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你怎么看待此事
杨帆没有在意,他挥了挥手,示意小厮退下。
然后,他走到案前,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清样,放在了老者的面前。
老者抬起头,不满地看了杨帆一眼,正要训斥,却见杨帆将一张三万两的银票,放在了清样的旁边。
“这是定金。”
杨帆语气平静地说道。
“我要请你们,刊印一份《舟山公廨战争之罪警世录》,能印多少,就印多少。”
老者愣住了。
他颤抖着手,拿起那张银票,又拿起那份清样,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
当他看到清样上的内容,尤其是那些血淋淋的文字和触目惊心的画像时,他的脸色,变得异常凝重。
“大人,这……”
他欲言又止,似乎是在忌惮着什么。
“放心,此事与你无关。”
杨帆知道他的顾虑,淡淡地说道。
“你只管刊印,剩下的,交给我就行。”
老者沉吟片刻,最终还是抵不住那三万两银子的诱惑,点了点头,说道。
“好,我尽力。”
杨帆没有再说什么,他转身离去,只留下那张三万两的银票,和那份足以搅动天下的清样。
他知道,一场无声的舆论风暴,即将席卷大明。
次日,总督府。
总督府大门紧闭,门前的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
往日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总督府,如今却显得异常冷清。
杨帆站在总督府门前,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不禁有些感慨。
胡宗宪,这位曾经权倾天下的浙直总督,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只因还有为国为民的念头,就被严嵩逼到这般绝境。
这几日祭孔之事,胡宗宪也无心过问,整日由谭纶陪着下棋解闷。
他听闻杨帆来访,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大人,依我看,还是不见为好。”
谭纶见胡宗宪犹豫不决,便在一旁劝说道。
“朝廷早晚都会给个说法,顶多是因败仗被革职。但若是牵涉到杨大人的事,恐怕后果更严重。”
胡宗宪苦笑一声,他如何不明白谭纶的担忧?
他知道,自从上次台州之败,他没有与杨帆划清界限,便已经被严嵩视为异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但他又如何能与杨帆划清界限?
上次台州之败,若非杨帆带着一千多火铳兵前来相救,他恐怕早已命丧倭寇之手。
这份恩情,让他无法避而不见。
“我相信,杨帆此次是来救我的。”
胡宗宪笑着对谭纶说道。
谭纶听了,只是不屑地撇了撇嘴。
他认为,这一切事端皆由杨帆而起,他怎么可能来救胡宗宪?
他甚至对杨帆搞的公审大会颇有微词,觉得那是亘古未闻的诓骗世人之举,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
胡宗宪没有再多言,他摆了摆手,示意下人请杨帆进来。
杨帆跟着下人,一路穿过空荡荡的总督府,来到后院。
他看到,总督府的布置极其俭朴,下人甚少,甚至连属吏都告假了。
这哪里还有半点总督府的样子?
他心中暗叹,胡宗宪的处境,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
他如今,已然被天下人视为第二个朱纨,要为十二国战书负责。
来到后院,杨帆见到胡宗宪与谭纶正在下棋。
他走上前,拱手行礼,问候道。
“下官杨帆,见过胡总督,谭先生。”
胡宗宪抬头,对他印象不错,笑着邀他坐下品茶。
谭纶也起身行礼,杨帆示意他不必多礼。
杨帆深知谭纶是道学家,痴迷圣人之学,对自己的变法愈发厌恶。
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淡淡地对谭纶点了点头,便转而看向胡宗宪。
“胡总督,下官此来,是想告知您,舟山公廨已审完了倭寇案子。”
杨帆语气平静地说道。
“人证物证俱在,昨日已处决二百人。”
他顿了顿,从怀中拿出一份清样,放在了胡宗宪的案前。
“下官还将这些战争犯的罪行,辑录成册,名为《舟山公廨战争之罪警世录》,准备先刊印三五十万册,还请二位大人赐教。”
听闻一口气处决二百人,且多为外人,还要刊印几十万册宣传,谭纶的脸色骤然一变。
他猛地站起身,目光死死地盯着杨帆,仿佛要将他看穿。
胡宗宪也十分惊愕,他原以为,最多只是审判几个典型,没想到杨帆如此果决,竟然立即处决了二百人。
他甚至想到,舟山剩下的倭寇,恐怕也难逃一死。
两人拿起清样,只见开篇赫然是祭孔文,紧接着,是杨帆署名的《舟山公廨成立始末》。
其中,还提到了“春秋义例”等字眼,这让谭纶心中更是烦乱。
再往后,便是倭犯名单,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个倭犯杀害平民、烧毁房屋的数量,以及人证、物证等。
每个倭犯,都有画像,旁边还附有其使用的刀剑、火铳。
谭纶草草翻看几页后,便心烦意乱地放下了。
他觉得,杨帆这是在胡闹,是在将神圣的儒家经典,与那些血腥的杀戮,混为一谈。
胡宗宪却不然。
他认真地看了一会儿,脸上的惊愕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赞叹。
“杨大人,你做得好!“
胡宗宪看着杨帆,由衷地说道。
他稍一琢磨,便明白了杨帆的用意。
杨帆不打算以邦交的方式,来回应十二国的战书。
而是直接审判并处决战犯,以一种冷峻的力量,彰显大明的立场,不容辩驳。
更妙的是,杨帆还借大道祭孔,堵住了严家和天下百官缙绅的嘴。
这让他们无法再以“背弃圣人”的名义,来攻击杨帆。
胡宗宪看着杨帆,忽然觉得,这少年,已经成长为了一个绝顶的人物。
此番妙手文章,再加上火炮的威慑,以及那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册的警世录,即便严嵩、索扎等人,也难以抗衡。
杨帆仔细观察着胡宗宪和谭纶的表情,心中了然。
他知道,这两人,一个身处绝境,一个心生疑虑,但都已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胡总督,这段时间,您受苦了。”
杨帆收起脸上的笑意,语气诚恳地说道。
“下官今日前来,除了请教,还想与您商议,那诸国国书之事。”
胡宗宪一怔,没想到杨帆会如此直截了当地提起此事。
他看了谭纶一眼,似乎在用眼神询问他的意见。
杨帆没有理会两人的眼神交流,继续说道。
“十二国国书中,都称胡总督和俞大猷将军杀良冒功,与朱纨如出一辙,要求朝廷严惩。但天下人都清楚,那历港之战,实为下官所为。他们紧抓您不放,毫无道理。”
“如今,舟山岛上的外人,是盗贼,还是良民,已是十分清楚。十二国的国书,纯属一派胡言。”
杨帆的语气,变得有些严厉起来。
“下官以为,此事,不能再拖了。”
胡宗宪的脸上,露出了感激之色。
他知道,杨帆这是在替自己开脱,是在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下官斗胆提议。”
杨帆说着,从怀中拿出一份文书。
“由身为浙直总督,对外第一道关口的您,驳回十二国的无理要求。下官则以阁臣和钦差身份,带头署名,写一份照会,附上案卷,通过总督衙门,递交给他们。如此一来,他们便无话可说。”
胡宗宪听完,哈哈一笑,再次看了谭纶一眼。
那眼神,仿佛在说。
“你看,我没说错吧?杨帆是来救我的。”
谭纶心中苦笑。
他知道,杨帆的办法,确实能让胡宗宪脱身。但杀了这么多人,十二国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这件事情,或许会闹得更大,最终演变成一场更大的风波。
但他又无法反驳,因为杨帆的话,句句在理,无懈可击。
胡宗宪感激地对杨帆说道。
“杨大人,你的办法,可行。”
说着,他转头看向谭纶,询问他的意见。
谭纶也笑着称赞道。
“杨大人如此有担当,令人感佩。下官以为,甚是妥当。”
杨帆见两人同意,便不再废话,将那份早已写好的文书,递给了胡宗宪。
“照会已写好,还请胡总督和谭先生看看,若可行,便请胡总督用印。”
谭纶凑过来,和胡宗宪一起查看文书。
照会严告佛郎机、朝鲜等十二国,称诸国此前以舟山之战为不义,送通牒、呈国书,称历港皆是诸国商民无辜遭戮。
而今,华洋公廨查明,官军围困的历港之人,多为诸国盗寇。
这些人,十数年来屡犯大明边境,交战尚且不论,却还杀掠百姓,战时杀民,即为战争罪。
如今,人证物证俱全,舟山公廨已于六月二十八日,审定首批四百人。
其中二百人,有战时杀民之实,已被枭首斩首。其余二百人,受杖刑后充军发配。
各国既以无稽之谈,提出无理要求,现要求收回通牒及战书,彼此回归旧约。
若执迷不悟,则悉听尊便。
文末署名舟山公廨大司寇、大明文渊阁大学士钦差杨帆及浙直总督衙。
谭纶看完,眉头紧锁。
他觉得,这件事,在有理与无理之间,难以界定。
他认为,各国已投国书,此事应由内阁和礼部回复,由浙直总督府回复,似乎有些不妥。
胡宗宪却笑着解释道。
“谭先生,各国之所以投国书,其理由便是舟山岛上都是商民。如今,公廨已查明,并非如此。那他们的最后通牒和国书,便没了道理。由我们浙直总督府,这第一道关口,要求他们收回,合情合理。”
谭纶闻言,也觉得有道理。
他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杨帆见两人都已同意,便笑着对胡宗宪说道。
“既然如此,还请胡总督用印吧。”
胡宗宪起身,深深地向杨帆一拜。
“杨大人,此次相救之恩,胡某没齿难忘。你将我的名字从文书上抹去,省去了我无数麻烦,此恩,胡某无以为报。”
杨帆摆了摆手,说道。
“胡总督言重了。我们都是为大明效力,理当同心同德。”
随后,胡宗宪叫来书吏,将文书抄了十几份,并盖上了自己的大印。
杨帆也拿出公廨大印和自己的私章,盖在了文书上。很快,一切便办妥了。
文书办妥后,杨帆当即派人,将其中两份送往京师,一份送给各国使节,还托商人送了一份给琉球的索扎。
不久之后。
《舟山公廨战争之罪警世录》第一批刊印完成。数十万册小册子,堆满了刊刻行总的仓库。
杨帆让人将这些小册子,分发到江南四省各处驿站。
在州府县城,则让衙役们广为发放。
他还特意往京师运了几万份,投递到六部各司道衙门、驿站及会馆。
一场轰轰烈烈的舆论攻势,正式拉开帷幕。
十余天后,京城依旧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
戒严令没有解除,但空气中的紧张感,已不像之前那般剑拔弩张。
连续数日的闷热阴天,让整个京城都显得有些焦躁。
街头巷尾,悄然流传着各种小道消息。
杨帆在南宗有大动作、胡宗宪已死、舟山倭寇逃窜……真真假假,混淆视听。
午后的玉熙宫,门窗紧闭,仿佛进入了寒冬。
吕芳满头大汗,提着水桶,跪在地上,一下一下地擦拭着地板。
他时不时地抹一把额头上的汗珠,又继续手上的动作。
嘉靖没有打坐,他手持一柄拂尘,在长案前从容踱步。
长案上,摆着许多纸张和书页,排得极长。
那是从江南快马加鞭送来的《舟山公廨战争之罪警世录》清样,以及杨帆在南宗祭孔的祭文。
他已经看了近一个时辰,时而恼怒,时而愁苦。勉强看完后,他端坐在八卦台上,闭目沉思许久,才缓缓开口。
“吕芳,你如何看待此事?“
吕芳一怔。
印象中,嘉靖很少这样泛泛而问,向来都是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他擦干了手,从容地回应道。
“回万岁爷,杨帆处决二百倭犯,人证物证俱在,并无不妥。“
嘉靖不悦地嗤笑一声,手中的拂尘轻轻一挥,声音里带着几分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