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倭人跪我称大圣贤

“也不知到了那倭国之处,我等会是何等光景,希望能安稳些,否则这日子着实无聊。”

“倭国之处和大明相比,也不知孰优孰劣,总该有些本地的风土人情才对。”

他们这群二世祖没几人前去过倭国,所听闻最多的,不过是关于倭国早年有倭寇进犯大明之举。

可如今早已被秦王拿下,成了他的封地。

相比较这些,这群二世祖了解更多的,反而是秦王朱爽拿下倭国后自封天皇、又封天子,甚至在海外之处大展所长的传奇故事。

至于当年倭寇与中原的仇恨,早已随着时过境迁、岁月流转,被全新的事物所取代了。

陆羽也并未刻意纠正,毕竟如今倭寇对中原大地的侵害多数不过局限于沿海一带,对真正的中原腹地影响实在太少。

没有后世那般深刻的经历,再如何言说也不过如同空中楼阁,太过虚假,形而上学终究是要不得的。

只有言之有物方可说服人心,做出真正的一番事业来。

……

“还没到吗,先生?”

“按理应当在八日前后出海,从福建沿海一带到倭国,按福建水师的军舰航行速度,快一些十日左右便能到,慢一些也就拖延两三日而已,可如今都已十二三日了,为何先生还没来?

难道先生可是变卦不来了吗?”

秦王世子朱尚炳着急得很,看上去已是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时不时就向旁边的左相郑九成发问。

郑九成面露苦笑,只能拱手继续解释:“或许先生那边拖延了一两日,又或许军舰航行稍慢了些。

四处海域近些时日气象正常,还请殿下放心,先生定会安稳前来的。”

郑九成面上虽是这般言说,心里面却并非如此,也有着和朱尚炳一样的焦急。

他们大秦国可就仰仗着陆羽一人从而步步高升,可如今先生还不见踪影,虽依旧在正常范畴之内,但秦国上下所有人的心头还是焦虑万分。

这几日。

他这当朝左相连觉都没怎么睡好,整日忧愁不断,由此可见如今倭国之处全体君臣的紧张程度。

“来了,来了。”

大殿之外,内侍面露喜色,快步前来汇报,“殿下、左相,先生乘坐的福建水师军舰已抵达我秦国海域。”

“千里镜之内已然可见先生的军舰身影。”

闻言,朱尚炳面色大喜,提着步子带着身旁的左相郑九成,快速前往码头之处。

秦国之事关乎重大。

他们这些做臣子、做学子的,自然当前去恭候,哪怕是朱尚炳这秦国太子,此刻心里面也没有半分不敬、托大之心。

只因陆羽可是他父皇的使者。

他这区区晚辈自然得越发恭敬才成,不然他这太子的尊位可未必能坐得稳当。

陆羽的威势,可见一斑。

……

海岸之上卷起狂风阵阵,浪花冲击礁石,一艘艘军舰闯入这秦国海域。

四处的海军水师早已架好神武大炮,经过改良的长炮管,其精度、攻击范围早已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可以说,在这东亚地区,如今的秦国水师在某种程度上比福建、两广一带的水师还要强大许多。

大明将大量的经济投入全国防务,重点在陆军,其次才是水军;而秦国这一方虽是不如大明地大物博,但各处银矿、企业税收也自秦国建立起开始加强。

秦王朱爽运往大明的白银只留了近三分之一,余下的三分之二才是交由大明这宗主国的费用。

而留下来的哪怕只有这原本的三分之一,用来发展这小小的秦国已是完全足够,使得大量军费得以投入。

秦国陆军方面规模不大,大部分军费都用在了海军水师,一方面可以拱卫四处海域,另一方面则可不断加强同美洲北部之间的联系,那里才是如今大秦子民所有人的未来疆土,而在这东亚地区的秦国,只能说是他们的聚居地。

海阔天空,风高云淡。

秦国世子朱尚炳、左相郑九成,还有秦王朱爽麾下的文臣武将,包括海军司、一应人员,全都到达这海岸线处等候。

待军舰驶入附近海关码头,受到了秦国海军方面的热烈款待,经过流程检测过后。

他们这群人才见到了军舰上的陆羽身影。

“小侄朱尚炳见过陆叔叔。”

朱尚炳领着群臣上前,秦王朱爽不在,监管事务自然落在他这嫡长子头上,跟大明朝之前的朱标倒是完全有的一拼。

朱尚炳拱手上前,嘴角间尽是喜色,面露恭敬之态道。

其他群臣见之,自然纷纷效仿,个个躬身行礼,同样答道:“微末小臣见过先生。”

“先生不远万里来我秦国,跨海而行,实乃我秦国万民之福。”

“还望先生在秦国久居,最好可在此处安家,我秦国定侍奉先生如圣贤,绝不敢有半分怠慢。”

左相郑九成代表群臣,也代表秦国的所有世家大族、地方豪族,献上了他们的崇敬之意。

放眼大明,淮西派系、浙东派系,信国公汤和、魏国公徐达,之前的武英殿大学士宋濂,还有那些其他世家大族,以及不少从前朝元朝留存下来的望族,都非他们这些小族能够媲美。

但在郑九成他们眼里,若陆羽愿意留下,或许来日成为望族也并非奢望,甚至在有生之年便能亲眼见证。

群臣百官、宗室亲贵都行拜礼,陆羽还有身旁的武将勋贵、二世祖们还未曾开口,秦国治下被迁移过来的大明子民、倭国子民便全都上前。

大明子民布衣加身,面露崇敬,躬身行礼;倭国子民却尽是五体投地,口中放声大喊:“秦国子民见过大圣贤。”

“大圣贤荣光加身,秦国子民与有荣焉。”

“见过大圣贤。大圣贤之光照耀四方。”

一句句吹捧、奉承的话语如同千层海浪,浪浪高过前浪,在这海岸线处夹杂着呼啸的浪花冲击声,场面何其壮观,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我的个乖奶奶。”

汤鼎瞧见这一幕,被震撼得都快跪服了,“秦王殿下这手笔也太大了。”

常升抿了抿嘴唇,微凝般的目光扫过眼前众人,最终停留在秦王世子朱尚炳和左相郑九成身上,回忆着之前大明日报上的内容,十拿九稳地开口:“或许此事并非是秦王殿下所为。”

“秦王殿下如今身在美洲北部,所以此事当是世子殿下和这位左相郑大人一手安排。”

傅忠、耿濬两人微微点头。

余下的一众武将勋贵、二世祖跳下军舰,通过敞亮的过道,一个个登上附近的海岸码头。

四处礁石林立,但多为石制建筑,码头布置规整。

水师兵卒在四处警戒,手里拿着火铳不断巡逻;更远之处,能清晰看见一座座修筑的堡垒和炮台,随时随地都能对登陆秦国海关的敌人展开一轮又一轮猛烈且火力集中的攻击。

这些武将勋贵、二世祖们都在国子监进过学,之前也在大明军校待过一段时日,所以对于这些火器、大炮还有堡垒修建等军事建筑都有着不少了解。

哪怕陆羽不提,一个个看向四周,都能察觉出这里同之前福建一带在水军防务的重视程度和密集程度上。

虽说不上天差地别,但显然差了一个档次。

也亏得大秦,之前的倭国和大明都是朱家人的天下,同属一个姓氏的江山,否则此刻常升、陆羽他们这些人早已将周围的一切视为敌人的建筑,绞尽脑汁思索返回大明后如何提升这方面的设备了。

即便如此,耿濬、傅忠、汤鼎这些国公侯爵之子此刻也是吓了一大跳。

“大秦在水师方面,居然比大明尤胜一筹?”

耿濬颤着声音道,语气中有几分难以置信。

在他们的观念里,大明早已是万国上邦、天朝之国,既是天朝,便该理所应当在一切方面都是世界顶流。

可现如今却在水师方面被小小的大秦。

这处倭国地界,总共也就差不多相当于当下大明一个省份的地方。

给反超了。

无疑让他们这些武将勋贵、二世祖内心多了不少紧迫感。

甚至他们都猜测,恐怕这明面之上的军事建筑只是展示,并非秦国水师的全部力量。

“难怪秦王殿下在美洲北部‘吃’下第一口螃蟹,吃得也是最多,就连美洲中部、南部的燕王、代王殿下都多亏他的帮助;还有接下来的欧洲之处,秦王殿下也参与良多。”

“这一层层的先机,都被秦王殿下还有身后的秦国占了个准。”

常升面色凝重地说道。

傅忠、耿濬两人疯狂点头。

这让人想起秦王朱爽、燕王朱棣、楚王朱桢等人就藩之时,当时的大明实学之道还远未如今时今日这般能腾出手来,对水师防务和海外展开行动,而那时的大明实学国力,早已在蒸蒸日上了。

哪怕是全国的资源用来发展大明五湖四海的实学都有些捉襟见肘,断无可能再在海外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而海外之处的藩王封地,哪怕并非从零开始,但海外各处的藩王封地本地物产丰饶、资源丰富,再加之封地内人口基数较小,所以在穷兵黩武之下,专攻某一方面所造成的效果自然是特别惊人的。

面前的秦国就是一个不错的例证。

大明人在上,倭人在下。

秦王朱樉无论运气也罢,实力也好。

在美洲南部的跑马圈地之举,再加上实学先进的生产力智库,使得当下的秦国虽然在水师方面一骑绝尘,军事方面也算是平稳向前,可倭国之内的多数子民却一个个乐不思蜀,只因他们的日常生活条件相比之前已是大幅度改善。

所以哪怕资源仅仅集中在某一方面,其他各处部门也都是不敢多嘴多舌的。

这便是开国天子的好处。

独掌乾坤,权势集中,举国一体,全国上下皆都按照某人的意志运转。

只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带回来的成果极其丰厚,这一艘巨舰便会继续驰骋下去,带来极其恐怖的效应。

如今的秦国,再加上秦王朱樉本身的尊贵。

可以说在众多海外封地的藩王之中是属于第一档次的,尤其是同东亚地区的联系,可不是代王朱桂以及燕王朱棣他们二人能有所媲美的。

燕王朱棣想要收复美洲中部,西域之处还有着楚王朱桢时不时帮忙控制,时间长了,西域属于他燕王朱棣的一半地盘,到了那时究竟是燕王的还是楚王的可就不好说了。

代王朱桂就更不用言说。

他的那番做派直接将大明分封给他在东亚地区的封地全然抛在脑后,最近数载时光更是将封地之内的庶务大臣一个个都从封地之内跨越汪洋江河万里,带到了美洲中部,继续打造他的信仰神国。

若非还有着一身朱家血脉,恐怕早就成了美洲南部的神棍了。

而燕王朱棣、代王朱桂在美洲之处本是能跟秦王朱樉掰一掰手腕子的人,却偏偏在东亚之处要么分身乏术,要么视而不见。

所以秦王朱樉当下的实力和势力之大,远非旁人能及。

这一刻,常升、傅忠、耿濬,还有其他的武将勋贵二世祖们离开四处的海岸,来到倭国境内,越看越心惊。

脑海中更是不由自主蹦出一个念头:这大秦该不会真要同大明开战了?

这念头虽可笑,但却着实令人心惊肉跳。

直到众人离开了水军的势力范围,进入到大秦国,也就是原本的倭国的日常生活区,四处低矮的平房,还有那一座座城池的城墙厚度、高度,包括其他的基础设施,还停留在大明将近七八年前的进度。

常升、傅忠他们这群武将勋贵二世祖才松了口气:论综合国力,大秦远不如大明,而打仗打的就是国力。

大秦至少在最近的数十年、一两代人之间绝无可能追赶得到大明的脚步,顶多也就是在这海外之处逞凶斗狠罢了。

常升傅忠、耿濬这群人顿时放下了心来。

舒服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