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掌控大明
吕坤疑惑地问。
“单线联络?这是何意?”
杨帆解释道。
“就是丁、旗、所、镇、司中的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上级。除了这个上级,不认识其他人。”
他举例说。
“锦衣卫都可能被奸人利用,万一明法校尉司被查到,若不是单线联络,就可能被一锅端。比如严家抓到陆豪,陆豪只认识你这一个上级,不认识其他上层人员,这样才更关键。”
吕坤恍然大悟,称赞这办法高明。
“杨大人,此法高明!这样即便被查到,也只能牵出一小部分人。”
两人又聊了些细节,直到深夜,决定先撒网摸查所有与织造局有关的贩夫走卒。
吕坤说。
“杨大人,我这几天想了想,织造局来有五六万人,筛选后恐怕还有一两万,逐层筛选花费不小,您心里得有个数。”
杨帆问大概需要多少,没想到向来视钱财如粪土的吕坤平静地说。
“要用小恩小惠逐层买通,再用大财大利买断圈定的人,估计要花三十万两。”
杨帆很是惊讶,这在明朝可是天文数字,他心想照这样下去,三五年就能把十来个盐场耗空,看来还得再多想办法搞钱。
但他还是豪爽地表示。
“汉高祖用陈平,每次都花费四万金,要做成事,就得这样!吕先生,你放手去做,钱,不成问题!”
后半夜杨帆才睡下,虽然对花费有些舍不得,但心里有了底,睡得很安稳。
杨帆感觉时间紧迫,让亲卫围住校场,只允许吕坤、李贽进入,随后将各国使者带到一处经亲卫简单布置成会客厅的仓房。
众人坐定后,杨帆让亲卫上茶,表明身份,众使者纷纷起身鞠躬致敬。
之后,杨帆转身离开,吩咐王汝贤让使者们依次到旁边的营房单独接见,且相互间不得交谈。
王汝贤随即宣布了接见顺序,从朝鲜开始,接着是日本、暹罗、安南,并要求众人不得喧哗或私下交流,众使者再次对着杨帆的背影深深鞠躬。
旁边的营房内,杨帆刚坐定,朝鲜的沈义谦和其随从便进来了。
沈义谦是朝鲜国仁顺王后之弟,举止有礼且带着贵气,他向杨帆表明身份后,并未就座,而是神色焦急,几经思索后下定决心,向杨帆说明来意。
提及朝鲜遭遇倭乱、士祸,民不聊生,此次是受国主所托,先去日本九州打探尾张织田氏崛起是否有大明相助。
后得知杨帆欲驱逐佛朗机人,又通过王汝贤求见,希望杨帆能援助朝鲜。
杨帆表示已清楚其来意,并告知近日打算率领舟师前往对马。
还说明舟山公廨已审明一些案犯,供认朝鲜多地为倭寇据点。
其中不少人在大明犯下杀掠罪行,已被判处斩首,因是小贼未再发通缉。
沈义谦见状大喜,提及朝鲜国主和大司宪李铎本就想请公廨出兵,愿全力配合,询问开拔时间。
杨帆则要求朝鲜向大明内阁正式递交呈请,表明请大明水师助剿倭寇且愿将舟山公廨通缉的案犯悉数扭送,让他们尽快准备。
沈义谦领会其意,称会撰写呈请国书。
公事谈完后,杨帆以私人名义向沈义谦提出请求,希望他在审讯时能将朝鲜通倭之臣的详尽情况私下送一份给自己。
沈义谦明白其意,答应事成后会派人将相关私通之事交给王汝贤。
随后,两人以私人身份聊了些家常,杨帆了解到朝鲜当下的局势类似严家霸朝之后,因尹元衡篡位,夸大朝鲜版朱子学,使其近乎神学,取代了正常秩序,民间困苦至极,再过几年李氏朝鲜可能会变成尹氏朝鲜。
临别时,杨帆送了一支火枪给沈义谦,沈义谦则献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单,杨帆欣然接受。
接下来接见的是安南莫朝的使者阮敬,他不通华语,带着翻译前来。
阮敬恭敬地向杨帆行礼,然后用安南语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
翻译一字一句地翻译道。
“杨大人,我家亲王莫敬典秘密派遣小人前来。此行未让安南南朝和大明官方知晓。安南正与南朝郑检父子激战,听闻大明火器厉害,能击败佛朗机火器,希望杨大人能援助一批火器。莫敬典亲王说了,愿付出任何代价。”
杨帆听了,眉头微皱。
他知道莫敬典和郑检都是篡位权臣,黎朝王室来求助还尚可商议,与这些人没什么好谈的。
他反问道。
“阮敬先生,你是从何处得知,大明有厉害的火器?”
翻译将杨帆的话转告给阮敬。
阮敬用安南语回答,翻译转述道。
“小人是从逃亡到安南的倭寇处听闻的。后来,又到日本国,得知织田信长的火器,购自大明。”
杨帆听了,冷笑一声,说道。
“大明火器,是朝廷公器,在下身为内阁大学士、钦差,不会私下买卖。你不要轻信传闻。”
翻译将杨帆的话转告给阮敬。
阮敬听后,脸上先是露出狠戾之气,随即又转为谄媚,恳求杨帆开恩。
“杨大人,小人恳求您开恩!我家亲王说了,改日会派世子,前来杭州,亲自向您赔罪!”
翻译急切地转述道。
杨帆觉得不宜太过得罪,便淡淡地说道。
“我代向谦王问好。好了,你可以出去了。”
阮敬见状,知道再说什么也无用,他朝着杨帆摇了摇头,大步离开了营房。
杨帆打起精神,准备接见下一位使者。
据王汝贤介绍,这位使者,是大城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的流亡王子纳黎萱。
杨帆凭借有限的知识,知晓他日后有大帝之姿,曾击败莽应龙。
纳黎萱带着一位华人随从,进入营房。
他年纪不到二十岁,虽有英武之气,眉目间却透着沧桑,想必历经磨难。
身旁的老仆虽衣衫褴褛,神色却十分坚毅,一看便知是忠仆。
杨帆想起,就在去年或前年,莽应龙攻入暹罗首都,俘虏了全部王族。
纳黎萱曾在缅甸做人质,如今应是逃亡而来,料想他受了不少苦楚。
考虑到纳黎萱对制约莽应龙十分重要,杨帆起身向他拱手致意。
“这位便是纳黎萱王子吧?久闻大名。”
杨帆说道。
纳黎萱也恭敬地拱手回礼。
“杨大人过誉了,在下不过一亡国之人,何谈大名?”
他表明复国的来意,提及自己曾为人质,数月前逃脱。
“在下得知,杨大人以义诛暴,驱逐佛朗机人,为列国主持公道,便前来求助。”
纳黎萱说道。
杨帆询问他是否见过莽应龙,纳黎萱回应。
“在下在莽应龙王府为奴三年零三个月,见过十三次,交谈过七次,共二十一句。”
言语间,透露出对莽应龙的刻骨仇恨。
当杨帆问及对莽应龙的看法时,纳黎萱平静地称其为枭雄,坦言。
“举国上下,无人能及他。“
这一回答让杨帆颇为满意,觉得他能认清现实,推测他或许是因忍辱示弱才得以从莽应龙手中逃脱。
杨帆清楚,莽应龙是佛朗机东来的最大受益者,作为王族,他借助佛朗机火器推翻了蒙古扶持的阿瓦王朝,还侵略周边,灭掉暹罗、澜沧等国。
此时正与明朝在边境对峙。于是,杨帆故意试探,称时势比人强,劝纳黎萱认命,留在大明,自己会向朝廷禀明并善待他。
“王子殿下,时势比人强。不如留在我大明,本官会向朝廷禀明,善待于你。”
杨帆说道。
纳黎萱听了,神色凄惨,眼神却异常坚毅。
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四年前,莽应龙用奸计,攻破大城,国王被俘。我的父亲作为国相,以我姐弟三人为质,才保住了国王摩欣。一年后,莽应龙又想杀国王,我的姐姐答应成为其侍妾,国王才得以苟活至今。”
他表示与莽应龙不共戴天,誓死也要报仇复国,并阐述了复国的几大希望。
“父亲虽为傀儡监国,却在暹罗深得人心,百姓依赖他,对莽应龙的仇怨日益加深;莽应龙虽为一代枭雄,却暴虐无道,兄弟子侄都成仇敌,孟人、瓦人等早已不服,可加以利用;大明诸土司深受其荼毒,迟早会反抗;兰纳、澜沧、曼尼普等邦多被其吞并,时间久了必然不甘屈服。”
他请求杨帆资助火器,承诺率大城独立,坚守三年,以水师攻打毛淡棉、土瓦,包围勃固城。
三年后出奇兵从兰纳出发,必定擒获莽应龙父子,之后迎接国王回朝,自己以国相终老,绝不自立。
这番话让杨帆深受触动。纳黎萱与自己年纪相仿,却经历了更多苦难,他的姐弟在莽应龙王府想必也受尽折磨。
杨帆知道四年前的“白象战争”让大城王朝覆灭,惨状空前,纳黎萱作为权臣之子,与王室通婚,命运紧密相连。
他的父亲能在夹缝中生存,必然付出了巨大代价。
杨帆虽同情他,却不太想帮忙,便故意提议他去求助佛朗机人,毕竟舟山抓到的托雷斯曾为莽应龙练兵,且总督索扎已逃亡,或许能说动他们。
纳黎萱笑言。
“杨大人,莽氏父子的野心,正是佛朗机人纵容的结果!佛朗机人先在满加剌登陆控制马六甲,再北上以莽应龙为爪牙,才让原本安分的缅人变得好战,四处吞并成为小霸。”
他还指出。
“莽氏父子凭借战象和火器,踏平诸国,必定会与大明争夺麓川、大理。长此以往,云贵、广西,也会受其祸害。”
杨帆本就明白这些,只是听着有些不悦,但也认可纳黎萱的见识,知道莽应龙是佛朗机人扶持的陆上鹰犬,大友宗麟则是海上爪牙。
两人分别会引发边患和倭寇之祸,若不加以遏制,未来局势堪忧,再加上索扎可能已逃往勃固城说动莽应龙,麓川金腾一带早晚有大战。
而严家与裕王联手后,云南沐氏及土司的态度也成问题,可能引发新的风波。
考虑至此,杨帆沉吟后提议纳黎萱暂不回暹罗。
自己处理完手头事务后要亲自去金腾一带查看,让纳黎萱先留在火器营做自己的亲卫熟悉情况,过几天去葫芦山水寨看水师,之后一同前往云南。
“纳黎萱王子,我以为,你暂不回暹罗为好。”
杨帆说道。
“我处理完手头事务后,要亲自去金腾一带查看。不如,你先留在火器营,做我的亲卫,熟悉情况。过几天,我们去葫芦山水寨看水师,之后,一同前往云南。”
纳黎萱喜出望外,当即下拜。
杨帆温言告知此事难度大,需从长计议,让他安心留下学习,并将暹罗及莽应龙父子、阿瓦、麓川、金腾、车里一带的情形仔细梳理写成文字,以便自己参考。
纳黎萱表示会让随从林阿发写下这些内容。
杨帆留意到纳黎萱和林阿发处境窘迫,想必已许久未好好吃饭,便让他们留在北校场,与火器营的兵士一同吃住。
两人喜笑颜开,连忙道谢。
杨帆还询问了老仆的名字,得知他叫林阿发,是潮州人,也读过些书。
接下来几天,杨帆没有处理其他事务,而是专注于梳理当前所有事情,最终得出结论。
当前最大的局势是严党在失去外援后,转而依附于裕王旗下,再加上部分勋臣和藩王的支持,虽然实力大幅削弱,但根基反而变得坚固。
由于裕王是未来的皇帝,清流不敢与之对抗,已然完全中立,如此一来,实力最弱的反而成了杨帆自己。
不过,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若是在以前,杨帆或许会感到惊慌,但此刻他却胸有成竹。
他为下一阶段制定的总策略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剥离严党、抢救裕王。
经过数天思考,杨帆认为严党就如同一个幽魂,原本依附的躯壳被自己打碎后,便跑到了裕王身上。
而这“恶鬼”总要夺舍,一旦占据裕王,实则就等同于掌控了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