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大唐内阁

午前议事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幻/想′姬\ !更¢歆^醉!快′

堂议结束,宰相们各回本省理事,倒是李逸这个平章,如今算是专职宰相。

李逸把今日堂议决议整理好,率先签押,再请其余七位宰相同署。

一份正式的政事堂决议便出炉了,再盖上政事堂之印。

李逸拿着这份关于义仓粮亩征二升粟、官绅一体纳粮的文件前去面圣,奏闻天子。

这份文件只要皇帝同意,那么就由中书正式制敕,然后交门下省签署,但经过了政事堂宰相堂议通过的决议不可再驳。

王珪先前能够连续驳回皇帝四次诏敕,那都是因为那道限田令还没经过政事堂决议,他身为门下省侍中,有权驳回。

但现在经过政事堂决议,王珪身为侍中也无权再驳了。

太上皇还住在太极宫,

皇帝正派豆卢宽负责重新装修弘义宫,原来的秦王府将改名大安宫,大约年底太上皇会搬过去,

太极宫便会腾给贞观天子。

李逸走在东宫里,感觉皇帝在东宫执政,确实诸多不便,日朝时朝官少,倒还好。可一到朔望朝,京官全都朝会,就挤不下了。

而且中书和门下两内省也迁到东宫,办公场所也很不宽敞。

“你来的正好,赶上饭点了。”李世民正准备用膳,看到李逸过来,笑着招呼,让内侍再准备一副餐具。

天子一天四餐。

据说这一制度还源于周礼,王者之所以日四食,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

四餐时间是平旦、昼、餔、暮四时。

此时日当正午,

皇帝吃的是第二餐,

皇帝的午餐很简单,

一碗菰米饭,一盘冷切羊肉,一盘清蒸鲈鱼,还有盘土豆泥,一个炒南瓜,一个银耳白果汤。

四菜一汤一饭,

简朴的让人惊叹,平时宰相们的工作餐堂食,可比这好多了。

就是皇帝赐大臣们的廊下食,都比这丰盛。,墈_书¢屋·晓/税·罔- \更`芯·嶵?筷¢

菰米饭粒大且长,口感非常有嚼劲,带着股青草香,不过李逸还是觉得御宿乡自家产的桂花球水晶米口感更好,软糯香甜。

“堂议的如何?”

皇帝一边吃饭一边问。

“王侍中带头反对限田令,堂议时挺热闹的,陛下的这道诏敕没通过。”

李世民听了只是微微一笑,这本就是在意料之中。

等李逸把决议汇报了,倒反而出乎他意料了,“修改后的限田令?”

皇帝放下筷子,接过李逸递上的文件,仔细的翻看,这改良后的限田令,对已经超限的田地不予处理。

关键的一条,是禁止占田超限后再买地,可又留了个口子,边州宽乡买地不限。

这样的改良版限田令,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勉强能刹一下这股兼并之风,可事实上如今土地兼并很严重了,不把这些严重超限的贵族官僚手中的地拿出来,那限田令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能够让他们同意义仓粮亩纳二升粟,还是官绅一体纳粮,很不容易啊。”李世民笑着道,他真正的目的还是这个。

“接下来是不是该推出主客户制,然后顺势清查人口、田亩了?”

李逸摇头,

“陛下,不能急,一件件来。虽然这亩纳二升义仓粮在政事堂通过了,陛下同意便能中书正式制敕颁行,

但要顺利推行天下,只怕还会有不小的阻力,这事必然还会有些反复,得徐徐图之。”

一件件来,

这件事现在只是皇帝和宰相们统一了意见,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诸多贵族官僚地主们,只怕没那么容易就支持。

斗争肯定还是有的。

“也是,”李世民点头,放下手中的文件,“先吃饭,要不要给你加几个菜?”

“四菜一汤,有鱼有羊,很丰盛了。”

饭后,

李逸陪着皇帝散步,

“朕近来读史书,汉代时,尚书、中书、侍中,都是少府的属官,中书、尚书原是一职,在宫殿中掌管章奏的递呈和诏令的颁发,用士人则称尚书,用宦官则称中书。/优¨品¨晓_税′王¢ ¢庚`欣^蕞~全_后来中书、尚书同时并置,中书亦用士人。侍中原来是加官,意思是可以出入禁中,随侍皇帝左右,后来渐渐成为皇帝的侍从近臣。

到了后来,事归台阁,则尚书官为机衡之任,开始取代丞相、御史大夫二府的职权。

在南朝,大政多出中书,但是由于门阀士族盘踞高位而又不屑留心吏治,所以中书省的职权,不在中书监令,而一度转归中书通事舍人之手。

而在北朝,武士扈从成为封建勋贵,他们在禁中侍奉皇帝,其职任大抵和汉魏以来门下省的侍中、黄门侍职任相等,因此,北朝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

辅政···”

皇帝一路说到了如今,

“隋朝用齐制,我大唐则袭隋制,也沿袭了权在门下传统,决定中枢议政的宰相议事厅,政事堂也是设在门下省的。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然人心所见,互有不同,因此宰相于政事堂会议决策,可避免互相推诿等情况。”

李逸安静的听着,

他相信皇帝不会突然说这些,肯定有原因。

隋朝中枢决策,一度是在尚书省的,称为都省决议。

大唐在门下省设政事堂,这是削尚书省权,加强门下省权力的表现。

从大业朝到如今,尚书令的虚置或空置,也都是尚书省权势下降的趋势表现。

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

却也仅是个宰相们议事之所,并非一个真正的机构。

原来,也只有三省长官为宰相,在政事堂碰头议事。

现在,皇帝却授官员他衔入政事堂,政事堂的权力在增加,这甚至有成为一个新的权力中枢的趋势。

“朕认为政事堂有待加强,

增吏兵等六房于政事堂,每房各置堂后主书三人,其中一人掌承受批凿圣语、定押敕草,一人掌点检书写熟状、呈押进入,一人掌对读、印押发放。

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

李逸这下听明白了,

皇帝是要把原本仅仅是宰相开碰头会的政事堂,变成一个凌驾于三省之上的中枢机构。

下设六房,各设三名主书,形成一个独立裁决政务的中枢机构。

既是最高决策,又还兼行政,六房,这就是分曹六部行政事务了。

大唐是群相制度,

这虽然避免独相专权,威胁皇权。

可群相制,尤其是三省分权制,也容易导致互相扯皮效率低下。

现在李世民从效率这块考虑,要扩大政事堂的权利,让宰相们直接在政事堂决策大政,门下省的侍中参与决策,一旦达成决议,也就不能再封驳。

再则,

他打算增加政事堂宰相成员,从三省长官以外官吏,以其它头衔入政事堂决策大政,这也能再分割三省宰相的权力。

政事堂推出配套的秘书机构六房,就是个缩小版的六部,直属政事堂,独立于尚书省六部之外,

从松散的议政,走向独立决策。

为了保证政事堂决策不失误,

李世民还提出,“让左右谏议大夫、御史大夫,都参与政事堂会议。”

谏议大夫和御史大夫参与政事堂会议,监督决策,不是宰相,却也让堂议更加正式。

在李逸看来,

原本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制度,权力互相制衡。

而如今李世民要加强政事堂,这却是要重新集权,

这个政事堂,更像是李世民的内阁。

拥有独立的政事堂之印,有自己的下属办事机构六房,和堂后主书等僚属。

群相决策,皇帝裁定。

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

宰相轮流秉政事堂笔,一人轮值十日,有堂会则主持会议,无会则为值班宰相,处理日常公务、承帝旨。

不过细心的李逸,还是发现了些关键问题。

这个政事堂虽然加强了,但并未能成为真正凌驾于三省之上的中枢,因为政事堂的决议,

还必须由皇帝批准,才能正式制敕颁行。

虽然李世民加了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都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政事堂印方能生效颁行。

可是,政事堂会议通过的决议,又必须得奏闻皇帝同意才能颁行。

看似矛盾,

实则一点也不矛盾,

政事堂虽有决策、审议之权,相当于合并了中书、门下之权,可他这个权力不够完整。

皇帝才拥有最终裁定权。

因此,说到底,这个政事堂就算加强,也只是皇帝的一个内阁,承旨办事而已。

李世民希望拥有一个更加高效的辅佐机构,

因此他要把负责决策的中书省,和负责审议的门下省,合并办公,宰相们政事堂决策。

办事的程序,就从过去中书省出诏,门下省审议,然后再奏报天子这个程序改变了,

现在是宰相们先决议,再奏报天子,经天子同意后,中书省再正式草诏,门下则不可再封驳,交尚书省六部执行。

中书和门下两省不会再有纷争了,

原来,门下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令,六个给事中,两个黄门侍郎,还有两个侍中,都有这个封驳之权。

可现在,八个宰相在政事堂先决议,原本专属门下省的审议封驳之权,实际

成了八个宰相共有了。

皇帝还可以以他衔让其它四五品的官员都能进政事堂来分这权力。

这样一来,皇帝对政事堂掌控力度自然加大。

就如这次限田令,皇帝直接下发的限田令,王珪驳回了四次不过。然后李逸主持政事堂会议,就集合众议,弄出了个改良版限田令,以及推出了义仓粮制,王珪就没有了再驳之权。

散完步,

李世民便把李逸所呈上的政事堂决议画可。

“拿回政事堂,交由中书舍人正式拟诏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