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名存实亡的内阁

洪武朝时,朱元璋就亲眼目睹过,所以他并未前来指教,交给工部的人负责即可,可这下,却是把工部尚书刘遵宪忙得老腰都快直不起来了。

“祥瑞!我大明朝的祥瑞。定是天上的仙物!”

看着忙了足足一个下午从培育区地里刨出来的土豆,明明就是拳头大小的玩意,可产量却是高到了如此地步。

“多少斤两?”

刘遵宪看着前来回话的工部侍郎,急切地问道。

“大人,已有近三千斤有余了。而且这还是我们第一次种植,许多细节都不到位,若是能更进一步的话,或许这产量还能更高。”

工部侍郎同样激动得很。

虽然工部之内有擅长种植之人,而且他们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但自是有缺漏之处,可即便如此,这土豆的产量依旧让工部的所有人全部震惊不已。

“入宫!”

“今日本官定要入宫,将此事告知给太祖皇帝他老人家。”

刘遵宪从震惊中回过神,一个鲤鱼翻身,顾不得身上的风尘仆仆,还有那忙了半日、近乎老农身上的土壤灰尘也不去整理。

只因这些可都是他工部战绩的徽章,巴不得越多越好,怎么可能刻意擦拭?

哈哈哈哈!!!

他工部要发达了。

他刘遵宪更是要一步登天。

……

可当工部尚书刘遵宪将此事告知武英殿内的朱元璋时,朱元璋反应平淡,不咸不淡地点了下头,此事就这般接了过去。

刘遵宪躬身弯腰低头,内心并未有半分怨言,只有如方才那般的热血沸腾、心情振奋。

只因不过片刻,刘遵宪便也回过神来。

这土豆之物乃是由太祖皇帝亲自带来,太祖皇帝他老人家又怎会不知这物产的产量?

或许在那仙界之内,这土豆的产量在细心照料培养之下。

物产何止三千斤有余。

“你来了也正好,这是蜂窝煤的制作之法,好好在工部之内尽快制作出来,然后流通。”

“此事交由工部和宗人府共同售卖。”

朱元璋将写好的蜂窝煤制作之法交到了刘遵宪手里,关于这蜂窝煤的广泛用途还有具体效果,也在旁写得清楚。

刘遵宪接到手里只是匆匆一扫,便已明白这蜂窝煤的神奇之处,定能畅销整个京城,甚至在那江南之处也能以此大卖,获取不少的银钱之物。

而且此物制作之法虽非多么精良、技巧如何高超,但若不知晓其中关窍,想来也定非那般容易。

“此物民间不可擅自制作。”

朱元璋不轻不重的话语再次袭来,将工部尚书刘遵宪心中的最后一层顾虑击碎。

刚才他正担忧的正是江南士绅还有这朝堂之上的东林党这群家伙,要知道这群家伙连商税还有盐铁之物都能私吞,更何况这工部和宗人府所负责的蜂窝煤?

也就是如今刚过了冬日,不然这蜂窝煤的功效还有其售卖的产量定能再进一步。

工部尚书刘遵宪很快退下,回到工部之内继续制作起蜂窝煤来。

俨然间,有了这物产三千斤有余的土豆,还有工部之内所培育的玉米、番薯这几样农作物,以及手上的这份蜂窝煤制作之法,这位工部尚书刘遵宪一颗心已然完全靠拢在了朱元璋这一边。

工部的消息瞒不住人,更何况还是这物产三千斤有余的土豆,以及物产会更多的玉米、番薯等物。

朱元璋早已发出朝令,工部的喜人成果也迅速在其他衙门之内流传开来,很快便进入了一个个内阁学士的耳朵里。

在得知此事并未通过内阁,而是由武英殿直接向工部下了政令,还有接下来的良种发放仪式,不仅如此,兵部尚书张凤翼还有侍郎杨嗣昌两人,以及其他部门各部尚书,也都是直接领了宫里面的旨意然后听令行事。

在这种种情况之下,代表着朝堂臣子之权、汇集人才之处的内阁,渐渐成了空中楼阁,形同虚设。

渐渐的,这朝堂之上人心浮动。

哪怕是到了这崇祯八年期间,朝堂之上浙党独大,但其他的党派依旧能与浙党互相抗争,东林党、齐党、阉党等党派之间的斗争依旧从未停歇。

而如今浙党失势,其他的党派官员也自是心生欢喜,在其中尤以江南士绅多为支持的东林党官员最是火热。

当下的东林党还未曾有一人入了内阁之内,再加上前不久东林党的精神领袖、礼部尚书钱谦益已被其他党派弹劾,如今归家,所以使得东林党的势力削弱了一部分。

不过东林党派之内。

除了钱谦益之外,还有如今任吏部左侍郎的文震孟、户部尚书的侯恂、吏部尚书的郑三俊,各个要么是东林党的重要成员,要么便是元老之尊。

此刻在京城之处的宅院之内。

他们私下相聚,各个酒酣耳热,酣畅淋漓。

“浙党此次怕是要失势了,温体仁这阁老之尊怕是保不住了。”

“遥想洪武一朝,太祖皇帝昔日设立内阁不过只是为了辅助政务,可从来未曾有这般大的权势,浙党如今的做派确实跟那胡惟庸宰相一般无异了。”

“太祖皇帝归来,未曾想竟与我东林党有这般大的优势,妙哉,实在是妙哉。”

朝堂政局自古以来便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东林党还有齐党等人因这泼天的富贵享受了一把,而浙党这边却乌云惨淡、愁云凝聚,一个个长吁短叹,似是浙党的天已然塌下来了一般。

“温阁老,难道就任由那东林党等人如此叫嚣?”

“东林党、齐党又能比得上我们浙党为朝堂政务殚精竭虑到这般地步吗?”

兵部尚书张凤翼目光肃然。

他既是浙党重要成员,也是大力支持温体仁的官员之一。

不仅如此,还有他麾下的兵部侍郎杨嗣昌,甚至还有另外一个兵部侍郎、如今在前线之处的名将卢象升。

莫看温体仁作为浙党之首同样参与党争,但担任内阁首辅这么些时光以来,在众多党派之内算是最稳妥的了。

不仅支持前线洪承畴的招抚战略,还有对那辽东军饷也是多有缓解。

不然依着此前崇祯朱由检的性子,温体仁若当真没什么作为,又怎能做到今时今日?

崇祯八年期间,朱由检早已不信东林党那些高谈阔论之人,如今的他思想已转变过来,最为重视的乃是实干有才之人。

也是因此,洪承畴、卢象升还有那祖大寿,包括日后的吴三桂这些人才能入了他的眼,才能被他一举提拔到那般官位。

可惜他太急又太慌,再加上大明的国运如此,所以使得朱由检慌不择路,自然做出了不少错误的选择。

毕竟他朱由检也没开天眼,漫长岁月中谁是忠良谁是奸佞。

他分辨不清。

“别忘了,哪怕没了内阁,我这个老东西还兼着礼部尚书的官衔。”

眼见府内浙党一众官员虽不至于抱头鼠窜、不知所措,但个个却已是面露惶恐,好似浙党已然将要解散一般。

温体仁继续开口,“慌什么?”

“太祖皇帝何等英明,如今接手这天下之权,在老夫看来不仅非我浙党之祸,反而该是我浙党大兴之日。”

“莫忘了洪武一朝,我浙党也是有着痕迹的,也算是同开国有些联系。”

温体仁饱含深意地开口。

众人心头顿时凛然。

洪武一朝两大党派,淮西勋贵与浙东党派。

哪怕两大党派如何相争,可不可争辩的是,的确有不少实干之人。

而在如今这崇祯一朝,各种党派大多数都是以地域为限,好比那东林党多为江南士绅、世代传承的家族之辈。

“依着太祖皇帝的脾气秉性,能容忍得了他们东林党、齐党这些上蹿下跳的小人肆虐到何等地步?

更莫要忘了他东林党这些年来和那徽商勾结,乱到了一种怎样的地步。

他东林党的主张跟太祖皇帝那可谓是南辕北辙的。”

温体仁再度开口。

朝堂之上,齐党等不是浙党的对手,只有东林党才算是有些威胁。

此刻温体仁缓缓开口,顿时就让浙党的重要成员们一个个松了口气,肉眼可见地放松下来。

东林党在财政方面空谈仁政,坚决反对加征三饷。

三饷乃是朝廷一直以来应对边患和中原内乱的主要筹款方式,而东林党因为三饷,可弹劾了不少他们这些浙党之人。

“认为和谈是卖国,哪怕只是暂时的妥协;还有速战速决,催促洪承畴、孙传庭这些将领盲目出击,只知道德不知实务,用来绑架一些性子柔弱的天子,或许会有奇效,但对于开国洪武一朝的太祖皇帝而言。他们以往的这些立党之基反倒是他们的毁灭根源,朝堂有官员,幕后有士绅,地方有呼应,他东林党不亡谁亡?”

眨眼间的功夫,兵部尚书张凤翼目露金光,缓缓说道,字字珠玑,言之凿凿,可谓有理。

另外的内阁大学士王应熊颔首点头。

吏部尚书同样附和开口:“不过是靠着区区舆论造势,户户民清、国库丰裕,他们亲的可是皇家,东林党必是太祖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随着浙党成员一个个抽丝剥茧,分析出朝堂之上真正的局势,浙党成员一个个面露红光,再不复方才那般颓废之态。

“还有一件事。”

正当浙党成员一个个松懈之时,温体仁这位浙党之首再度出言,“晋商那边不会为太祖皇帝所容,恐怕连晋商范家那边的线,该断则断。”

“太祖皇帝如今还需要我们这些臣子治理朝堂,但该表露出来的态度也定要有,一个区区的范家,还有

温体仁不声不响、轻描淡写般的话语,却是再来了一下狠的,对他们浙党再度重拳出击,顿时让张凤翼、杨嗣昌还有刚才几位内阁大学士个个脸色大变,齐齐劝说起来:“温阁老,不用如此?”

“如今我浙党若是自断臂膀,这朝堂岂不真成了他们东林党、齐党的天下?”

“太祖皇帝哪怕再如何下手,也断不可能这般快,定是会徐徐图之才对。”

听着耳旁这些人的话,温体仁闭上双目,思绪翻滚之间,再睁开双眼时,已然做出了他这位内阁首辅的决断。

“斩。”

温体仁一字蹦出,也定下了他们浙党成员今日最大的决策。

察觉到他们这浙党之首的决心并非虚言,杨嗣昌这实干之人最先站出支持:“阁老之言乃是中正之言。”

“党派之事,太祖皇帝或可容,或不可容,但我浙党必须激流勇退,以谋后变。”

“太祖皇帝对贪腐之流素来重罚,晋商范家这些贪婪无度之人,自以为靠银钱之物勾结朝臣便能稳坐钓鱼台,可太祖皇帝归来还带来这物产三千斤之物,还有方才工部所传出的蜂窝煤。

太祖皇帝能得一便能得二。”

“若是再从那仙界之处得了什么神奇之物,我浙党可能承受得住?诸位的一家老小、身后家族,难道就不怕太祖皇帝灭其家、夷其族吗?”

“杨嗣昌定遵从阁老之言。”

兵部侍郎杨嗣昌大声开口。

尚书张凤翼重重点头,同样站了出来表明态度。

接着,在这温家的一处小庄园内,浙党一众高层官员全都统一了意见。

面对太祖皇帝朱元璋,连武将勋贵成国公朱纯臣这些蠢笨之人都能做到自断臂膀。

他们这些文人又如何想不到?

再加上还有温体仁、杨嗣昌、张凤翼,包括内阁大学士这些浙党最重要之人的威压,这等派系自是要迎来一波大换血。

今日他们主动换血还能留下一副躯干,若等到来日由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给他们放血,恐怕个个都要人头落地、死无全尸。

……

京营之处,新军逐渐成型。

在多日来的肉食补充还有朱元璋训军之法的培养下。

此刻放眼望去,锣鼓喧天,喊声如雷。

再加上本就是由各家武将勋贵府出来的家丁亲兵,有这些龙虎之人带头,那些想要混水摸鱼之人,要么被赶出了新军队伍,要么便留了下来,成为了真正的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