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无谋我
现今已然时不我待矣!
我名实本就不如人,且随着时间推移而此消彼长,若再坐等合适时机出现而无所为,无异于自绝于庙堂之上。
这是面对夏侯玄再次劝阻时,曹爽给与的答复。
不仅让夏侯玄再无劝说的理由,更得到了何晏的大力支持,且何晏还为他重新制定了谋权的步骤。
先以满宠即将归朝之事为切入点。
就在孙礼归来京师没几日,满宠以年老求卸任归京的表奏,也再度成为天子曹芳让公卿共议的事情。
其实这点没有什么好议论的。
满宠在这次上表中,不仅言辞恳切的声称自身老眼昏花、精力不济难为都督之责,且还透露出庙堂看在他已然年八十的份上,让他归来看一眼子孙再死的心愿。
作为在魏武曹操时期就外任地方的老臣,他的这个请求,无论天子曹芳还是公卿百官们都不忍回绝。正好,犹如虚职的太尉府空着呢,让他来养老也挺合适的。
故而庙堂公卿真正商议的,是他归京师后淮南战线的部署。
征东将军之选以王凌补之,这也不需要计议。
而是否让王凌继续兼任着扬州刺史,若不兼领又当以孰人任之才是重点。
在何晏看来,早年曾在淮南任职的夏侯惠,定不会坐视淮南战区的权柄被旁人染指的。
尤其是彼先前与与王凌谈不上亲善,且现今曹爽还征辟了王广为从事中郎,故而扬州刺史之选必然会力争安插自己的亲信。
所以,何晏建议曹爽举扬烈将军王昶转任。
王昶当然不是曹爽的亲信,甚至都不曾有过往来,是为更亲善于司马懿的外臣。
与郭淮大抵类似,王昶是文帝曹丕的潜邸之臣,也因此与文帝四友之一的司马懿结缘,又因地缘关系素来亲善。如明帝曹叡时下诏公卿推举贤良,司马懿表举之人就是王昶。
何晏如此提议也不是指望着,曹爽通过此番推举就能拉拢王昶,或者是博得司马懿的好感。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只是想将水搅得浑一些,给夏侯惠多造些麻烦。
而王昶就很合适的人选。
一来,王昶身份地位与履历能力都堪任扬州刺史。
且他与王凌是同乡,早年还以兄事之,去了淮南也不会引发权欲很强的王凌反感,不会有如有先前王凌构陷满宠、弹劾文钦等事。从抵御贼吴前线将帅和睦的角度出发,曹爽的举荐是有缘由的,庙堂诸公也是能慎重考虑的。
另一,则是被司马懿举荐过的王昶不可能当选。
毕竟司马懿都督战过荆襄与雍凉两地了,庙堂诸公怎么可能赞成王昶再过去淮南呢?
魏室终究还是姓曹的。
瓜田李下之事,不用司马懿出声反驳,亲近于他的老臣就主动反驳为他避嫌了。
恰好,何晏就是想让公卿们反驳曹爽的举荐。…
因为只要在此事被反对了,曹爽再顺势提议由司马师出任中书侍郎,就不会迎来很多人的反驳了。
不管怎么说,曹爽也是辅政大臣啊,公卿百官们总得卖几分情面不是?
且司马懿都转迁为太傅放弃录尚书事之权了,曹爽提议朝廷给其长子授职,这不是庙堂上不成文的默契吗?
公卿百官们怎么能反对呢!
而真正促成曹爽听从此建议的,则是何晏解释完缘由后,还如此来句,“今中领军、中护军犹职缺,若司马子元被授职,昭伯或能争得此二职之一。”
曹爽欣然鼓舞。
他也有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之权,但除了宫禁内的三千禁卫之外,他使唤不动任何一部洛阳中军。
没办法。
他在军中威信太低了,几近于无。
且中军任何一部兵马调动都绕不过夏侯惠。
再者,在司马师没有被授职之前,他是没有合适人选能竞争这两个官职的。
因为在现今主少国疑的实况下,洛阳中军的兵权就变得异常敏感,相当于这两个职位是非诸夏侯曹、谯沛子弟不能担任的。
这也是职缺了那么久,吏部尚书卢毓与公卿百官们不曾提议庙堂择贤补缺的缘由。
如此限制之下,曹爽这边能染指这个职位的人只有夏侯玄。
且还是先要解开仕途禁锢才行。
或是说,即使夏侯玄出任此二职之一了,任何事情也同样不能绕得开夏侯惠啊~
他又何必投入精力去争一个虚职呢?
但事情不是这样看的。
若是曹爽能掌控中护军之职,就是有机会培养自己亲信与党羽,一步步掌控兵权。如若是中领军,则是日后洛阳中军外出驰援的时候,可名正言顺的随军出征,积累功绩与军中威信。
得陇可望蜀。
想起高楼,得先夯实了根基嘛。
本就是班列在后、受制于人的他当然也明白,想做点什么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很快的,在庙堂诸公的一致赞同下,以年老徵还满宠、迁为太尉;由王凌继任征东将军,而在是否犹兼领扬州刺史的问题上,朝中诸公意见各有不同。
觉得可以让王凌继续兼领的,是觉得如今魏属扬州也不过几个郡,且每个郡守都加将军号督兵,没必要再遣一职权叠加的扬州刺史过去多增纷扰了。
不赞同的人,则是考虑深远一些。
缘由是觉得王凌虽然文武全才,但如今马上就到古稀之年了,为了淮南战线日后的安稳,理应擢拔一扬州刺史,早些过去熟悉淮南事务与将士,以备不时。
双方所言都不无道理,故而一时也在僵持着。
能做出决定的三位辅佐大臣,已然深居简出的司马懿今日直接不来东堂参与计议,而曹爽与夏侯惠也都不急着表态。
曹爽是因为有恃无恐。
在他看来,诸公们最终达成的共识,是不会让王凌兼任的。
理由也很简单。
主少国疑的情况之下,就连司马懿都主动卸任录尚书事之权了,王凌凭什么能将淮南的军政一手抓?即使庙堂给了,他就敢要这种权柄吗?
而夏侯惠的沉默,则是觉得无所谓。
是的,他觉得两种情况皆可。
与其他人私下揣摩,认为他对淮南战区的兵权很看重截然相反,他其实一点都不在意。
若是诸公觉得还是选一人过去,只要人选能力堪任,他都打算从善如流。
在其位谋其政嘛。
他先要保障魏室的安稳,然后再是其他。
淮南如今都有曹纂与许允了,他若是再遣一亲信过去,恐会导致淮南战线不稳的。
而若是公卿们倾向于让王凌继续兼领着
自孙礼归来京师之后,朝中就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现今淮南的状况了。他知道王凌其人权欲很重,但在淮南战线还是很称职的,兼领扬州刺史也能更好的抵御贼吴的入寇。
且现今让王凌兼领着,并不意味着日后就不能卸任了啊!
待到海东那边的战事结束,毌丘俭功成归来,他便以明帝时对海东将率的封赏、曾言毌丘俭干才可堪出任都督为由,转其去扬州任职作为都督的备选了。
都督中外诸军事之权在身,区区一个扬州刺史职缺而已,他还犯不着汲汲安插亲信,败了这些时日营造的恭谦人设。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曹爽竟推举了王昶。
当庙堂诸公共议有决,觉得不宜让王凌兼领,他遂顺水推舟让众人公推人选时,曹爽的骤然开口令所有人都有些猝不及防。
诸公们的意外,是一时参不透曹爽举荐王昶的缘由。
明明太傅司马懿连今日朝议都不参与了,曹爽还提王昶作甚?难道他竟天真的以为,稍微示好就能拉拢亲善司马懿的人,能为己用不成!
而夏侯惠心中更多是惊奇。
早就做好曹爽将与自己争权心理准备的他,倏然觉得曹爽长进挺快的啊,竟不如先前那般毫无心计了.
“车骑将军的提议,诸公可有异议否?”
东堂因为曹爽的开口而陷入沉寂后,明知道结果的夏侯惠,还是依着流程问了句废话。
确实是废话。
在这种情况下没人会打曹爽的脸。
尤其是在他们的揣测中,夏侯惠是想遣亲信去淮南的。如此,没必要介入两位辅政大臣的纷争,给夏侯惠当马前卒不是?
又持续了一阵的沉默。
夏侯惠的目光逐一掠过在坐各人,确定无人愿意开腔后,遂如此作言道,“既然诸公无有异议,那便表奏陛下罢。”
言罢,径自起身离去,徒留众人满目错愕。
曹爽眼神都直了。
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夏侯惠竟附议了他的举荐!
怎能这样呢?
事情也不该是这样发展的啊!
先是让许允出任安丰太守、现今又是以王昶补缺扬州刺史,夏侯惠二话不说的都通过了,他还有什么理由推举司马师?他也是要颜面的,也是要顾及朝野言论的,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推举吧?
带着这种憋屈归去府邸,他复招来何晏与夏侯玄计议。
何晏直接无语,待回过神后,才以自身所谋不妥向曹爽致歉请罪。
曹爽当然不会怪罪于他。
就是在商议无果各自散去后,他又私下去寻了夏侯玄,问道,“依泰初看来,是否稚权并无谋我之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