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袁崇焕之死!
“那袁崇焕呢?你觉得为父是否杀错了?”朱由检再次问道。
“父皇,袁崇焕此人杀了更是不可惜,当初他口口声声说五年平辽,然而自他上任之后,辽东局势依旧是危如累卵,后金更是年年叩关,而此人却只知道要钱,养寇自重,如今辽东将门尾大不掉,此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杀他比杀毛文龙更应该,儿臣觉得父皇没错,不应为袁崇焕之死而感到忧虑。”
朱慈烺缓缓一言,便轻轻揭开了朱由检方才心中的魔障。
这段时日他时时往返紫禁城还有城外的新军之处,在朱元璋身边久了,也听了不少大明忠臣良将的故事,那毛文龙、袁崇焕自是绕不过去的两个核心人物,再加上今日方正化此人出现,才让他朱由检想起了这些往事。
“可若是袁崇焕和毛文龙还在,有毛文龙牵制后金,袁崇焕在关宁防线抵御……”
朱由检心中虽已清明,但还是忍不住再道。
砰!
朱元璋拍案而起,一双怒目朝他盯去,“这两人死了便死了。”
“一人有能力而不忠心,死了对我大明也算是一件幸事;另外一人养寇自重,与后金媾和,造成辽东将门尾大不掉,此等之人死了也便死了。”
“忠诚不绝对,便是绝对不忠诚。”
放在朱由检身上,或许对毛文龙这样的人还会容忍,觉得这样的人多多益善,甚至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许他们的私下之举,甚至大多数穿越者前辈来到这一朝,也都会先安抚乃至收为己用。
可对于朱元璋来说,像这样的人早就该死上一千遍、一万遍了。
这便是开国天子的底线。
他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可容忍不了这种耍心眼的人。
稍微拿上一些银子也就罢了。
居然还敢欺君罔上、拥兵自重、吃空饷喝军饷,每一条都毫无疑问在挑动着他朱元璋的神经。
这种人在他眼里早就该死了,死上一千遍也不解恨。
朱元璋一发怒。
朱由检不敢再问,赶忙低头保持沉默。
但朱元璋可依旧没放过他。
忍了一次两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此刻他也忍不住了。。
指着面前的朱由检破口大骂,“你都还不如这小娃娃。”
说话的同时,朱由检的目光又指向了旁边还是稚童般的朱慈烺。
朱慈烺无辜地眨了眨眼,挠了挠头,眉目间一脸迷茫,内心暗想:老祖宗这是在夸我,还是在骂我?
但他想不出来。
“知道了,太祖……”
朱由检赶忙认错。
见他态度还算良好,朱元璋才放过了他:“滚回你的新军去。过上一段时日,你这皇上可还要御驾亲征。”
“咱要给你安排件事做做。”
朱元璋一顿训斥,朱由检赶忙如蒙大赦般离了这乾清宫。
在儿子面前被老祖宗训成这般模样。
他朱由检好歹也是崇祯一朝的天子,也是要脸的好不好?
朱由检迅速离开,这并不代表着这件事就此完结。
“太祖皇爷爷,那毛文龙、袁崇焕他们到底是忠臣还是叛徒?”
朱慈烺眼中有着属于他这皇孙的思考,还是很想知道在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眼里究竟该如何评判。
“帝王之道在于用,恶人可用,好人亦可用。”
能者善用,庸碌者亦有他们的用处。
帝王的眼中没有忠奸之分,只有用或不用而已。”
朱元璋微抬那略带老茧的手,轻轻捏了捏朱慈烺的小嫩脸,难得柔声道。
此刻面对朱慈烺,颇有几分教导自家朱标时的昔日光景,让他这上了年纪的开国天子不免缅怀起了过往。
“哦哦。”
朱慈烺似有所悟般点头,口中却说出在寻常人看来简直大逆不道的话,“依着皇爷爷的话来说,忠臣可杀,叛徒更可杀。
杀与不杀并非是因他们忠奸,而是因局势、形势所作出的决断。
若局势到位,杀一个忠臣,只需推出一个背锅的人来,做帝王的便不会有半分错处了。”
朱慈烺微微点头。
朱元璋听后宠溺一笑,似是他也这般认为。
古往今来,皇帝大抵都是如此。
离了乾清宫,御马监掌印太监方正化来到司礼监王承恩面前,递交了他的述职情况。
“太祖皇爷方才吩咐了的……”
“方公公既是被太祖皇爷给瞧中了,到了那江南之处,可得好好做事。”
王承恩接口道,“咱这些阉人,遇上陛下委以重任已是极大的幸事,再遇上太祖皇爷这般的人物,我们这些阉人也能再过上几十年的好光景了。”
“这好日子要珍惜。”
王承恩身为宦官之中的头号人物,行事向来周全。
此刻的他,在宫中权势极大。
不仅管理东厂、打理偌大的后宫,连太监监军一事也都涉及,哪怕那监军太监王德化、曹化淳等人,名义上也都由他王承恩管辖。
甚至如今的王承恩,论起朝堂之间的权势,比起内阁首辅温体仁恐怕也不遑多让。
“还请公公放心,此番下江南,奴婢定会竭尽全力。”
方正化微微点头,又表了一番忠心,这才开始在宫里面着手准备。
那江南之处的徽商本就负责盐引,所以这精盐之法推广过去,正好可以将其产业横扫一空,随后便能将这天下盐利充入国库、归入皇家内帑。
对付徽商用的是精盐之法,而对付中原之处刚被拿下没多久的晋商。
范家还有其余晋商留下的一大片空白市场,用的则是其他的精妙办法。
带着朱元璋的吩咐,工部尚书刘遵宪在这一日破天荒邀请了浙党之首、内阁首辅温体仁来到他的衙门。
工部最东处有三处别院相连,周围还包了数十亩良田,以此来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如今的工部极为兴盛,得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垂青,再加上此前有精盐、蜂窝煤还有大土豆、红薯、玉米等物都是在工部之内流传而出,使得工部尚书刘遵宪的地位直线拔高,在朝堂上说话的底气也足了。
连面对内阁首辅温体仁也能勉强不怂了。
“温阁老,此次太祖皇爷对温阁老可是寄予重望的。”
刘遵宪在前领路,身后跟着的并非只有温体仁一人,还有浙党中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兵部侍郎杨嗣昌,包括另外一位内阁大学士熊应元。
既然要让浙党来接手接下来的晋商市场,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让温体仁一人独行,得让整个浙党全部心服口服,才能更方便展开他的下一步计划。
到了工部的一个项目实验场地,高温的火炉正在炼铁,火浪滚滚,大老远便能感受到重重热浪。
稍靠近一些,额头便布满汗渍,身上的衣物几乎要与皮肤粘在一起。
堪堪到此的内阁首辅温体仁眉头轻皱,身后的兵部尚书张凤翼便再也忍不住了。
“刘尚书到底是什么章程?
知晓你们工部如今发了大财,比户部都还有银钱,可也不用如此托大?
这是给我们几人一个下马威?”
张凤翼双手抱臂,驻足停留于此。
其他几人的目光也都悄无声息打量过去。
“下官哪敢,就算敢开你张尚书的玩笑,难不成还敢开温阁老的玩笑?”
刘遵宪赔笑道,“不过太祖皇帝吩咐之物便在前处,还请温阁老再继续忍一忍。”
对兵部尚书张凤翼。
他刘遵宪没什么好怕的,但对于温体仁,终究还是要给上三分薄面。
“走。”
温体仁淡淡开口。
这下,还未发声的内阁大学士熊应元也闭上了嘴。
一行人来到实验场地深处,才看到附近的工匠还有其余工部之人正热火朝天地做事。
他们才是离热源最近的人,附近的高温将他们的皮肤映照得似红似火,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止不住往下滴。
“滴答滴答”落在地上,汗衫早已浸透,可依旧喘着粗气不停忙碌。
但他们虽如此辛苦,面上却是红光满面,带着浓浓的兴奋之色。
恐怕遍观数朝史书,除了那位天启皇帝朱由校略微对工部施恩一二外,再未有其他帝王天子如当今死而复生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这般对工部如此开恩。
甚至工部在如今六部、内阁之中的实权优先级最高,能直接同朱元璋对话。
所以工部的这些人,当然要抓住这波难得的机遇。
“烧出来了。果真烧出来了。”
“早就该烧出来了,只是没想到这一批的成品完美无瑕,七彩霞光,毫无半点瑕疵。这样的琉璃放到市面上,比之那博山琉璃的成品也都不遑多让,甚至我们的成本低廉得简直无法估量。”
没错,古时早有琉璃。
不过大多数制作成本极高。
距离大明最近的则是万历年间的博山琉璃,由官员带头制作,在如今大明境内也极为有名,但其制作工艺和难度依旧很高,万万没有像如今工部之内,经由朱元璋提供的改良之法形成的规模化生产体系。
虽可能少了些匠气,但制作出来的琉璃,定能在这大明崇祯年间继续兴盛,好好赚上一大笔,以此缓解如今国库入不敷出的财政压力。
“琉璃?”
温体仁目光一闪,此时的他也顾不得身旁的燥热,快步上前,用一旁的架子将那刚烧制好的琉璃小碗轻轻夹起,放于身前仔细端详。
在今日温和的暖阳之下,轻轻调整角度,反射出的七彩霞光比他府上珍藏的琉璃毫不逊色。
而他看得真切。
这琉璃价值连城,可烧制琉璃之物,好似不过是些寻常的沙子而已。
“太祖皇帝又是拿出了一聚宝盆之物……”
温体仁心中暗叹。
将琉璃碗放下,一旁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工艺品:鼻烟壶、酒樽、一整套茶具,甚至还有一些琉璃棋子,可谓是琳琅满目,让人极其喜爱。
此刻其余之人也纷纷上前,将这些琉璃之物拿起细细打量。
“这是琉璃?工部何时有这么多的琉璃了?”
“还有这些制品,虽有瑕疵,但放于大明也绝对算得上是上品了,一个能卖个几百两银子?”
“工部之内,何时又要发家了?”
兵部尚书张凤翼一脸惊叹,眼底满是眼红,好在旁边的侍郎杨嗣昌小心提醒:“尚书大人,想来这应当便是太祖皇帝教给我们浙党的生意。
中原之处的商税,还有这琉璃之物,可谓是缓解我大明如今财政的重要国之利器。”
有了杨嗣昌的提醒,兵部尚书张凤翼深吸一口气,才压下心头的躁动,抚掌赞道:“妙哉!妙哉!这琉璃之物,果真妙哉。。
他并未去打探。
就像之前的蜂窝煤,包括工部之内的玉米、番茄等新粮种,这些都是皇室秘密之物,尤其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当政。
若是敢起觊觎之心,小心连家带族全都抄没干净。
“望温阁老、张尚书、杨侍郎、熊大学士,莫要辜负太祖皇爷的一番美意。”
刘遵宪话锋一转,“这晋商虽已除,可我大明中原之处不能再乱。
那五边都督洪承畴,还有已然出兵的总兵曹文诏、左良玉,个个都为我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我们这些朝堂文臣也该尽一份心力了。”
“温阁老以为呢?”
见面前的刘遵宪此时此刻都敢用这种口吻同他对话,温体仁心头却并未有半分怒意。
面前的刘遵宪已深得朱元璋的看重。
他温体仁动不了对方。
虽说他同样早早投靠了朱元璋,可明显工部更受这位太祖皇帝喜爱。
换一句话说。
面前的刘遵宪如今圣眷正浓,万不可得罪为妙。
“刘大人放心,朝堂之上,自有老夫愿为国分忧,为太祖皇帝、为陛下分忧。”
温体仁沉声应道,“这琉璃之物正好可为我大明国运再添助力。刘大人,何时能将这些烧制好的琉璃入府库?”
“接下来可有大用。”
他语气中带着些许催促。
“不过三日,便足以将这第一批的琉璃全部入府库。温阁老只需跟下官打个招呼,随时便可前去提取。”
刘遵宪应道。
两人随即开始商讨这琉璃生意的操办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