乾坤、手握大权,所以才能压得住;否则,单单父皇之前解了这贝勒共治之权一事。
他们一个个的定有狼子野心。”
豪格目中出现一丝狠厉,攥着双拳,身子同时好似一张长弓微微紧绷。
他豪格可非有勇无谋之人,只不过是如同多尔衮、代善、岳托这些贝勒一般,各有各的算计谋划而已。
毕竟原本的八旗乃是众多贝勒共治,凭什么你皇太极一朝称帝,我等之人便屈居于你之下?
听得豪格这些言语,皇太极眼中的欣慰更甚。
其后,在这大清营帐之内的接下来一段时间。
皇太极鲜少露面,一道道由他发出的军令,则由豪格亲自去向岳托、多尔衮这些贝勒告知,似是要稳固豪格在这大清皇太子的地位。
……
平壤之地火炮声轰鸣,四处的城墙已被修缮多次。
洪承畴早已接过朝鲜名将申景媛手中的大权统筹调理,不仅是平壤重镇,还有着朝鲜各处的其他援军。
有江华岛的,亦有后方大明支援而来的。
而这守城之事则交由了卢象升。
卢象升在守城一事上表现出的卓越才能,迅速征服了这平壤之地的一众朝鲜将领,还有洪承畴麾下的左良玉、孙传庭等人,包括那明末良将曹文诏亦是无话可说。
大多数的将领都擅长领兵带军,擅长守城之事的却是少数了。
此刻,洪承畴、卢象升还有申景媛他们三人在这北城墙之上。
也是战火最汹涌之地。
洪承畴抚着山羊胡的长须,看着那再次退去的八旗子弟,还有一众蒙古部落的人,面上却是露出一丝疑虑:“好像哪里不太对劲。”
朝鲜名将申景媛认同地点了点头:“的确。”
“从前日开始,八旗虽再度攻城,可不仅云梯还有那攻城利器便少有拿出来的,甚至攻城时日再度缩短,还有那一众蒙古之人也不再往前冲锋,很多时候明明都可登上城墙,却未曾继续,反而到了时辰便鸣金收兵。”
申景媛说出他的分析。
而作为对守城情况最了解的卢象升亦是开口:“大多是恐怕这八旗兵力有所变化,未必还要对着平壤之地死磕。”
“不可能。”
洪承畴直接摇头,脑中回忆着这北方重镇的大概地形,“若他们想绕过平壤直逼汉城,大部队前行势必会被我们发现从而夹击;可若是小股部队,朝鲜之地除了我们,还有其他的大明王师,自可将其包饺子、团团围住。
对方人困马乏,不攻自败。
唯有拿下这平壤之地,才可继续长驱直入前往朝鲜腹地。”
洪承畴的分析不无道理,所以申景媛还有守城的卢象升着实说不出话。
兵法有道,虽可用左道旁门奇袭之策,但那不过是少数情况,遍观史书,以少胜多的战役大多为奇袭。
可洪承畴四平八稳的战略沿袭下来,想被击破比登天还要难。
于是,这平壤之地的众多大明将领便只能静观其变。
如今双方占据平衡,大多都是靠的这火枪火器,那神武大炮若一旦出场,会发生什么无人可知,洪承畴更不想引发更大的风险。
从原本的泼天大功直接变成一个天大的罪人。
大明如今求稳为上。
而在这平壤城内。
由于良将过多,左良玉在这平壤之地都快闲出个鸟味来了。
平壤城中,北边以洪承畴、申景媛二人为主,卢象升统管全城防务;东城有孙传庭,南城有那曹文诏,西城也有着秦良玉还有麾下的白杆兵。
这么一轮下来。
他左良玉反倒是被闲置了,天天在这平壤城内维持秩序,时不时哪一面城墙之处战火延绵、伤势过重,才会领着他的大头兵飞扑上前,将那些敌寇全部斩下,才算是勉强能立一份功劳。
可这不是他左良玉想要的。
他左良玉要的是如同五边都督洪承畴那般一步登天,立上一个惊世的大功才成。
可现如今老天爷不给这个机会。
“我左良玉明明对大明忠心耿耿,对皇上、对太祖皇爷一片忠心可嘉,凭什么……”
左良玉发着怨气。
旁边的左右心腹、他的左家军大气不敢喘,也不敢随便发言。
祸从口出,如今的大明朝可不是他们能肆无忌惮的了。
“将军,这大清还要不要再继续打了?
这外面的火炮声一天比一天少了,恐怕再过不久咱们也能回大明了。”
刚从外面探查完的亲兵进来,对左良玉汇报情况。
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左良玉此时正绞尽脑汁想着怎么立功,冷不丁听到此话,脑子轰鸣一声:“我的个乖乖隆冬强,这大清该不会真要跑了?”
想到这个,左良玉身子忍不住激动得发颤,连忙起身找堪舆图,仔细看了看,最终看向了堪舆图上的平壤方位,左良玉越看眼睛越是发亮,他虽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大清的确要逃,但如果大清真的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