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精盐之法,御马监方正化
“左总兵,这就有点不太地道了?这晋商可是我们锦衣卫的差事,你们却来插手。”
面对骆养性,左良玉并不想与其为敌,所以主动上前,手掌反复张开示意。
骆养性还有所犹豫,左良玉直接言明:“骆大人,见好就收,你们锦衣卫这次任务出了纰漏,也就是运气好,才有范家族人主动告到锦州城的衙门,若是当真被范家之人跑了,太祖皇帝、陛下还有满朝阁老追责下来,届时哪怕是指挥使你,恐怕也未必能够全身而退?莫忘了前车之鉴。”
此时此刻,左良玉饱含深意地说道,让面前的骆养性终究放下了两人之间的隔阂,然后定下了此事。
五五分……
“那便五五分!”
……
两人商讨完,范家便被瓜分。
既然此前已商讨好,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都指挥使骆养性。
他们上下官员二人便一起负责押送着晋商之首范永斗及其族人,共同前往京城之处。
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本该留守在辽东。
可伴随着曹化淳统管此地,总兵祖大寿、游击将军吴三桂经略数月,如今的辽东大局已稳,这晋商、徽商之事才是如今国朝的重中之重。
时间转瞬即逝,白驹过隙。
此刻已并非崇祯八年的正月,而是过了大半载的时光,将将入秋。
正月十三,随着凤阳皇陵被烧,大明王朝摇摇欲坠,大厦将倾,几乎天下众人都观察到了这种趋势。
可随着其后太祖皇帝朱元璋死而还阳,在京城之内屡次出手,如今的大明四时又改天换地,走上了一条真正的通天大道。
而此刻紫禁城乾清宫东西两侧的丹墀前,工部尚书刘遵宪哈着气,额头尽是浓密的汗珠。
面前的一口大锅内,负责煮粗盐的正是工部的一众好手巧匠。
按照前几日太祖皇帝朱元璋教给他们的粗盐提纯精制之法,工部之内已试验过一番,此刻自是要在这乾清宫内好好演示,以此献于太祖皇帝朱元璋。
哪怕此前在工部之内已反复试验了数次,可在这乾清宫内、太祖皇帝当面,这工部尚书刘遵宪依旧心神忐忑,神经一直紧绷得很。
铁锅沸腾,道道热气不断往上涌,气泡咕噜咕噜一声接着一声。
粗盐早已放入锅内加水溶解,等着水烧得差不多了,工部的工匠便将铁锅内的溶解之物倒入铺着细抹布和砂层的容器中,反复过滤去除泥沙。
待到这过滤溶解步骤完成,便开始加入草木灰水。
其实也可加入石灰水,不过草木灰水在工部之内更容易获取。
滤液倒入锅中重新熬煮,咕噜咕噜的气泡伴随着升腾的高温,片刻间便将丹墀前烤成了一个炙热的铁炉。
反复溶解以提高结晶的纯度,其后又用重结晶法、吸附法,这已是如今大明朝能够做到的提纯精盐的极限。
要论后世现代工业的真空蒸发、添加抗结剂,那才会是真正的雪花盐,对人体也接近无害。
等到将这大明朝的“雪花盐”全部挑出,放到一旁的小瓦罐内,工部尚书刘遵宪从小吏手中接过,恭恭敬敬地递到乾清宫两侧丹墀前的崇祯朱由检还有太祖皇帝朱元璋身前。
“恭喜太祖皇帝。贺喜太祖皇帝。”
“如今有了这进一步的提纯精盐之法,徽商盘踞的江南之处的盐引、盐利,必定能迎来一番全新的繁荣,那江南之处此前萎靡的商业环境,也应当能重新恢复以往,甚至更进一步。”
工部尚书刘遵宪连额头上的汗渍也不肯擦,忙咧着嘴角大声喝道。
朱元璋看了那雪花盐一眼,随即轻声点头。
在现代世界。
他在朱辰家中早已见了不少的雪花盐,一袋袋便宜得简直廉价。
再加上在洪武一朝,朱元璋也早已试验过,如今不过只是二次演示而已,完全不需要大惊小怪。
可此举对一旁的崇祯朱由检而言,却是天降之喜。
看到这新精盐之法的那一刻。
他心神充斥着激动,面色涨红,这几日在太祖皇帝朱元璋身旁练下来的养气功夫,片刻间便破了个干净。
“有了此盐,江南之处便不足为虑了。”
朱由检将瓦罐接过,也不怕烫,食指沾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盐粒放在嘴中轻轻吮吸,感受着那浓浓的咸味,脸上的喜色又添了三分,只是接着赶忙拿来桌案旁的清茶喝了一口,这才稍稍缓解下去。
“此事算你们工部又立了一功,内阁近些时日也该变一变了。”
朱元璋将手中的奏折放在一旁,随口说道。
“是!太祖皇帝。”
工部尚书刘遵宪听到此言,顿时赶忙应声。
只觉得这段时间他在工部之内所做的一切都值了。
虽说内阁如今在朝野之间好似形同虚设,可那又如何?
依旧代表着他们这些臣子的最高荣誉,即便只是一个虚名,对于他工部尚书刘遵宪而言也依旧至关重要。
因为他个人与他身后的家族能受益无穷,好处众多。
等到工部尚书刘遵宪和他麾下的一众工匠离开,朱元璋招了招手,宫外早已候着的太监便徐徐迈入这乾清宫内。
“奴婢方正化,见过太祖皇爷,见过陛下。”
方正化面目清正,在一众宦官之内乃是极好的苗子。
之所以能入朱元璋的眼。
自是因为此人在宫内本就身居要职,而且是个实干之才。
在宫里虽比不上王承恩,还有那东厂的提督曹化淳,但也是权势极大的太监之一,乃是宫里面的御马监掌印太监。
此前也一直极受崇祯朱由检的重用。
而此人能入朱元璋的眼,朱元璋也专门看了一下他方正化的政绩过往。
除了处理朱由检交办的收受贿赂、减免死刑等事务,最让朱元璋耸然一惊的,是此人上缴了毛文龙所藏的全部白银,那么大的一批银钱,可谓解了朱由检一段时间的燃眉之急,所以此人才有了今时今日的地位。
“这精盐制作之法,稍后你便去工部,就说是咱让你去的,领上一群工匠,还有工部负责此事之人,之后便去江南,好好同那群国公、武将新贵处理处理江南的盐引事宜。
我大明天下如今还是缺钱,缺得很。
这江南之处的盐利,那是重中之重。”
朱元璋不急不缓,徐徐说道,声若平静,却让任何人不敢有半分轻慢。
“奴婢谨遵太祖皇爷的旨意。”
方正话语气中正,全然没有寻常太监那般阴柔,走起路来不说龙行虎步,也是正规的四方步,看上去极具观赏性。
而这精盐提纯技术。
其实黄帝时期便通过煎煮海水制盐;秦汉至隋唐,海水煮盐也一直是主要方式,还有井盐开采等技术;到了宋元时期,用石灰乳沉淀法去除杂质,通过加入石灰乳沉淀过滤,再蒸馏得精盐。
到了明代,再到清代,精盐技术又一次完善,过滤、化学提纯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体系。
所以到了这大明崇祯年间,精盐提纯之法的确会引动不少利益,但也绝不可能让人大为震惊,一切都是有迹可循而已。
看着远去的方正化,朱元璋面不改色。
一旁的崇祯朱由检双目微动,面色复杂难明,良久过后,却是难以言喻般地长出了口浊气,好似忽然想到了什么过往一般。
“太祖,您说孙儿是不是杀错了那毛文龙,还杀错了那袁崇焕?”
犹豫徘徊许久,朱由检终究还是憋不住这被刚才思绪勾动的心里话,希冀的目光望向朱元璋。
朱元璋听后,处理奏折的笔微微一顿,抬眼打量了一
他想了一想,停下手中的动作,转身与面前的朱由检互相平视,脑子里过了一下毛文龙和袁崇焕二人的具体情况,一声冷笑:“杀了便杀了,那又如何?难不成你这孙儿杀了一个毛文龙,又杀了一个袁崇焕,便就此心有愧疚了?身为帝王、身为天子,杀个臣子,岂非理所当然?”
朱元璋面庞上流露出一丝狞笑。
莫说什么功臣不功臣,他朱元璋杀的功臣还少吗?不通政治、不善君事者,哪怕立下天大的功劳,临到危机大势来袭,却还一无所知,此等蠢人不死谁死?
对于一个帝王天子而言,朱元璋坐其位、谋其政,对于袁崇焕和毛文龙两人,的确有过一丝可惜,但人死了终究还是死了。
大明朝不会因缺少那么一两个人便停止运转。
若按这种想法,那蓝玉——他朱元璋到底还杀不杀?
原本历史上毛文龙是袁崇焕擅自杀的,但在这个时空,毛文龙却是朱由检听信了袁崇焕的谗言,而派方正化赐死的!
至于袁崇焕,在朱由检发现自己被他欺骗后,下旨杀了毛文龙,使得后金不再无所顾忌的犯边,因而怒气中烧的他更是直接杀了袁崇焕。
可这些怪朱由检吗?毛文龙的确有取死之道,只是袁崇焕的谗言加速了这个过程罢了!
在处置毛文龙时,袁崇焕还当众宣布其十二条当斩之罪:一是专制兵马,钱粮不接受核查;甚至还有诸多狂悖之举,吃空饷、扣军粮。
朱由检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最后也都反应过来,可毛文龙依旧如同蓝玉一般骄纵张狂,这样的人不死谁死?
若是换了朱元璋,早就杀了。
更有其余罪名:不经请示,便让数千人改姓毛;擅自在皮岛,未有大明政令便开马市;屡屡上演奏章多为无理之言……
单单这几条,放在朱元璋眼中,几乎是比蓝玉都还要过分的罪名。
目无君上。
在封建帝王专制的年代,这种臣子若非顾全大局,早已是抄家灭族的下场。
当然毛文龙虽然有各种不敬,但在牵制后金这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若说毛文龙之死还有点冤,那袁崇焕就是死有余辜。
五年平辽,结果变成了一个笑话,更是和后金媾和,上奏谗言,使得毛文龙身死,后金再无顾虑。
袁崇焕都督辽东的时候,使得辽东将门彻底膨胀,尾大不掉,若是朱由检早点杀了袁崇焕,换上其他人,说不定辽东还有得救,可惜等到他醒悟时已经彻底晚了,袁崇焕死得不冤!
看着面前的朱由检,面目间还有挣扎、犹豫,哪里像是一个合格的帝王天子?
虽有狠厉之心,可终是优柔寡断。
朱元璋见此,打量着朱由检这后世子孙稚嫩的面庞,张了张嘴想要破口大骂,但随即还是看在对方坚韧不拔的份上,没说出口,转而对一旁的太子朱慈烺道:“来,给你父皇说说,此事应当如何处理。”
朱元璋不想搭理朱由检,但对这位孙儿总归还是要教一教的。
于是便把此事当做考教,放给了朱慈烺。
“太祖!他才几岁年纪,又怎能懂得这么多的国之大事?”
朱由检面上浮现一丝笑意,摇了摇头,显然不认为儿子能比自己强。
自己不如太祖皇帝是理所当然,可他儿子有几斤几两。
他这当父亲的还是心中明了。
朱元璋闷哼一声,懒得搭理他。
“父皇,三日不见,儿臣早已并非那无知小儿,近些时日,父皇虽在京营新军之内同吃同住,见新军战力大涨,儿臣也在这乾清宫、武英殿内追随太祖老祖宗多日,学了不少经国之道。”
朱慈烺脆生生的声音徐徐响起,稚嫩的声音缓缓响起,让朱元璋欣慰的同时,也让方才开口的朱由检面露好奇,他打量了一下老祖宗朱元璋的面色,不由一笑,来了兴致,专门问道:“既是如此,那今日便让父皇好好看看,我大明朝的太子爷是个什么打算?”
朱慈烺鼓着小小的腮帮子,在朱元璋的鼓励之下,一板一眼、板板正正地脆声开口:“毛文龙拥兵自重,若非还需他在东江皮岛之处骚扰后金,使其无法集中军力对付我大明中原还有辽东关宁防线,像此等之人早该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