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我皇太极,要死了?

而旨意之内,也同样点明了布木布泰与哲哲两人的去处:哲哲在京城之内安然住下,布木布泰则被许给新任梁国公祖大寿。

并非正妻,而是妾室。

如此一来,大明对于这些蒙古部落之人的安排,也算得上体面。

“微臣接旨!大明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蒙古八部的首领,还有那些大清王庭的贝勒等人,双膝下跪,面露崇敬之色,个个齐声大喊。

远远望去。

在这大理寺内,倒也是难得的一番景象。

收下旨意,海兰珠睫毛微颤;身后蒙古八部的首领,这些豪放的大老爷们,一个个也发自内心露出了笑容。

大明皇上还是很聪明的。

他们蒙古八部,这下稳了。

……

岁月流转,时过境迁,大明这边如日中天,正准备崇祯新一年开春佳节之时。

反观屹立在这片土地之上的另一个强大帝国。

大清皇朝,盛京城内还没到全城高挂孝服的时候,可在这大清皇宫之内,氛围却压抑得如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宫中宫女太监个个颤颤巍巍、夹着尾巴做人,时时刻刻都紧绷着神经,生怕稍不注意便掉了脑袋。

数月过去,宫里的情况不仅没有半分好转,反而急转直下。

大清班师回朝之后,各个八旗以及主管八旗的那些贝勒爷,联盟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局势时时变化。

到了如今,在这宫里掌管局势的早已不是一开始的人,早已旧貌换了新颜,而且还是由醒来的皇太极亲自下的令。

那些贝勒爷惧其残余的虎威,不敢有半分拒绝。

于是,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天子之气却逐渐式微。

最深处的龙榻之上,阵阵咳嗽声仿佛随着冬日的寒意越发剧烈。

太医在殿边红柱旁时时刻刻伺候着。

他已在此处待了数月,俨然成了皇太极的御用医师。

在太医的调理之下,皇太极的身子没有出现恶化,便已是极为难得。

天子病重,长子还未回国都。

这盛京皇城之内的局势令人心惊,这种情况之下,皇太极还活着,竟似是一种难得的幸事,太医在其中付出的心力绝对不少。

“咳、咳、咳……”

皇太极的咳嗽声再度响起。

龙榻不远处,一位贝勒爷踏着四方步走近,目中带着唏嘘,眉宇间却仍有几分威武豪迈的英爽之气,正是礼亲王代善。

“皇上,何故如此忧心?如今我大清最要紧之事,便是皇上的龙体康健。待到大病痊愈之后,我大清依旧是这天朝上国,皇上万不可急于一时。”

这中年男子与面前皇太极的年纪正好在伯仲之间,同样是努尔哈赤的子孙,更是皇太极的弟兄。

早年间。

他同多尔衮、皇太极争夺昔日女真族部落的汗位时,也有着不小的竞争力,可惜后来传出与努尔哈赤的妃嫔有染的谣言,才失去了汗位继承权。

也正因这事,代善心灰意冷,不再插手皇权争斗,如今手下掌管着正红旗、镶红旗,可谓手握重兵。

只要皇太极还在一日,这位老王爷便只听天子的号令。

哪怕盛京皇城之中的多尔衮四处联结其余贝勒爷,也始终没能动摇他的决心。

不到万不得已之时。

他决然不会轻易站队,否则若皇太极在丢性命前下定决心来一场大清洗,他或许会遭无妄之灾。

“代善,如今这盛京皇城,或许便只能信你我兄弟了。”

皇太极无力地伸出手来。

代善见状,目光一凝,飞速上前,连忙一把将他的手握住,放眼望去,目中已然含着老泪,声音哽咽着道:“皇上,万没到这般境地。”

“我大清八旗虽建制不大完整,但早晚能重建;还有那蒙古衙门的人,虽有动摇之心,可终究元气还在,再加上茫茫草原腹地,足够让我大清继续稳下去。”

“皇上,别再说了。”

代善是真心不想面前的皇太极出什么意外,一脸真挚地劝道。

皇太极深深看着面前的代善,换作往日,他自不会有半分担忧。

他春秋鼎盛,哪怕年岁稍高,可依旧宝刀未老。

可谁能想得到,去了一趟朝鲜之地,再度回来时,竟已是天不假年,所剩时日无多了。

“可朕,没多少活头了。”

沉默一阵过后,皇太极忽然说道。

代善满心惶恐,此时却不敢再说半句话,接下来任由皇太极再如何试探。

他依旧强撑着咬紧牙关,半句多余的话也不说。

皇太极定定看了他半晌,只觉得乏了,便让他退下。

代善刚离去不久,宫殿内又多出两道身影,皆是史书上鼎鼎大名之人。

一人正是未来大清的第一巴图鲁鳌拜,后来官至高位,更是后世帝王极为忌惮的权臣;另一人是索尼。

在如今大清的朝堂之上,一众满人之中,绝对算得上是皇太极这一派的核心心腹。

他们从不效忠任何一位贝勒爷,只效忠皇权。

乃是皇太极一脉的坚定拥护者。

“微臣参见皇上。”

两人齐声说道,声音不轻不重,恰到好处。

皇太极朝二人招了招手,吩咐道:“你们去把这皇城的门禁、关卡还有兵丁部署都盯紧些,再查探清楚盛京之内那些八旗贝勒的动向。”

“朕手握正黄旗,在八旗之中战力最强,其他几部不敢轻举妄动。只要朕一天不死,这盛京皇朝就能稳得住。”

“还请皇上放心,微臣定竭力办好此事。”

鳌拜重重开口,索尼也立刻接话:“皇上保重龙体。”

正当两人转身离去之时,皇太极又出声将他们叫住,问道:“豪格还有多少时日回来?”

鳌拜身为武将,这类军务之事自然由他回答:“回皇上的话,肃亲王约莫还有半月光景便会回城。”

皇太极知晓了答案,便让他们退下,这回宫殿之内再无其他身影进来。

此刻盛京皇朝之内,有皇太极麾下的正黄旗,还有礼亲王代善的两大红旗重兵把守,同时也早已下令让其他八旗子弟分散开来,绝不可在盛京皇城之内继续停留。

这般布置之下,盛京皇城的局势大体上已稳了下去,哪怕多尔衮暗中联络、拉拢旁人,一时间也没掀起什么太大的风浪。

“那个老不死的,倒是一时半会死不了了。”

睿亲王多尔衮的府上,夜深露重之时,远远望去,天边一抹明月洒下道道银辉,院落之内树影婆娑。

多铎咧着嘴角冷声一笑,目中尽是淡漠,在他面前的正是他一母同胞的兄长、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睿亲王多尔衮。

“皇上没那么容易去。他终究是有龙气护佑、上天庇佑的。”

多尔衮幽幽说道。

这回,多铎有些急了。

他和多尔衮一母同胞,巴不得第一时间将多尔衮推上高位。

如今的八旗之中,除了礼亲王代善稳坐钓鱼台,其他八旗贝勒都必须选好队伍,甚至这未来执掌生杀大权的皇上,最好也出自他们这一脉。

如此一来,他们的地位和手中执掌的权力自然能大幅度提高。

这可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可是豪格,快要回来了。”

多铎立刻开口反驳,语气带着急色,“此次他在义州城一战,虽未胜却也未败,可我们这一方势力却是大损。哪怕重建正白旗,恐怕没一年半载也绝对做不到。”

“镶蓝旗那边不也折损大半吗?如今更是我大清的耻辱。”

多尔衮试图用辽东那一场大战的惨状,来安慰弟弟急躁的心思。

可多铎却完全听不进去。

只见他眼中闪过一道寒光,脸上尽是狠辣之意:“要不然,在路上就解决了他豪格。”

“试上一试,总是没错的。”

多尔衮听后,这一次没有再拒绝,半晌过后更是直接同意了此事。

反正这事做与不做。

他们这一派跟豪格早已是不死不休,双方之中只能活一个。

虽说这种做法成功率本就不大,可万一成了,那对他们而言便是天大的好事。

除了豪格之外,其他贝勒在多尔衮眼中不过是酒囊饭袋,完全不可能会是他的对手。

同一片天空之下,浓浓的夜色笼罩着整个大清皇宫,只是到了夜晚,殿内的地龙烧得旺盛,暖意虽浓,却并不能让皇太极的身子好转一丝丝。

皇太极辗转反侧,浑身发热燥得全然睡不着,虚弱地喊道:“来人,扶朕起来走走。”

他一开口,身边候着的太监立即上前。

一旁打盹的太医惊醒,见皇太极要出殿,连忙上前阻拦:“皇上万万不可。万一再着了风寒,这病情可就更严重了。”

知道面前的太医是好心,皇太极并未责怪,看着他的目光甚至比看那些朝臣还要柔和。

毕竟如今眼前的太医,才是吊着他皇太极一条命的杏林圣手,而那些朝臣、以往的兄弟,说到底都离不开利益算计。

“朕就出去走走,多穿些衣服盖住身子,不会有事的。再说,这不还有太医你吗?”

皇太极摆出平易近人的笑容。

太医听了,内心暖流涌动,深受感动,松口道:“出去走走或许也对皇上的病情有所帮助,但决不可去开阔之处,只能在殿外石道边走上一走即可,而且也不能待到后半夜。”

太医不断说着注意事项。

皇太极却一点儿都不觉得啰嗦,把这些“救命的叮嘱”记得一字不漏,最后才在太医和太监的陪同下,离了这座富丽的大殿。

来到殿外,皇太极微微眯了眯眼,望着天边的明月,脸上难得放下了以往的雄心壮志与大清的宏图大志。

此时此刻的他,似乎就只是一个将死不久的普通孤寡老人,沧桑的面容带着一丝枯槁,双目中也不知何时爬满了疲惫。

“今夜的月儿可真美。。

他轻轻感慨,可下一句话却差点把身边陪同的人活活吓死,“可惜朕这个皇上,之后看不到了……朕或许真的要死了。”

一瞬间,身边的人跪倒了一片,一个个头抵着冰凉的石板地,满脸惶恐不敢起身。

提起死亡,没人不害怕,哪怕是皇太极,此刻平静的面庞下也藏着一丝丝不甘心。

他还有那么多事没做,还想再拼一回,再为大清、为满族闯出一片天地。

可天不遂人愿,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虽其乐无穷。

可斗争的过程终究曲折又痛苦。

“朕曾读大明史书许久,昔日也曾感慨,那大明有圣明之君、盛世光景,却因后续君主身子有恙、国力受损,最终成了一处废墟。”

“可万万没想到,日后在我大清,也会出现这种情景,说来倒也是可笑。”

皇太极诉说着对兴亡的感慨,“以史为鉴,后人见之而不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原来朕,也不过只是这历史中微不足道的一人罢了。”

身边的人满心惶恐,完全没心思听这些感慨,唯有一旁的太医沉默一阵后,轻声道:“皇上会好的。”

皇太极目中闪过一道精芒。

他没记错的话,面前这太医是汉人,对明史了解也就不算意外。

“或许吧。”

他缓缓说道,语气里听不出太多情绪。

另一边,多铎已然派人暗中出发。

而豪格正率领着正蓝旗数万兵马、蒙古衙门十万部众,再加上一些残余的汉人降兵,浩浩荡荡返回大清国土。

所过之地,豪格和麾下正蓝旗的将领们,都看到了大清治下的惨淡景象,可此刻没人有心思感慨,满脑子只有“尽快回到盛京参与朝堂权力争夺”。

唯有如此,才能为他们拼出一条生路。

在他们看来,人与人的悲欢从不相通,大清朝治下的百姓死了,又不是他们死了,实在无关紧要。

大军安营扎寨暂时休整时,浓密的黑夜已然袭来,今晚的夜格外暗,伸手不见五指。

营寨四处的火把离粮草辎重极远,粮草周围巡逻的八旗甲士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严实,绝不可能让人冲到此处影响大军行进。

主营帐内,豪格手握腰刀,直到踏入大清国土,他一路提心吊胆的心思才逐渐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