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家事国事,父子相谈
太子府内的一众属臣们,弹冠相庆,满面笑容,个个喜悦难掩。
可太子府的主人、当朝监国太子朱标却皱起眉头,目中掠过一道道思绪。
哪怕此事是从宫里面传出来的,可他真的做好了这个准备吗?
换作其他朝代的太子,早已是欣喜若狂,可他朱标却如履薄冰,倒不是认为这是父皇的试探,而是另有考量。
在这洪武一朝,于朱标而言,天子之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
从小到大,父皇母后,包括一众兄弟,皆都认为这位置非他莫属,哪怕暗地里有人存着别的龌龊心思,面上也无人敢同他争抢。
奉天殿内的一众朝臣,几乎也全都站在他这一边,武将勋贵更是皆以他为首。
所以在这洪武一朝,这天子之位早就归属他朱标,只是看他何时来拿而已。
所以对待这本就能得到的东西,朱标的反应平平无奇。
毕竟此刻的他,距离天子之位就只差那么一个名义罢了。
“不行,得去找父皇、还有母后一趟。”
朱标内心暗暗思索,随后起身,在一众属臣略显惊讶的目光中,走进了皇宫大内。
到了御花园之处,看着周围被开垦的土壤,如今也长出了不少嫩绿的芽儿,长势喜人。
种的也只是土豆、番薯,还有玉米这些植物。
这些既是大明祥瑞,在宫里面也该时时刻刻谨记。
甚至朱元璋也都有意让朱家每一代的皇族中人都来种种,体恤农民的艰辛。
唯有如此,才能够对国朝有益,对社稷有益,而不至于成为纨绔浪荡子弟。
见到朱标身影,朱元璋并不觉得意外。
他招了招手:“来了?”
“是,父皇。”
朱标躬身上前,面露思索,在朱元璋的示意下,这才缓缓落座。
“怎么,还有什么顾虑吗?”
朱元璋看向朱标,耐着性子问道。
朱标监国已有数载时光,监国期间未曾出现什么大事,一直以来将国事安排得极为妥帖,甚至在诸多大臣的配合下,连他朱元璋也都自愧不如,将来隐隐有超过他的势头。
至少在治国一道上,已然不是他这上了年纪的老翁能够媲美的了。
也正是基于此番考虑,朱元璋才主动提出了这一想法。
“儿臣只是在想,我朱家的家事便是国事。
儿臣在想,父皇如今身子依旧康健,儿子其实并不着急。”
朱标来的路上想了许多,到了此刻才将他的心声徐徐说出。
“标儿的心思,为父大概能知晓。
也正因为如此,才要将这位置尽快传到你的手上去,你该迈出这一步了。”
朱元璋眼中满是舐犊情深,看着面前近在咫尺的朱标,缓缓说道。
朱标微微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下来。
之后,朱元璋领着朱标,继续挖着地里的杂草。
父子二人身为大明最尊贵的人,此刻却好似地里的老农一般,毫不在意身上的华服,只在意地里的粮食。
民以食为天,这话在他们心中分量极重。
当朱标从深宫之内离开,回到太子府时,这消息也早已传到了太子妃常氏的耳朵里。
常氏面对朱标,眉头紧锁,一脸沉吟。
这样的朱标。
她并未主动宽慰,也没开口说什么。
在这特殊又敏感的时期。
她这个太子妃最好不要多言,否则极容易被有心人拿来做文章。
这一夜就这么过去了。
待到第二日,朱标没有去文华殿、武英殿,而是径直来到了陆羽面前。
他先是深深一揖,工部之处的所有官员见了太子殿下的身影,眼神个个复杂难明。
毕竟在众人眼里,恐怕再过不久,眼前的太子朱标就该是未来大明的天子了。
朱标如今的年岁也已不小,就算由于养生之法的推广身体尚可,可究竟能活到何年,终究是个未知数。
“自己怎么想的,便就怎么去做。
这种国之大事、帝王之事,不该来问我,该来问你自己。
如今我大明有陛下,有我,还有这群臣百官,皆都能辅佐于你,你还有什么好怕的?”
陆羽在工部之内,并非在大庭广众之下,而是带朱标来到他的办公之处,轻声询问。
“儿臣只是在想,若是当真坐上了那个位子,肩上扛负的这份责任,是否能比父皇做得更好?”
朱标来的路上想了许多,到了此刻才将心声说出。
“你已经在做了,不是吗?”
陆羽一针见血地说道。
自古以来,国朝之事并非帝王一人之力就能轻易改变。
很多时候,哪怕是那高高在上的天子,也都不得不因此妥协。
就算是朱元璋这开国天子又如何?
面对许多国之大事。
他也照样只能妥协,唯有如此才能换来大局的稳妥。
也就是朱元璋是开国天子,所以妥协得较少而已。
而朱标身为既定的天子,比起朱元璋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是时候该踏出那一步了,去。”
陆羽作为先生,对朱标这学生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如此。
“学生谨记。”
朱标将万般言语全部藏于心头,最后郑重地看着陆羽,深深一揖,“定不会辜负先生所望,定不会辜负我大明万万子民所望。”
朱标鞠躬完后大步离去,此刻的他已不再像来时那般瞻前顾后,龙行虎步之间,满是未来天子的魄力和决断。
陆羽看了之后,并不觉得意外,只因朱标本就是这样的人。
他这先生所需要做的,无非也就是推一把而已。
至于当下的大明,人口顶多也就几千万,不过若将那些高丽、琉球、安南,包括倭国这些全都纳入大明的版图,再加上海外之地,那万万人的规模应当是有的。
陆羽轻抿嘴唇,最后也很快将注意力放在了他的工作上。
距离磁石发电也已不远了。
所以,陆羽接下来的工作需要更加细致,而非追求速度。
他的工作量以及工部的工作量也因此大大减轻了许多。
朱标重新回到东宫。
面对下方一众属臣、其他皇子的眼线以及旁人那灼热的目光注视,朱标嘴角微扬,露出一个真正帝王天子该有的笑意:“可以着手准备了。”
朱标短短的话语落下,整个东宫太子府内,所有人齐齐呐喊:“太子殿下千岁。太子殿下千岁。”
“定不会让太子殿下失望。”
“属下等定会联合礼部官员商讨,定会将这登基仪式尽快办得稳妥妥当。”
太子府的属臣们推金山倒玉柱一般齐齐跪伏下去,面上全都是浓浓的激动之色。
昨日朱标未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可把他们这些官员急得心脏砰砰直跳,如今还好,大事终究是落实了下来。
也就在朱标有了决定后,整个朝堂之上所涉及到的所有官员,尤其是礼部这边,更是大操大办,将这场登基大典的规模办得。
可谓是比之前的万邦来朝、开春庆典也不差分毫了。
大明国力如此强盛,所有人都卯足了劲,势必要将朱标登基定为他们礼部的一大功绩标杆。
而此事很快也就从朝堂之内传出,落到了天下各处,不过最先传开的,自始至终是洛阳新都之内。
大明军校之中,一众国公,还有旁边的侯爵,像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等,在会议室内原木桌旁四处落座,齐齐伸长了脖子继续探讨太子殿下继位的事。
“我大明一朝,从洪武不知该换到什么年号去了,这并非重中之重,而是我大明,终究是迈出了这一步。”
那些文官们一个个可谓是开心坏了,单是这从龙之功,便能让他们在朝堂之上炫耀不知多少时日。
虽说从龙之功大多也有武将的份,但朱标身边所倚重的武将早已是定好了人选,所以到了眼下之时。
他们这些武将反而只能在旁边眼睁睁看着,论起在新朝的助力,终究比不上文官。
“天德,这件事情怎么不早说?”
颖国公傅友德投去一个不满的目光。
魏国公徐达听了,把桌子拍得砰砰作响:“这件事不过也就只是这两三日间的事,老夫从何能得知?
而且如此大事,我家那姑爷又怎么可能轻易告知出去?”
徐达黑着一张脸,其他的国公们也忍不住开口。
“也不知此次这登基大典,我们大明军方能不能献一份力?”
“他们文官当然是能与国同庆,也不知我们这些大老粗有没有机会。”
一边说着,不少国公都隐隐带着深意。
当今的大明和前朝似乎大不相同。
他们大明军校或许也能够见缝插针,得上这么一个难得的良机。
“天德,这件事可拜托你了。”
宋国公冯胜郑重点头。
信国公汤和在会议室内也翘着个二郎腿,但没有那般往日吊儿郎当的姿态:“大明军校同我们这些国公可谓是息息相关。”
看看那些文官,各个荣耀世代,和他们这些武将比起来,除了开国年间,还有从龙之功时或许能够一时瑜亮,但之后势必会走起下坡路。
若想要继续荣耀下去,只能从年轻一辈之中培养出科举之人,走那些文官的路子才行,可如今进来,又有几家几户能够走得通?
那些文臣联合起来排挤的本事可是不小的。
而如今便不一样了,有了大明军校,有了同样的科举之法,或许他们这些武将也能够继续荣耀下去。
毕竟谁现在不读书,他们这些大老粗个个也是读圣贤书的,自然也不是那古之圣贤孔孟门生,主宰的是当今实学圣贤的学说。
怎么,难不成新圣贤还比不上这个旧圣贤?
一众国公们有的是话能说。
谁让如今在文官之内,地方豪族、世家大族。
他们一个个对于实学的追捧可是分毫不差的,大不了大家伙同归于尽不就得了。
面对着一众老伙计的期盼,魏国公徐达只能幽幽叹了口气:“先把丑话说在前头,这件事俺可打不了保票,本国公可不受你们的夸,要是事情没做好,更不想被你们这群老东西骂来骂去的。”
徐达这般开口,主打一个稳坐钓鱼台。
可面前这群老国公又岂是好相与的,哪怕徐达这般说,一个个吹捧的话不要钱似的,照样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天德,你跟先生那可是一家人,你这长辈发话了。他这晚辈难道还能不听?”
“谁说不是,天德。
当今的礼部尚书也是实学门生,好像前不久刚刚升了官,正是他陆羽的四大得意门生之一。
如今你这长辈发了金口。他还能够不给你这么一份面子?”
“就算不为了我们这群老家伙,为了你魏国公府,为了辉祖,还有你膝下的儿女们,也该奋力一拼、尽力一试的。”
“知道。”
被面前这群老伙计骚扰得烦不胜烦,徐达没好气地翻着白眼,也只能就此答应。
随后,也就在万般期待的目光之下,离开了这处大明军校。
回到了魏国公府,徐达把此事跟大儿子徐辉祖、二儿子徐增寿两人好好商讨起来。
“父亲,这是好事,对我们武将勋贵一派可是极为难得的机会。若此事办成了,我魏国公府定能在一众武将勋贵之内引领首位。”
听着长子的话,徐达可不觉得这是什么好词,反而悠悠来了一句:“他韩国公李善长,此前不也是在我淮西派系之中引领首位,最后的下场?
我魏国公府,如今风头够多了。
有着陆羽他这么个女婿,再加上还将三女全都嫁了进去,在实学一派之中,那些文臣对其他武将勋贵是一个态度,对我魏国公府又是另一个态度,别告诉我你小子感受不出来。”
徐达冷声冷语,徐辉祖嘿嘿一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他当然是感受到了。
他可是陆羽,如今大明洪武朝实学圣贤的大舅哥。
之前在外执行任务、领兵打仗、驻守之时,监军还有当地的实学官员、巡抚、布政使、知府等大大小小的官员,对他可谓是百般配合,无人敢轻易得罪他,甚至有些事情哪怕会坏了规矩,也都尽力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