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真正的八旗精锐,豪格统兵
秦良玉这话一出,左良玉闷哼着声音,半晌都说不出话来,只觉得立个功劳怎么就这么难?
画面一转。
豪格的主营帐内,正蓝旗的一干心腹将领皆都恭恭敬敬地听从他的号令,豪格收敛了往日的狂妄之心,目光扫过众人,面对让大清腹背受敌的大明,还有拿下镶蓝旗的那伙大明将领,他绝不可能再如同昔日那般自大无比。
“记住,穷寇莫追,尤其是大明的神武大炮,还有配备火器的火枪队,之前连正白旗的岳托都吃了个大亏,足足折了将近三百的八旗子弟,所以一旦察觉不对,直接调转离去即可,我正蓝旗此番为的便是阻击大明主力,其余的事同我等无关,可明白了吗?”豪格郑重大声喊道。
一众心腹将领皆都重重点头。
随着这些人悉数离去,豪格手持兵书,暗自沉吟: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最忌讳的便是大意,任何有可能影响战局的因素都需防范,大明恐怕是耐不住性子了。
接下来几日,必将有着真正的大战。
豪格心中暗自思索,并没有因为这近十数日以来的平稳而大意半分。
……
天光微亮,一夜无话。
大明王师和大清正蓝旗八旗精锐,还有一众蒙古部落的人,继续派出斥候探查,双方不断地搜寻着彼此的破绽,想要一战而下。
白日过去,又至深夜,其后又是接连过了足足数日光景,义州城还有城外的正蓝旗依旧僵持着。
“轰!”
又是一声炮响,大战将起。
两军在义州城外正面交锋,直接搅作一团。
秦良玉的白杆兵、洪承畴手下的陕西边军,最重要的是关宁铁骑,和八旗精锐狠狠冲撞在了一起;明军精锐和蒙古部落的人继续厮杀,喊叫声此起彼伏,义州城城墙上架着的神武大炮轰然作响,不断地对着大清八旗子弟来回炮击,每一声炮响都势必会搅乱对方的一些阵营。
可即便如此,对于大明数万大军、八旗正蓝旗的精锐,以及同样数万蒙古部落的人来说,战局倒是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改变。
战斗依旧在持续激烈地进行着。
……
大明这一方。
主将洪承畴稳居后方阵营,并未亲临阵中;而八旗那一边,豪格身为八旗旗主领兵冲阵,虽未身先士卒带领精锐如同一把尖锐利刃直直插入明军腹部,却在战场八旗阵中的战车之上,身着全副武装的盔甲坐镇,不断俯瞰着四处的战场局势。
一道道军令接连下达,周围的传令骑兵挥舞着八旗军旗,不断改变着八旗精锐的作战方式。
两军交战,军旗为重。
军旗若被斩落,其中一方必将士气大衰。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没了军旗,军令无法及时传达,放在这瞬息万变的战场之内,本就是重大失误。
随后便极有可能因此落入溃败的局面,所以夺军旗也算是一大军功。
豪格负着双手,目光肃然,完美展现了他这八旗正蓝旗旗主的统兵才能:“左翼压上去,右翼往后退,绝不让他们大明火枪有用武之地,前阵往前压,继续和大明关宁铁骑对冲,蒙古人迂回作战,继续靠近火枪阵腹部,绝不让他们的火枪队成建制推进。”
豪格一声又一声的喝令之下,两侧的传令旗手不断挥舞旗帜,使得义州城外的战场形势继续疯狂变化。
战场内部,左良玉领着左翼人马。
孙传庭带领着火枪队在右侧,两人不断搜寻着战机,可一旦出现漏洞,便迅速被八旗精锐还有蒙古衙门的人补上,使得如今这战场已然持续了足足一个多时辰,依旧处于焦灼之中。
左良玉在战场左侧,领着他的左家军还有一部分朝鲜兵,和那些蒙古衙门的人厮杀,手中的刀都劈得卷了刃,随手又从战死士兵手中夺过一把,一边往前冲一边破口大骂:“这满人是不是疯了?就留下一个正蓝旗,居然把大半的蒙古衙门人全都留了下来,都快跟我们大明这八万人差不多了,有必要这么重视吗?”
左良玉还想再立大功,可无情的现实击碎了他的美梦。
右侧的孙传庭领着一众火枪队,不断跟随着身边保护他们的关宁铁骑变换方位,绝不能让那些八旗铁骑在战阵之中杀出回马枪。
一旦将火枪队的建制冲散,无法形成压制性火力。
这火枪队便还不如身旁那些训练出的步兵。
还是那句话,大明重新崛起的时间太短了,所以火枪营实力虽强,可也要形成一定的火力压制,才能发挥出恐怖的战斗力;若是被骑兵冲锋陷阵。
火枪营建制一乱,那便真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此刻孙传庭压力很大,是个傻子都知道,火枪队还有身后的火器营,是对付八旗精锐除关宁铁骑之外的一大杀器,绝对不能在这朝鲜之地有太大损失,不然他孙传庭可要成为大明的罪人了。
如今大明在朝鲜战场上,已然算是大捷,若是在此刻因为他孙传庭出了差错,那就算是以死谢罪都不够。
孙传庭额头如虬龙般的青筋暴起,不断领着火枪队变换方位,时不时往后撤退,让前方的关宁铁骑还有陕西边军、白杆兵等一众精锐尽数上前保护,绝不跟八旗精锐正面相抗。
“不愧是八旗中,战斗力异常凶猛的正蓝旗。”
<!---->
孙传庭目光一凝。
这时他才理解为何在辽东边关之处,崇祯八年前朝廷每年都要优先给那边拨发饷银,还有朝廷对八旗人的恐惧。
哪怕是以他孙传庭在中原之处压制叛乱的眼光来看,这些八旗精锐在当今世上,也绝对能称得上一等一的战斗力。
也就是如今对方客场作战,再加上大明的火枪让他们深深忌惮,所以双方才能打得有来有回;不然的话,明军极有可能会处于下风。
毕竟八旗之间的配合是常年累月形成的。
可他们关宁铁骑、朝鲜兵还有陕西边军等各地精锐,此前即便有所配合,次数终究太少,终究生疏,没能达到一定的默契。
有时候,数量太大的部队反倒是一种累赘、一种可怕的负担。
也就是在战场之上各处良将互相配合指挥,才能稳中有序,否则这战局天平早就倾斜到豪格他们那一方了。
……
义州城墙之上,洪承畴收敛了近些时日的几分松懈,俯瞰着远处的战场局势,目光也逐渐变得凝重:“这才是真正的八旗战力。”
“正面相抗之下,如今我大明不过也就只是勉强追上而已。
果然,大清才是我大明的心腹重患。”
洪承畴脸色凝重,一字一顿沉声开口。
战场一直僵持到即将入夜时分。
双方才各自收兵,互相警戒着退回到各自的驻地。
夜色刚至。
左良玉、孙传庭、卢象升、秦良玉他们这些人便回到了义州城内的议事大堂。
来到此处,左良玉龇牙咧嘴。
白天挥舞兵器的动作太狠,使得他现在右臂还有些僵硬,幸好已经抹了金疮药,明天还能上阵杀敌;
秦良玉微微裂开的虎口藏在身后,已经用纱布包扎过,没什么太大影响。
卢象升踏着四方步上前,对着洪承畴开口说道:“大都督,这八旗还真不孬。”
“之前咱们能胜,多少是老天爷站在大明这一边,真正打过之后才知道,大清的八旗论战斗力,的确能称得上是一等一的精锐。”
“咱们大明的精锐跟他们比,还差了点火候。”
此刻在场的都是各方良将,所以能大大方方承认这件事,不必顾忌其他朝堂上的弯弯绕绕。
“要不然,试试夜袭?”
左良玉龇牙咧嘴提议道。
洪承畴摇了摇头,目光郑重:“还不到合适的时机,全军暂时休整。”
待屏退了众将之后,洪承畴独自留在大堂,毅然暗自低语:“这一场仗,或许没那么好打了。”
他只能捏着鼻子承认这个事实。
夜深之时,书房之内。
洪承畴不断覆盘着之前大明能战胜大清的情况,覆盘之后才知晓。
几乎每一次都是有内应相助,才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让八旗还未成建制便被大明彻底击溃。
如今放到这主战场之上,还有大量蒙古衙门的人给八旗精锐做策应、打迂回,便只能硬碰硬,骨头碰骨头了。
这样下来,就算能用这四平八稳的战略,将整个前来阻击大明王师的正蓝旗包成饺子、瓮中捉鳖,截断对方的水源。
可这样的胜利也只是惨胜,对大明的消耗绝对是恐怖的。
阴影之下,洪承畴继续思索,右手食指无意识地敲着面前的小木桌,发出“咚咚咚”的沉闷声。
声音不大,却在这寂静的深夜里格外响亮。
显然,大明这一方的情况并不轻松。
而八旗正蓝旗的营帐内,一众心腹将领在夜深人静之时,同样围在旗主豪格身前。
他们的脸色也没好到哪里去。
遥想去年、前年,八旗子弟精锐一出,打的那些大明兵个个抱头鼠窜、逃之夭夭,可现如今放在正面战场上。
双方的胜算顶多是六四开,甚至可能只有五五开。
这种落差,对于这些八旗高阶将领而言,实在不是滋味。
不过就一个恍神的工夫,对方怎么就变得这么强,能跟他们平起平坐了?
“这些明人不一样了。”
一个心腹将领忍不住开口道。
其他将领听后,有的面露冷笑:“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君王无能,累死一国。
如今这大明之处做主的,已得到确凿讯息,可不是那刻薄寡恩的崇祯皇帝,而是那位太祖皇爷朱元璋。”
“朱元璋”这三个大字,好似带着某种魔力,刚一出口,便让方才还在几番探讨的营帐突然沉寂下来。
一个死人如今活了,尤其对他们这些本就更迷信的昔日女真族而言,更让人在这深夜里心底微凉,一阵寒意油然而生。
众人正心中惴惴不安之时,豪格的声音及时将他们拉回现实:“且先不论那大明太祖皇帝究竟是死是活、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肯定,如今的大明朝廷,是真的不一样了。
这么一想,他朱由检反倒是咱大清的贵人了。”
豪格拍着胸膛大声一笑,声音里带着浓浓的调侃。
众多高阶将领听后,都忍不住会心一笑:“照贝勒爷这么一说,咱大清可得好好谢谢他崇祯皇帝了。”
“可惜这崇祯皇帝到一半就没了,不然咱大清哪有这么多麻烦?”
“还有那智顺王尚可喜、耿仲明这些人,给他们十个胆子,也绝不敢叛了咱大清朝。”
见到营帐内众人心思重新活络,豪格及时收住笑声,面色一沉,众多将领也立刻收敛神色,继续商讨起了正事。
“贝勒爷,这是有法子了?”
有将领耐不住性子问道。
豪格看了他们一眼,知道这些人都是他的左膀右臂,皆可信任。
最重要的是。
他豪格若是倒台了,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得不了好。
豪格轻轻咳嗽两下,几分郑重的目光在他们身上扫过,忽然冷不丁地问道:“诸位觉得,我大清朝如今还能拿得下这大明天下吗?”
话题一出,众多心腹将领齐齐沉默。
他们心中已有答案,却不敢说出口。
原本的大明虽弱,可大清人数终究太少,真正的满人加一块顶天了也就百万,实际上可能也就数十万,而能打仗、善征服的,或许还不到十万。
实际上也就数万人马而已。
想要靠这数万人马,统御数千万人口的大明,想一想就觉得匪夷所思。
原本的大明,大清心里还都打着闷鼓,更何况是如今的大明?
太祖皇帝从凤阳皇陵死而复生,朝鲜之处逼得大清退兵,那明人更是疯了一般,都快要打到大清的国都盛京皇城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任何一个八旗子弟心里也该有数了,就算是大清的皇上皇太极,心里也定然清楚,更何况是他们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