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忠臣左良玉

在王德化的激将之下,眼前这三位尚有几分热血、意气风发的国公爷,一个个都打算豁出去一回。

最重要的是,他们背后站着的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给予了他们足够的信心;而京营新军的战力,也让他们有了七成把握。

不然没人是傻子,会真的傻兮兮去玩命、白白牺牲。

也就在这样的部署之下,江南苏州一带已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东林党的官员以往在复兴社内踏青游玩、吟诗对谈的举动,如今一扫而空,个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有闭门避祸之意。

而在这样的局势下,一位奇女子来到了苏州之地。

正是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

在史书上。

她也算留下了寥寥数笔。

不过此刻的她,却在一艘小船上女扮男装,化名“柳儒士”,以文人学子的身份,悄然踏入了这座风雨欲来的城处。

……

“这苏州之处,何时变得如此冷清,”

从小船走向码头,柳如是来到了这苏州城内。

在未到苏州城前。

她也多方打探过苏州城内的复兴社,还有那东林党一众文人的情况。

如今是崇祯八年。

她柳如是前不久才刚和情郎陈子龙因家中之事还有清议压力被迫分开。

陈子龙家中已有正妻,往事难追,哪怕柳如是甘愿为妾,可在如此年间,娶一风尘女子。

哪怕只是为妾入家门,也都是一桩笑柄,所以两人之间便不了了之。

不过柳如是在同陈子龙交往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他的影响,抗清理念、家国大业,才铸就了未来秦淮八艳中那位抗清女子的鲜明个性。

而陈子龙赫然也是东林党人,东林党虽有空谈误国之嫌,但终究也是有着干实事之人。

在这中原贼寇还有后金之人时常骚扰影响之下,江南的浙江、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皆有不少东林党人组织乡兵,以此形成地方武装,保卫他们宗族的安宁。

所以有了陈子龙这层关系,柳如是对于东林党的情况也算是大体了解了一些。

柳如是在苏州城之内待了半日光景,派身边的丫头小厮前去打探半日,之后才得知如今这苏州城内的事。

“太祖皇帝死而复生,不仅如此,还有意入主江南,大查特查盐铁之事,还有江南之处数百年间以来的赋税旧案。”

柳如是在这规格庭院内,呷了一口清茶,那张不施粉黛的秀丽面庞间,几经思忖过后,饱读史书、亦通诗书的她,很快也就从此举之中琢磨出了别的意味来:“太祖皇帝、朝廷这是要对付东林党?”

但此刻对东林党还颇有好感的柳如是,全然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

江南之处,可谓是东林党的大本营。

东林党操控舆论、把持此处,莫说是江南,甚至连着中原天下的不少百姓,对东林党也多有好感。

而那些一知半解的文人更是极易受到他们的影响。

不过这些对于已然入住到江南之地苏州府城的成国公朱纯臣来说,纯粹是胡说八道。

他一个字儿都不可能相信。

东林党的那群人,一个个有多富,没人比他朱纯臣更清楚。

而在朱纯臣的世俗观念里,有钱的就没一个是好人。

他都有钱了,还能是好人?

若是好人的话。

他这钱是怎么来的?

这话虽非真理,但在朱纯臣这儿就成了左右铭。

按照他的行事作风,杀上一千个人,也很难冤枉一个,就算冤枉了。

他朱纯臣也绝不在意,更不在乎。

只是当他们三位国公爷听了监军太监王德化的建议之后,开始大动刀兵,直指苏州城的东林党。

尤其第一站就来到了这复兴社。

“还等什么?给本国公爷抄了。”

看着面前朱红碧瓦、富丽堂皇,还有那四处的点缀,无不是价值千金之物,朱纯臣看得眼睛都红了,更是进一步确认了东林党这群混账王八蛋居然比他这个国公还有钱的事实。

“本国公就不是什么好人,你们这群人这么有钱,那就更不是好人了。”

随着成国公朱纯臣下令,京营新军早已磨刀霍霍。

训练之后的精英新军并非没有见过血,在那京城之外的山贼土匪,早被他们清理了一批,如今所缺少的。

只是真正大战的实战经验而已。

“奉大都督之命,查抄复兴社。无关人等尽数散去,否则同罪处置,杀无赦。”

“大都督之令,查找复兴社相关人等,全部缉拿。”

“大都督之令。”

须臾间,京营新军的那些武将勋贵高层将领、中层将领开始出手。

他们行事作风虽然豪放大胆,但此刻做起实事来,一个个却是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和洪承畴那四平八稳的战略极为相似。

复兴社之内,今日还真就有几个倒霉蛋被他们抓住,然后开始大肆牵连。

有了这几个复兴社的成员,给他们用上一套审讯的手段,除了一个是硬汉子,其余的全都张嘴,狗咬狗一嘴毛。

然后这复兴社的大体成员名单就到了成国公朱纯臣的手里。

英国公张世泽拿来瞄了几眼,接过名录,随后就带着弟兄们继续查抄。

如今有了这罪证。

他们这些武将勋贵还等什么?

不过区区两日,英国公张世泽领着人马,便将苏州城内和复兴社有关联的文人全都抄家灭族。

一时间,大街小巷那些昔日文人显赫之家,个个身穿囚服,押在囚车之上,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全都推往午门斩首。

百姓们见此一幕,个个兴奋大喊。

有了太监王德化的提前部署,百姓们也通过各方渠道知晓了这些东林党的文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该杀。

“太祖皇帝都显灵了,这些清贵大老爷才是罪大恶极。”

“江南之处素来富庶,我们百姓为何民生多艰?全都是因为他们这些贪婪之人索取无度。”

“杀!杀了这些狗官。”

百姓们大声开口,一个个群情激愤。

英国公张世泽眼里没有百姓。

他在乎的只有这些“功绩”,所以并不会因为这些百姓的呼喊就多开心多少。

“杀。”

张世泽吐出一字。

午门刑场之处的监斩官手里面一哆嗦,手中的签令大半全都掉落在地。

刷刷刷,刀刃落下,白光一闪,一个个人头落地,浓重的血腥味在这苏州城午门之处再度弥漫。

张世泽见了血,见了很多的尸体,如今的他面对这些死人,眼神动都不动。

见事情解决,便又押着另外一批人过来。

接着杀。

先杀文人,再杀东林党,之后再杀东林党所勾结的官员。

此事上,朱元璋给他们这些武将勋贵的权力简直大过天,几乎和钦差大臣没什么两样,大破大立。

而他们武将勋贵为了前程也好,权势也罢,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要么东林党死,要么就是他们武将勋贵从此沦为芸芸众生、万劫不复之境地,没人会退半步的。

之后京营新军居然分散了开来。

在同南京城中魏国公徐允祯的兵力互相配合下,也开始对其他东林党活动猖獗之处再次动起了刀子,杀得人头滚滚,杀得江南之处血流成河。

原本不该这般大杀特杀的。

可谁让中原之地的张献忠又败了,还有李自成,甚至连那闯王高迎祥前来支援,还没碰到洪承畴,就被那突围没多久的曹文诏率领着一队人马碰上了。

最可怕的是,曹文诏的官职又往上升了一层,并非只是原先那处的总兵,同样也成了周围几处的总兵,麾下的人马何止翻了一倍,而且个个饷银充足。

所以曹文诏这明末第一良将大杀特杀,杀得闯王高迎祥人仰马翻,直接把对方集结而来的近十万大军全都杀得败退而去。

中原流寇原本那大火燎原之势,直接熄灭了大半,再也不复之前的威胁,所以京营新军这边才能腾出手来,做出如此大的动作。

双方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着的,更别提这江南附近一带不远处,还有明末另外一个大将左良玉。

左良玉虽是东林党的重要成员。

但此时此刻的他察觉到了朝堂之上的风向变化。

面对着东林党的求援,对方试图让他放缓进兵、放部分贼寇过去,以此来养寇自重,甚至将贼寇放到江南之处,让京营新军的人前去对付。

以此缓解东林党如今的局势。

而左良玉则是一拖再拖。

他虽是东林党之前的户部尚书侯恂所举荐,可朝廷重文轻武,对于他左良玉一向更是盛气凌人。

他麾下的军队军纪一般,战斗力也低下,除了能够欺负欺负这些中原流寇之外,在众多大明崇祯年间的大将之内,算是最拉垮的一人。

再加上此人性子本就投机,所以此时此刻,看着东林党这秋后的蚂蚱还能蹦跶多久,心里冷笑。

“真以为本将,愿意受你们的欺辱吗?”

面对着东林党求援而来的复兴社创始人张溥,左良玉冷笑了一声,晾了对方大半天过后,才慢悠悠地来到庭院之内和对方会面。

“还请左总兵在这危急存亡之际,救上一救我东林之人。”

张溥面对眼前的左良玉,难得放下了架子,语气较为柔和地说道。

可在左良玉看来,对方还是自视清高,依旧拿捏着一副上官的架子一般。

要知道,面前的张溥也就是在东林党之内有些声威,对方虽有不少的人脉关系,可实际地位却是连个官身也无。

对此,左良玉冷笑了一声:“张兄说笑了,若是无朝廷兵符调令,我左良玉又岂敢肆意而为?

不然若来日太祖皇帝追责下来,这罪责张兄难不成还能替我担得起?,”

“今日我左良玉就权当未曾见过张兄。”

“张兄请回。”

左良玉冷着一张面庞,冷声说道。

面前的张溥听后,方才还能维持得住的清高文人仪态瞬间崩塌,此刻额头尽是青筋,指着左良玉魁梧的身形,更是气得破口大骂:“左良玉,别忘了你今时今日得来的这总兵之位是如何来的。若非是我东林的前辈之人举荐,此刻的你不过也就只是区区一个杂牌将军而已,能有今时今日这掌控大军之权吗?”

“我们东林党人能将你推上去,也同样能将你拉下来。”

若是之前,左良玉还真会顾忌一二,但此时此刻。

“哈哈哈哈。”

左良玉目光微闪,咧着嘴角大声笑道,“我左良玉乃是忠于朝廷之人,忠君爱国。”

“此前不久,不仅支援了那范阳卢氏,而且还击败了不少叛乱之人,甚至接下来还即将前往辽东之处,同那里的祖大寿总兵大人麾下继续效力,解决那里的匪患。”

“我左良玉未曾愧对于我大明半分,忠于大明,义于大明,和你们东林党又有什么关联?

就算是来日帮上一帮,那也是帮我左良玉的恩师侯尚书,同你们这些复兴社的文人又有什么关系?”

“今日若张兄再不离开,恐怕我左良玉便要将张兄捆绑送给如今在苏州城之处的几位国公爷了。”

左良玉沉下脸来,杀人般的目光盯着面前的张溥。

张溥看得再无半点火气,心头一沉,意识到左良玉真的敢做出这种事情之后。

他垂头丧气,飞奔般地逃窜而去,活生生像个丧家之犬。

“东林党不过如此。”

看着张溥这般姿态,左良玉又冷笑了一声,随后不知是与旁人说还是对他自己说,再次言道:“我左良玉忠心耿耿为大明,为太祖爷。”

“难不成还错了?”

左良玉这东林党举荐而上、手握兵权的总兵,都对东林党不管不顾。

东林党本就没什么兵力,之所以能够在朝堂之上算作一个党派,无非也就是操纵科举,让党人多次中进士,再加上操持舆论。

这才能够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否则的话,又怎么可能到了如今连内阁都还没有一人,怎么可能会被温体仁这内阁首辅一直压制得死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