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朱元璋却毫不在意,该吃吃、该喝喝,该和旁边的太子朱慈烺玩耍,也照样陪他玩闹。

只是忽然间,一阵干呕声从旁传来。

朱元璋浓眉一皱。

他方才还在吃饭,这声音实在破坏食欲。

朱元璋循声望去,见发出声音的正是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德妃海兰珠。

一看海兰珠这动作和神情,朱元璋也是过来人,当即上前拍了拍她的后背,轻声道:“这样能好受些。”

他倒不怕旁人会因这动作非议什么。

他倒要看看谁敢,谁敢多嘴,就杀谁。

“太医,还不快叫太医来。”

朱元璋高声喊道。

此时的他对海兰珠的情况已有八九不离十的把握。

正巧这宴席上本就有太医院的太医值守,太医得了令,立刻快步赶到。

在百官注视下,太医为海兰珠把脉,不消片刻,便面露喜色,高声道:“恭喜太祖,贺喜太祖!”

“恭喜娘娘,娘娘有喜了。”

见猜测被证实,朱元璋才心满意足地退回座位。

朱由检此时也已上前,在旁边细心照顾起海兰珠,两人耳鬓厮磨,一时间倒也成了相敬如宾的模范夫妻模样。

自朱元璋出现后,这宴席的主动权自然就被他牢牢掌握。

见此喜事后,朱元璋更是大声笑道:“今日双喜临门。崇祯十一年,盛世将起,该普天大赦一回,以彰显君主仁德。”

朱元璋的话虽非直接命令,却是一种强有力的建议。

朱由检听后目光一亮,重重点头。

随后在他们二人的默许之下,隔日不久,天子令下,普天大赦天下。

……

紫禁城宫门内,并没有因为海兰珠身怀有孕而发生什么变故。

皇后周氏膝下子女众多,海兰珠虽怀了龙子,在这崇祯一朝的宫闱之间,虽是喜事,却并不会掀起太大的波澜。

而眼下更重中之重的事,反倒是大清那边。

皇太极临终前未留下明确传位诏令,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两人实力不相上下,哪怕有时一方稍强、一方稍弱,可若是真的火拼起来,大清不说直接覆灭,元气大伤却是必然,怕是连这盛京皇城都守不住。

正因如此,双方哪怕恨对方入骨,可过了将近两三月的光景,在这盛京皇城之内,却一直克制着没有爆发更进一步的冲突。

又一日,盛京皇宫大殿之内,肃亲王豪格目光肃然,步步紧逼多尔衮:“父皇可是已然明言,这天子之位传于我。”

多尔衮听后丝毫不慌,反倒反问:“那旨意何在?该不会只是你空口白牙说的?”

他正是拿捏住豪格拿不出确凿旨意这一点,才如此有恃无恐。

“你要旨意?”

豪格目光一凝,狠声说道,“那本王便给你旨意。”

可多尔衮听后反倒笑着摇头,语气带着讥讽:“那这究竟是先帝的旨意,还是你肃亲王的旨意?何时你肃亲王竟能代行天子之权了?本王怎么半点不知?”

两人互相争执不下,彼此身后站队的那些人也一个个按捺不住,开始互相指责对骂起来,大殿之内顿时乱作一团。

……

“几位贝勒爷,你们这究竟是想干嘛?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难不成我大清如此大国,这君位便一直空悬着?”

“传了出去,恐怕一众汉人便也罢了,却是连那些蒙古衙门的人,也都要生出异心来。”

鳌拜冷哼一声,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地阴阳怪气。

多铎听后冷冷一笑:“所以本贝勒才认为,尽快让睿亲王登基大典,方可彰显我大清的正统。”

“胡说八道。”

索尼顿时勃然大怒,“应当是肃亲王才对。睿亲王此前一战大败而归,怎能为我大清天子?”

“这一战究竟是如何败的?旁人不知,难道连你索尼也不知?”

阿济格也在旁边帮腔道。

这大殿之上的火药味愈发浓烈,最后双方争吵不休,却如同之前发生过的数次那般,不了了之。

可离了大殿之后,众人面庞上没有半分轻快,只觉得心头更加沉重。

闹是可以闹下去,但再这么闹下去,大清迟早要完。

他们这些人恐怕一个个也离死不远。

没了大清、没了一众满人、没了这满八旗,他们这些贝勒爷哪里还有今时今日的地位?

难不成满族又要改回女真族,女真族又要各自分化,然后成了各个部落?

到时候他们这些人倒是可以做部落的首领。

可相比较今时今日所能掌握的偌大权柄而言,那往日的一个区区首领之职,早就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了。

但哪一方也都不可能稍退半步,这一退,必定会被政敌抓住机会,随后便有可能倾覆。

究竟是大清重要,还是自己个儿重要?

这个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后世老舍的《茶馆》里不是有这么一句话:“我为这大清国卖命这么多年,可到头来大清国又给了我什么?”

“你们以后要告诫世人,这有钱就得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就是一件事,千万别做好人。”

而这种心思,放在这大清的统治者、一众八旗贝勒爷身上,却是打娘胎里的时候,就早早明白了。

往后数日,这大清朝堂依旧反反复复。

礼亲王代善一开始还能沉得住气,可长此以往下去,终是忍无可忍:“今日必须议出个章程来,议不出,都别回去了。”

代善勃然大怒。

顿时,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这一方的人几乎全都沉默下来。

肃亲王豪格势力较大些,还有着先帝临终传位的正统名义。

虽然可有可无,但在双方势力大差不差的时候,或许便是重要的筹码。

“睿亲王,大清该立下一个天子了。”

“天子一日不立,八旗之心持续动荡,蒙古衙门也早晚生出疑心,还有那残余的汉人。近些时日,那辽东之处,还有此前被汉人守住的城池,日日送来劝降信,还有书信甚至直接送到本王的府里面去。”

“可见我大清内忧外患,究竟到了怎样的地步?”

“说实话,连本王都有所动心了,若是我大清再不稳,恐怕这大清,我们这些人便真就成了亡国之人。”

礼亲王代善拍案而定,大声喊道,言辞中多有劝解之意。

睿亲王多尔衮也变得越发沉默,代善的话外之音他听得明白。

让他先妥协一些,后续会给予他相应程度的补偿,让他满意。

“知道了,老王爷。”

多尔衮沉默许久过后,终于愿意妥协。

顿时,身旁的多铎还有阿济格这两位一母同胞的兄弟,满脸不敢置信地看去。

他们争取了这么长的时间,到头来得到的就是这个结果?

两人心头自是不甘,更是不愿。

豪格此时嘴角微扬,面上也露出丝丝笑意。

他故作谦逊地道:“其实本王,也无意坐这天子之位。”

豪格洋洋得意之际,睿亲王多尔衮却忽然眸中金光大盛,敏锐至极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政治机会。

他立刻斩钉截铁般道:“既然肃亲王不愿做这天子之位,那么便可从皇室之内再挑。此次登基,我多尔衮定当愿辅佐幼主,立我大清、辅我大清国,待到来日平定大明,定不负先帝的恩泽。”

片刻之间,睿亲王多尔衮的妥协,变成了“妥协年幼天子登基”,更是摆出一番忠心耿耿之态。

这一下,顿时让方才似已然十拿九稳、即将大胜的肃亲王豪格这一派的人,一个个全都傻了眼。

鳌拜、索尼脸上的喜色还没来得及显露,就又重新缩了回去。

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老王爷,我多尔衮愿为了大清……”

多尔衮这时半分不退,方才是礼亲王逼他,现如今调转过来,成了他逼迫礼亲王。

毕竟方才他多尔衮可以妥协,那么凭什么对方不行?

至于此刻能翻盘,那是豪格的大意失荆州,也是他多尔衮自己个儿的本事。

“老王爷觉得如何?”

多尔衮继续步步紧逼。

豪格怒了,正准备张嘴说些什么,多尔衮却没给他这个机会,灼灼的目光朝他看去,言之凿凿般地说道:“一切为了大清。”

这下,豪格说不出话了。

他现在要是再开口,那便是明摆着不愿为了大清让步,反而会将礼亲王代善往睿亲王多尔衮那边推。

冷哼一声,肃亲王豪格满是不甘愿地离去,但这也算是他做出了妥协的表态。

豪格离去后,这场上主持大局的依旧是代善。

而代善无心争权。

众所周知,只要别削减他的兵力,对于这位老王爷而言就已经很知足了。

他一直扮演的都是个和事佬的角色,所以方才睿亲王多尔衮在大清的朝堂政治格局上胜了一筹。

他自然秉承着一直以来的“公平”原则,帮了对方一把。

“既如此,便照睿亲王的法子去做,遴选宗室子嗣登基,加以扶持。”

礼亲王代善缓缓说道。

索尼、鳌拜这些人张了张嘴,最终也都沉默了。

只要是皇太极的子孙,他们都愿意效忠,而且这似乎也是当下这局面、双方争吵不休之后,唯一能得出来的结论。

只要他们还想继续效忠大清,那这便是最后的解决办法,没有其他选择。

“我鳌拜,愿尊天子为主,为我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索尼也一样。”

随着两人表态效忠,朝堂这方面的事便就此定了下来。

之后,其他的事情办得也极其顺风顺水。

而皇太极的子孙,在这大清皇宫之处的一众儿女,似是早早便被祖大寿带了去,但对于他们这些女真部落的人而言,依旧不是件难事。

左绕右绕找不到嫡系,还找不到旁系的吗?

找不了根正苗红的,还找不到拐弯的亲戚吗?

只要这人跟豪格和多尔衮他们两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偏向,而且还拥有着皇太极的血脉,这便就是政治博弈出来的最后结果。

……

肃亲王府内,豪格回归后双眼通红,怒不可遏般将书房里的一应物件全都砸了个稀巴烂,叮铃哐啷的声音、悉悉索索的碎裂声传来,使得王府里的一众下人噤若寒蝉。

鳌拜、索尼二人赶到此处,却也不知该如何劝解。

难不成说“主子,这是您自己没本事,让人家抓住了破绽,才被一击得胜”吗?

奴才们可已经够尽心尽力了,最后也只能劝些“日后还有机会”之类的话,总算让豪格渐渐平定下来。

登基大典一切从简。

半月之后,大清又一位新天子登基,大清的朝局也终于算是稳定下来。

一众八旗还有蒙古衙门的人,才没有了以往那明显的动荡,大清表面看去,总算能够继续走下去。

这一日,大清崇政殿内,百官上殿,左右两侧分别站着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代表的势力。

表面一番恭敬过后,那九五之尊的龙椅上,不过只是个十岁出头的稚童,明明白白成了傀儡。

虽然只是个形式主义,但对于大清而言,同样重要。

“睿亲王,以后的路还长得很,风水轮流转,下次可就没这么好运了。”

豪格冷冷笑道。

多尔衮得了胜,没同豪格做什么口舌纠缠,而是一心要迅速重建他之前溃散去的正白旗。

只有将正白旗重新立起来,他的根基才算是能重新稳固,不然一直靠着一母同胞的兄弟,时日尚短还好。

一旦时日长了,兄弟之间也有可能互相残杀。

这样的事,在大明一众汉人之内或许还有些顾忌,但在这大清女真部落之内,实在是常有的事。

“兄终弟及”这一先天的法理传承,本就势必代表了这种事情的频繁发生,本就有着极大的隐患。

可对于女真部落之前在草原之上的生存而言,这个法理传承倒是能极大增强他们的生存力和凝聚力。

只是到了现如今的大清国,就不太适用了。

很明显。

多尔衮这一方绝对不愿失去这传承,所以想要一时半会将这隐患解决,更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