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天盛元年,结束

“再熬一熬,云南之处再镇守三载,便能达成五载之功。”

“届时携一身军功回朝,虽还不可直接上任国公之位,却已是国公之下最顶尖的那批人之一。

日后若有新封国公,定有我长兴侯的一席之地。”

耿炳文目中泛着精芒,内心自有一番思量。

镇守云南之功虽是极大,可相比此前蓝玉在边关一举扫清关外各族部落,还是差了数分;更别提云南起初的前期筹备,同他根本没什么关系,全是实学之功,是云南这边的总兵、巡抚等人的功劳。

他不过只是参与了一份而已。

想要一步登天,同蓝玉那般成就国公之位,还差了许多。

……

天盛朝元年,伴随着太上皇朱元璋、马太后二人微服私访前往中原凤阳府钟离县,重归新都的行程已是到达了尾声。

寒冬腊月,凉风阵阵,一股股刺骨寒意再次袭遍洛阳新都全城上下。

蜂窝煤也再次成为了全城的紧俏物品,家家户户早已备齐,只需从东市买上一个铁炉,将蜂窝煤放上去,随即便能让小屋暖和起来,安稳舒服地熬过这漫长冬日。

从崇武门入了皇城,城鼓敲响,“咚咚咚”声震四野。

此时早已过了上朝的辰时,往后延了近一个时辰,约莫旭日东升之时,远远望去,文臣百官、武将勋贵皆已上堂,抵达那奉天大殿。

大殿经过去年的又一次修缮,又多了几分富丽堂皇、恢弘大气,皇家气派与天子威严尽显。

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八角斗拱。

细节之处与史学相融合,已是有了气象万千的更新之态,同样也代表着大明朝曾经的洪武盛世,在这天盛一朝有着全新的圣朝之景。

承前启后,承接气派而来。

放眼望去。

朝堂之上,六部官员马君则、工部尚书刘琏、如今的户部尚书,以及其他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还有铁路总局、国子监祭酒、御史中丞、翰林院大学士等,皆绯红官袍加身,乌纱帽头顶旋盖,前高后低。

众人阔步走起,个个眉目间尽是意气风发之相,着实让人羡慕得紧,也正是当下这国朝盛世才有的百官风貌。

只是此刻,众多文武中个个眼高于顶之人,却罕见地面露谦逊,异样的目光竟是齐齐看向了文官行列位居中堂之处的一道身影。

见天子还未上朝,百官先行开声议论:“未曾想今时今日,连先生也都上了朝。”

“先生终究如今还兼着实学官员的衔,虽说传言暂时不再管理国子监还有工部之事,但先生职位之名望,又岂是区区官职能够影响的。”

“此言有理,如今先生于这佳节上朝,即将开春之年,也算是一种预兆,对于我大明朝而言,倒是难得的祥瑞之景。”

“话说这还是陛下登朝之后,先生难得的一次上朝。”

百官低声交谈,御史中丞道衍悄悄来到陆羽身前,眼中带着几分打量:“陆大人今日怎的来了?可着实让朝野百官沸腾不止。”

工部尚书刘琏也侧步而来,一

个个本该站在前列的官员,如今却循着人流,尽数到了这文官的靠后位置,似是在这奉天大殿,陆羽在哪里,哪里才是朝野庙堂之上真正的C位。

无人能同他争锋。

陆羽听后摸了摸鼻子,略带尴尬地开口:“宫里的人都已到我家里去催了,若是当下还不给陛

“原来如此。”

刘琏强忍着笑意道,随后阔步重回原位,未曾再继续同陆羽说些有的没的。

很快,随着当今天子朱标上朝。

身边跟着从东宫时便慢慢提拔、如今重用且在宫里面担任要职的小吉祥搀扶着。

来到奉天大殿,群臣百官立刻整衣肃立。

“微臣见过陛下。”

由工部尚书领头,群臣百官立刻觐见。

陆羽同样躬身行礼,颔首看向那坐于九五至尊位置上的朱标,心头并无半点逾越之念,君臣有别。

自天盛朝改元年号、面前的朱标登基过后。

他们二人之间除了以往的师生之名,便又多了一份君臣之义。

朱元璋是去过后世的,所以知晓他陆羽的特殊,两人之间虽有君臣之义,但多为平等交流,也是因此,朱元璋才能对他的种种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哪怕其中许多涉及皇权,也能迈过心里面这道坎。

而朱标还有马皇后。

他们虽也知晓陆羽的特殊情况,可终究未曾直接前往后世。

马皇后倒也罢了,并非帝王天子般的孤家寡人,虽同样母仪天下,但终究跟“帝王”二字有着极大区别;之前的朱标身为太子时,对待陆羽亦是极好,可如今……陆羽不愿去赌,也不想去赌。

古时少有的君王贤臣情谊,能在洪武一朝有朱元璋跟他这一对,便已是难能可贵。

再来这天盛朝。

他陆羽的权柄跨越双朝。

从洪武一朝到天盛一朝,怕是朱家这些皇室成员,连同退到御花园后庭的朱元璋,心里面都会有些嘀咕。

也就是陆羽一直未曾握有实权,所以虽是名望极大,却并不具备太大的造反能力,双方之间才能一直保持平衡。

行完礼数,陆羽很快如同其他臣子那般垂下头去,并未一直直视朱标——这天盛朝大明的帝王天子,岂有不尊帝王之理?

陆羽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而此刻坐在孤家寡人位置上的朱标,眼神复杂,目光闪烁着朝陆羽看去,面庞上原本的几分欣喜,却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刻的他隐约明白了陆羽的用意打算。

即便他朱标对待陆羽还甘愿如同之前那般,师生之情大过帝王之义,可一个封建王朝的“礼法”二字断不可废,否则国朝动荡,对于大明朝的社稷还有朱家的江山,方方面面都不是什么好事。

“罢了罢了。”

朱标内心缓缓道了一句,目光在陆羽身上微一停顿,随后继续扫向其他群臣。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小吉祥的声音夹杂着独特的戏腔响起。

其后,奉天殿内,朝臣开始一一出列,述说着各处的实学进展、各省之内的重大事务:有大旱大灾,有四处堤坝因洪灾需要进一步修缮。

洪灾修缮需用到水利,要跟工部互相配合……可谓各种各样的大小事,全都在这奉天大殿一一禀奏。

陆羽听了一耳朵,到了后面几乎便是老神在在,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跟个极为形象的不倒翁毫无区别。

国家嘛,哪一天不发生些大事,那才是奇怪。

陆羽安安稳稳地立在朝堂之上。

其他官员连同工部尚书刘琏开口:“工部之内可出列同地方衙门互相配合,将洪灾之力转为水利兴建,地方设施之事义不容辞。”

户部尚书李琦抿着嘴唇,目光凝重,同样中气十足地开口:“陛下,户部银钱、国库充盈,足以支撑地方的赈灾之事,还请陛下放心。”

还有大理寺、太常寺等衙门官员也都一一出声。

似是转眼间的功夫,奉天大殿之内,在各衙门三司的配合下,一件一件的国朝大事井然有序地被全盘解决。

可谓是让人想都不敢想的盛景。

朱标看着眼前一切,微微点头,面庞之上也流露出几分喜意。

君臣一同共谋大事。

陆羽这实学圣贤还有太上皇朱元璋,无疑给他这位天盛一朝的天子留下了一堆强大的资本,足以让他在这天下施展抱负,去做他想要的国之大事,而非留下一堆烂摊子让他改革或多行其他制约。

想通一切,朱标微微点头,面上的欣喜之色也愈发明显。

可即便如此,这朝会依旧进展了足足两个时辰之久才将将结束。

旁的朝臣一个个依旧精神抖擞,但陆羽却已是有气无力,打了个哈欠,继续面色慵懒地听着其他人的报备情况。

陆羽有空没空时瞥了一眼。

发现大多数汇报几乎都是各个部门的侍郎、员外郎、尚书在说。

虽少有惊人之举,但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得出,如今大明朝的光景的确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还要好。

否则的话,如今的奉天大殿理所应当就该如同菜市场那般混乱了。

朝会结束,百官快步而行,似是身后有什么不可说之物追赶一般,齐齐赶往各处衙门继续共谋大事。

同他们相比,陆羽则显得格外悠闲,慢条斯理地迈着步子朝着皇城外走去。

只是还未走出太远,便已被宫里面的头号掌权公公小吉祥拦了下来。

“原来是小吉祥公公,倒是忘记了小吉祥公公升了官,还未恭贺发财。下官这就给小吉祥公公奉上一些该有的孝敬。”

“下官还是很懂事的。”

陆羽一开口,可把面前的小吉祥吓得不轻。

小吉祥哭丧着脸对眼前的陆羽说道:“先生您就别为难奴婢了,陛下相邀,奴婢又能如何是好?”

“先生这玩笑,奴婢可实在承受不起。”

陆羽摆了摆手,言尽于此,也就跟着小吉祥到了武英殿。

此刻的武英殿,平日之内其他数位大学士并不在此处。

一朝天子一朝臣,武英殿大学士宋濂还有其他大学士之前随同朱标共商国朝大事,但个个年龄终究是大了,尤其是宋濂,差一点儿可就回不来了,又在洛阳新都之内强撑着身子过了数载时光。

到了眼下天盛年号定下之时。

他这大学士之职也早早地退了下去,如今早就在洛阳新都的府宅之内颐养天年,弄孙为乐。

也就使得这一个个大学士的位子全都空了下来,就算有担当的人,恐怕也因久未入宫,一时半会认不全了。

终是新人胜旧人,物是人非。

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陆羽踏入这略显空旷的大殿,还未曾言说半分,就见方才在奉天大殿之内的当朝天子朱标快步朝他奔走而来,面上带着一丝丝欣喜。

走到陆羽身前时,更是主动俯身一拜,好似完全没有半分帝王气魄、天子架子,妥妥的都是礼贤下士的那一套。

“方才在奉天大殿之内,着实委屈先生了,还请先生谅解。”

朱标一脸歉意。

陆羽听了,定定地看了他半晌,也未曾去问他这如今身为九五之尊的学生究竟是真心实意还是在玩套路。

但无论是哪一种。

他不想接招,绝没问题。

陆羽看了半天,忽然间莞尔一笑道:“陛下何出此言?如此行径更是全然不合理法。”

“还请陛下万万不可。”

陆羽说话间已是俯身行礼,弓腰做起了宫廷之内君臣之间的礼数,标准得让面前的朱标口中更是苦涩不已。

“先生……”

朱标语气复杂地唤道。

陆羽摆了摆手,摇了摇头。

“陛下。”

陆羽重重说道。

他丝毫不想去赌朱标的帝王之心究竟有多少,或是在朝野之间玩其他平衡之术,一切同他这个暂时半退休在家的“实学之人”毫无瓜葛。

他也不想成为朱标手中的政治工具。

对方若是真的有心,就该让他早早退下,依旧为天盛一朝做贡献,而非将所有信念都放在朝野的派系斗争之上。

“陛下若是无事,臣就先告退了。”

陆羽又说道。

朱标张了张嘴,似是想说些什么,可看着陆羽此刻的态度,却是实在说不出来。

他说再多也无法改变陆羽的心思。

从他认识陆羽的第一天起。

他这先生所决定的事,即便连父皇都拦不住,更何况是他这个做儿子的,那就更不可能了。

“学生明白先生的意思。”

朱标再次表露心意。

陆羽微微点了点头,的确有几分安慰在心头。

陆羽离开了武英大殿,朱标重回殿内,这时殿中的数位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的身影才一一矗立于此。

无人对陆羽方才的“大不敬”之举言说。

陆羽在大明朝留下来的名望终究太大了,哪怕周围这些大学士或是从容之臣,或是天子近臣,可那又如何?

他们哪一个身上没有实学派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