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大明又没钱了?晋商范家
内阁数位阁老齐齐围在了首辅温体仁旁边,还有兵部尚书张凤翼、侍郎杨嗣昌等人,今日之朝堂局势,赫然间便表明此前温体仁所言之语乃是言之凿凿、货真价实。
浙党这些重要官员,上到大学士,下到不过只是翰林学士,看着温体仁,面露几分崇敬之意。
果然,哪怕执掌大权之人从崇祯变为死而还阳的太祖皇帝,可他们浙党之首的这位温阁老,却依旧能够八面来风、岿然不动,作出对自身、对他们浙党最正确的抉择,这一刻,浙党的凝聚力前所未有的高。
而这朝堂之事落下,传到一众武将勋贵的耳朵里。
京营之处。
不少的武将军官已然重新来到此处任职。
他们虽各个不堪大用,但还是有着基本能力,担任京营基层将领或者中层将领,还是轻而易举的,好歹也是武将勋贵培养出来的精英。
所以如今京营几乎成了大明崇祯一朝武将勋贵们的自留地,除了太祖皇帝朱元璋之外,谁来了也都不好使。
而今日他们听到这朝堂之事,个个面目大惊,不敢相信:“东林党这是要完了?”
“肯定的。太祖皇帝卓令我们武将勋贵前去江南查盐税、征商税,还有蜂窝煤推广之事,如此破天荒,自是重重打压着东林党的地盘。”
“再加上今日朝堂之上东林党几乎近三分之一官员全部被杀。”
“他东林党不完谁完?”
“只是没想到温体仁那个老家伙还是一如既往的老谋深算,什么时候居然搭上了太祖爷的线了,这老家伙不简单啊。”
……
“老子就知道,温体仁还有他身后的浙党,没那么容易垮台。”
正做着俯卧撑的成国公朱纯臣双臂曲伸,一心二用,看上去虽费力,但还能坚持得住,足以可见这段时日他在新军之中的训练成果还是很喜人的。
“那要不要和他们再联系一下?”
一旁的英国公张世泽默默问道。
成国公朱纯臣顿时摇头,都快摇出了残影一般:“老张,你可别害我。太祖爷可在上面盯着,暗处还有那复起的锦衣卫,尤其是那个骆养性,简直比他老子还要会盯人。”
“你敢信?我堂堂成国公,好不容易回府一趟,不过也就同姻亲见了一面。他们锦衣卫居然也在。可见太祖爷手下的锦衣卫,还真是有洪武一朝的能耐本事了。”
成国公朱纯臣边摇头边叙说,吐出一堆牢骚来,脑子清醒后接着吩咐,“对了,接着你我率领部分新军前往江南之处,提前给魏国公徐允祯这家伙打个信,让他也做好接应的准备。
这江南之地,也是时候该好好整治一下了,万万不能辜负太祖爷对我们这些后辈子孙的希望。”
朱纯臣在朱元璋的鞭策下爆发出的动力十足,到了此时才好歹算是有了几分大明朝武将勋贵之首的能耐。
“知道了。”
张世泽重重地点了下头,随后看着京营新军之内那些叫苦连天但依旧咬牙坚持的勋贵子弟,面上略带着几分欣慰之色。
这才是他们权贵该有的作风,而不是像啃食大明脊梁的米虫、寄生虫一般,只知吃喝玩乐、放浪形骸。
张世泽很是满意。
于是他连夜写好书信,交给手下的人前去通传。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他们武将勋贵此番受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令,正是要好好打一场翻身仗,而且这第一仗必须打得漂亮,否则他们武将勋贵恐怕在这崇祯一朝便再也无任何翻身的机会了。
夜以继日,披星戴月,驿站里的驿卒如十万火急一般,从京城出发,齐齐赶往南京之处。
……
南京自是江南的核心,其中也有朝政务班子。
而在此处的魏国公徐允祯,能在这花花世界、醉生梦死的人间天堂之处还能保持几分实干之才,已是大为不易。
不过好在他的坚持总算是迎来了大明朝的曙光,总算也有了意义,入了朱元璋的眼。
哪怕日后朱元璋离去。
他这魏国公徐允祯也势必会成为武将勋贵一派的领军人物,而非碌碌无为之辈。
而此时在南京城中的魏国公徐允祯,自是早已收到了太祖皇帝朱元璋死而还阳的消息,也在这数日间收到了武将勋贵一派的任务,收到了英国公张世泽遣人送来的书信。
拆了火漆,内容一眼扫过。
魏国公徐允祯看上去是个俊俏模样的书生,骨子里却是武将勋贵中同样握有实权的大人物,在南京之处。
他手中的军权绝对算是最大的之一。
“江南之处好风光,本国公也不舍得满城腥风血雨,不过太祖皇帝他老人家下了令,我们武将勋贵也是时候该杀杀人了。”
在这静谧的夜色里。
随着数月过去,如今也将将入夏时节,小院之内除了星罗棋布的星光璀璨,宛若银光落在一片片的银装素裹之上。
假山花丛里也传来蟋蟀还有其他窸窸窣窣的响声,在这美妙的夜色间,好似凑成一曲美妙的乐章,听上去极为悦耳。
而在这样的夜色间,魏国公徐允祯一道道军令传出。
于是整个南京城也开始了不平静。
“东林党、江南士绅汪氏、侯氏,还有这些徽商,真以为官官相护、官商勾结便能一手遮天了吗?”
“还整日瞧不起本国公这些勋贵之人,既是如此,本国公自然也要给你们送上一份大礼。”
魏国公徐允祯面上带着一抹冷意。
诚然。
哪怕他在江南之初算是手握实权的重要人物。
可大明崇祯一朝跟此前的年间已是重文轻武,那些下层的总兵都不被朝堂众臣看在眼里,使得他们这些武将勋贵已然要抱着浙党、东林党这些大腿,而在江南之处的魏国公徐允祯自然也是要抱东林党的大腿。
没办法,武将勋贵一派不争气。
只能如同锦衣卫一般成为东厂的附庸,成为东林党的附庸。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武将勋贵是时候拔刀子了。
隔日,京城之内,成国公朱纯臣率领着三分之一的新军,由一部分老人带领一部分新兵开始出发。
老带新素来都是军伍之中最有效的战斗方式,留下来的则负责招募更多的人选,继续巩固京营训练,让更多的新军成为朱元璋这太祖皇帝手中的力量。
就连兵马司还有其他卫所的精锐,也都一一补充到京营。
京营的待遇如今绝对算得上是大明所有军队之中最高的那一档,所以使得这些往日宁愿上山落草为寇的大好男儿,也都争先恐后开始当起了军营里面的新兵。
一旦入军,起码就有安置费足足十两纹银,每月也都有后续的银钱。
虽然不多,可在这年月,哪怕是京城里面的百姓活得也并非多么安稳,而京营之内几乎每日都有一顿荤腥,虽说训练强度有些大,但对于这乱世之中的百姓而言,亦是一个不错的上升青云路。
“新军招人。五城兵马司还有四处卫所招的人数还不够?”
“新军待遇再度提升。若是在战场上没了,家中的抚恤自会第一时间送达。”
“如今朝廷有钱了,断不会克扣军饷半分。”
朱元璋的政令由崇祯天子朱由检亲自执行,来到了顺天府尹的衙门处,领着新军的余下几位武将,日日落实此事,使得京城之内的官员完全没有贪腐的机会,而百姓这一边也积极踊跃地送儿郎入新军。
“孩儿入了京营,可一定要好好努力,绝对不能够给咱们张家人丢脸。”
一位老父拍着儿子的肩膀,眼中满是期盼。
“咱们张家人上阵能力强,就是莽。到了这京营之处,龙精虎猛的,定能有一番大作为。”
“好孩子,娘送你入这京营,不求你立多大的功劳,但求一定要好好保住性命。如今这年岁,家里面只能靠你。”
不少百姓虽是不舍,但也明白如今天下的局势,家里面有个当兵的太重要了,尤其是京营的新军。
太祖皇帝执掌乾坤,手握大权,在京城一众老百姓眼里,大明必将再次荣光。
他们自然也想水涨船高。
一回回地加入京营新军,无疑是京城大多数百姓唯一能提升阶级的方式了。
所以,成国公朱纯臣他们离开不到半月,京营新军的成员编制就再一次凑齐。
随着白花花的银钱再度下放,老百姓们欢天喜地。
到了京营里面的大好男儿也算是放下心。
有了银钱,哪怕这条命豁出去了也值得,起码还能留给家中的老娘、妻儿老小,不算白白在这世上走了一遭,白白丢了性命。
但很快,随着京营新军的训练提上日程,个个叫苦不停。
可那大块大块的猪肉、甜滋滋的绿豆汤,还有武将勋贵这些他们眼中以往的大老爷也都身先士卒,在崇祯朱由检带头下,个个累死累活、累得筋疲力尽。
大老爷都能受这份苦,没理由他们这些百姓家的孩子就受不得。
自古至今总有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若是连吃苦这方面都比不得这些富户、权贵大佬,穷人那才是真的没了半条出路可言。
新军训练的效果极为明显。
有了之前的经验,朱由检这次训练效率又提高了许多。
只是随着效率提高的,还有宫里面花钱如流水。
白花花的银子送往了辽东,还有中原之处洪承畴手下的大军,以及各处的土司军队,再加上又一轮新军军饷的发放,之前在朝堂之上好不容易得来的,再加上内帑原有的,总共一百多万两银钱,到如今已所剩无几。
更别提还有这些土豆的良种,这些可都是要花银钱的。
哪怕土豆、玉米、番薯这些粮食之物未来必定能大赚特赚,可终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解不了当下的燃眉之急。
而对朱元璋而言,读过明史的他自然明白如今这大明天下谁最有钱。
这京城之处的群臣百官前不久才搜刮过一回,如今不能直接搜刮,自然能间接搜刮。
他们吐出了近三分之一乃至更多的家财,靠他们手底下的那些晋商,自然也就入了朱元璋的眼底。
武英殿内。
下了朝会,朱元璋将温体仁还有兵部侍郎杨嗣昌两人唤来:“晋商一事该处置了,边关之处勾结建虏的该解决了。”
“江南之处不用你们烦心,不过这北方商界不能再这么继续乱下去。”
“咱说的话你们二人可懂?”
朱元璋带着老茧的左手轻轻拂过面前光滑的黄花梨木桌面,随即巍巍屈指,指骨关节敲击桌面,发出咚咚咚的响声,固是带给常人一种重重的压迫感。
“太祖陛下,微臣明白,晋商一事,祸害社稷,乃是国之大蠹,其实微臣数年来一直在查探此事,到了最近才有所成效,不过只是查询了一些晋商之人,并未将其全部一网打尽,还请太祖陛下恕罪。”
温体仁边说话,从袖内取出一份名录,交给了在这武英殿内的王承恩。
身为东厂提督兼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本对朱由检忠心耿耿,可朱由检日日待在那京营新军之内。
可算是如今京城之处最安全的地方没有之一。
他自然也就来到了太祖皇帝身前,俯身将名录翻了翻。
朱元璋大致满意:“晋商为首的范家必须诛灭满门,其余之家论其罪行,或抄家或流放,剩下的可给予戴罪立功的机会。”
“毕竟我大明崇祯一朝如今正是用人之时,伤筋动骨也未尝不可重用一案,但必须要有所底线,如这般倒卖国之重器、祸害国之社稷的,必斩不饶。”
朱元璋再次大声一喝。
温体仁赶忙俯身行礼:“微臣遵旨。”
将此事通通应了下来。
旁处的兵部侍郎杨嗣昌也是连忙跟着俯身行礼。
待两人下去之后,朱元璋才继续翻起那名录,看着上面不过只有寥寥数人,并非晋商的全部成员,不禁笑骂了一句:“可真是个老狐狸,咱或许不需要这样的纯臣,但朱由检这孙儿还真是得用上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