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正在忙
他为人深沉多智,自然看得出杨帆成立舟山公廨的深层用意。
这不仅是为了审理倭寇案,更是为了狙击严党和十二国的邦交攻势,为变法争取时间和空间。
但这其中,却有一个很大的隐忧。
“大人,公廨审理倭寇案,以王道行司法,以仁义正刑名,此为妙计。”
刘应节斟酌着词句,缓缓说道。
“但下官以为,此举影响力可能不足。世人未必能及时明白其中道理,严党和十二国的舆论攻势,恐怕难以压制。”
他抬头看向杨帆,眼中充满了忧虑。
他知道,大明的百姓和士子,对于倭寇的仇恨,是发自内心的。
但对于严党和十二国的邦交攻势,他们却未必能洞察其中的阴谋。
若是公廨的审判,不能及时地影响到天下舆论,那么,这场围绕着孔孟之道和国际邦交的博弈,杨帆恐怕会落入下风。
杨帆听完,只是淡淡一笑,仿佛早已预料到刘应节会有此一问。
他胸有成竹地说道。
“我早已考虑到这一点。”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夜色,缓缓说道。
“这件事,本就具备舆论事件的新奇效应。只是大明信息传播较慢,不过,我自有办法。”
刘应节心中一动,连忙追问道。
“大人有何妙策?“
杨帆转过身,微笑着看着刘应节,一字一顿地说道。
“第一步,便是确保案卷无任何纰漏。第二步,我要举行一次……万人公审”
“万人公审?”
刘应节一怔,脸上写满了震惊和不解。
“大人是说,要让老百姓前来观审?”
“不错。”
“不仅要让百姓观审,还要将案子编纂成小册子和驿报,广泛发放。“
“小册子,便命名为《舟山公廨公审倭案:战争罪警示录》。我们要将案卷精简,找来画工,绘制证据、人像。红毛鬼、浪人、火绳枪、刻有倭寇名字的刀子……所有的一切,都要画得清清楚楚。还要配上刑状,让任何一个不识字的百姓,看了都能一目了然。”
刘应节听完,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虽然对这种操作感到陌生,但心中却也明白,这是一种掀起舆情风潮的有效办法。
他忽然意识到,杨帆的手段,比他想象的还要凌厉。
这种办法,看似平常,但一旦声势扩大,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民间掀起滔天巨浪,压制严家和十二国掀起的风潮。
毕竟,老百姓的数量,远超缙绅,其声音一旦汇聚成洪流,便能淹没一切。
他心中暗自感慨,也难怪高拱和严嵩,会接连在杨帆这里吃瘪。
这种以舆论压制权力的手段,他们闻所未闻,更无从应对。
他看着杨帆,眼中充满了敬佩,也充满了期待。
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但胜利的天平,似乎已经开始向杨帆倾斜了。
三日后,初秋的阳光洒在华亭县,丝绸交易栈码头人声鼎沸。
宽阔的码头上,一座崭新的衙门前,高悬着一块气势恢宏的牌匾。
红布之下,隐隐透出鎏金大字的轮廓,引得无数商贾、百姓驻足围观。
今日,大明舟山公廨将在这里正式揭牌。
杨帆身着一袭崭新的官服,目光沉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刘应节则暂代大司寇,身旁还站着一位精明干练的佥事,将负责公廨的日常事务。
其余四位司寇的人选,还需要等刑部侍郎徐轼推荐后,报请内阁批准方可到任。
揭牌仪式定在巳时初刻。
杨帆从火器营调来了一个百人队,作为仪仗,他们身穿统一制式的军服,手持火枪,英武不凡。
在他们的身后,十门黑黝黝的火炮一字排开,炮口朝天,在阳光下带着冰冷的光泽。
时辰一到,杨帆挥了挥手,百人队的将官立刻会意。
“轰!”
第一声空炮在华亭上空炸响,犹如一声惊雷。紧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整整三十声空炮接连不断,震得大地都在微微颤抖。
每一次轰鸣,都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在数千商人和当地居民的见证下,红布被缓缓拉下。
“大明舟山公廨”六个鎏金大字赫然入目,光芒璀璨。
这个未来将成为整个亚太乃至世界国际法输出地的机构,在火炮的轰鸣声中,正式宣告成立。它的根基,便是这坚不可摧的火炮,亦是这日渐强盛的大明国力。
次日正午,杭州。
北郊云山书院外的空地上,早已人山人海。
千亩大小的区域,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层层叠叠,估摸着足有两三万人。
人群中央,一座宽大的木台高高耸立,台上的巨大横幅异常醒目,上面写着八个大字。
“万人公审倭寇战争罪行”。
为了防止踩踏,杨帆调来了一千多名火枪兵。
他们每十人一队,手持火铳,将人群隔成一段一段。
荷枪实弹的士兵们,加上来回穿梭的衙役,让喧闹的现场保持着一种诡异的秩序。
百姓们虽然兴奋,却也知道军法无情,不敢越雷池一步。
正午时分,三声空炮巨响,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喧嚣。
原本嘈杂的现场,顷刻间鸦雀无声。
众人都觉今日之事或许是破天荒头一遭,心头不由得都生出几分敬畏。
刘应节身着官服,大步走上高台。
他出身武将,嗓音洪亮,即便不用扩音,也能让绝大部分百姓听得清清楚楚。
“江南军民听了!”
刘应节的目光扫视全场。
“今日,我们要万人公审四百名倭寇!这些倭寇中,有本朝人八十人、高丽人四十个、倭国人一百八十个、佛郎机国人六十个、琉球人四十个!”
他的话直白简单,即便是不识字的文盲,也能听懂其中的意思。
百姓们听到倭寇人数如此之多,国籍如此复杂,无不感到震惊。
“其中,在我大明境内,杀害无辜平民的,共计二百人!”
刘应节的声音陡然高亢起来,带着一股凛然的杀气。
“今日公审后,立即正法!其余二百人,虽未杀平民,但有烧房、抢财物之举,亦将依法论罪,一百二十人发配九边,八十人发配沿海屯垦各卫!”
话音刚落,台下便是一片哗然。
但刘应节没有给众人喧哗的时间,他冷冷地扫视全场,高举右手,又重重地放下,大声喊道。
“将人犯押过来!”
话音刚落,远处便传来一阵脚步声。
百姓们纷纷踮脚观望,只见一队队火铳兵押着四百个倭寇,缓缓走向台下空地。
这四百个倭寇,皆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耷拉着脑袋。
他们中,有五六十个像大明盗贼的,更多的却是红毛碧眼的佛郎机人,以及身材矮小的倭国人。
他们的后背都插着一块木牌,上面用朱砂写着各自的罪名和姓名。
百姓们发现,那些后背插着木牌的,便是待斩之人,顿时群情激愤。
“天杀的倭寇!”
“杀得好!斩尽杀绝!”
“罪有应得!大明万岁!”
各种口号,夹杂着激进的言辞和脏话,从人群中爆发出来,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几乎要将木台掀翻。
刘应节待众人情绪稍缓,再次摆了摆手,喊道。
“大道之行,自有法度!”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全场百姓立刻安静下来,静静地等待着接下来的审判。
刘应节随即下令。
“念大明舟山公廨刑状!”
按察使衙门的一位刑名佥事,手捧卷宗,走上高台。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念道。
“查得,佛郎机国人马里奥,在我大明境内,杀害平民二十三人,抢劫财物三百七十两白银,判斩立决!”
“查得,日本骏河藩浪人井上次郎,在我大明境内,杀害平民十一人,抢劫丝绸百匹,判处枭首!”
判词简略,没有那些繁琐的刑律条文,只有清晰的罪名和判决。
佥事只念了五十名罪大恶极的死刑犯和五十名徒刑犯的判词,约莫半个时辰便念完了。
但台下的百姓们却听得异常专注,仿佛比听书还要投入。
他们不时爆发出愤怒的口号,为每一个死刑判决叫好,为每一个徒刑判决喝彩。
高台之上,刘应节看着台下的群情激愤,心中感慨万千。
他出身武将,见惯了战场上的厮杀,却从未见过如此浩大的公审。
他忽然明白,杨帆的公审之法,其效用远超自己想象。
这些倭寇,平日里在战场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此刻却气焰全无。
他转头看向杨帆,却见杨帆目光深邃,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大人,这公审之法,果真有效。”
刘应节由衷地赞叹道。
杨帆点了点头,目光仍旧落在台下的人群身上。
“公审的妙处,不在于审判本身。而在于伸张民气,振作人心。这是一场公道人心的审判,也是一场关乎世道人心的博弈。”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凝重起来。
“我们就是要让天下人相信,邪不胜正。只要大明的百姓,心中存着公道,那严党的阴谋,十二国的邦交攻势,都将不攻自破。”
刘应节联想到尧舜之世,感叹道。
“千百年来,这般场景,恐怕也只有尧舜之世,才能得见。如今,能在大明得见,刘某三生有幸。”
杨帆亦是叹息道。
“是啊。若天下官员,都能如此,体察民情,顺应民心,这世道,又何至于如此。若天下官员都能如此,世道早该太平了。”
两人相视而笑,享受着此刻人心伸张的乐趣。
佥事念完判词后,刘应节再次走上前,朗声说道。
“江南军民们!倭寇罪行已大白于天下!舟山公廨引大明律论罪,现在请文渊阁大学士、钦差杨帆签押!”
佥事将案卷呈上,杨帆接过案卷,在最后一页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他走到台前,面对着台下数万双眼睛,大声问道。
“诸位可知道,今日公审,缘何而起?”
全场静默,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杨差的回答。
杨帆踱步沉吟片刻,朗声道。
“今日公审,秉承上天公理、尧舜大道!吾等以为,无论是大明,还是各邦,人心皆同此理!”
“在正常的邦交之外,私自招募盗寇,争战中滥杀无辜平民者,吾称之为……战争罪!”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一阵骚动。百姓们虽然听不懂“战争罪”是什么,却也能从杨帆的语气中,感受到其中的分量。
“大明律虽无此罪名,吾今日便新设之!今后,凡涉及外人的纠纷争讼,皆由舟山公廨审理!”
杨帆的声音,犹如一道惊雷,响彻在每一个人的耳畔。
话音刚落,他便抄起签筒,猛地扔向高空。
“行刑!“
随着他一声令下,台下刽子手们得令,手起刀落,刀光闪过,鲜血喷溅。
二百名死刑犯,瞬间人头落地,其中枭首二十四人、斩首一百七十六人。
其余二百名徒刑犯,则被衙役按在地上,受了杖刑后,将分别发配九边和沿海屯垦卫。
刘应节命衙役将二十四颗枭首用竹竿挂起,分两排插在空地中间。
在数万百姓的欢呼声中,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倭寇头颅,就这样被高高挂起,向世人昭示着他们的罪行。
满场数万人,欢声雷动,声势震天。
行刑仪式结束后,喧闹的云山书院外空地渐渐恢复了平静,但那股子振奋人心的气息,却久久没有散去。
杨帆没有在此多做停留,他知道,行刑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他回到杭州城内,径直前往杭州最大的刊刻行总。
这座刊刻行总,是大明朝最大的图书出版机构之一,拥有数十家分号,日夜不停地印刷着各种书籍和报刊。
杨帆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一人,悄悄地来到了刊刻行总的后院。
“总管,这位大人说有急事,要见您。”
一位小厮毕恭毕敬地引着杨帆来到一间堆满了书籍的厢房前,轻声说道。
厢房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坐在案前,戴着老花镜,聚精会神地校对着一份文稿。
他听到小厮的声音,只是嗯了一声,并没有抬头。
“大人,您请坐,我家总管正在忙。”
小厮见老者没有理会,便对杨帆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