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逆茶渐浓

第375章 隐与显


  在夏侯惠与曹爽的沉默、庙堂泰半重臣的附议下,天子曹芳还是尊太尉司马懿为太傅了。
  区别于先前太傅锺繇的是,司马懿因为有辅政的先帝遗命在身,此番转为显荣之职也只是卸下了录尚书事的权柄,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的职责还是在的。
  也就是说,在司马懿死之前,不管是谁出任魏国的太尉都是尊位而无实、都得很无奈的接受“掌管天下军政事务”这项基本权柄被太傅代劳的事实了。
  不可免的,此份天子诏令也令朝野士庶议论纷纷。
  毕竟明眼人都知这是明升暗降,且司马懿身为两代君主的遗命托孤之臣,而明帝归葬高平陵才几日啊~
  但附和此议的朝臣们却觉得此举很妥当。
  因为司马懿与蒋济的关系谁都知道。既然此提议是蒋济上疏的,说明这就是司马懿本人的意愿,所以他们才选择了附议。
  且两个和尚能挑水喝啊~
  夏侯曹是为魏室肺腑,司马懿虽然德高望重誉满朝野,但参杂在其间也难免吃力不讨好不说,或还会被当做针对排挤的对象、进而争权夺利误了国事。为社稷计、为了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司马公能自动卸权,他们自是乐见其成的。
  不然,他们为何附议蒋济这种更改了明帝遗命的上疏?
  而在夏侯惠心中,则是深感姜还是老的辣。
  他才刚布局完呢,还没有图穷匕见的时候呢,竟就被司马懿给看穿了,且随手一击让他无从下手。
  是啊,无从下手。
  原本他打算通过表举各家子弟的官职等手段,让公卿重臣与司马懿就此沉默、自觉的站位在维护明帝时期的禁令,然后坐等曹爽犯浑来的。
  但司马懿竟率先逃出局了!
  他本就是托孤之首,而今司马懿直接退避,名实皆在弱势的曹爽哪能不大受刺激呢?
  确实,他是想通过刺激曹爽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没错。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要保障在不扰乱庙堂现有格局的情况之下。
  不仅是因为他本就是大将军、占据了绝对优势;更因为庙堂的所有事情他都能享起成、坐其败。所以,不管是从社稷出发还是各人的角度,他都不能坐视或姑息曹爽有可能过激的反应,也进而演变成为二人针锋相对了。
  或许,坐山观虎斗就是司马懿自行退避的缘由罢。
  况且夏侯惠还知道,官职从太尉到太傅、不复有录尚书事的司马懿看似被剥夺了权柄,但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损失。
  相反,他如此轻轻的退一步,是真的能海阔天空了。
  往细里想想就明白了。
  有着托孤辅政名义在身,就意味着司马懿处于不败之地。
  不管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庙堂什么决策,他都有置喙的资格与权利。
  此番的退让,他不仅是博得了忍辱负重的好名声,更是赢取了一个契机——日后不管夏侯惠也好曹爽亦罢,只要施政或调度有悖于明帝时期的举措、与公卿百官们有了冲突,朝野士庶心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若是司马公出来主事,应不会是这般情景吧?

 

  这种念头一旦生根发芽了,随着时间渐移终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进而,不满意或觉得夏侯惠与曹爽施政有误的公卿百官们,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向司马懿靠拢,并且会努力的促成让司马懿再次出来主事。
  都是为社稷计且先帝有遗命嘛~
  名义都是现成的。
  再者,司马懿是为朝野之望,是否有录尚书事之名重要吗?
  他只要轻轻透露一下口风,不就能影响尚书台各部主司的决策了吗?
  在很多事情上,这种退居在后的操纵方式,不仅进退皆从容且有很多手段可选,所以影响力也要比以身入局更大。
  果然啊~
  年长之人历经过很多事情,经历过很多荣辱,所以能用平稳的心态去看待事情、也能看清事务的本质,所以他们的目光与手段也是最狠辣的。
  自己与曹爽都还年轻。
  目光不够深远,手段也很笨拙。
  对比司马懿轻轻一出手就给自身开辟出一片自留地的做法,属实相形见绌。
  当然了,夏侯惠也不是气馁之人。
  别人技高一筹,那就诚心承认与虚心受教、寻出自身的不足之处亡羊补牢,以待日后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反正司马懿现今犹是魏室的忠亮之臣。
  他犹有很多时间与机会,来促成河内司马氏一直都是魏国的人臣表率。
  优势在我嘛~
  稳妥一点,不让司马懿有机会出手就是了。
  带着这样的心思,天子诏令颁布的数日后,他遂遣人在南阙大将军署前、宫阙外的河南尹署前各置一大铜壶,名曰“投书壶”。
  顾名思义,就是让朝野士庶可自主投书,言庙堂执政得失、论军国大事策略。
  并非是效仿齐威王“闻过则喜”那般。  
  而是声称自身不过而立之年遂居高位,自感阅历不足才学不够,常惶恐执政时有所纰漏而有负社稷,遂效仿明帝在位时大开言路、接受吏民士庶讽谏的举措。
  明帝曹叡是有这个善政的。
  彼在位期间就赦令有司,让吏民士庶有直接上书至天听的机会。
  每个月都能从民间收到数十上百封,尽管很多庶民的上书文辞鄙陋,但明帝曹叡犹很认真的阅览并寻来侍从问察究竟,十数年间不曾有过厌倦与懈怠。
  “明”这个谥号他还是担得起的。
  而今,夏侯惠效仿之,还增了许多便利。
  如投书可匿名奏闻,可检举不法,可畅所欲言所有人事任命的优劣等;最重要的一点是,若投书内容有裨社稷,他将转呈给天子曹芳过目并召集庙堂重臣共议。
  这点也就意味着,他是变相给予了吏民士庶一个晋升的机会。
  不管是身在卑职郁郁不得志的小吏、怀才不遇的寒门子弟,还是有才学抱负的走卒贩夫辈等等,都有机会出人头地——只要投书的言策作得好,就有机会名闻天子与公卿之耳。不管所言的策论是否推行都能名声大噪,可坐等公府或州郡征辟了。

 

 

  这个举措甫一推行,洛阳朝野关乎夏侯惠的议论又迎来了一阵喧嚣。
  在野士庶们自是赞誉他的恭谦、个别官员则是觉得他虚怀若谷,但更多公卿却是觉得他此举有扰社稷、增朝政繁琐。
  毕竟可匿名投书且言辞无所忌讳嘛~
  这不是让一些奸佞小人有了构陷进谗的机会吗?
  就连他的幕僚丁谧都在此举措成行之前,私下担忧的来了句,“稚权此举,虽可收英才俊秀入彀中,但恐也会引来个别人的警惕,以为稚权将欲独揽朝政。”
  这层担忧不无道理。
  因为日后夏侯惠想推行什么举措的时候,可以让人做封投书,然后再拿去给公卿百官们商议,假朝野士庶之名请天子曹芳赦令推行。
  但夏侯惠想了想,还是这么做了。
  既然司马懿退一步划分自留地,那他也可以进一步博得更广泛的天地啊~
  尤其是他心中很明确的知道,想争取在朝公卿百官们的支持,他是无论如何都争不过三朝老臣司马懿的。
  至于此举将会更刺激到“个别人”.
  太尉都转为太傅了,也意味着他与曹爽的冲突提上日程了,何必还要顾及!
  事态的发展也如丁谧所料。
  当蒋济的上疏被天子曹芳准奏后,曹爽遂心中危机感爆棚。
  他归府后,再次寻来何晏、夏侯玄计议将举荐司马师步入仕途之事,不过最终还是在夏侯玄的极力劝说下暂罢了心思。
  不过,他还是有了些动作的。
  譬如确定了征辟鲁芝为司马,郑袤与王广为从事中郎。
  其中,鲁芝不仅是已故大司马曹真的旧部,还曾在司马懿麾下效力、后来在雍州刺史郭淮的举荐出任天水太守;而王广是为王凌的长子。
  从这两个人选中可以看出,曹爽开始着手拉拢雍凉与淮南战区的将率了——荆襄都督是夏侯儒,素来指摘侄子夏侯玄不与夏侯惠亲善,故而他也不需要拉拢也拉拢不了。
  济阴太守郑袤则出身河南郡望之家,是前朝大司农郑众玄孙、将作大匠郑浑之侄,早就历任多中外各司,是朝野赞誉有加的良吏。
  由他出任从事中郎,表露着曹爽想与公卿百官亲善的心思。
  另一个举措则是他遣人与公卿联姻,以增庙堂话语权。
  人选分别择选了司徒卫臻、尚书令裴潜。
  只是很可惜,他弗能如愿。
  禀性刚直的卫臻知道他的心思,直接就回绝了,连理由都不屑给予的。而裴潜则比较委婉,以自己的儿子裴秀年岁太小,现今谈及婚嫁之事还早回绝。
  二人的回绝让曹爽有些郁闷。
  甚至想过,要不要试着推举蒋济为太尉、以度支尚书司马孚补光禄勋,以争取以司马懿马首是瞻的朝臣们的支持。
  但这个想法才刚冒出来就掐死了。
  定夺的公卿人选,他还没有这个实力。
  且说不定他动用人脉举荐,却被夏侯惠摘了桃子。
  故而,在“投书壶”的举措实施之际,本就心焦的他,顿时就觉得夏侯玄的劝阻不可取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