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亡命之徒

大村纯忠盯着那些船,眼中带着阴冷的光芒。

他知道托雷斯那个傲慢的佛郎机人正在船上,说不定此刻正用望远镜看着他,脸上挂着那种居高临下的嘲笑。

“再忍几天...”

大村纯忠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南洋巨商陈东传来的口信在他脑海中回响——索扎的办法确实有效,严嵩一伙在内部鼓噪,天下支持严家的人共同发力,舟山之围很快就能解。

但解围只是开始。

大村纯忠的嘴角勾起残忍的弧度。

他已经计划好了一切。

解围后迅速组织反击,屠一两个城池来洗刷被囚禁数月的耻辱。

他的侄子有马晴信也已做好准备,届时船队从横档山向东北行进,到琉球附近与晴信汇合...

“华亭城...”

大村纯忠喃喃自语,仿佛已经看到那座繁华城池在烈火中化为灰烬的景象。

他想象着自己站在堆积如山的明国人头前,用白绸擦拭战刀上的鲜血,随后发出桀桀大笑。

“大人!”

内之助急促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幻想。

“托雷斯大人要拿走我们最后的粮食,他说...他说...”

大村纯忠缓缓转身。

“他说什么?”

内之助咽了口唾沫。

“他说倭国人打了败仗就不用吃饭了...”

一瞬间,大村纯忠的血液仿佛沸腾了。

他猛地站起身,手已经按在了刀柄上。

内之助惊恐地后退一步,但大村纯忠最终只是松开了握刀的手。

“告诉那个红毛鬼。”

“我们会记住他的'恩情'。”

内之助犹豫道。

“那粮食...”

“去向岛上的土著索要。”

大村纯忠挥了挥手。

“再过几天...再过几天一切都会不同。”

内之助鞠躬退下后,大村纯忠重新望向大海。远处的佛郎机战船已经变成了几个小黑点。

他冷笑一声,心中暗道。

等解围之后,第一个要杀的就是托雷斯那个狂妄的混蛋。

词人祠内,烛火摇曳。

杨帆将那份最后通牒轻轻放在案几上,指尖在羊皮纸的边缘摩挲着。

对面的张居正眉头紧锁,目光在文书上来回扫视。

“佛郎机人这是要合纵连横啊。”

张居正轻声道,手指点了点文书上的一行字。

“你看这里,'若大明不立即释放大友宗麟首级并赔偿损失,佛郎机将与所有盟友共同采取必要措施'...”

杨帆冷笑一声。

“他们害怕了。”

“哦?”

张居正挑眉。

“若非畏惧,何必拉帮结派?”

杨帆站起身,走到窗前。夜色中的历港灯火点点,远处海面上隐约可见几艘外国商船的轮廓。

“大明如今强盛,他们自知单独对抗无胜算,这才四处串联。”

张居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尹元衡、郑检、莽应龙、毛龙喧...这些人都不是善茬。若佛郎机人真能说动他们一起发难...”

“所以我们得先发制人。”

杨帆转身。

“国际法。”

“国际法?”

张居正露出困惑的表情。

“这是何物?”

杨帆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迅速解释道。

“就是各国共同遵守的战争规则。如今虽无成法,但我们可以先行制定。”

张居正沉吟片刻。

“你的意思是...”

“审判。”

杨帆走回案几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文书上。

“历港的外邦人中,多数是私寇,少数是商人。我们可以审判那些有烧杀抢掠行为的私寇,处斩罪大恶极者,释放未杀人者。如此,既能堵住悠悠众口,又能展示大明的公正与实力。”

“妙计。但在此之前...”

“在此之前,我们得确保内部不乱。”

杨帆意味深长地看着张居正。

“严嵩在仪典上受挫,加上这份最后通牒,严党必定会趁机发难。”

张居正神色一凛。

“你是说...”

“九江。”

杨帆干脆地说。

“你去九江一趟。”

房间内一时寂静。

张居正盯着杨帆看了许久,突然大笑起来。

“杨兄果然敞亮!”

杨帆也笑了。

“张兄明白我的意思?”

“自然。”

张居正收敛笑容,正色道。

“若接下来有什么风潮,我会作壁上观。”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点了点头。

杨帆心中暗叹。

在这权力场中,猜疑链才是最致命的毒药。唯有坦诚相对,才能共同应对严家的攻势。

东海的晨雾还未散尽,杨帆已立于船头。

海风猎猎,吹动他猩红的披风,露出腰间那柄御赐的绣春刀。

刀鞘上的龙纹在朝阳下泛着冷光,一如他此刻的眼神。

“大人,前方就是葫芦山水寨了。”

亲卫队长赵铁柱抱拳禀报。

杨帆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远处渐显轮廓的山寨。

那里旌旗招展,大明龙旗在海风中舒展,旗下甲士林立,刀枪如林。

船队靠岸时,水寨中已列队相迎。

林明国一身戎装,甲胄鲜明,见杨帆下船,立即上前行礼。

“末将参见提督大人!”

“林将军不必多礼。”

杨帆虚扶一把,目光却越过众人,望向更远处的海面。

“捣杵山那边如何了?”

林明国眼中带着兴奋。

“回大人,三十门火炮已全部就位,整个历港都在我们射程之内。

那些倭寇的船,现在连舢板都不敢放下水!”

杨帆嘴角微扬。

“带我去看看。”

一行人换乘快船,不多时便抵达捣杵山炮台。

山路蜿蜒,但每隔百步便有一座碉堡,箭楼上的哨兵见杨帆到来,纷纷击鼓传讯。

鼓声如雷,在山海间回荡,仿佛在向敌人宣告。

大明水师,来了!

登上最高处的炮台,杨帆俯瞰整个历港。

碧波万顷中,那座倭寇盘踞的岛屿刺眼地浮在海面上。

而此刻,三十门黑洞洞的炮口正冷冷地对准那里。

“大人请看。”

林明国指向一处新建的弹药库。

“按照您的吩咐,我们储备了足够三个月的粮草和弹药。四百精兵日夜轮守,绝不给倭寇可乘之机。”

杨帆满意地点点头,忽听山下传来一阵马蹄声。

转头望去,只见俞大猷和郑钦率领一队骑兵飞驰而来。

“杨兄!”

俞大猷翻身下马,大笑着上前。

“数月不见,风采更胜往昔啊!”

杨帆迎上去,与二人重重击掌。

“俞兄、郑兄,别来无恙!”

三人相视一笑,眼中皆有久别重逢的喜悦。郑钦环顾四周,不禁感叹。

“这捣杵山真是大变样了!记得上次来时,还只有几门土炮,如今竟成了铜墙铁壁!”

“这都是杨大人的谋划。”

林明国笑道。

“自去年那场海战后,大人就命我在此修筑炮台,为的就是今日。”

众人说笑间,杨帆已命人备好纸墨。

他提笔蘸墨,在宣纸上挥毫而就。

“大明国闽海水师提督杨帆,告历港大村纯忠...”

笔走龙蛇间,一份措辞严厉的最后通牒已然成形。

杨帆搁笔,将文书递给林明国。

“即刻派人送去,要大村纯忠亲自接收。”

俞大猷凑近一看,眉头微挑。

“杨兄,这...是不是太强硬了些?”

“强硬?”

杨帆冷笑一声。

“俞兄可知道,上月他们在泉州沿海又屠了一个村子?三百多口人,连婴孩都没放过!”

郑钦闻言,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这群畜生!”

“所以这不是战争,是缉拿罪犯。”

杨帆目光如冰。

“我给他们两个时辰。若不自首,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林明国当即派出一艘快船,载着通牒驶向历港。

众人站在炮台上,目送小船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岛屿的阴影中。

等待的时间里,俞大猷忍不住问道。

“杨兄,你提到的'定倭寇名分',究竟是何意?”

杨帆望向海天交界处,缓缓道。

“倭寇之所以猖獗,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将他们视为外敌。但事实上,他们中不少都是沿海的败类,勾结外寇残害同胞。我要做的,就是将他们明确定义为罪犯,而非敌军。”

“这有何区别?”

林明国不解。

“区别大了。”

杨帆转身,目光灼灼。

“若是战争,就要讲究战场规矩;若是缉拿罪犯,那就可以用些...特殊手段。”

他说着,嘴角勾起冷峻的弧度。

俞大猷和林明国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与期待。

两个时辰过去,历港方向依旧静悄悄,毫无回应。

“看来他们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

杨帆冷哼一声。

“俞兄,按计划行动吧。”

俞大猷抱拳领命,立即下山前往菜花山调集船队。

杨帆则与郑钦、林明国留在炮台,通过千里镜观察敌情。

“大人,倭寇水寨有一百多艘船,虽然都被我们封锁着,但...”

林明国有些担忧。

杨帆放下千里镜,淡淡道。

“放心,他们不敢动。我早已下令,但凡有一艘敌船离港,三十门火炮立刻将其轰成碎片!”

正说着,远处海面上已出现了俞大猷的船队。

二十艘战船排成楔形阵列,船首的“铁菩萨”火炮在阳光下泛着寒光。

“好一个铁甲舰队!”

郑钦忍不住赞叹。

杨帆微微颔首。

“每艘船十二门火炮,五十名火枪手。

这样的配置,放眼四海也无敌手。”

船队缓缓驶入历港水道,倭寇的哨塔上顿时乱作一团。

有人敲响了警钟,有人挥舞旗帜,但就是没人敢拿起武器反抗。

“看到了吗?”

杨帆指着那些惊慌失措的倭寇。

“这就是我要的效果。

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知道反抗必死无疑!”

俞大猷的旗舰靠岸后,一队队明军士兵迅速登岛。

倭寇们聚集在码头上,眼中满是愤怒与恐惧,却无一人敢上前阻拦。

“林将军。”

杨帆转身道。

“该你上场了。”

林明国抱拳领命,乘小船前往历港。

登岛后,他在倭寇群中随意指点,士兵们立刻将那些人拖出来押上船。

“八嘎!”

一个满脸横肉的倭寇怒吼着挣扎。

“凭什么抓我?”

林明国冷笑一声。

“就凭你左脸上的刀疤!去年在福州城外抢劫商队的,有你一份吧?”

那倭寇顿时语塞,脸色惨白地被拖走了。

码头上骚动起来,倭寇们既愤怒又恐惧,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同伴被带走。

这正是杨帆设计的“抽杀律”——随机抓捕部分人,让每个人都活在可能被选中的恐惧中。

杨帆站在书院中央,四周是钉死的书舍,黑暗中隐约传来囚犯不安的动静。

他眯起眼睛,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恐惧气息。

“杨大人,这一百倭寇就关在这里?”

俞大猷皱着眉头,环视四周被木板封死的门窗。

“黑漆漆的,连个透气的地方都没有。”

杨帆嘴角勾起冷笑。

“俞将军放心,这才刚刚开始。”

郑钦摸了摸鼻子,嗅到空气中飘散的汗臭和恐惧。

“杨兄,你这招在大同府用过?”

“不错。”

杨帆负手而立。

“白莲教那些硬骨头,最后都在这黑暗里软成了泥。”

周希哲知府擦了擦额头的汗,赔笑道。

“杨大人手段高明,下官佩服。只是...这些倭寇凶悍异常,万一...”

“没有万一。”

杨帆打断他,声音冷得像冰。

“黑暗会消磨人的意志,孤独会摧毁人的理智。三天后,他们会求着交代。”

俞大猷和郑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好奇和不安。

杨帆不再多言,转身走向书院大门。

“走吧,明日再来。”

次日傍晚,三人在山房落座。桌上摆着几样简单菜肴,一壶温酒。

郑钦忍不住先开口。

“杨兄,现在可以告诉我们你的计划了吧?”

杨帆慢条斯理地夹了一筷子鱼肉,细嚼慢咽后才开口。

“第一招,你们已经看到了——黑暗。”

俞大猷放下酒杯。

“单靠黑暗就能让这些亡命之徒开口?”

“当然不够。”

“所以还有第二招——利益。”

郑钦皱眉。

“利益?”

“从明日起,每个看守都会告诉囚犯两件事。”

杨帆压低声音。

“第一,如果别人交代而他不交代,他将被判处极刑,甚至凌迟处死。”

俞大猷倒吸一口凉气。

“第二。”

杨帆继续道。

“如果他主动交代自己和他人罪行,刑罚可减半;若能检举足够多的人,甚至可以被释放回家。”

郑钦猛地站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