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崇祯:朕信他洪承畴!

李倧将之前朝鲜臣服于清的丑事拿出来,这下无论是崔鸣吉,还是一向臭脾气的金尚宪,也只得乖乖退下,一切都以朝鲜为主,保全朝鲜的国土为第一要义。

下了朝会,李倧马不停蹄飞奔到崇祯朱由检的身前。

走到近前,李倧心头叹服,他看朱由检安之若素,前线大胜归来,却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样的心性,不愧是大明皇帝,是他这朝鲜小国天子该好好学习一二的。

“小臣见过大明天子。”

李倧躬身行礼。

朱由检见后无奈一笑,招了招手,让李倧安坐在他身侧。

两人在这汉城之内、皇宫周围相处已有一段时日,如今也算是有了兄弟之谊。

对于李倧此人尊崇大明的态度,朱由检好感颇大,所以很快二人便也亲近了起来。

听李倧说起前线大胜之事,朱由检拿起手中的鱼食,往下方的清池塘内不断抛洒而去:“昔日大清前来,破我数城而归;再前来,再破数城再归,却未伤得其一只爪牙。

数次反复,大清国威愈盛,朝鲜同我大明国威反倒积弱。

今日不过只是保全而已,虽称大胜,但切记不可沾沾自喜,当以保全实力,待来日再予以反击。”

身为上国之主,朱由检寥寥数言,循循善诱,如同昔日太祖爷朱元璋教导他那般,同样也教诲着面前的天子李倧。

李倧听后再次叹服。

或许这便是大明皇上的胸襟格局,是他这小国天子无论如何也媲美不得的。

他李倧脑中所想,不过只是保全朝鲜国土而已,而大明皇上所想的,却是拿下大清、收复辽东。

这便是二人最大的区别。

“朕也是时候该离去了,虽不用前往前线之处,但也该归我大明了。”

朱由检忽然起身,缓缓开口。

李倧听后却是心下一慌,不知所措间就开始了胡言乱语:“可前线之处那十数万大军,莫非便全都交由那位洪大都督一人吗?大明皇上不再多看上一看?”

对待此问,朱由检良久沉默,思绪反复过后。

他重新睁开双目,只见双眼之内一片清明。

在李倧的面庞上轻轻扫过,朱由检会心一笑:“此事,朕信他洪承畴一回,又有何妨?”

此言一出,更是彻底地震慑了朝鲜天子李倧的那一颗小国之心。

他深深弯腰,面露敬服,口中满是拜服之意:“大明皇帝在上,小国天子李倧自愧不如。”

崇祯这一番话可并非只是戏言。

很快便成了政令旨意,直直传到了那平壤之地。

如今在平壤之处的十数万大军内,除了军中的义将良将之外,并无监军太监。

此前辽东的监军太监曹化淳还在祖大寿身旁,江南之地的监军太监也并未随着成国公朱纯臣来这当下的朝鲜之地,而是先一步返回了宫内。

所以在这平壤之地,洪承畴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握大权。

若他有了改弦易辙的心思,虽说不可能真调动十数万大军投了大清,或是做自立为王的可笑事,但绝对会让大明迎头痛击。

不过这种可能性并不高,即便洪承畴真做这胡涂事,也莫忘了这军营之内还有左良玉、秦良玉、卢象升他们这些各路猛将。

洪承畴不过只是有着名义上的统兵权,这些猛将麾下的部队,起码在当下,还是更大意义上愿意听从各自将领的调遣。

除非朱由检亲自前来,否则洪承畴未必能够命令得了他们。

“微臣洪承畴接旨。”

平壤之外,义州城内,洪承畴接过旨意,一对浑浊的老眼泛着热气,一时间竟有几分不敢相信。

往日那般刻板、印象中刻薄寡恩的崇祯天子朱由检,居然真的会放权于他。

不过想一想太祖圣皇爷,一切似乎也就变得可以接受了。

朱由检身边的近侍太监来到洪承畴身前,轻拍了拍他的肩,语重心长道:“大都督,此番陛下对你可是倚重极深,在那朝鲜小国天子面前更是放下大话,说对你信任有加,切莫辜负了陛下的期望。”

“还请公公放心,我洪承畴定不负陛下,更不负大明。”

洪承畴面色一肃,当着宫里人的面,四手朝天,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发起了誓言。

宫里的公公见了,微微点头,领着一队人便先行离开了前线之处。

公公刚走不久,大厅内一众将军个个满目兴奋,连同那女儿身的秦良玉,也燃起了几分好战之心、勇武之气。

此前他们一直担忧的“陛下诏令收回兵权”一事,如今荡然无存,这埋伏阻击之事,可是大有所为。

刚刚立完大功的左良玉,更是一个箭步站出:“同他正蓝旗的贝勒豪格斗上一斗,又有何妨。既然选择留下来,那就莫怕我们啃了他这支八旗精锐。”

左良玉目露凶狠。

曹文诏扒拉了他一下,没好气道:“左将军,都立下大功了,能不能把这功劳让一让,让哥几个也往上走一走?”

“左将军,做人别太自私。”

这话也就曹文诏敢跟左良玉说。

自平壤城外接应之后。

他们两人关系好得能穿同一条裤子,开开玩笑,着实无伤大雅。

“让你个大头瓜娃子。”

左良玉破口大骂。

曹文诏嘿嘿一笑也不介意,仗着个人勇武把左良玉强行抓住,往他身后一推。

“大都督,对战豪格便交由末将。”

“末将领着数万大军,定能将他这一整支正蓝旗拖死在这里,让他想走也走不脱。其他的埋伏阻击之处,便交由孙将军、秦将军还有卢将军他们这些人。”

这一刻,曹文诏倒也硬气,浑不吝得很,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洪承畴见状,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豪格率领的正蓝旗,本大都督亲自同他正面对抗。至于这埋伏阻击一事,便交由你曹文诏去办。”

洪承畴偏不顺从曹文诏的建议。

曹文诏听后耸了耸肩膀,倒也一脸无所谓。

反正只要有仗打那就成,能打仗就代表能立功,代表他曹文诏还能更进一步。

其后,洪承畴在大厅内继续调令:秦良玉、左良玉两人领着左右精锐,布下围攻之势,包住整个正蓝旗,绝不让他们有混乱溃逃之机,若有溃兵,必将追剿;

卢象升守住义州城,源源不断调动大军;

他洪承畴亲领主力,继续用那四平八稳的战略,将整支正蓝旗一点一点蚕食殆尽。

其后还需在附近挖出战壕,架上神武大炮,像包饺子一般,一口将整个正蓝旗“吃”进肚子里,完完全全消化。

如此一来,或许效率会慢,但却能最大程度储存大明的元气。

对于洪承畴的军令,大厅之内一众良将齐齐遵从。

明眼人都看得出,当下的大明,纯粹靠着火炮之力、火器之利才能压住大清势头,若是非要正面交战,哪怕胜了也是惨胜。

对于日后必将变得更强的大明而言,这实在太过浪费。

他们这群将军若站在洪承畴的位置上,恐怕十有八九也会定此策略,没有第二个可能。

待一众良将退下,洪承畴负着手仰望苍天,抖了抖嘴巴上的八字山羊胡,轻轻一笑:“我大明必将永世昌盛。怕是待来日太祖皇爷重归仙界,陛下也当是一代圣明之君,开创我崇祯一朝的国之盛世。”

赫然间,洪承畴受了崇祯朱由检这一番礼遇,如今已是成了崇祯的肱股之臣,成了这崇祯一朝对大明最为忠心耿耿的心腹。

谁都有可能背叛朱由检。

他洪承畴决然不会,已然做好了随时随地为大明牺牲的准备。

……

“轰”的一声,火炮齐响。

地面微微震动,声势惊天动地。

豪格率领的八旗精锐在这平原之地驰骋前行,遇到火炮攻击,立刻变换方阵,从不在山丘还有密林之处停留,专挑义州城外的平原之地行进,一旦遇到火炮便迂回,绝不同大明火炮还有火枪营正面交战。

大明火炮在数次对战之下,大清的这些八旗精锐也学聪明了。

再者言之,大清本就对大明的火炮作战方式有所应对,不过只是万历年间萨尔浒一战之后有所疏忽而已,如今重新应用起来,上手速度特别快。

再加上豪格能统领正蓝旗这等精锐,且在史书记载中能同多尔衮一直争斗,便能看得出。

他这人或许在政治谋略上稍差一分,但在军武一道上,相比多尔衮却是平分秋色、足以分庭抗礼的。

所以统领着军队,倒还真在这义州城外,同大明火炮火枪营打得有来有回。

数场大战下来,对方也没受什么太大的伤。

“靠!”

又是一场大战下来,左良玉领着右翼的军队上前,想要在八旗精锐里撕下一口肥肉来,可还未靠近,八旗骑兵在豪格亲自指挥的军旗排程下,就已左右分流,那骑兵在平原之上的迅猛攻势,只能让他先行退却。

正面战场的火炮还有两侧的火枪营,想要布置埋伏,往往大多数时候便被大清的斥候察觉,根本做不到之前平壤城外的效果。

再加上火枪火炮也都是有数的,用来守城自然是无往而不利。

可用来正面交战,除非能够搭配重甲骑兵,还有配合完善的步兵,这才能够不惧这些八旗精锐,否则便会陷入这种打又打不进、伤又伤不了的僵持局势。

“这豪格还真不愧是那皇太极的长子,打起仗来还真就不孬。”

左良玉破口大骂,满脸灰头土脸。

也就是他进退有度,不然一个不小心,他这右翼的军队很有可能被对方一口吃下。

秦良玉乃是女子,心思更加细腻些,所以沉吟片刻后微微开口:“也是没办法,太祖圣皇爷重振我大明,满打满算也才不过一年零两三个月而已,能在一载时光里让我大明军势同大清平分秋色,便已是殊为难得了。

更何况……”

话及于此,秦良玉的脸上也露出一份无可奈何的笑,“如今形势已然反过来了,攻城的是咱们,守城的才是他豪格。

他只需保证正蓝旗的建制完好即可,完全不需立下寸功,一遇火炮掉头便跑,一遇火器立刻左右分流,再加上那些八旗斥候探查得紧,所以才有了这般的田地。”

“真他娘的憋屈。”

左良玉继续没好气地叫嚷着骂道。

秦良玉听了也没再继续发表意见,左良玉骂了一阵子,也就重新安静下来,懒得再浪费口水。

倒是对于面前这大清八旗还有正面战场。

他心里一肚子火气,可偏偏又无可奈何。

他也清楚,大清还有这满八旗,包括那些蒙古部落,若是真那么容易收拾,之前的大明也就不会落得个龟缩不出的局面了。

“不对。”

想着想着,在回程的路上,左良玉忽然嚎了一嗓子,把秦良玉还有卢象升几人的注意力都引了过来。

“这满八旗这么难打,正蓝旗咱们耗费着将近七八万的大军都还没一口啃下。他祖大寿又哪来的那能耐,啃得下一整个镶蓝旗,还能生擒那镶蓝旗的贝勒济尔哈朗?”

“这其中有古怪。”

左良玉想到这茬儿,心里一个疙瘩,顿时就不平衡了。

卢象升听后撇了撇嘴,没好气地搭腔:“还能如何?当然是智顺王尚可喜还有范文程他们这些人里应外合。

军报上早已言明,那一日整个镶蓝旗的贝勒济尔哈朗喝得酩酊大醉,群龙无首,再加上尚可喜提前放水、点燃粮仓,使得这镶蓝旗敌军还未袭来,便已然先自乱阵脚,随后再在夜色里点燃火炮,如此才将这一整个镶蓝旗的军营烧得大火漫天,让他们兵败如山倒。”

“那咱们……”

左良玉心思一动,还想再说些什么。

秦良玉苦笑了声,提前堵死了他的话茬:“左将军这正蓝旗内哪还有咱们的人?之前的怀顺王耿仲明,不也是将大清的火炮付之一炬,这已是立了奇功了,否则大清的火炮虽不如咱大明,但咱们这些大军想要像此刻这般全身而退,却是更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