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新的一年,大明休养生息

张嫣将一切尽收眼底,她从天启朝便入宫,比周皇后见的人、经的事多太多了,这宫中女子是什么做派,她打眼一瞧便能看出六七分。

也正因如此。

她收敛了原本想对海兰珠的几分敲打之意。

“那便再好不过。”

周皇后本就不是爱计较的人,见海兰珠这般识趣,也乐意和和气气的。

须臾之间。

她们三个女人并未上演“后宫争风”的戏码,反倒谈得格外欢乐。

等周皇后离开启祥宫时,海兰珠亲自出门相送,一直将她们远远送走才回宫。

周皇后对海兰珠的印象不禁好了几分:“或许是我们误会妹妹了。”

“倒也不是你误会,只是你太心善了。”

张嫣徐徐开口。

周皇后倒不在意这些:“只要这宫中日子安生,那便再好不过了。我们这些做女儿家的,所图的不就是这个吗?”

张嫣一时无话可说,只是捏了捏周皇后那白白嫩嫩的小脸蛋,嬉笑打趣道:“若我是男儿郎,也定愿娶你这么个小娇妻归家,实在是太通情达理了。”

“不愧是我大明一朝的皇后娘娘。”

“皇嫂又在打趣妹妹我了。在皇嫂面前,妹妹只是妹妹,哪里是什么皇后娘娘。”

“好,原来妹妹也是个有心眼的,这么快就讨好起我这个嫂嫂来了。”

“之前倒是看错你了。”

两个女人一时之间竟也有些打情骂俏的意味,远远看去,倒也颇有一番温情。

启祥宫内,海兰珠回忆着方才周皇后的做派,心里面也踏实了许多。

于是当晚,朱由检再次摆驾启祥宫时,海兰珠便主动提起了此事:“陛下,过上几日,还是前往永寿宫为好。”

“陛下若日日来妾身在启祥宫,一来于龙体有损,二来也容易伤了宫内众多姐妹之间的情分。”

“你倒是个有心的。”

朱由检听了,轻轻一笑,随后便答应了。

他看着面前的海兰珠,轻抬她精致的下巴,望着那秀美的侧脸,指尖轻轻摩挲着。

他这位德妃娘娘,倒的确是一等一的美人。

最可贵的是,哪怕她已不是少女,可这般一逗弄,眼底流露的娇憨竟胜过一切情话,实在让朱由检有些食髓知味、流连忘返。

另一边,朱元璋对宫内这些事也听了不少,却完全没打算管。

他这老祖宗,能插手后世儿孙的国政大事,却绝然不会插手这些男女之事。

哪怕只是多说一句。

他都觉得有些害臊,实在没那个老脸。

而海兰珠在宫内过得安稳,也让那些投奔大明的蒙古部落之人一一放了心,在各自差事上变得更加有干劲,甚至主动加速同大清那边同为蒙古部落的人沟通,想让他们尽快投奔大明,还带动更多人一起回来。

“大清如今已然是艘破船,再继续待下去,咱们这些蒙古八部的人都得跟着沉沦,一个个全丢了性命。”

“为了大清不值得,大明才是正确的选择。”

如此一来,之前大明不少统治阶级官员、世家轻视的蒙古部落,反倒颠倒了过来。

如今成了大清那边的统治阶级开始投奔大明。

只能说风水轮流转,一切都该换一换了。

偏偏还真有不少蒙古人动了心。

更重要的是,连大清的贵族、那些满人贝勒爷都动了心思:“万一咱们这一派,还有麾下的八旗最后败下阵来,让睿亲王多尔衮或肃亲王豪格登上高位,届时咱们是不是可以直接带着麾下八旗跑到大明,继续过富贵日子?”

“总不至于被彻底清算,让咱们这一系上到主子、下到仆从,全都死无葬身之地。”

……

年关将至的京城,处处洋溢着浓得化不开的年味。

东西两市率先点燃了岁末的热闹。

商贾们抓住一年中最红火的商机,将琳琅满目的商品铺满摊位;寻常百姓也卸下一年的辛劳,揣着积攒的银钱穿梭其间,为年货忙碌。

街道上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的身影里,小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邻里间关于年俗的讨论声、孩童捧着糖糕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星罗棋布地铺满京城的每一条街巷,勾勒出大明盛世的鲜活图景。

……

紫禁城内,年味同样浸透了红墙宫苑。

永寿宫的皇后周氏、坤宁宫的张嫣、启祥宫新入宫的德妃海兰珠,各宫皆已张灯结彩,朱红的宫灯映着鎏金的廊柱,处处是喜气洋洋的景象。

这份喜悦不仅属于主子妃嫔,宫里的宫女太监们也得了实惠。

内务府发放的赏银少则三五两,多则十几两,抵得上他们半月到一月的俸禄;织布局赶制的新衣合身暖和,尚膳监为皇室准备的御膳更是滋味绝佳,主子们用不完的珍馐,最终也成了下人们的盘中餐,让他们吃得满嘴流油,满心欢喜。

与后宫的热闹祥和不同,清晨的奉天大殿内,气氛却凝重如铁。

文武百官列阵而立,崇祯皇帝朱由检端坐龙椅,目光如炬地注视着阶下群臣,一场关乎大明国运的朝议正拉开帷幕。

议题直指开春后的军事部署。

春分一过,各地大军是否整装出征,攻打大清、收复失地,将“建州鞑子”赶回草原。

朝议刚起,武将们便率先发难,气势如虹。

远清侯洪承畴最为勇武,一上来便力主开战,言辞恳切地陈说战机难得。

新晋勋贵武将中,侯爷左良玉、秦良玉等人紧随其后,纷纷附和:“陛下,大清如今陷入内乱,正是我大明出兵的良机。若等大清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决出胜负,再想进兵便为时已晚,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云南土司兵强马壮,军心士气高涨,这般战力不可浪费,大明绝不能错过此等机会。”

秦良玉同样开口。

就连向来沉稳的老派勋贵,见新派武将踊跃发声,也按捺不住热血。

成国公朱纯臣、英国公张世泽带队出列,重拾开国年间的武将英姿,慷慨陈词:“陛下,如今大清兵力只剩区区六万,蒙古八部十数万人更是摇摆不定。”

“若我大明遣使劝降,义州城一战中,蒙古察哈尔部、科尔沁部至少近十万人马或不会再助大清。”

“此乃天助大明,而非大清。还请陛下决断,出兵大江,为大明争光,收复国土,重现开国年间的霸气。”

武将们的叫嚣声此起彼伏,仿佛要将奉天大殿的屋顶掀翻。

他们深知。

如今朝堂上有一条“政治正确”:得罪陛下或许还有生路,但若得罪了后宫中“显灵”的开国太祖朱元璋,便只能全家备好白绫上吊。

太祖的“印象分”,比陛下的态度更重要。

因此,这番力主开战的表态,既是为大明国运,也是为在太祖面前挣得好感。

可武将的热情,终究不能代表朝臣的集体意志。

就在武将们慷慨激昂之时,文臣之首温体仁缓缓出列。

他手持朝笏,神色沉稳,一对浓眉微微一挑,语气老成持重地反驳:“陛下,我大明自天启新历以来,民生凋敝,直到前年才稍有改善,崇祯十年才算海晏河清。”

“如今虽粮食略有盈余,但国力尚未完全恢复。若此时出兵,大秦恐因外敌压力而停止内乱、抱团抗明,于我大明不利。

天下初定,当以修整为重。

我大明精兵强将,今年不出征,明年、后年依旧能为国征战;大清如今已难再强,可大明绝不能因急功近利而变弱,此乃国之根本。”

温体仁的话音刚落,文臣们无论此前分属何党,皆纷纷应和。

有人补充道:“陛下,百姓已苦了多年,如今盛世初现,何须再兴战事?兵者,国之大事,不可轻动。”

“那大清早晚必亡,届时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国之道。如今当以休养生息为主,同时加紧研发火炮火器,待日后与大秦交战,亦可减少伤亡。”

“请陛下三思。”

文臣们的“避战”言论,瞬间点燃了武将们的怒火。

左良玉性子最烈,当即出列骂道:“温尚书。温阁老。你这是意欲何为?我大明近年连胜不断,难不成你是怕我大明太强,不敢与大清一战?”

他上来便给温体仁扣了顶“畏敌”的大帽子,语气中满是泼皮无赖的泼辣。

温体仁却不慌不忙,从容应对:“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急躁。左侯爷身经百战,当知这个道理。”

“兵法亦有云,强弱之势,旦夕可变。今日看似占优,若贸然出兵,恐生变数。”

一来二去间,文武百官竟在朝堂上吵作一团。

奉天大殿俨然成了菜市场。

幸好崇祯皇帝如今威望甚高,群臣虽口角激烈,却无人敢动武。

最终,崇祯拍板定案:以温体仁的“休养生息”主张为主,武将的“备战”建议为辅。

国朝暂不出兵,专注恢复民生,但各地军队的训练、卫所的改制不可耽搁;同时,朝廷需拨款落实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国策,复查旧制,绝不容许出错。

“太祖”二字一出,奉天大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群臣纷纷纳头叩拜,齐声应下。

这位仿佛从仙界归来的开国老祖宗,虽久居后宫、不问政事,却依旧能让满朝文武俯首帖耳,其威严之盛,堪称“恐怖如斯”。

朝议结果很快通过《大明日报》传遍京城,乃至全国。

百姓们见暂不开战,虽有对“收复国土”的些许遗憾,更多的却是发自内心的欣喜。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互相道贺的百姓:“俺家那瓜娃子在军中当百户,这下能回家过年了。不打仗就是好事。”

“虽说早晚要打,但如今能安稳过日子,皇上英明。”

不止京城,大明疆域内的百姓皆喜极而泣。

家中有了余粮,不必再逃荒,如今战事暂歇,那些因战乱久未归家的亲人,终于能回来团聚,过一个真正的团圆年。

这一刻,宫墙内的朝堂决策与宫墙外的百姓心愿,在“安稳”与“团圆”的期盼中,悄然达成了共鸣。

也为大明的崇祯十一年,画上了一个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年末句号。

一时之间,国策一出,四海之内,百姓民心再归大明一朝。

……

新春时节。

皇宫之内,鱼龙舞四起。

宫廷乐师敲弹着各种精美的乐器,管弦丝竹之声清雅悠扬,更有娴雅歌声相伴,颇有高山流水之韵,美妙声响不绝于耳,闻者心情也会随之轻快许多。

这般场合,朱元璋倒是难得在宫内露了一次面。

他刚一出场。

方才坐在主位上的朱由检忙起身快步相迎。

身后的文武百官也不再如方才那般笑容满面,原本坐着的人一一起身,齐齐躬身行礼,齐声大喊:“微臣见过太祖陛下。”

所有人不约而同,面色也在一瞬变得肃然,没人敢在朱元璋这位太祖面前嬉皮笑脸。

“太祖,您今日怎么来了?”

朱由检一脸疑惑地问道。

朱元璋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对这后世子孙在人情世故上的迟钝实在有些担忧,他高声质问道:“怎么?咱还不能来了?朱由检,还有周氏,你们一家人待在一起,把咱一个孤寡老人留在那深宫之内,咱要是再不寻过来,是不是真把咱给忘个干净了?”

朱由检面露苦笑,他原本以为,自家太祖这般身份,年纪大了大抵会偏爱清静,可朱元璋偏偏不能用常理判断。

好在今日在百官面前,朱元璋也没过多训斥,帝王的颜面还是要顾的。

不用朱元璋发话,宫里的大太监王承恩已飞快上前,忙将一把椅子摆放在朱由检的座位边上,朱由检本就不是一人独坐,旁边还有皇后周氏等家人,如今再添一把椅子,倒也不算突兀。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龙行虎步般大步坐下,随后宫内的宴席继续展开,只是相比较方才本就庄重的氛围,如今反倒多了一丝严肃,群臣百官没了之前的轻松,所有人的动作都突然拘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