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心理战

“所幸现在是三月,若能及时耕种,秋收尚可期待。”

张居正眼中精光一闪。

“元辅已有良策?”

朱翊钧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雨幕。

“我打算改革皇庄,利用清理好的投献田安置流民。此外,还可拓荒——改造滩涂、利用山林隙地,甚至收回寺观所占的可耕之田。”

“妙计!”

张居正击掌赞叹。

“江南地广人稀,可耕地本就供大于求。只是如何组织这些流民耕作?”

朱翊钧转身,眼中带着决断的光芒。

“我称之为农垦模式。将总数九十万的契奴组织起来,接手大量皇田、无主田,进行拓荒。”

他走到张居正面前,手指在桌上画着图形。

“让他们平时住在一起,搭建房屋,逐步改造成村落,形成农垦屯。

此法效率比小农高,虽无技术进步提升有限,但胜在组织性强。”

张居正听得入神,忽然拍案道。

“元辅此策,与太祖的卫所制度异曲同工!只不过不是用于戍边打仗,而是用于种田的农卫农所!”

朱翊钧眼前一亮。

“叔大果然高人一等!我正有此意。金山、镇海、台州等沿海卫所早已废弛,许多土地虽被分掉,但仍有大量撂荒。战后可将契奴充实到这些地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卫。”

张居正捋须微笑。

“元辅此法,实乃天意。不过...”

他略一沉吟。

“农具、耕牛恐有不足。”

“这便是我要说的另一件事。”

朱翊钧眼中闪过兴奋之色。

“你可记得欧阳必进?”

“严分宜的小舅子?”

张居正略显诧异。

“此人痴迷机关之术,曾任工部尚书,后因与严世蕃不和告老还乡。”

朱翊钧点头。

“正是。他发明过一种耕架,类似诸葛武侯的木牛流马,效率极高。我想请他出山,主持战后的农卫工作。”

张居正眼中闪过惊讶。

“元辅竟连这等细节都考虑周全了。”

“事关国计民生,不得不慎。”

朱翊钧叹了口气。

“叔大,你我联名写封信,邀欧阳公出山如何?”

张居正欣然应允。二人当即铺纸研墨,由张居正执笔。

“欧阳公台鉴。

国家多事之秋,江南战事初定,然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公之机关水利之学,正当其时。今拟于苏杭设农卫农所,安置流民,垦荒拓土。

公若肯出山主持大计,所有事务,悉以委之...”

信成,朱翊钧命人连夜送出。此时已是三更时分,窗外雨势更急。

“元辅该歇息了。”

张居正起身告辞。

“明日还有早朝。”

朱翊钧送他到门口。

“叔大也早些休息。”

送走张居正,朱翊钧却毫无睡意。

他站在窗前,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心中思绪万千。

这场大战虽然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太大。

十几万契奴流离失所,若不妥善安置,必将成为新的祸患。

“大人,您已经两日未好好休息了。”

赵虎捧着热毛巾进来。

朱翊钧接过毛巾擦了擦脸。

“无妨。你去准备一下,我要去葫芦山水寨看看。”

赵虎大惊。

“现在?外面暴雨如注...”

“正因为暴雨,才更要去。”

朱翊钧目光坚定。

“倭寇最喜趁这种天气偷袭。”

拗不过自家大人,赵虎只得去准备。

朱翊钧小憩了约莫一个时辰,便被雷声惊醒。

他起身穿戴整齐,带着十名火枪兵冒雨出发。

雨水打在脸上生疼,马蹄踏在泥泞的官道上,溅起浑浊的水花。

朱翊钧紧握缰绳,心中莫名有些不安。

“快些!”

他催促道。

朱翊钧策马疾驰,身后火器营的将士们踏着整齐的步伐紧随其后。

半个时辰的急行军让每个人额头都沁出细密的汗珠,但无人抱怨。

远处,平湖城低矮的城墙已隐约可见。

“大人,前方就是平湖城了。”

副将郑钦抹了把汗,指着前方说道。

朱翊钧眯起眼睛,那城墙确实如情报所说,低矮破旧,墙面上爬满了青苔和杂草。

城头上人影绰绰,想必是刘应节先期派来的义勇和当地官军。

“传令下去,全军减速,整队入城。”

朱翊钧沉声命令。

随着号令传开,火器营的士兵们迅速调整步伐,从急行军转为整齐的队列行进。

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这支由他亲自训练的精锐之师,无论何时都保持着严明的纪律。

当他们接近城门时,城头上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是朱大人!朱大人来了!”

“看,那是火枪兵!我们有救了!”

朱翊钧抬头望去,只见城墙上挤满了衣衫褴褛但精神抖擞的义勇。

他们中许多人挥舞着简陋的武器,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色。

就在这时,城门缓缓开启,一名身材魁梧的汉子单骑而出,在护城河边勒马停下,翻身下马后对着朱翊钧恭敬跪拜。

“末将殷小虎,参见朱大人!”

朱翊钧策马上前,打量着这个自称殷小虎的义勇头目。

此人约莫三十出头,面容刚毅,眼神沉稳,虽然穿着粗布衣裳,但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军人气质。

“起来说话。”

朱翊钧微微颔首。

“你们有多少人?刘大人有何吩咐?”

殷小虎站起身,声音洪亮。

“回大人,我们共五千义勇,刘大人命我们协助县令守城,严令不得出城迎敌。”

朱翊钧暗自点头,刘应节确实老成持重。

这些义勇虽然士气高昂,但缺乏训练,贸然出城只会徒增伤亡。

他抬头望向城头,那些义勇们仍在兴奋地交头接耳,有人甚至激动地跳了起来。

朱翊钧眉头微皱,这样的纪律性,如何抵挡凶残的倭寇?

“安静!”

朱翊钧突然一声暴喝,声音如雷贯耳。

城头上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怔怔地看着这位朝廷大员。

“倭寇将至,尔等如此喧哗,成何体统?”

朱翊钧厉声道。

“守城最重沉稳,如此浮躁,如何御敌?”

城上的义勇们面面相觑,不少人羞愧地低下头。

朱翊钧见状,语气稍缓。

“不过尔等报国之心可嘉。本官在此承诺,此战之后,凡立功者,皆赐良田十亩,编入屯垦卫,从此便是国家的人了!”

这句话如同一颗火星落入干柴,城头上先是一静,继而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

“大明万岁!”

“朱大人万岁!”

“我们也是国家的人了!”

欢呼声中,一个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匆匆赶到城头,看到这一幕,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下官平湖县令刘存义,参见朱大人。”

那官员回过神来,连忙行礼。

朱翊钧点头示意。

“刘县令,民心可用啊。”

刘存义感慨道。

“下官为官八载,从未见过如此炽烈的民心。

这...这才是大明之朝气啊!”

“大明之朝...”

朱翊钧轻声重复,嘴角露出笑意。

“说得好,这正是我大明的本义。”

平湖城头,朱翊钧负手而立,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

他眯起眼睛望向远处海天交界处,那里乌云低垂,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大人,军令已到。”

郑钦快步走来,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密封的文书。

朱翊钧接过,指尖轻挑开封口,取出内中绢纸。

他的目光在字句间迅速游走,眉头渐渐锁紧。

“据守平湖,探明倭寇动向,若其攻打华亭,则从后夹击...”

他低声念出关键内容,嘴角泛起冷笑。

“朝廷这是要我们做饵啊。”

郑钦不解。

“大人何出此言?”

朱翊钧将绢纸递给他。

“倭寇若攻华亭,必先过平湖。我们在此驻守,无异于告诉倭寇——此处有兵。”

他转身指向城外那片开阔地带。

“但这次,我们不必躲在城墙后。”

手指划过空气,在三百米外停下。

“就在那里,用马车构筑防线,火枪兵列阵以待。”

郑钦顺着他的指向望去,面露忧色。

“大人,城外无险可守,若倭寇骑兵突袭...”

“倭寇无马。”

朱翊钧打断他,眼中带着自信的光芒。

“上次宣大之战已证明,燧发枪足以对抗骑兵冲锋,何况区区步兵?”

他大步走向城下,靴底踏在石阶上发出清脆声响。

城门外,士兵们正在整备军械,三十五门火炮整齐排列,黑洞洞的炮口指向远方。

“传令下去。”

朱翊钧对随行亲兵道。

“火枪兵在城外三百米处设防,形成折线形防御带。火炮后撤一百米,覆盖前方一公里范围。”

亲兵领命而去。

朱翊钧转向郑钦。

“派出三队斥候,分别往华亭、青浦和海岸方向探查。我要知道倭寇的一举一动。”

“是!”

郑钦抱拳,转身去安排人手。

朱翊钧目送他离去,目光落在不远处正在指导士兵搭建营帐的刘存义身上。

这位工部郎中虽为文官,却精通营造之术,此刻正亲自示范如何加固营帐以抵御海风。

“刘大人。”

朱翊钧走近招呼。

刘存义抬头,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朱大人有何吩咐?”

朱翊钧示意他一同走向中军帐。

“有些变法之事想请教刘大人。”

帐内,朱翊钧命人奉上热茶。茶香氤氲中,他开门见山。

“听闻刘大人曾主持修建河间府水利,成效显著。不知对屯田制改革有何高见?”

刘存义放下茶盏,沉思片刻。

“屯田之弊,在于军户困苦,良田荒芜。若能将部分军田改为民屯,按收成分成,既可减轻朝廷负担,又能激励耕作。”

朱翊钧眼睛一亮。

“刘大人此言甚合我意。战后东南沿海需重建,我想请刘大人主持屯垦卫事宜。”

刘存义闻言,手微微一颤,茶水溅出几滴。

“朱大人此言当真?”

“军中无戏言。”

朱翊钧正色道。

“刘大人精通营造,又体恤民情,正是最佳人选。”

刘存义深吸一口气,起身长揖。

“存义虽才疏学浅,愿为大明中兴效犬马之劳!”

两人正交谈间,帐外传来急促脚步声。郑钦掀帘而入,面色凝重。

“大人,第一队斥候已回,倭寇并未攻打华亭,而是在城外筑营围困。”

朱翊钧眉头一皱。

“可有其他动向?”

“有倭寇分队向青浦、平湖一带游弋。”

郑钦递上斥候绘制的简易地图。

“看其部署,似有所图。”

朱翊钧接过地图,指尖在华亭、平湖、青浦三地间划动。突然,他猛地拍案。

“好个围城打援!”

刘存义不解。

“大人何意?”

朱翊钧冷笑。

“倭寇这是要引戚将军来救,然后半路伏击。”

他指向地图。

“若我军从青浦、平湖驰援,必遭其游弋队夹击。”

郑钦恍然大悟。

“难怪他们不直接攻城!”

“不仅如此。”

朱翊钧眼中精光闪烁。

“倭寇探知平湖非主力,认定我们一击即溃。一旦得手,便会合兵包抄戚将军。”

帐内一时寂静,只有地图在朱翊钧手中沙沙作响。

他忽然抬头。

“倭寇上次在台州已领教火器威力,此次必有应对之策...”

话音未落,殷小虎匆匆进帐。

“大人,雾气渐浓,能见度不足百步!”

朱翊钧快步走出营帐,果然见海雾如纱,渐渐笼罩四野。

他心头一紧。

“传令全军戒备!倭寇很可能趁雾偷袭!”

回到帐内,朱翊钧召集郑钦、刘存义、殷小虎三人商议。

他将地图铺在案上,手指从平湖向北移动。

“诸位请看,从平湖北上,东有金山卫,西有枫泾。枫泾以北便是华亭。”

殷小虎插话。

“若不走枫泾,而是向西北迂回...”

“便是淀山湖。”

朱翊钧接道。

“那里开阔,但近湖处泥泞难行。”

他手指重重敲在枫泾位置。

“我担心倭寇会在华亭西面开阔地设伏,围歼戚将军。”

刘存义思索道。

“戚将军若从青浦来援,确实只有这条路最近。”

“正是!”

朱翊钧眼中带着忧虑。

“这说明倭寇做足了准备,计划周密。

他们不仅要打军事战,更要打心理战!”

郑钦疑惑。

“心理战?”

朱翊钧沉声道。

“倭寇欲聚歼戚将军部,摧毁我大明军民心中支柱。此乃配合严嵩建立霸府的毒计!”

帐内众人闻言色变。

朱翊钧环视一周,决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