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朱老鬼又挖坑了!
此刻,陆羽却不这么看。
他眼中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能够在短短数年间将落后挨打的倭国、当下的秦国打造成现如今的实学之地。
秦国的人口如今不过千万左右,这都还是迁移了大量大明子民之后的结果,不然的话,在当下这一时代。
大明的天朝上国之下,秦国的真正人口数量却是不及千万之多。
毕竟大明的人口数量都未曾破亿,更何况是这小小的倭国?
而能够通过这些人口达成当下的实学进度,足以看得出秦王朱樉的藩王班子,还有带过来的一众世家大族中年轻一辈、家中老一辈的智囊。
他们在各个地方的治理水平、对人心的把控、修建势力的能力等任何一方面,比之大明那些位居庙堂之上的高官重臣也没有差上多少,即便有所不如,也完全能够通过时间差距从而拉平。
一路走来,陆羽频频点头,嘴角依旧噙着浓浓的笑意。
远来是客。
既是客,自该说些好话,如此主客之间才能相处和谐。
“当下大秦已有昔日大明之风。”
陆羽开口夸赞。
朱尚炳听后内心如同三九天被泼了一盆热水那般舒适,每一个毛孔都在散发着轻盈的喜悦。
朱尚炳强压着心头的激荡,但嘴角边掀起的弧度却是如何都压不住。
只好微微低头轻声笑道:“先生谬赞了。”
“父王早些年曾言,我大秦远不如大明,能够有今日之举,多亏先生实学之道而行。”
“有大明之前走的路子,我大秦只需照搬过来即可,每一步都走在最正确的道路之上;还有着大明的天然威慑,以及这倭国之处由先生所指定的银矿、铜矿、铁矿,这才有了大秦当下的繁荣。”
朱尚炳极尽言辞地夸赞着陆羽,陆羽只是轻轻一笑。
他方才说的也并非虚言。
想想昔日大汉的班子不就是起于小小的沛县吗?
大明的班子不也是起于小小的凤阳一线之地,便可搜罗到治理天下的团队人才?
所以秦王之前的封地之处,再有着各处世家大族的支持,想要组织起能治理这秦国,相当于大明一省之地的人手,却是早早足够了。
能力不足,锻炼出来;眼界不够,精力来凑,早早晚晚都能够补上的。
上了马车,车内仅有朱尚炳、左相郑九成,还有陆羽他们三人,常升傅忠、耿濬这些跟随过来的人则是坐在了车队后面。
“让先生见笑了。”
朱尚炳微微拱手,继续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如今我大秦的蒸汽机,虽凭着父王的信誉在大明之处采购了一些,但如今也只是将将制作出蒸汽汽车,还有一些蒸汽轮船……”
说到这里,哪怕是秦王世子朱尚炳也忍不住露出一丝心疼神色,苦笑道,“先生,这些技术可着实不便宜。”
“哦?工部竟将这些也售卖给你们了?”
陆羽目中闪过一丝波澜。
似这等的国家核心技术,在他的设想之内,未来的确会放开,但绝对不是当下,至少也要隔个一二代才能放到民营这一方面。
陆羽看了一眼矗立在侧的左相郑九成,内心恍然升起一股明悟。
“这应当是他朱老鬼的手段。”
陆羽缓缓开口。
毕竟蒸汽轮船也好,蒸汽火车也罢,还有那工部早早就制造而出的蒸汽机,这些可还都是在洪武一朝,并非是天盛一朝,所以他朱元璋能做得了这个主。
而朱元璋之所以这般做法,当然是为了朱家。
朱元璋的心里优先级最高的是这大明江山,其次便是马皇后和朱标,随后才是他自己。
如今放眼望去,朱家的江山在何处?
难道就仅仅在那中原之处吗?
答案并非如此。
在朱元璋的眼里。
他的一个个儿孙海外就藩于倭国、安南、琉球、高丽、东瀛、南洋这些地方,开始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繁衍后代、香火传承,在他眼里,这些就藩之地理所当然也就成了朱家的江山地盘。
若有朝一日中原陷落,后世子孙不争气,还要仰仗这些中原之外的朱家帝国来搭一把手。
就算是打得惊天动地、战火不休,只要这肉最后还是在朱家人的嘴里。
他朱元璋便就可安心在那地下长眠百年。
朱元璋的儿子孙子,一个朱标,顶多再加上一个朱雄英。
余下的都是朱家的皇子皇孙。
既是皇子皇孙,自该为一整个朱家考虑,而并非是局限于这偏居一隅之地。
这般思路细想下来却是能够理得清了。
甚至再行细想,恐怕这技术不仅是卖给了秦王,燕王、楚王、代王他们这些在海外之处有所建树的。
朱元璋大手一挥都愿意买上一份。
“还是多亏了秦王殿下,不然这等技术确实绝无可能得手。”
相比朱尚炳的心疼,左相郑九成更注重秦国的发展。
他手上不知从何处抽出一份《大明日报》,只见报纸上赫然写着的正是数月前关于磁石发电项目一事。
郑九成目光肃然,意味深长地看向陆羽,轻松一笑:“此项目一出,大明洛阳新都已成不夜之城。”
“也是在此项目结束之后,先生这才对于工部之事抓大放小,可见此项目或许便是另外一个争气之事,再次能够大幅度地促进国朝生产力。”
“太上皇对于我秦国一视同仁,可当今大明陛下,此技术或许便不会再售卖给我等了,哪怕开出一个天价来。”
郑九成字字珠玑,言之有理。
他轻轻一笑,拱了拱身子,又是接着开口:“还有秦国户部这边也是有所思量,关于银矿、铜矿和大明之间的谈判,也是时候该重新提上日程。”
“此前的关税该进一步提高。”
随着郑九成言说,陆羽满脸的无所谓,反正都是你们朱家人自己在盘算,跟他这个先生有什么关联?
不过到了最后,陆羽还是秉着本心提醒了一句。
他目光深远,带着几分实学圣贤的警告:“大秦可与大明争锋,本先生亦能够同太上皇一视同仁。
当今大明天子乃是我这圣贤的学生,大秦的天子、昔日的秦王殿下同样也是。
这一碗水,太上皇既能够端得大差不差,我这先生自然也可。
可若有朝一日,这秦国不再是秦国,反而被这些倭人所控,那么时间、银矿、铜矿还有之前的实学技术便断不可留。”
“此事还望左相大人以及世子殿下心中警戒。”
陆羽一字一顿,语气冷冽,却是在见了这秦国众人之后,头一次展现出了他的当世圣贤的威德。
朱尚炳初一愣神,随后面露喜悦,兴奋之下更是立刻做出保证:“请先生放心,我泱泱大秦,岂会被这些倭人所反控。”
朱尚炳眼中闪过一道狠厉之色,说出的话却是极对陆羽的脾气,“父王早有所言,先生对这倭国不知因何故痛恨万千。”
“既如此,倭人便只能永生永世为我大明的附属,其最高官职也不可入中书,顶多也就是中枢顾问而已,只能有建议之权,断不可沾染半分决策之意。”
“请先生明鉴。”
说话间,朱尚炳不用再多言说。
一旁的左相郑九成深深地看了陆羽一眼,也是将早准备好的、他们秦国上层针对倭人的手段,包括其制定的国朝律法一一和盘托出。
大秦不是大清,倭人的数量也不可能和大明之人相提并论,再加上有着不断迁移的人口,倭人只能匍匐而下。
还有一整个大明作为大秦的人口支援,所以完全不用防着他们。
只需将他们排除在外即可。
不服憋着,就是这么的豪横。
听完了郑九成的一一讲述,陆羽耐性很足。
在应对这些事情上,他向来有耐心。
听完一切,陆羽拍了拍朱尚炳的肩膀:“你父亲、还有你、还有之后的秦国朱家传承之人,理当如此。”
“虽说本先生此前定过祖制,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过却是可在这秦国之内也定下一番规矩,不用死记。”
“若是倭国之内当真有人做出千秋功绩,或许也可给他们一个机会。”
陆羽终究没把话给说绝,但对于“倭国”这两个大字的厌恶却是深入骨髓。
“先生妙啊。”
朱尚炳目光放亮,正准备有所猜测之时,左相郑九成好似已揣摩出了陆羽此举的深意:“开放的一个上层通道,足以让这些倭人继续自相残杀,为我大秦所用。
好比那兵法,围城之时围三放一才是明智之举。”
“先生今日,学生受教了。”
在这略微有些狭窄的马车之内,郑九成见事就办,直直地抱住了陆羽的大腿。
还真是这秦国的当朝左相,主打的就是一个见缝插针、厚颜无耻。
朱尚炳尴尬地笑了一下,捏着嘴唇微动,最终还是选择了跟郑九成一样。
当下的秦国,实在是太需要陆羽这先生了。
“待先生休息落榻,学生就将此事写于书信之上,交由水师发往美洲北部,经由父王阅览过后,父王一旦定下,便会定制为我秦国新的律法。”
“想来此事一出,这些倭人对先生定是会感恩戴德,将先生称之为这秦国之初的大圣贤,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信仰之人。”
朱尚炳、郑九成两人不断推崇,将陆羽架在了高处,陆羽心底却也是有些飘飘然。
遥想昔日数百年前,徐福听秦始皇之令,南下至蓬莱仙岛,带三千童男、三千童女,乘跨海大船南下倭国,来到此处开枝散叶、繁衍后代。
而如今他陆羽却也是有了同等的殊荣吗?
呵呵。
小小倭国,弹丸小国,弹指可灭,轻而易举。
……
天皇旧所改作秦天子之殿,并非新建的皇宫。
秦国的国力几乎十成里面有七成用来发展军工,两成发展经济民生,余下的一成则是用来修建全国的防务设施。
所以这大兴土木之举,秦王朱樉绝不会为之。
正因如此,陆羽其一干人等住在了这原本的天皇宫殿。
秦王朱樉可没有什么三千后宫佳丽,哪怕象征性地跟当地几个幕府大族联姻,身边也不过只是其后宫十数个妃嫔之一罢了。
如今都还未有子嗣,更不可能沾染秦国之内真正的核心权柄。
秦国的血脉怎能被这些倭人给玷污了?
这是大明之人万万不愿意的,若是有朝一日秦国储位空悬,一众朝臣也绝不可能会将其传承给有倭国血统的后代之王,断然不会。
这种情况在未来的数百年之内,不仅在秦国有所流传,在那印加神国、美洲中部的英国,以及占领了欧洲的其他数位朱家藩王的国度,明面之上虽未曾明文规定,但暗地里却都有着诸如此类的规矩:非正统者可灭。
天皇旧所往日是秦王朱樉的住处,终究还是修缮了一二,大体上能和朱樉在大明之处的宫殿勉强有得一拼。
足以显示出秦国的气魄威严即可。
此时的朱尚炳同左相郑九成还有不少重臣早已离去,陆羽之前在路上的一番指点,足以让他们这些秦国之人消化吸收。
在秦国的实学一道方面继续进展,效率定能提高不少。
至少到了这一步,陆羽也不会吝啬。
朱老鬼那家伙将他好不容易研制出来的蒸汽机技术,还有蒸汽汽车、蒸汽轮船早早都卖给了自家儿子。
他这个先生自然也会一视同仁,悉数传授给一众学生。
哪怕日后出现什么差池,要怪就怪朱老鬼,和他陆羽有什么关系?
他才是那个无辜的人。
王庭之内富丽堂皇,飞檐峭壁、八拱角楼,穿墙而过是十二回廊,依山傍水之处修建着密密麻麻的竹林,一扇扇窗棂,还有那几乎每隔两三座庭院便有的温泉浴场,道道白气升腾,热腾腾的雾气扑面而来。
四处侍女穿戴整齐,却透着一股倭国风味与秦国带来的大明风格融为一体的“秦国之风”,甚至还借鉴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古朴样式,但并未成四不像、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