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辽东监军

“京营之处,腐败不断,今日陛下前来,还有太祖皇帝之令,我朱纯臣身为京营都督,绝不会半分徇私,宁可杀错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

这话一说,朱纯臣几乎是跟下了军令状没什么区别。

“很好。”

朱由检轻笑点头,然后便带着王承恩,还有宫里面的禁军侍卫运来的银钱,前往了那京营最中心之处的广场而去。

随后开始奉着太祖朱元璋的命令,由他朱由检亲自将这些所欠军饷银钱一手一手地下发出去。

忙了足足将近一整个下午,这些银钱可谓是被分发一空,再无半分剩余。

朱由检心中却并不觉得失落。

只因他能看得见。

京营之处的这些人,在看他这个大明天子时,虽说并非有多么忠心耿耿,但从眼神便能看得出这些人究竟是在效忠谁。

正是效忠他朱由检,大明崇祯一朝的天子皇上。

这一刻,朱由检望着这些人的目光。

他不由浑身一震,内心忽地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明悟来:或许,这些人才是大明天下朕最该体恤的人。

或许,朕早该来了。

……

接下来的数日光景,朱由检几乎日夜都待在这新军之内,同将士们同吃同住同喝。

有了银钱,军营之处的饭食,还有着他崇祯朱由检这位天子在场,自然是按照最高规格来安排。

朱由检吃得香,睡得也香,从早上辰时开始训练,一直忙到将近酉时,这才稍稍停下。

一夜疲惫过后,此刻的朱由检根本没精力去想大明未来,去想那中原之处的流寇,还有那辽东关外的后金、建虏鞑子等众多愁苦之事,回到他在军营之处临时安排的住处,吃过晚饭便倒头就睡,待到第二日辰时再继续训练。

朱由检感受着强健的体魄,还有着军营之处的新军越发势头十足,心情也大好。

只是这般一来,可把成国公朱纯臣还有英国公张世泽两人给搞得叫苦不迭。

他们二人可是武将勋贵里的顶流,什么时候受过如此煎熬苦楚?

“不行,老张,我真的快不行了。”

一日的训练下来。

哪怕教场之上的教官对他们二人几乎是能放水就放水,可这数个时辰下来。

他们两个锦衣玉食的勋贵国公爷,照样累得筋疲力尽。

最可怕的是,时不时朱由检还专门盯着他们二人,似是要将他们两人也大力培养一番。

在这数日光景之内,成国公朱纯臣早已将他家的那数十万两白银送到了军营之内,再由他带头亲自前去其他武将勋贵府上,讨要那些军饷兵械,还有将各家各户的家兵、私兵都充入到了军营之内。

有着嘉定伯周奎在前车之鉴,再加上时不时朱由检也跟着前去,这些武将勋贵哪怕打太极,可随着朱由检搬出太祖皇帝朱元璋来,这些武将勋贵个个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再敢继续磨蹭下去,下一次来的可就是抄家的锦衣卫了。

待到得知成国公朱纯臣他们武将勋贵之首,已把家中几十万两白银全都送入军营之后,这些余下的勋贵们哪怕心疼千万般、再不愿意,也都只能捏着鼻子照做了。

没办法,老大都已率先“投降”。

他们这些做小弟的哪能继续负隅顽抗?

他们本也不是这般硬骨头的人,也就是之前的朱由检不够狠,杀的人不够多,时机把握得不够精准,所以才被这群人玩弄于股掌之内。

朱元璋一来,这些武将勋贵打骨子里就怕了,做起事来那是顺风顺水。

而在这军营之处忙碌的,除了一众新军将士之外,还有着此刻随着朱元璋下了令,已然上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之职的王承恩。

王承恩来到乾清宫。

不用朱元璋发问,他便毕恭毕敬地将这段时日陛下朱由检在这新军之内的境况悉数告知。

王承恩乃是朱由检在信王府时期,便一直跟随着的太监,自是对朱由检忠心耿耿,只是连日下来,朱元璋的手段不由得让他打心底里心服口服。

自是心甘情愿地任其驱使。

“曹化淳那边如何了?这几日在宫内可曾有什么埋怨之言?”

知晓了朱由检的状况,朱元璋不再多问,话锋一转问起了另外一人。

“回太祖皇帝的话,曹公公这几日一直在他的庭院之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尚膳监那边送去的膳食,无人能见他一面。”

“倒是个聪明人。”

朱元璋眼中闪出一道赞赏之意。

以他的想法,这些太监哪来的资格参与政事,更何况还是国之大事,本就是服侍他朱家人才对。

可如今此一时彼一时。

宦官在这朝堂之上已是当下手边最为顺手的势力之一,朱元璋自然也要拿过来用一用。

帝王权术便是如此。

无论本心如何,用到实处之上,要的就是制衡二字。

“把他叫来,说咱要重用于他。”

朱元璋思忖片刻,开口吩咐。

王承恩领了勒令,赶忙离宫而去,转瞬就已来到这处宫墙,来到太监们所待着的住处。

凭借王承恩此时在这宫里面的权势身份,无人敢来拦他,哪怕是曹化淳曾几何时在东厂还有这宫里面收下的诸多干儿子。

见了王承恩,也不敢有半分得罪。

“干爹,王公公来了。”

了下去。

于是,这庭院内便只剩下了当今权势最大的两个太监。

“是太祖皇帝的吩咐来了?”

曹化淳正端坐于这庭院石凳之上,面白无须,目光清亮,看着王承恩的身影。

他心头也是有所猜测。

他曹化淳,虽说担任东厂提督期间,的确构陷前朝百官,有私交勾结牵连,但对皇家素来还是忠心耿耿的。

若是换做平常时候,像他曹化淳这样的人早就死了千万次。

可当下。

他曹化淳也是矮个子里面拔高个,为数不多的可用之人了。

“曹公公是个聪明人,这是太祖皇帝的原话。”

王承恩眯了眯眼睛。

“那烦请王公公带路。”

曹化淳徐徐起身。

两人谈笑间,已是把之前的前尘往事全都消散而去,日后自当要为皇家、要为大明朝好好尽力做事才可。

很快,曹化淳便来到了这乾清宫。

“奴婢曹化淳,见过太祖皇帝,太祖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噗通一声,曹化淳丝毫不顾他曾几何时东厂督主的风光,见了朱元璋本尊身影后,不假思索便屈膝而跪下去。

对于曹化淳此人的忠心,朱元璋这几日通过各方情况也是多有了解,当下也不废话,直接言明:“咱有意命你为辽东监军,不知你曹化淳可否带着咱的旨意去那边关一趟?”

朱元璋这几日渐渐将这紫禁城还有京城之处的脉络梳理完后,锦衣卫和东厂起复虽不过短短的一月有余,但气势已让这京城之处的各方人员多有收敛。

紫禁城中宫里的禁军侍卫,朱元璋也收服齐心,外面的京营新军训练进展顺利,自然而然便将目光放在了如今的这大明天下。

不看的时候还能沉得住气,看了之后朱元璋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头疼得很。

虽说看过明史的他知晓有不少的忠心之人,可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忠心之人全都是由于其带头的将领忠心大明,而非其麾下的大军忠心大明。

换一句话来说,这些军队只是这各处总兵还有那将领的私兵而已,这种情况可不是他朱元璋想要见到的。

所以,太监监军一事也只能够尽快地提上日程,告知那各地的总兵、骄兵悍将。

他大明太祖朱元璋活过来了,让这些怀有异心之人安安分分地为他大明继续做事,共度眼前的这一道难关。

而在这重中之重的,自然是这辽东的祖大寿还有吴三桂。

他们手下的关宁铁骑绝对不能有半分的损失。

“太祖皇帝在上,奴婢听令行事。”

曹化淳得了命令,也重重应下,脑瓜子磕在面前的地板之上,声音贼响。

“此事若做得好了,之前的事就一笔勾过。”

朱元璋金口一开。

曹化淳心头沉重的大石总算当当落下,安稳了许多。

待他回到了住处之后,这才发现,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不知何时竟到了他的庭院之外,边上有着数辆马车停留。

“接下来便由属下连同曹公公一起前往这辽东之处了,马车上放着的自然是第二批饷银,想来总能够有着几成把握的。”

“太祖皇帝他老人家可并非是让我们去送死的,曹公公。”

李若琏咧着嘴角,目中满是坚定之意。

“那接下来一路,便就拜托李大人了。”

曹化淳缓缓开口,对于这位锦衣卫的指挥同知李若琏。

他并不陌生,不久前对方和他还有过一面之缘。

可惜对方是个不善变通的,所以曹化淳便没有放在心上,未曾想这才过了多久,两人居然平起平坐,而且还要共同做事了。

只能说这世道着实的变幻无常。

曹化淳走后,朱元璋看着如今大明的不少可战之兵,又回想了一下明史的情况,刷刷刷,又是几道政令在这紫禁城内传出。

不需什么内阁拟,也不需什么其他的章程,直接传出即可。

在这崇祯一朝,他朱元璋既然来了。

他的规矩就是规矩。

内阁以温体仁为首的那些大学士一众阁老们,也从未在朝会之上指摘过半分。

督察院的御史言官,面对这位太祖皇帝,更不敢再拿什么祖制来说话了。

老祖宗都来了,拿老祖宗定下来的制度束缚限制他老人家,可真是老寿星吃砒霜,真的想找死了去。

而随着这京营之处武将勋贵一派被重用,京营新军也被修整,在这京城之处的一众文臣可谓是人心惶惶,胆战心惊得很。

寻了一个契机。

下了朝会之后,一众官员来到紫禁城外短暂相聚,一起赶忙说起了他们这些文臣的前途未来。

“阁老,如今太祖皇帝亲自操刀,我们这些人日后可该如何是好?”

“眼下武将勋贵也是把他们这么些年吃的吐了不少,恐怕再过不久便要轮到我们了,要不要……”

其中一位内阁大学士眼冒寒光问道。

“不急。”

温体仁轻飘飘地看了他一眼,随后淡淡说道,“你若敢如此作为,老夫稍后便会将此事告知太祖皇帝。”

“或许戴罪立功之下,太祖皇帝也能饶了我这老臣一条性命。”

作为浙党之首,此刻温体仁这内阁首辅说话毫不留情,让方才刚有意图的内阁大学士脸色煞白得很,再不敢随意多言。

“你们以为太祖皇帝登上这奉天大殿,坐上了那个位子,执掌了如今我大明的天下权柄之后,还会怕我们这些文臣?”

“老夫二十万两雪花银可不是白捐的,只是得了一些喘息之机。”

“这党派也好,严党、齐党,还有东林党也罢,在太祖皇帝的眼里不过是臣子,再厉害,难不成还能比得过洪武年间的淮西勋贵和浙东派系吗?”

“在朝为官,难不成还能比得过那些一众开国国公,能比得过那昔日的韩国公李善长吗?”

“可谓是文臣之权、武将之权皆都在手,还有那丞相胡惟庸,想要谋逆造反,可最后又落得一个怎样的下场?更何况太祖皇帝死而还阳,你们又觉得如此神迹,是我等凡夫俗子当真能够抗衡得了?”

温体仁接连不断地反问下去,使得方才心有不甘的众多文臣个个哑口无言。

将他们的目光尽收眼底,温体仁长长吐出一口浊气。

这段时日他在府中也设想过许多情景,可无论是哪一种,最后他温体仁还有温家的下场绝对是一族抄家灭门,死无葬身之地。

唯有归顺太祖皇帝朱元璋,这才有可能得一个善终。

他这一代势必要落得个白茫茫的一片,可下一代入朝为官,至少也能得一个尚书之位,温家还能够再传承光荣三代。

也是因此,所以温体仁什么都没做,这京城之处才显得这般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