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哲哲 大玉儿的心思

祖大寿又反复追问了府上的管家,还有身旁的兄弟,最后这才徐徐放下心来。

等到连一众兄弟也都知晓了此事,他们这些人中的几位侯爷,额头也都滴出一道道的冷汗来,目中带着惊惧之意:“陛下之威竟恐怖如斯,今日之陛下,当真是有太祖爷的风范了。”

祖大寿对此论调重重点头,同时对面前的一众兄弟隐隐闪过狠厉之色,语重心长地嘱咐着他们:“记住了,今时今日,本国公的勋贵之权,还有诸位兄弟的侯爵之身,可都是陛下亲自大加封赏的。”

“若谁有朝一日敢毁我大明江山,害我大明社稷,莫说陛下如何,单单我这个国公就绝不会放过于他,届时祸殃累及家人。”

“可莫怪弟兄们一个个下手无情了。”

面前这些人几乎就是他祖大寿的心腹左膀右臂,此时此刻在他们面前说出这些狠话,也可见他祖大寿心中的惊惧到了何等地步。

幸好的是,这些兄弟们一个个也明白事理,识得清当下的时局,二话不说赶忙表起了忠心,才让祖大寿心里好受许多。

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老牌勋贵成国公朱纯臣、英国公张世泽,还有京营里面的其他几位侯爷身上,一个个都再三言说:“该拿的钱可拿,不该拿的钱,只要是敢动一下,那就把这念想留下来,别怪不念往日的兄弟情分。”

文臣这边更不用多说。

如今的他们早已是按照洪武一朝的生存法则在行事了。

要不是如今崇祯一朝天子之权尽数归一。

他们这些人指不定纷纷递上辞官致仕的奏折,只是之前还得找一个合适的名目,要做到既不被锦衣卫发掘,更不被帝王怀疑。

可真是老大的难了。

而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在这大明统治阶级金字塔的最高层,崇祯朱由检的帝王手段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让他们乖乖做事,为了大明江山的建设发光发热。

直到后面未曾生出什么大事,百官群臣、武将勋贵才一一逐渐放下担忧之心来。

实在是前车之鉴太多,多到他们罄竹难书的地步了。

……

渐渐的,在这京城之内,百姓们安居乐业。

入冬时节也即将过去。

各家各户收敛的蜂窝煤回收一下,也照样能够卖上一些价钱填补家用。

祖大寿封了梁国公。

而他的那些战利品,如今也被大理寺、太常寺的人开始接收。

赫然间正是那大清的王室成员。

其中有大福晋哲哲、布木布泰,还有海兰珠以及那些子女们,甚至还有不少的巴图鲁、八旗之中的高官将领,一个个暂时性的都被安排在附近的驿站。

如今即将年关,朝堂中枢定是要在这年关之前将其处置妥当,既可重新彰显大明上国之名胜威,对其他蛮夷小国前来拜访,也自是受益无穷,更可有大义之名,为来日出征大清再添一层民心所向。

冬日残余的寒风裹挟着一丝丝冷意来到这驿站之中,驿站的安排却是尽善尽美,整洁雅致的院落,还有附近送来的布匹、粮食、精美之物。

甚至比他们在大清的生活还要好上一二,尤其是对于那些寻常的八旗子弟,还有蒙古衙门的人来说,几乎都算得上是丰厚的待遇了。

其中察哈尔部、科尔沁部还有阿敏残部的这些首领,心无旁骛地享受着每日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日子,也吩咐部落的儿郎们一开始便过着逍遥生活。

只要没坏了大明律法,他们似乎反倒才是这驿站之中最为自在通畅之人。

此刻三个部落的首领相聚在一起。

没错,他们也跟着祖大寿这些人来了大明京城。

“大口吃、大口喝,俺们可是归降之人,早已归顺大明,如今也该论功行赏了。”

察哈尔部的首领,一脸络腮胡,头戴玉珠,目光瞪得好似牦牛,看上去一脸豪气。

阿敏残部、科尔沁部的首领几乎也是清一色这般模样。

只因同样有前车之鉴:蒙古八部归降本就不是什么耻辱,既能投降大清,又如何不能投降比大清更强盛的大明?

他们一个个极为认可。

“那是自然,蒙古八部归降大明,本就是天经地义。”

“只是可叹那些蒙古部落的其他兄弟们,还在大清受苦、为他们卖命,真是愚不可及。待到来日,定要让他们臣服在大明脚下,回归该有的位置。”

科尔沁部和阿敏残部的首领一脸心满意足。

有人欢喜有人忧。

他们三大部落的首领吃喝无忧。

而大清皇室这边,那些根正苗红的宗室子弟还有高级将领,一个个全都愁眉不展,哪怕有着美食美酒在前,仿佛也都是他们的最后一顿断头饭。

不幸之中的万幸是,大清王庭这边地位最为尊崇的几位女眷,过得日子反倒有几分小家碧玉般的宁静致远。

正是大福晋哲哲,还有其他福晋布木布泰、海兰珠。

她们本就是察哈尔部、科尔沁部、阿敏残部的人。

蒙古八部归降大明。

她们这些本属蒙古八部的人自然也相得益彰,毫无心理压力。

哪怕对此前盛京皇城之事有着几分悔恨,可如今事过境迁,再如何悔恨也无济于事,反倒不如朝前看。

而且大清眼下内忧外患,反倒不如大明强盛安稳。

她们这三个蒙古部落的女人自然也分得清该选择哪一方,从这个角度来看,归降大明反倒是一件好事。

若是等到大清覆灭,她们成了亡国之人,不再有任何利用价值,比起那时的下场,如今这般似乎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

“海兰珠,还不快吃,这大明的鲜肉羹的确美味无比。”

哲哲离了大清王庭,来到这大明驿站之内,适应力极强,摇身一变,已从那高高在上的大福晋成了洒脱的蒙古部落儿女,为人豪爽,英姿飒爽,让一旁的布木布泰还有海兰珠钦佩不已。

而由于有了哲哲的带头。

她们两个蒙古八部的女子也很快效仿,成了一个个豪气荡回肠般的人儿,比起那些整日无病呻吟的大清王廷宗室。

可算是大相径庭,舒爽无比。

“还有这大明的羊奶,不知用何方法制成,虽不比草原上的醇厚,却更加醇香。”

布木布泰手中捧着琉璃杯盛着的鲜羊奶,轻轻一抿,味蕾感受着那阵阵芳香,面上也流露出心满意足的舒适。

一旁的海兰珠,可算是三女之中最美的人儿,异域风情不减,面庞不见半分憔悴,反倒是像草原上的女儿一般,看上去浑然一体,清丽脱俗。

令世间任何一个男子都不由为之着迷。

用完这顿饭,哲哲拍了拍手,自有身边的人前去收拾。

三女这时拍着有些凸起的小腹,擦了擦油腻的嘴唇,开始说起了正事。

哲哲戏谑的目光在海兰珠的俏脸上一扫而过,轻轻一笑:“日后在这大明,布木布泰,你我姐妹可是要仰仗海兰珠了。

海兰珠这般漂亮的容颜,想必定会被大明皇上看重。

等到来日将其纳入宫中定为妃嫔,我们蒙古八部在这大明也算是能稳下脚跟了。”

布木布泰艳羡地看着海兰珠精巧的容颜,忍不住伸手在那吹弹可破的小脸蛋上轻轻捏了一把,触感又软又滑,总结下来就一个字。

润!

倒也难怪后世史书里,关于海兰珠和皇太极,包括努尔哈赤其他子孙之间的风流趣事,野史记载会那么多。

不见其人,定想象不到她的美。

“海兰珠妹妹,我们蒙古八部可全仰仗你了。若你还能为大明皇上诞下一子,我们蒙古八部或许也能在草原之上安稳立足。”

不一会儿的功夫,哲哲和布木布泰两人都打趣起海兰珠。

海兰珠奶油一般的肌肤上,渐渐流露出一丝淡淡的红晕,一直蔓延到耳根,害羞地道:“布木布泰姐姐、哲哲姐姐,你们两人也不差。大明皇上为了拉拢我们蒙古八部,也不会轻易放过你们的。”

对此,布木布泰还有些幻想,哲哲却早已认清了现实:“大明同女真族还有我们蒙古大为不同。”

哲哲对自己的下场也早已有了大体预估,要么让她独居,要么便是给她安排联姻,但对象绝非天子,而是大明的某位勋贵。

这样,同样能起到拉拢的功效。

诚如那洪武时期,便有藩王殿下迎娶了观音奴,也就是王保保的亲妹妹为妻,为的正是让那些蒙古部落为其号令。

联姻、政治联姻这样的戏码,在史书之上发生的次数已然太多,多到让所有人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可这份心理准备,当下的朱由检在这紫禁皇城之内,却有些忧愁。

永寿宫宫殿之内龙凤呈祥,四处飞檐翘角,经过一次修缮过后,再不见昔日的残破,彰显出皇家天子的大气。

皇后周氏面前,朱由检唉声叹气好几回,目光带着几分愧疚看向皇后,最后却又迅速躲开,开口道:“皇后,此番梁国公捉拿的大清王庭大福晋布木布泰、海兰珠等人,已在大理寺的驿站之内住下了……”

话说到一半,朱由检便没了下文。

如今的他,有心去询问老祖宗朱元璋。

可前段时日,朱元璋才刚严明不会再插手前朝政事。

后续朱元璋也确实这么做了,反倒让他朱由检自己重新“扶起”了双手双脚,也打从心底里不愿再去打扰老祖宗的悠闲岁月。

所以便像此刻这样,钻进了牛角尖。

朱由检在永寿宫皇后周氏面前打了一阵哑谜,便翩然离去。

可在这宫中,周氏心里却泛起了涟漪。

对于前朝的事,她虽不参与,但或多或少也听闻过一些。

而在这后宫之中,以往旁的妃嫔只有巴结她的份,不过幸好,她也有能商量事的人,正是宫里的另外一位贵人、天启皇帝的皇后。

到了崇祯一朝,更是当今陛下朱由检的皇嫂。

张嫣张皇后。

张皇后在这宫里的地位非常特殊,必要时刻甚至能联络到一些前朝大臣,不过那是以前,现在绝不可能。

她若敢联络,便是大罪。

即便如此,昔日朱由检之所以能登上这帝位,张嫣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居功至伟,因此在后宫之中,无人敢欺辱她半分,自会让她安稳度日。

“姐姐,近些时日来……”

皇后周氏来到张嫣身前,将自己知晓的事情全数说出。

看着周氏几分魂不守舍的姿态,张嫣倒是看得极为通透,一番点拨过后,周氏面容一惊,但很快恢复如常。

“陛下也是为了国事罢了,更何况还是同我大明江山息息相关,莫说是陛下,就连太祖他老人家昔日在洪武朝时,为了拉拢蒙古部落,不也纳了好几个蒙古妃嫔吗?妹妹我又不是那般胸襟狭小、似民间妒妇之人。”

女子终究很注重名声,更何况是当朝皇后、一国之母,张嫣不方便说太多,所以此事还是得由皇后周氏去同朱由检解决。

目送周氏离开,张嫣一人闲来无事,便在庭院内四处走动,心里却有着几分不切实际的幻想:“若老祖宗是在天启朝前来,而非崇祯朝,或许我张嫣也不会落得此番局面。”

虽说她已是人间显贵,可终究是没了丈夫的寡妇,膝下更无子嗣,不然这帝位又怎能轮到朱由检?

以往所做之事,皆是为了大明江山,故而无能为力,若她张嫣有子嗣,或许这大明自会是另外一番光景才对。

……

几日之后,宫里的王承恩到大理寺宣读旨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盛京之事,蒙古八部之察哈尔部、科尔沁部、阿敏残部及其他部首领,深明大义,归顺我大明。

今时今日,特此亲封……”

之后便是对察哈尔部、阿敏残部及其余各部首领的封官,这代表着从今日起,他们便是大明的一份子。

宣读完这些,才轮到对大清王庭宗室的安置安排,最后才是压轴的重点,“亲封海兰珠为德妃娘娘,来日入宫,不得有误,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