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颇有章 法

他让吕芳传旨给内阁,给沐朝弼下一道明旨,询问黔国公世子人选,是老大还是老二,让其上报;

另外,武定侯后人请人所写的《英烈传》中,沐英的事迹尚未校对,让沐朝弼详细写来,一同编成书。

吕芳稍加思索便明白,皇上此举是怕沐朝弼加害杨帆,以此安抚沐朝弼,让他即便与杨帆不和、与严世藩有勾结,也能因皇上念及沐英功勋、不亏待沐家而安心,不再有其他念头。

吕芳担心耽搁下去会出大事,若沐朝弼真对杨帆下了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请求立刻拟旨,明日一早便以八百里加急送下去。

嘉靖点头同意,拂尘一挥,再次闭上了眼睛。

裕王府内,气氛凝重而又微妙。

徐阶、李春芳、谭纶与前来述职的赵贞吉齐聚一堂。

赵贞吉任江苏巡抚期间,稳住台州之败后的颓势,让戚继光败军得以休整,风评甚高。此次他因张翰规划漕粮海运之事前来向裕王禀报。

内阁近日收到云贵军报,莽应龙突然大兵压境,出乎众人意料。

严世藩得知时惊得茶杯落地。此事虽严重,但远水难救近火,众人商议后只能做兵败后的打算,让将领拿出方略,户部准备筹调粮草,他们清楚即便要反击,也是数月甚至半年后的事,眼下只能无奈接受。

有人认为,借此削弱杨帆的势力或许能因祸得福,届时裕王遴选良将、做好准备收复失地,大局可转危为安。

议事间,赵贞吉询问裕王和徐阶该如何回应张翰关于赞襄漕粮海运的事宜。

裕王踌躇不决,并非质疑漕粮海运的可行性,而是担心此举若长期解决北方缺粮问题,会成就杨帆、张居正的不世之功,让自己在皇上面前抬不起头。

此外,漕粮海运的关键在于粮市,张居正、杨帆、张翰已在杭州规划“中外粮市”,汇集朝鲜、日本、安南、暹罗、琉球等地粮食,漕运总督除收兑漕粮外,还可在粮市采购,这让各国粮商趋之若鹜。

但如此一来,漕运卫所作用大减,谭纶的提督漕运军务一职也会形同虚设。

裕王提议将“中外粮市”设在江苏的刘家港,此地是永乐朝大港,外洋人熟知,询问赵贞吉是否考虑过。

赵贞吉称曾与张居正书信商议,但此事难度大。

一来,日本是米市大宗,两月前尾张国商人运来大量大米,平抑粮价,避免了凶年战乱,深受士民欢迎;

二来,漕粮海运需水师押运,大明只有闽海水师,俞大猷手下将校表示听朝廷安排,且倭寇虽平,仍有残寇盘踞海上,水师忙于剿匪,自己不便强迫。

众人明白,织田信长与杨帆似有交易,传闻杨帆提供火铳,织田则低价供应粮食,有日本作为大宗,中外米市得以支撑,旁人难以插手。

徐阶对赵贞吉提及的“倭寇随时都会复起”感到诧异,众人也纷纷注目。

赵贞吉说自己派商人去日本大阪米市探查,虽无收获,却得知一消息且多方核实可能为真。

织田信长处境危急,日本十几个诸侯联手欲踏平尾张、收复九州。

因织田禁绝浪人下海为盗,给他们田地种粮,但浪人习惯海寇暴利,不愿务农,屡屡逃亡为寇,织田难以制止。

各国商人称,织田若败,天下将再次分裂,九州六国复国后可能率大军与大明决战复仇。

众人对此皆感惊讶,谭纶疑惑俞大猷正在荡平朝鲜南道倭寇,大明水师在东海所向披靡,佛朗机人也已被驱逐,源头已除,为何还会再起战祸。

赵贞吉感叹,日本动乱百年,形同战国,无人能一统,诸侯认为织田信长是大明扶持的,必欲除之,织田虽有能力却寡不敌众。

九州浪人曾靠海寇获利丰厚,不愿种田,闽海水师虽强但船不到二百艘,倭寇皆为悍匪,不到黄河心不死。

裕王询问俞大猷的下落,提议出兵围剿,众人也疑惑其近三个月无消息。

谭纶结合自身经历突然想到,俞大猷可能下南洋追击佛朗机人,否则杨帆不会前往缅中,两人或许早有预谋,他脱口说出“俞大猷在马六甲”。

众人恍然大悟,意识到杨帆早有安排,让水师去马六甲威逼佛朗机人,自己从云南入境,率卫军平定叛乱土司,甚至可能逼迫莽应龙签订城下之盟,这也解释了杨帆为何仅带三百火铳就敢前往。

另一边,沐朝弼在山路上行走,思索着杨帆发明的藤牌,觉得此物件并不难想,常人静下心也能想到,只是多数人在当下情境中难以平静,故而稍逊杨帆一筹。

他不禁疑问,若杨帆不搞变法,是否就不会有根本冲突。兵士们都学着扎藤牌,虽手持牌和兵器不太方便,但能抵御火铳保命,再上前拼杀便不惧缅兵。

半个多时辰后,贺安传来探子返回的消息。

沐朝弼回过神,拉着探子仔细盘问,又望着山林峡谷思索,随后让贺安传令众人埋伏好,等敌军到来,只放一两千人过去,太多则难以包围。

贺安明白,狭路中若放过多敌人过去,在右甸和此地之间难以堵住,会激发对方困兽之斗,且敌人持火铳可能伤害百姓,他领命而去。

贺安见沐朝弼拿着藤牌反复查看,神色异常,猜到其心思。作为多年至交,贺安直言。

“公爷,您是想和杨帆硬碰硬吗?”

他劝道。

“对于杨帆,认可他打仗的本事即可,其他事情,仍按原计划进行。“

沐朝弼也有同感,叹道。

“先打完仗再说。“

潞江东岸,李贽与安效良并未承受太多压力。

此时江水丰沛,几个渡口与索桥相隔数里,线贵行动迟缓,大半天都未渡江。东岸地势险峻,即便对方成功上岸,己方也占据优势。

安效良擅长防守,已牢牢守住各渡口,索桥也已斩断,五千人分守各处,中军仍有不少兵力。

令人庆幸的是,身后不远的几个乡邑均为民屯之地,百姓主动送来不少粮食。

安效良为人谦和,与几位老者相谈甚欢;

李贽性格中自有英气,每逢战阵也颇为机敏。

深夜时分,杨帆忽然望见远处密林中火光冲天,因秋燥物干,火势迅速蔓延,漫天通红,滚滚浓烟在火光中清晰可见,杀声也随之震天。

杨帆暗觉不妙,猜测可能是缅兵放火烧山。

他登上关头,看到一两千缅兵端着火绳枪、推着佛朗机炮已攻至关下。

而沐朝弼的后方显然已与缅兵后队交火,本应猛攻关隘的缅兵前锋此刻却犹豫不决,号令混乱,阵脚大乱。

此时,王福满脸尘土,快步跑上关楼,喊道缅兵放火烧山,公爷下令全军决战。

杨帆询问公爷是否安好,王福回应公爷无碍,还说公爷让众人躲进岩洞,洞内风大未被烟熏。

公爷称缅兵没料到藤牌如此管用,火铳无法伤及众人,已然急躁,胜败在此一举,让军师出关迎敌。

杨帆见状,当即命人打开关门,亲自带领一百五十人火铳队在前,一队卫军手持藤牌护卫,对着缅兵前锋一阵射击。

枪声不断,缅兵接连倒地,他们用火绳枪还击时,子弹却被卫军的藤牌挡住,零星透过间隙的弹丸也因力道衰减,无法击穿棉甲。

趁缅兵装填弹药之际,杨帆令火枪兵连番射击。

密集的枪声中,缅兵从未见过装填如此之快的火铳,顿时四散奔逃,朝着两边大火烧过的山地跑去。

王福大喊着要追击,带着卫军就要向两边山上冲去。

杨帆制止道“且慢”,让王福看他们杀敌。随后,一百五十人转向两侧,砰砰砰一阵直射,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奔逃的缅兵便尽数倒下,不少人还滚下了山坡。

这似乎是天意,若缅兵未烧山,逃入密林便可活命,可大火过后山地光秃秃的,脚下滚烫,火光中身躯暴露无遗。

而杨帆的火铳有效射程达500米以上,缅兵自然应声倒地,片刻间就倒下五六百人。

王福看得失魂落魄,喃喃称大明的火铳竟能打这么远,准头还好,佛朗机火铳根本不是对手。

杨帆对这些卫军并无恶感,深知他们二百年来处境艰苦,在汉夷杂处之地更是辛劳,即便身处逆境也未失责任感,只是被弘治朝以来的伪统所害。

这几日与卫军士兵聊天,他深感那首军歌似乎唤醒了他们先辈跟随太祖打天下的精神气脉。

当年明军为百姓自己的天下而战,反抗暴元领主及其胥吏、部曲,加之太祖推行均田计授,才焕发空前爆发力,得以扫平天下。在云贵之地,沐英铜角过江、箭射梁王的故事,便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见王福出神,杨帆不想打扰,觉得他们总会明白正道,这些人与缙绅不同,即便身为副参将,平日里生活也与普通卫军差不多。

他笑着让王福带人清理战场,自己则去看看公爷。

王福回过神,称公爷今晚着实拼命了。

杨帆在前方山口找到沐朝弼时,几乎认不出他。

沐朝弼满身火灰,头发和棉甲被烧得百孔千疮,脸也黑乎乎的,但双目依旧炯炯有神。

他没有火铳,却在藤牌的抵挡下,亲率大军黏住敌人,用刀剑砍杀,最终将大队缅军挡在身后。

两人站在高岩上,只见远处山坡停着大队人马,佛朗机炮轰鸣不断,缅军后队已完成撤退,山间路上丢满残兵败将、火铳、刀剑、马车,不过这场撤退颇有章法。

沐朝弼感叹那应是莽应龙的中军,称其果然是一代枭雄,遭遇如此惨败仍能收拢败兵,可见其平时积威甚重,深得将士之心。

杨帆知道沐朝弼是行家,论骁勇不输马芳,行军布阵不弱戚继光,他的评价入木三分,便询问莽应龙下一步会如何行动。

沐朝弼今夜虽侥幸获胜,仍心有余悸,称莽应龙明日正午前必定再次进攻。

此次缅兵仓促遇袭,佛朗机炮未派上用场,下次进攻多半会用火炮开路,且山林已被烧毁,己方无法再设埋伏。

杨帆也有些挠头,想到俞大猷那边至今无消息,不禁有些慌乱,提议挖断官道,因此地山路险峻,莽应龙要推火炮上来,小路行不通。

沐朝弼称也只能如此,两人当即行动,让人挖断官道,两里路内挖出二十四个口子,还撬动巨石拦路,忙到天亮才让官道变得寸步难行,别说驴车,就连步行都十分费劲。

两人也亲自参与挖掘,此时已满身大汗。

沐朝弼看天色将晓,抹了抹额头汗水,问杨帆。

“杨大人,大明火药局还有多少火铳、火炮?您既然来此,为何不多带些?“

对于这个问题,杨帆有深层看法。

他看惯了大明的情况,不喜欢推平式的莽夫行径,觉得缺乏技术含量且不合理,技术进步无法脱离现实基础。

比如拿着马克沁机枪横扫无敌的情节就极不现实,因其涉及整套体系,零件、材料难以通过小作坊量产。

即便有图纸,嘉靖朝的铁冶所和火药局也无法制造。

运朝文明系统的好处在于,仅比欧洲快15-20年,这是大明具备基础才能实现的。

他记得在火药局时,李槐、赵士祯已研制出高燃火药和燧发装置,缺的只是整合理念,欧洲情况类似,一切就绪,只待水到渠成。

杨帆认为,真正的伟大在于社会改变。

历史不只是技术,更要看技术为谁所用、目的何在。比如称霸,虽人人向往,但其对内对外都会造成严重灾难,导致社会急剧退化,最终不可收拾。

想到这里,杨帆笑着对沐朝弼说。

“沐国公,火药局如今每月能造几百支火铳,但这并非最重要的。”

他反问沐朝弼。

“即便本官带来三五千火铳兵,南征打下勃固城又能怎样?诸葛丞相七擒七纵,才是根本之道。太祖当年本可平定下缅,却止步于阿瓦、收缩于金腾,其中自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