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打探消息

“回阁老,杨帆和张居正,在景德镇做了三件事。其一,在九江成立牙行,在景德镇搞瓷艺学堂,吸引外洋商人购买瓷器;其二,两人都想多烧瓷器,却在官窑民窑问题上有分歧,杨帆想多搞官窑,张居正希望民窑也能代烧;其三,杨帆将江南三四万契奴,发到景德镇的官窑当学徒、陶工。”

严世藩让沈淳说话放开些,严嵩则追问杨帆和张居正的分歧细节,以及杨帆是否反对民窑。

沈淳称。

“杨帆并非不搞民窑,第一次来时还说民窑好,可两条腿走路,后来却认为‘官搭民烧’不行,要加以管理;张居正提议给好的民窑皇商身份让其代烧,杨帆坚决反对皇商,其他事宜再议;此外,有传言两人因盗卖官窑次品之事多次谈不拢。”

众人听后都觉得,杨帆和张居正早晚会闹翻,只是时机未到。

严嵩沉吟后问沈淳。

“杨帆对瓷器之事,了解多少?”

沈淳称。

“杨帆恐怕已了解七分,有些陶工和匠籍老陶户,可能向其透露了情况。小的正在调查,不知是否暂时停售瓷器?”

严世藩正要发作,被严嵩制止。

严嵩表示不用查了,瓷器不仅要继续卖,还要多卖,扩大范围,让藩王、勋臣都参与进来,织造局的人都多分些,自己这边少拿些。

众人都很疑惑,罗龙文却很快反应过来,称赞此计甚妙,解释说这是移形换位,让大家攒起力道不被杨帆赶尽杀绝,且要雨露均沾;

还说要顺着杨帆的变法,他做什么大家就做什么,他做三分大家就做七分,将众人绑在一起。

若杨帆有本事就连藩王、勋臣和裕王都拿下,没本事就让他一个人背黑锅,等皇上驾崩、裕王登基,便可治其罪。

这正是“将欲弱之,必姑强之;将欲亡之,必姑兴之”的道理。

众人听后恍然大悟,重新找回了掌控天下的感觉,认为躲在裕王身后,联合藩王勋臣,皇上顾及儿子不会轻易动手,且皇上身体不好,没了皇上支持,杨帆便不足为惧。

严世藩提议拉拢张居正,严嵩让他先别扯远,强调雨露均沾是裕王的雨露,让众人下去传达,对于变法不要唱反调。

他又询问赵文华与宫里太监的打交道情况,赵文华列举了陈洪、孟冲、黄英、戴永、杨金、李彬、杜泰等。

称这些多是兴献王府旧人,与吕芳等人没打过交道。

严世藩补充让赵文华和鄢懋卿多与这些太监及锦衣卫的陆炳、陆绎等人走动,还要联系王金等道士,让地方上多孝敬他们名下的寺观道院。

严世藩又问是否可主动联系勋臣。

严嵩摇头称不必急,杨帆会把他们赶过来,还提及要争取张居正。

若其不愿意就从其手下人入手,质问罗龙文、鄢懋卿是否查过张居正手下的人。

罗龙文称张居正手下多数人干净,只有徐学谟有问题,其他人都是小毛病。

严世藩很不高兴,让罗龙文再查,称人总有喜好,多派人手,此时不努力便再无退路,罗龙文应诺。

众人都意识到如今已是最后关头,若不是严嵩有办法,早已败落,此次联合藩王、勋臣等势力是最后的家底,再输便无活路。

严嵩见众人醒悟,没了往日跋扈,稍感安慰,称失败不可怕,要知道原因并爬起来,如今的出路在于“跟”和“顺”。

要明白坤卦以雌制雄、柔弱胜刚强之道,这样才能活下去并最终获胜,众人纷纷应诺。

杨帆决定同时推进两件事。

让吕坤负责舟山公廨的忠武校尉事宜,培植势力、制定框架与方略;

自己则与张居正、张翰一同商议对倭寇的最终追剿行动。

之所以叫上张翰,是因为他身为漕运总督,头衔中包含“兼理海防”的职责。

杨帆想到景德镇之行中,张居正已有动摇,便想试探其真实想法,于是提议召开关于追剿倭寇、护航海商的会议。

这日,在词人祠内,杨帆率先提出方略。

他指着海图说道。

“如今舟山已平定,剩余倭寇被关押在镇海卫,包括大村纯忠、毛烈、托雷斯、吴平等大头目,刘应节称最多十多天就能整理好案卷。”

“倭寇向来有几个大据点,朝鲜南道的全罗、庆尚等地,高丽海盗和日本浪人占倭寇的三分之一,实力不弱,打算派俞大猷前往;月港、南澳、琼州多为海盗,不及浪人凶狠,俞大猷手下的参将均可胜任;南洋诸国实力不明,需等俞大猷攻破朝鲜南道后再行动;岸上与倭寇勾结的山贼,如天台山、武夷山、两广、琼州等地的,想让戚继光挂帅,让义勇一同历练。”

说完,他看向张居正和张翰,问道。

“二位大人以为如何?”

张居正思考后表示。

“杨大人的用兵方略,妥当。但,师出无名。朝廷无旨意,内阁无政令,贸然攻打他国,难以服众。”

张翰也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建议道。

“名不正,则言不顺。下官以为,还是先奏请内阁,让徐阁老等人给出名目,更为妥当。”

杨帆料到两人可能退缩。

毕竟裕王已表态,虽未明确反对变法,却在包庇严嵩,且藩王、勋臣、内监、锦衣卫等也在向裕王靠拢,形成强大阵营,两人考虑到强弱对比,自然不会像之前那般全力投入。

杨帆觉得这也属人之常情,官场本就朝秦暮楚,但他们没看透裕王与皇上的父子及君臣关系受传统束缚,裕王施展空间小,对抗易成谋反,因此斗争会潜藏水底且更为赤裸暴力。

基于此,杨帆没想通过内阁粉饰,而是打算以权臣模式操作,认为张居正是否参与无关紧要,有人干即可,若有人不服便直接对抗。

想到这些,杨帆直言。

“名义现成。舟山公廨,是内阁承认的。朝廷也向各国宣示过倭寇的战争罪。我们派战船出去,是搜捕案犯。”

说完,他停顿下来,观察着两人的脸色。

张居正淡然表示。

“杨大人身为钦差和阁臣,有圣旨允许便宜行事。以舟山公廨名义追捕案犯,虽牵强却也有理。海上之事,无需兵部勘合。”

“但岸上山贼,归兵部管。戚继光挂帅,最合适。我会向内阁奏陈。”

张居正说道。

张翰明白张居正不想与杨帆过从甚密,暂持观望态度,而自己由杨帆举荐,关系众所周知,沉吟后表示。

“既然查明倭寇染指漕运,下官身为总督,责无旁贷。但凡与漕运相关的事,绝无二话。”

杨帆见状,称有“海运漕粮”的想法,想让张翰听听是否可行。

“如今京师和江北诸省,依赖漕粮,弊端明显,迟早出事。”

杨帆解释道。

“且如今种田人减少,粮食很快会出问题。屯垦卫产出足够粮食,还需两三年。在此期间,我想从朝鲜、日本、南洋、邉罗、安南等国购粮。此前已托商人去日本、朝鲜买粮,估计这几天就会回来。接下来,我想在杭州设米市,部分漕粮从杭州走海路,即‘海运漕粮’。”

两人明白,杨帆此举是想将兵部和漕运都与海关联,让舟山公廨名正言顺用兵,同时向裕王和严家展示仍有支持者。

张居正心想,自己支持变法,裕王也曾支持,只是杨帆提“恢复尧舜大道”让裕王起疑。

如今形势多变,勋臣与杨帆为难,自己不便帮忙,等裕王登基仍可继续变法。

眼下还是等皇上妥协,于是表面称海运漕粮可行,如今倭寇大部已平,可尝试,建议杨帆找提督漕运军务的谭纶商量。

“海运漕粮,此策可行。”

张居正说道。

“如今倭寇大部已平,可尝试。但此策关系重大,杨大人,我以为,你还是找提督漕运军务的谭纶,商量一下,更为妥当。”

杨帆感慨追剿倭寇残部不易,难怪倭寇难平,众人要等内阁政令,实则是怀疑自己实力,俞大猷也会因此为难,便决定暂不行动,当务之急是尽快查出线索,打击严党及勋臣,让他们服帖。

于是,杨帆不再勉强,提出先追剿岸上山贼,尤其是福建、潮汕、两广山区的,拜托张居正处理。

“既然如此,那追剿岸上山贼之事,就拜托张大人了。”

杨帆说道。

“尤其是福建、潮汕、两广山区的,还请张大人多费心。”

张居正欣然应允,称会立刻向内阁奏陈,用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杨帆出门后有些不快,便从观音寺搬出,回到北校场居住。

亲卫们整顿妥当已是天色将黑,他估摸着吕坤应有了方案,当即派人去叫吕坤到北校场商议。

没过多久,吕坤赶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书,说自己这几天有了些想法,让杨帆看看是否妥当。

“杨大人,我这几天,想了些法子,您看看,是否妥当。”

吕坤将文书递给杨帆。

杨帆接过文书,展开一看,上面是一幅树状结构图,主干写着“明法校尉”,树干上有“丁、旗、所、镇、司”等字样。

吕坤解释道。

“对外,我们称之为忠武校尉,但对内,我称之为‘明法校尉’。毕竟,我们是为了变法。”

他坦言。

“世人都说商鞅酷烈,但有些办法,不得不采用。“

“这明法校尉总部,叫做法司,其下依次是法镇、法所、法旗,最。每个层级,人数依次减少,比如,我们先设一百个法丁,法旗十个,法所三个,法镇一个,最终归法司,也就是我管辖。”

说完,他期待地看着杨帆。

杨帆觉得吕坤很有天赋,这种组织架构看似简单,实则精湛,尤其是“因事而设”的设想,抓住了情报学组织隐形的本质。

他询问临时设职该如何操作。

“吕先生,这临时设职,该如何操作?”

杨帆问道。

吕坤说。

“我找过运河上的陆豪、大同时期百人队里几个老实稳重的亲卫、屯垦的一些义勇以及部分被释放的契奴,这些人都可靠。所谓临事设职,是考虑到这些人不是官员,不能让明法校尉司沾染太多官场习气,他们说到底是百姓,查事的方式与锦衣卫、东厂不同。”

“比如陆豪,无论是做法所还是法镇都不合适。要查织造局需要不少人,这些人总得有牵头的,层级分明能让消息快速上报,且没有固定职分,日后对皇上和朝廷也好交代,免得被人扣上谋反的罪名。”

杨帆感慨吕坤很接地气,这样做虽然组织上会有些乱,但只要核心人员可靠就没问题,若给这些人固定职分反而容易坏事。

他认为吕坤找的人都很靠谱,最初的百人队经历过风浪,义勇中的殷小虎等人没问题,契奴只要人品不差也会支持自己,陆豪等人做法丁也可行。

随后,杨帆说起上午找张居正、张翰商议出兵朝鲜南道、安南、南洋的方略,张翰还好,张居正却当面回绝了。

他踱步感叹道。

“吕先生,以后的路,不好走。即便有皇上支持,只要内阁不配合、群臣掣肘,也会一筹莫展。所以,我们要抓紧行动,只要查出实情、拿到证据,内阁就不得不处理。以后,我们几人要亲力亲为,多在北校场碰头,不必过多理会其他官员。”

吕坤深表赞同,说。

“杨大人,自从谭纶担任提督漕运军务后,杭州的官员对我们,就不如以前客气了。”

他认为对方虽连成一气,但做事离不开百姓,走私瓷器需要脚夫、船夫,走私丝绸离不开织工、桑农,他们的所作所为总会有人看到、听到,从普通人入手总能打探到一些消息。

比如让陆豪做法丁,多花些钱,总能买通一些与织造局有关的贩夫走卒,询问这样是否可行。

杨帆觉得这个办法非常可行,就像汉朝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一样有效。

不过他补充说,还需要搞单线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