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遵命
“老奴失礼了。只是李大人一向...”
“一向什么?”
嘉靖打断他。
“朕看他是和严嵩走得太近了!”
吕芳额头渗出冷汗,脑海中迅速盘算着朝中局势。
“陛下,若李大人不可靠,应当立刻换人!倭寇之事迫在眉睫,万一...”
嘉靖摆摆手,脸上浮现出高深莫测的笑意。
“不必惊慌,吴兑会拦住李庭竹。”
吕芳稍稍松了口气,想起吴兑的为人。
“吴大人曾为高拱尽力,对陛下应当忠心。”
“板荡识忠臣啊...”
嘉靖长叹一声,目光投向窗外漆黑的夜空。
“外面的局势,比朕想象的还要复杂。
严嵩,比杨廷和更厉害。”
吕芳小心翼翼地问道。
“陛下,难道就这样任由他们闹腾?”
嘉靖眼中带着寒光。
“严嵩他们是在等,等倭寇上岸。到时候,局势会更加复杂。”
“那陛下...”
“朕自有打算。”
嘉靖打断吕芳,嘴角勾起冷笑。
“那些人也在观望,最终会根据战局变化而行动。”
吕芳沉默片刻,忽然感到一阵疲惫。
“老奴老了,对这些权力游戏实在厌倦。大明朝,确实需要改革了。”
嘉靖闻言,神色缓和下来。
“所以朕支持朱翊钧放手去变法。与其被动等待逼宫,不如主动整顿。”
杭州湾,钱塘江口。
夜风裹挟着咸腥的海水气息扑面而来,朱翊钧站在临时搭建的瞭望台上,眉头紧锁。
远处海面上,隐约可见几艘巡逻的船只灯火。
“大人,水寨的防御工事已经完成七成。”
一名亲兵快步走来报告。
朱翊钧点点头。
“加快进度,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了。”
身后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俞大猷披甲而来,银白的胡须在海风中飘动。
“朱大人,倭寇动向有消息了。”
朱翊钧转身,眼中精光一闪。
“如何?”
“探子回报,倭寇船队已经越过舟山群岛,正向内陆逼近。”
俞大猷声音低沉。
“最多三天,他们就会上岸。”
朱翊钧握紧拳头,指节发白。
“三天...比预计的还要快。
俞将军认为他们会选择哪里登陆?”
俞大猷走到地图前,粗糙的手指在羊皮纸上划过。
“金山卫。
那里水浅滩平,倭寇的小船容易靠岸,而且...”
他顿了顿。
“距离华亭只有不到百里。”
“华亭...”
朱翊钧眼中带着锐利。
“官营钱庄的丝绸都囤积在那里。”
俞大猷点头。
“正是。倭寇此次来势汹汹,恐怕不仅是为了劫掠,更是...”
“政治配合。”
朱翊钧冷冷地接过话头。
“严嵩一党想借倭寇之手,逼迫朝廷让步。”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
“俞将军,依你之见,决战会在哪里展开?”
朱翊钧问道。
俞大猷毫不犹豫地指向地图上一点。
“华亭与金山卫之间。倭寇必取华亭,而我们...”
他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必须在这里截住他们!”
朱翊钧仔细审视地图,忽然问道。
“水寨的船只何时能全部到位?”
“最快也要两天。”
俞大猷叹了口气。
“大明水师早已不复当年。十年前我们还有千艘战船,如今...”
他摇摇头。
“能调动的不足二百,最大的也不过四百料。”
朱翊钧眉头紧锁。
“火器配备如何?”
“火绳枪不足百支,性能也不稳定。”
俞大猷面露忧色。
“佛郎机人的战船火炮射程远超我们,一旦遭遇,我军难以靠近。”
“俞将军,我大明战船的远程攻击能力,竟如此薄弱?”
朱翊钧眉头紧锁,声音中带着难以置信。
俞大猷站在他身侧,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这位老将面容刚毅,右眼上那道伤疤格外醒目。”
大人明鉴,我朝水师确实以近战为主。火龙船、子母船这些,都是靠上去才能发挥威力。”
朱翊钧猛地转身,官袍下摆划出一道凌厉弧线。
“那倭寇的神风船呢?”
“不同。”
俞大猷摇头,从怀中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海图铺在栏杆上。
“倭寇船小灵活,顺风而来,撞上就炸。我们的自杀船有脱钩机关,士兵能逃生。”
他粗糙的手指在海图上点了两处。
“但末将担心的是,倭寇若同时从台州卫和金山卫登陆...”
朱翊钧瞳孔微缩。海图上那两个红点仿佛两把尖刀,直插大明的软肋。
他抬头望向远处海天交界处,那里乌云正在积聚。
“三天。”
朱翊钧突然道。
“俞将军,本官判断倭寇三日内必至。立刻加派斥候,昼夜监视海面。”
他语速加快。
“还有,把城头那十门红衣大炮运到水寨来,现在就办!”
俞大猷单膝跪地。
“末将遵命!但大人,士兵训练不足...”
“那就日夜不休地练!”
朱翊钧一把扶起老将军,声音压得极低。
“俞将军,此战关乎国运。胜了,你我都是功臣;败了...”
他没说下去,但眼中寒光让久经沙场的俞大猷都不禁一凛。
离开水寨时,朱翊钧回头望了一眼。夕阳下的战船轮廓如剪影,桅杆上的明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他攥紧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杭州城内的气氛比海上更加压抑。
朱翊钧的马车刚进城门,就被一阵刺耳的呐喊声截停。
“杀朱翊钧!救大明!”
“停止变法!还我生计!”
车帘被猛地掀开,张居正那张苍白的脸出现在眼前。
“大人总算回来了!”
他的声音几乎被外面的声浪淹没。
“百姓被煽动,已经围了衙门三天!”
朱翊钧眯起眼睛。街道上人头攒动,火把将夜色照得通明。
几个衣衫褴褛的汉子正抬着一口棺材,上面用鲜血写着朱翊钧祸国四个大字。
“好大的手笔。”
朱翊钧冷笑一声。
“张大人,先回衙门再说。”
衙门后院,烛火摇曳。
张居正来回踱步,官靴踩得地板吱呀作响。
“鄢懋卿那老狐狸,竟用这等下作手段!现在全城商人罢市,百姓断炊,矛头直指大人的新政...”
“吴明吴亮回来了吗?”
朱翊钧突然打断,手指轻叩桌面。
话音刚落,两道黑影从梁上翻下。
吴明抱拳行礼。
“大人,查清了!”
他弟弟吴亮紧接着递上一叠文书。
“放火烧作坊的颜富贵是董份家丁,鄢懋卿和罗龙文指使。
这是他们的密信抄本。”
朱翊钧快速翻阅,嘴角勾起冷笑。纸张上的字迹工整清晰,连暗记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他抬头看向吴明。
“人证?”
“颜富贵已经招供,画押在此。”
吴明从怀中掏出一张血手印的供词。
“还有,商人罢市是沈义、顾赟、金海荣几个行总牵头,每人收了鄢懋卿五百两银子。”
房间里突然安静下来。
张居正瞪大眼睛,手中的茶盏啪地掉在地上。
“好!好得很!”
朱翊钧突然大笑,笑声中却无半点温度。
“鄢懋卿这是要置本官于死地啊。”
归有光猛地拍案而起。
“既有铁证,还等什么?立刻拿人!”
“不急。”
朱翊钧抬手制止。
“俞大猷判断倭寇三日内必至。现在抓人,只会打草惊蛇。”
他站起身,烛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当务之急是防备倭寇登陆。”
张居正突然倒吸一口冷气。
“大人是说...鄢懋卿可能与倭寇勾结?”
“未必。”
朱翊钧摇头。
“但他选的时机太巧了。民乱一起,边防必乱。”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漆黑的海面。
“潮汛将至,倭寇战船借风势一日可抵岸。若台州卫或金山卫有失...”
刘应节突然插话。
“下官有一计!待倭寇上岸时,将鄢懋卿一党明正典刑。百姓见内外勾结,自然明白谁是祸国殃民的真凶!”
房间内再次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朱翊钧身上。烛火在他眼中跳动,映出一片肃杀之意。
“就这么办。”
朱翊钧终于开口,声音如金铁交鸣。
“张大人,你负责稳住城内局势;吴明吴亮继续监视鄢府;刘大人准备刑场。”
他环视众人。
“此战,不胜即死。”
张居正突然深深一揖。
“下官惭愧。往日只知纸上谈兵,今日方知大人运筹帷幄。”
他直起身时,眼中燃起久违的斗志。
“请大人放心,下官这就去联络马自强、张四维,必不让鄢懋卿再掀风浪!”
夕阳西沉,杭州湾葫芦山水寨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
朱翊钧站在岸边高地上,海风夹杂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吹动他官袍的下摆。
远处海面上,数十艘战船排开阵型,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大人,俞将军已将火枪队按您的吩咐分配完毕。”
身旁的亲兵恭敬禀报。
朱翊钧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海面上不同类型的战船。
最显眼的当属那几艘高大的福船,每艘配备四门火炮和三十名火枪兵.
稍小些的海沧船则有两门火炮和二十名火枪兵;而灵活的小苍船虽只配一门火炮和十名火枪兵,却胜在机动性强。
“总共多少艘船配备了火器?”
朱翊钧问道,眼睛仍紧盯着海面演练。
“回大人,一百零三艘。
俞将军说这是最精锐的船队,其余火枪兵则分散到其他船只上作为支援。”
朱翊钧嘴角微扬。
赵士桢带来的弹药确实充足,俞大猷也舍得下本钱,训练都用实弹。
只见海面上弹丸横飞,战船循环轰炸,激起一道道水柱。
他不由得眯起眼睛——这海战确实比陆战难打多了,不仅要考虑风向潮汐,还要计算船只移动轨迹与火炮射程的配合。
“大人觉得如何?”
身后传来沉稳的声音。
朱翊钧回头,见俞大猷已不知何时站在身后,一身戎装,须发斑白却精神矍铄。
“俞将军。”
朱翊钧拱手。
“演练颇有章法,只是...”
“只是还不够熟练。”
俞大猷接过话头,眉头紧锁。
“这些统领虽是我一手培养,但火器运用尚需时日磨合。”
朱翊钧点头。
“将军所言极是。不过依我看,这支舰队已初具规模,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俞大猷眼中带着欣慰。
“多亏大人运来的火器。有了这些利器,收复马六甲指日可待。”
提到马六甲,朱翊钧目光一凝。
他望向远方海天相接处,仿佛能看到那片被葡萄牙人占据的战略要地。”
不止马六甲。”
他低声道。
“将来还可从缅国南方登陆,与北方明军形成夹击之势,彻底解决莽应龙之患。”
俞大猷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大人高瞻远瞩!只是...”
“只是眼下变法与清除严党更为紧迫。”
朱翊钧收回目光,语气转为坚定。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这支海军,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海风骤起,吹散了朱翊钧的话语。演练已近尾声,各船开始收队返航。
俞大猷却仍不满意,大步走向岸边,对陆续靠岸的统领们厉声训斥。
“第三队的炮火配合慢了半拍!第五队的火枪齐射毫无章法!就这水平,如何迎战倭寇?”
统领们低头受教,不敢吭声。
朱翊钧见状,上前劝道。
“俞将军息怒。
这是我大明首次将上等火器大规模应用于海战,能有此成效已属不易。”
俞大猷转身,见是朱翊钧,神色稍缓。
“大人有所不知,海战不比陆战,半点差池都可能全军覆没。”
“将军治军严谨,本官佩服。”
朱翊钧诚恳道。
“但倭寇将至,将士们需要养精蓄锐。不如让他们先休息,明日再练?”
俞大猷沉思片刻,点头道。
“大人说得有理。”
随即对统领们下令。
“都带兵去休息!记住,海战不同于陆战,必须吃饱喝足才有力气搏杀!陈麟!”
一名年轻将领应声出列。
“末将在!”
“加强寨外巡逻,倭寇狡猾,谨防夜袭!”
“遵命!”
天色渐暗,海风转凉。
朱翊钧与俞大猷、郑钦三人走入中军大帐。帐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三人凝重的面容。
“郑将军。”
朱翊钧看向风尘仆仆的郑钦。
“这些日子辛苦你了。”
郑钦连忙拱手。
“大人言重了。末将和弟兄们能追随大人推行变法,为百姓谋福,是莫大的荣幸。”
朱翊钧眼中带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