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要点
“吕芳,你少跟朕装糊涂!南宗祭孔之事,为何不早报?事成之后,才假惺惺送来消息,你当朕是傻子吗?”
吕芳心中一惊,扑通一声跪下。
“万岁爷息怒!吴明、吴亮等人,确实不知详情。杨帆只说祭孔,却未提祭文之事,底下人不懂这些,便没有及时上报,奴才万死!”
他知道,嘉靖此时的怒气,只有三四分,其余的情绪,难以言明。
他不敢多言,只是低着头,等待着嘉靖的下一步反应。
嘉靖冷冷地盯着他,仿佛要将他看穿。过了好一会儿,他忽然长叹一声,喃喃自语道。
“朕是不是真的老了?”
吕芳抬眼,只见嘉靖的脸上,写满了沧桑,眼神中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这是他跟随嘉靖四十年来,从未见过的。
他心头一恸,倍感悲凉。
他知道,皇上是真的老了。
自他跟随嘉靖四十年,从未见其如此。
即便是当年仇鸾事件,嘉靖震怒到开棺戮尸,也未曾有过这般挫败感。
吕芳瞬间明白,杨帆抢先祭孔,或许是猜到严家要抢在裕王前祭孔。
若是严家得逞,朱家将陷入被奸臣钳制的困境,届时,想要拿下严党,会变得异常困难。
而年迈的嘉靖,已没有多少时间,与严家这样耗下去了。
他甚至想到,若是在献俘仪式时,给严嵩留点面子,或许就不会如此了。
他喟然长叹道。
“万岁爷,人总有老的时候。事情终究挽回,这也是天意。”
嘉靖喃喃地重复着“天意”二字,忽然一笑,问道。
“吕芳,你查探到的消息,严嵩是否真要去天坛祭孔?”
吕芳嗤笑一声,语气里满是轻蔑。
“朱七、徐九查到,严家人近日频繁往来,私下早已串通,就等这几天动手了。”
他觉得,天坛祭孔,闻所未闻,不如直接祭天。
严嵩此举,不过是装神弄鬼,沽名钓誉罢了。
他询问道。
“万岁爷,要不要奴才出面,制止他们?”
嘉靖慢慢平复下来,淡淡地说道。
“他们想丢人,不必拦着。”
他已经看过密报,知晓杨帆的组合拳已经打出。
那篇大道祭孔的祭文,和警世录,在京城流传甚广。
严嵩此时再祭孔,已无任何意义。
他只是在思考,杨帆的大道祭孔,是否有问题,会不会引出别的事端。
他担心,承认杨帆“本朝以尧舜大道立国”的说法,会动摇圣人之制,让百官缙绅不满。
随后,他让吕芳拿出杨帆的《运朝疏》,再次细看。
吕芳一边取奏疏,一边说道。
“万岁爷,‘本朝以尧舜大道立国’,这话在太祖时期,自然是没问题的。但成祖之后,就不好说了。虽说底子一样,可表面上,总得有些区别。”
嘉靖自然明白,吕芳的话,与他之前在飞玄宫和杨帆聊的内容相关。
他本以为,这些问题,要在几年后,拿下严党,再考虑清流之事。
没想到,严家的势力,远超预期,竟然造出“八牛同死”的谶谣,让百官缙绅,与朱家对立。
他不是开国之君,没有太祖的权威,若是真的闹起来,结局难料。
他再度翻看《运朝疏》,这一次,他看得前所未有的清醒。
严家勾结外力,意图搞霸府,是确凿无疑的。
以前,他还怀疑严嵩的胆子,如今事实俱在,去天坛祭孔,变相祭天,是想改换天命。
而这一切,都源于外力带来的变数。
他扔开奏疏,缓缓站起身,问道。
“吕芳,你见过倭寇吗?你可知,这倭寇,为何总也剿不完?”
吕芳虽常看密报,却无亲身体会,他想了想,说道。
“奴才听说,佛郎机的火枪、火炮、大船,都难对付。而且,海商走私的利润,极高。寻常百姓,走私一趟丝绸,就能赚几百两。暴利之下,有人通倭,也是人之常情。”
两人今日的情绪特别,聊得很舒坦,更像两个老头在拉家常。
嘉靖享受着这种氛围,他说道。
“这,便是倭寇剿不完,严嵩胆子大的原因。这是千年未有之变局。”
吕芳有所领悟,感慨道。
“若严嵩倒向佛郎机,便是数典忘祖!几千年来,从未有中土依附外人的情况!”
嘉靖冷笑一声。
“严嵩,他是想立牌坊,打着圣人的旗号,诓骗天下人。”
吕芳眼神一凛,沉声说道。
“万岁爷,不能让他立住牌坊!”
嘉靖赞同地点了点头。
他走到殿门,猛地拉开门。
“嘎吱——”
一声刺耳的声响,天光涌入,昏暗的大殿,顿时一片光亮。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突然传来。
“严嵩严世蕃接旨!”
严府内外,近百人顿时懵了,脸上的笑容凝固。
两个身穿青色宫装的太监,站在大门口,再次高喊。
“严嵩严世蕃接旨!”
严嵩、严世蕃虽然诧异,但还是带头跪下,众人也跟着齐刷刷跪了一地,场面瞬间变得肃穆起来。
为首的太监,打开手中的黄绫圣旨,尖细的嗓音在严府内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本朝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立国,祭祀往圣先王,所以尊道统,示天下,朕念及大道,年年亲定科举题目,使圣学有统绪。如今倭寇平定,孔子诞辰将至,命裕王代朕,释奠先师,严嵩以首辅身份,从祭……”
圣旨的内容,犹如一记晴空霹雳,炸在了严嵩和郭朴、袁炜等老臣的头上。
他们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心中暗自泄气。
而其他人,则面面相觑,不甚明白。
他们只知道,皇上让裕王去祭孔,让严嵩从祭,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严嵩等人的表情,却告诉他们,事情绝非如此简单。
严嵩怔了许久,才缓缓跪下,接过圣旨。
他的手,止不住地颤抖。
严世蕃也跟着接旨,但他脸上的表情,却写满了不解。
这变故,来得太快,太突然。
严嵩如遭晴空霹雳,他深知,以嘉靖的性子,不会这么快行动。
他想,必然是杨帆的举动,提醒了皇上。
他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突然两眼发黑,头脑一阵晕眩,栽倒在地。
“阁老!”
“父亲!”
众人惊呼,急忙上前,将严嵩扶起。
严世蕃更是急得大喊。
“快!快去请太医!”
严嵩昏迷至傍晚才醒来。外围的群臣,依旧等候在严府外,内圈的几人,则守在榻边。
严世蕃见他醒来,惊呼出声。
“父亲,您醒了!”
严嵩挪动着身体,半卧在榻上,虚弱地说道。
“拿笔来……”
严世蕃一怔,抱怨道。
“父亲,现在不是写东西的时候,等您好起来再说。反正天坛,是去不成了。”
严嵩没有力气吵架,只是摇了摇头,说道。
“要写一道请罪的奏折……”
众人听了,心中一惊。
严嵩,竟然要写请罪奏折?
严嵩喘息片刻,继续说道。
“尧舜也需四岳辅佐,大道,也需先师阐明……”
说着,他便剧烈地咳嗽起来。众人见他如此虚弱,又慌了神。
严嵩喘息片刻,解释道。
“写请罪奏折,是为了保住众人。那边,已在审通倭案,不能被牵扯进去。要切断所有线索,还说要写清楚圣人之制与尧舜大道没有冲突,最后再加一句……”
众人明白,严嵩这是要退守,先稳固圣人圣学的地位,再图生机。
但他们却不明白,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严世蕃忽然问道。
“父亲,是不是请皇上,让我们来写裕王祭孔的祭文?按您的意思,来写?”
严嵩点了点头。
他叹道。
“世蕃,多读读书吧……”
他看着严世蕃,又说道。
“杨帆的文章,写得好……你赶紧写……”
说完,他便觉浑身无力,闭上了眼睛。
郭朴、袁炜等文臣,见严嵩如此,连忙劝严世蕃。
“小阁老,赶紧写吧!我们几个,也会参详,先站稳脚跟再说!”
严世蕃本就是才士,自称天下三大奇才之一。
此时,他头脑清明,一气呵成,草就奏折。几个老臣看后,无不点头。
他们知道,严嵩此举,虽是退守,但却为他们,保留了一线生机。
当夜,裕王府中,烛火通明。
徐阶和李春芳两人,正与裕王秉烛夜谈。
裕王脸上的喜色,溢于言表,他感慨着嘉靖的明旨,是如何打乱了严家的阵脚,连声称赞父皇英明。
“本王此前,一听那‘八牛同死’的谶谣,便心惊胆战。如今,总算能消停些了。”
裕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似乎将压在心头多日的郁结,都吐了出来。
徐阶点了点头,脸上却满是愁容。
他没有因为严家的挫败而感到高兴,反而觉得心有余悸。
“此番险象环生,老臣与春芳,这两个老朽,竟没能提前想到严嵩父子的伎俩,罪该万死!”
说着,他颤巍巍地站起身,李春芳也跟着站起,两人一起恭恭敬敬地给裕王鞠了一躬,请求裕王治罪。
裕王连忙起身,扶起二人。
“二位先生何罪之有?谁也没料到,那老严嵩,会如此狠戾。”
两人重新坐下,想起之前那波诡异的风潮,心头仍有余悸,一时无言。
裕王几番欲言又止,终于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道。
“徐先生,李先生,那严嵩此次与父皇顶撞,闹出如此大的动静。事后,父皇是否会严惩严嵩、严世蕃?”
徐阶和李春芳摇了摇头,相视苦笑。
他们心想,裕王还是没看到其中的危险。
这次,朱家人,差一点就翻船了。
徐阶脾气素来温和,他娓娓道来。
“圣旨已让严嵩以首辅身份从祭,暂时应无大事。倒是我们,也要做点事情了。”
裕王被他的话提醒,立刻问道。
“难道,是要由我们,来写那祭文,按圣旨的意思来?”
李春芳微笑着说道。
“皇上,或许会让严嵩来写那祭文。”
裕王闻言,脸上露出尴尬。
他知道,自己对圣人学问的理解,远不如严嵩,若是让自己来写,恐怕会贻笑大方。
徐阶见裕王有些尴尬,立马解围道。
“王爷,不是祭文的事。“
他顿了顿,将话题引到了另一个方向。
“浙直总督府,先前收到佛郎机国的通牒,之后对方又鼓动十二国,一起向我大明宣战。此事,本难化解,加之严嵩称皇上和杨帆不尊圣人之道,才生出诸多怪象。”
“如今,杨帆成立公廨,审了一批倭寇,定了战争罪。《舟山公廨战争之罪警世录》,已传遍天下。这事,做得对,也站得住脚。”
“十二国,先前说岛上是良民。杨帆找了胡宗宪,一起给各国,发了通书。礼部和内阁,暂时还没表态。臣以为,我们,可以从这里入手。”
他看向裕王。
“只要王爷同意,臣与春芳,就拟票,同意杨帆和胡宗宪的通书。再以内阁名义,指派礼部,正式驳回各国战书,称其毫无根据,主客司不予接受。”
李春芳在一旁心中暗叹,徐阶转舵之快,着实令人佩服。
他笑着说道。
“正该如此。与其在祭文上花心思,不如在国书上,斟酌如何用尧舜大道,晓谕各国。那祭文,让严嵩写,是很苦的,不过是皇上给他赎罪的机会罢了。”
裕王听了,瞬间明白了要点。
他点头道。
“二位先生辛苦了。这尧舜大道的旨意,本王拿捏不好,还请二位先生,费心处理。”
两个老头,当即商议起来。
他们知道,这是他们扳倒严家,巩固自身地位,同时为大明,解决外患的好机会。
与此同时,镇海卫内,刘应节正带着属吏,在灯火下,审理着剩下的倭寇。
每汇总四百人,他就会刊印一批小册子,同时印发邸报,通过驿站系统,传遍全国。
每次,也照例给各国一份通报,由礼部派出使节,直达各国。
严嵩已然告病,徐阶当仁不让,再次主导内阁。
在他的带领下,各方配合之下,事情进展得十分顺利。
十余日后,琉球首里。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海风带着潮湿和咸腥,吹拂着首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