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崇祯御驾亲征

而侯恂还有郑三俊他们两人,吴孟明也亲自上门拜访了一回,目的便是敲打,让他们好好地为朱由检做事,从这也能看得出,朱元璋这个老祖宗,为这后世子孙究竟操心到了一种怎样的地步。

朱由检这脑瓜子不开窍,也只能他这个老祖宗多帮帮忙了。

“你是何人?京营新军营地,怎能擅闯?”

看着面前的吴孟明,朱由检面露审视之色,目光中充斥着一分淡淡的警惕。

自他在这京营新军之内待的时日长了。

除了身旁亲近可信任之人外,对谁都有着三分防备。

此前他的兄长朱由校游船落水而死,还有他的父亲、泰昌天子朱常洛红丸暴毙,甚至还有他的祖父、万历天子朱翊钧近二十年不上朝,其中也未尝没有防着那些奉天殿上群臣百官的心思。

还有那嘉靖天子,可是差点就被宫女给勒死。

如今这世上,恐怕没几人比他朱由检更明白,自家那位老祖宗、开国皇帝朱元璋究竟是动了这些文臣多大的利益蛋糕。

太祖皇帝文治武功,上上之选,再加上这紫禁城内防备早已加重数倍,所以不怕,可他这位陛下在这京营新军之内。

还是要多多关注一二为好。

那些群臣百官没胆子诛杀太祖老祖宗,可未必没有胆子来杀了他这个“无能天子”。

“无名小卒,锦衣卫指挥佥事吴孟明,见过陛下,接下来便由微臣陪陛下前去做事。”

吴孟明低头,面露恭敬之色。

虽然如今朝堂做主的乃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但也没人敢小觑面前的崇祯朱由检。

众人私底下早有猜测,太祖他老人家早晚会离去,这大明江山日后早晚还得是眼前这位九五天子的,只是如今暂时被压制住了而已。

“何事?”

朱由检眉头微挑问道。

此时此刻。

他看向眼前吴孟明的目光已是多了几分锐利,只因他这帝王不知晓的事,对方却已提前一步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感受到这犀利的视线,吴孟明心头一凛,忙将太祖皇帝朱元璋搬出来,表明自己只不过是个来传话的而已:“陛下,是太祖皇帝有旨。”

“他老人家言明,如今京营新军训练也初见成效,那江南之处,京营新军也是得了一番大胜仗,而如今在这中原之处,也该是时候由陛下来亲自领着京营新军,再好好打出一个朗朗乾坤了。

太祖爷还说,陛下不是一直想着御驾亲征吗?

如今他便给陛下这么一个机会。

晋商之事在这中原之处牵扯良多,或可便会有那刀兵之祸,所以才能以此来彰显陛下之圣威。”

吴孟明徐徐说道,可不敢露了半分错漏,几乎是将太祖皇帝朱元璋此前在那武英殿内对他所说的话照搬复述了一遍而已。

“老祖宗心里还是有我这个孙儿的……”

听到这些,朱由检眼眶微红。

他朱由检自五岁之前同母亲刘氏有过温和时光后,其后便是周皇后跟他的夫妻情谊,最多也就加上同兄长天启皇帝朱由校在那乾清宫前的兄弟情谊,但却不多。

如今被老祖宗这么一顿关怀,朱由检心头微微感伤,却也绝不会在吴孟明这个外人面前表露出什么情绪,淡漠的声音徐徐响起:“朕知道了。”

“锦衣卫下去准备,这京营新军之内,朕会调遣好一切的。”

吴孟明点头退下。

饱读诗书的朱由检带着京营新军,如今虽算不上合格的将领,但也已经拥有了一位合格将领所必须的全部综合条件,只需好好上前线指挥经历一番,想必便能成为一个武功方面不错的帝王天子了。

而也就在吴孟明离去之后。

那东林党之内幸存的文震孟、姚希孟、侯恂还有郑三俊四人,皆都收到了宫里的旨意,一同跟京营新军还有御驾亲征的崇祯天子朱由检前去中原之处,一举解决这中原之乱,让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李自成这些叛乱贼寇伏法。

同样接收到旨意的,还有浙党的熊应元、兵部侍郎杨嗣昌,为的便是让浙党之人也顺带着这股大势将琉璃厂一事同样推行出去。

期待能跟武将勋贵那边一般。

……

隔日,奉天殿朝会之上,文臣百官依次入殿,一同商讨的事宜,正是关于崇祯朱由检御驾亲征一事。

“咱以为此事可行,群臣觉得如何?”

朱元璋温和的目光扫过面前的百官,好似他不过只是一慈祥的年迈老者而已。

但此事早已在昨日定下,所以今日不过也就只是走一个排场罢了。

“伏惟圣朝。我大明以忠孝治国,如今中原贼寇盘踞流窜,陛下欲亲征,可彰显我国之威,以此聚拢我大明民心军心,定是天大的喜事。”

“微臣遵命。”

内阁首辅温体仁高声阔论,一步踏出说道,浙党之人齐齐站出响应。

另一个内阁大学士同样开口:“御驾亲征,自有先例。还有太祖皇帝于京城之处稳坐后方,天下安定,御驾亲征必能手到擒来。”

“太祖皇帝万岁。陛下万岁。”

还有东林党、西党、楚党之人,此时也一个个相继站出来说起了漂亮话:“京营新军下江南,已是横扫,我大明独留这朝堂之上的害群之马。”

“《大明日报》一出,可见太祖皇帝的盛世之基。”

“此次陛下北征,帝王亲征定当能将那些贼寇吓得胆战心惊,一举解决我大明这中原之乱。”

“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到了后面,这奉天殿之上的各个官员便已是七嘴八舌地连声附和。

“老祖宗放心,孙儿一定竭尽全力,手握京营新军,定不会让太祖失望,定不会让我大明子民再度失望的。”

朱由检目光灼灼,眉目精神抖擞。

在京营新军之内,肉蛋白补充极佳的他,再搭配上这一身九爪龙纹的天子朝服,更是显得意气风发。

这才是大明朝该有的年轻帝王的威严。

这一刻,朱元璋看着面前的朱由检,微微点头的同时,也算是顺眼了那么一丢丢,虽然还是比他的好孙儿朱慈烺差了那么一些就是了。

朝会结束。

朱由检带着朱元璋的嘱托,迅速到了后宫之处,见到了周皇后,说起了他的下一步行动。

“御驾亲征,陛下果真要去吗?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陛下何须同那些贼寇刀兵相拼。”

周皇后闻言,黛眉紧蹙,面目间更是出现一缕缕的忐忑。

虽然此前在抄没他娘家之时,朱由检也牵连了不少家族族人,但好在还是给他留下了一些娘家人。

周家血脉未绝,也算是周家人对他的一份情意了。

可即便如此,也难以改变周皇后失去了众多亲人的事实,所以她万万不想、也不愿再失去面前的朱由检。

她的男人,同样也是孩子的父亲。

“周氏,你就是太担忧了。”

“如今我大明天下有太祖老祖宗他老人家亲自坐镇,江南之处已然稳妥,还有那精盐之法,能为我大明赚取许多银钱,前不久又搞出个琉璃之法。

此行我也该为大明尽尽力,将这琉璃之法好好大肆宣扬一番。

否则这大明天下若只靠着太祖老祖宗一人,岂不显得朕这个陛下太过无能了吗?”

朱由检正襟危坐,郑重说道。

周皇后也明白这些道理。

她既是皇后,母仪天下,就不能小女儿家的情谊过重。

“那臣妾便只能在这后宫之内,静静祈祷陛下大胜归来。”

周皇后抬头看向朱由检,目光中满是不舍。

朱由检见此,心有所动。

此时他也想起了周家的那些事,将面前柔弱的周皇后一把揽入怀中,对她安慰道:“放心,绝不会出事的。”

“看看我这皇后,如今才算是有了几分真正的皇后样子。”

他看着周皇后一身绫罗绸缎,头上也带了几只金钗,还有这永寿宫内的宫女太监,包括周皇后的日常起居。

内心这才觉得有了几分慰藉。

他终究是没辜负这个女人,这个陪他相濡以沫、一步一步走过那些艰难岁月的女子。

“陛下……”

朱由检这带着浓情的目光看来。

周皇后不由得心头微暖,面上露出几分小女儿家的害羞之状。

朱由检心下一动,于是便凑近周皇后的身子,在她的耳廓旁轻轻小声细语:“周氏,大明的未来可就靠你我二人了。

朱家的子嗣总不能靠太祖老祖宗?

他年纪终究这么大了,我朱家还是得多些子嗣,枝繁叶茂才是。”

那言语间,温热的气息扑打在周皇后的面庞。

她又是微微一红,接着便示意宫女全都退下。

很快,永寿宫内便只剩下他们二人。

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大明的未来就在今朝,朱家的未来也在此时此刻。

……

“满朝皆为太祖党,最多也就不过只是多了一个陛下而已。”

今日朝会之上,太祖朱元璋一言既出,官员无不服从听命,包括那督察院的御史、翰林院的学士,无不有任何不平之意。

回到府邸,温体仁不禁这般唏嘘感慨。

君权与相权抗衡这么多年。

朱家的权利总算被他们这些臣子士大夫们一点一点夺了过来,可如今这一切,随着太祖朱元璋亲自现世。

不过短短一年时光。

他们这些士大夫靠着数代先贤前辈们的努力才得来的一切,都化为乌有,荡然无存。

寻常官员或许还没那么深的感触,但身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却最是清楚:太祖皇帝朱元璋一日不离去,这满朝上下便只有一个党派,便是太祖党,其余的党派根本没有生存的土壤。

“熊应元、杨嗣昌,此次中原之处,你们需竭尽全力。若有二心之人,诛杀即可。浙党容不下这种害群之马,切勿因小失大。”

温体仁对着面前的两人仔细嘱咐,小心叮咛。

他这浙党可不愿重蹈东林党的覆辙。

而到了那时。

他们这些浙党的重要成员,可就未必会有东林党的文震孟、姚希孟、侯恂他们这些人这般好运了。

“请阁老放心。此次中原之处,同那闯王高迎祥还有八大王张献忠有所联系之人,我等绝不放过。”

“陛下御驾亲征,一切皆听陛下旨意,绝不敢有半分私念。我等皆知,如今皆需忠于大明,忠于陛下,忠于太祖皇爷他老人家。”

“若谁敢不遵,那便绝非我浙党之人。”

片刻间的功夫,被温体仁唤来的杨嗣昌还有熊应元两人对视一眼,互相心领神会,言之凿凿地说出了这番决绝之意。

温体仁见了,才算是稍放心了些。

大明洪武一朝的官不好做。

如今这看似是崇祯一朝,但实则却又回到了洪武一朝。

他们这些官员,尤其是他这个堪比昔日胡惟庸的内阁首辅,更是得夹紧尾巴做人。

天可怜见。

他温体仁可绝没有半分谋逆之心,绝不是另外一个胡惟庸、李善长之流。

……

其后半月!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待兵部准备好一应,京营新军才在朱由检这位崇祯天子的带领之下,以及剩余东林党、浙党重要成员,还有一众锦衣卫离开京城,往那中原之处,山西、陕西一带前行。

去的便是晋商影响最大之地。

只又如同江南之处那般,将徽商的影子以新的商会取而代之,再以重利诱之,才能够最好最快的方式,将那些琉璃之物给售卖出去,成为大明朝如今的一项项新政还有延绵国运。

只是!

随着崇祯朱由检这位大明天子,开始御驾亲征,大明天下五湖四海各处的影响可谓深远极大。

各处土司部队,还有一众大明军队士气纷纷高昂,将那些贼寇之辈打得进一步重创。

而在其中,五军都督的洪承畴是出力最大的人。

没有之一!

甚至连之前采取的稳扎稳打的战略也都为之一变,开始突飞猛进,好似一把尖刀直直地刺中了那些贼寇流民。

以及之前的招抚一事,也渐渐变得耐性不足。

毕竟,这可是朱由检要来。

他洪承畴当然要好好亮眼一回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