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四驳诏敕

李逸再次重返政事堂,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以侍中身份回来的,他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来的。

不是三省长官的宰相。

同样不是三省长官拜宰相的,还有以参预政事衔入政事堂的秘书监魏征。

有一段时间没来了,

原来侍中的那间公房,自然已经腾让给王珪了。

不过自皇帝拜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诏令颁下,政事堂的堂后吏便马上又给他准备了一间新的办公室。

就在魏征隔壁,公房很宽敞,装饰的也很典雅。

早朝结束,

他来到门下省政事堂,便有吏员主动来引他去新办公室,屋里窗明几净,

还已经烧好了热水,准备了茶叶、点心。

刚坐下,

王珪便来了,在门口轻敲了敲门,笑道:“司徒觉得这间公房如何,要是不喜欢,就仍换回原来那间。”

“王侍中进来坐。”

李逸泡茶,

“这间公房比原来那间还大些呢,我挺喜欢。”

王珪坐在那,看着升腾的汽水,“陛下那道限田诏敕,我驳回了。”

李逸冲洗茶杯,一点也不意外。

冲泡了两杯茶,

“裴侍中也不肯签署吗?”

“裴相说先在政事堂商议,但我是坚决驳回的。”

李逸面带微笑,捧着茶杯,慢慢啜饮。

一大早起来上朝,

这会来杯茶,再吃两块点心,正好。

“我以为陛下的限田令初衷是好的,但不能如此简单粗暴。超限之田强制抽买一半,试问朝廷哪里有这么多钱帛来买田?而且这不是直接抢劫吗?”

“超限之田另一半每亩征二斗,这就是十倍于租赋啊。”

李逸拿起一块巨胜奴吃着,

这是随着丝路传入中原的点心,制作过程极为讲究,以黑芝麻为主料,加入蜂蜜和糖。

其实就是芝麻酥。

外表金黄酥脆,内部软糯,层次丰富,咬上一口,黑芝麻的香气,蜂蜜的甜味,交织一起,

“王侍中有何良策吗?”

王珪道:“我以为限田还是有必要的,但政策一定得稳。首先,严禁买卖口分田,

其次,已占田超限者,禁止再买入田地。

对于已占田超限的土地,不能强行抽买,也不能课以重租,当鼓励他们将超占田地出售给无地、或占田不足之农民。”

李逸试过巨胜奴,又拿起另一块糕点。

这宰相们的茶点心供应的不错,梅花酥、透花糍、藕丝糖、玉露团、胡麻饼。

“王相,只是鼓励他们卖出超限之田,根本不会有人听。

对占田超限没有惩罚,那限田令就是一纸空文。”

“罚,如何罚?许多人手中的私田,那都是家族世代传袭下来的,现在朝廷一句超限,就要抽买,岂不引起公愤?”

王珪还是坚持认为,朝廷要限田,也只能限以后,不能限以前的。

以前的田地就算超限,也不能抽买和课重租,否则就是抢劫。

“已占田超限者,禁止再买入田地,违者处罚,最高处流放,田地须还卖主,并处以罚金。”王珪道。

李逸又拿起一块透花糍吃起来,“如果只限以后,不管以前,仍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那也不能乱来。”王珪坚持。

等到堂后吏来通报,说其它相公们都已经到了,要开始议事了,两人这才停下话头,起身往政事堂上去。

左仆射房玄龄起身,欢迎李逸重返政事堂。

“这旬当轮到李平章执政事笔了,”房玄龄笑着,将那支笔转交给李逸。

“我这一来就当值啊。”李逸笑着接下,目光扫过堂上,堂上八位宰相到齐了。“人都到齐了,那就开始堂议吧。”

王珪便第一个发言。

“昨日陛下那道限田令,在门下省,已被我驳回了,陛下连发了四道,但我都驳回了。

我绝不可能在那道限田令上署名用印的。

我今天还要在这里问一下中书省的宇文令公和温令公,你们中书省面对这么不合理的诏敕,

难道就不该向陛下进谏吗,就直接奉旨草诏了?”

王珪火力全开,

“陛下这道诏令,那是乱命,我等宰相,辅佐君王佐理朝政,这等乱命岂能奉迎?

真要经三省而颁行天下,那是要引发天下大乱的,到时我等难辞其咎,将成为人人唾骂的罪人。,天`禧-晓^说+徃~ .唔?错?内¢容-”

“你们若是还有些宰相的担当,那就不能一味迎合君王,这件事我等必须得有担当。

我只要还是侍中,那不管陛下诏敕送到门下省几次,我都不会签署,来几次,我就驳回几次。”

李逸提起政事笔,把王珪发言记录下来。

“诸位相公,对王相所言,有何意见?”他目光扫过其余六位宰相。

魏征出声,“我也认为陛下此诏敕有些不妥,占田超限之田抽买、重课,都过于严厉了。”

温彦博也赞成。

王珪提出的限以后,更被多数人赞成。

堂上八位宰相,

田地最多的还是李逸,还有几千顷田地,超限几十万亩,地最少的是魏征,却也有几千亩地,也超了本身品级的限额。

其余如王珪、温彦博,都是出身河东名门,王家还是五姓七宗之一。

杜如晦家是京兆杜氏,关中六姓之一。

房玄龄老家齐州历城,他家属于清河房氏,虽不及五姓,可也是郡望名门。

裴矩,出身河东裴,也是关中六姓之一。

宇文士及,关陇贵族门阀。

名门望族,本身都是大地主。

于公于私,皇帝的那道诏敕,都太过骇人听闻,过于激进了。

李逸喝着茶,看着宰相们的讨论,

其实皇帝的这道诏敕,历史上是有人干过的。

南宋末年,国库空虚,财政严重危机,于是权臣贾似道便推行公田法,

公田法核心,便是朝廷收购民间超限田地,规定两浙、江东江西等地,占田两百亩以上的官户、民户,按亩数抽三分之一为公田,由官府出租收租以充军饷。

贾似道带头献出万亩私田为表率,各级官员被迫跟进,短时间内收了三百多万亩公田,年入租米六百余万石,

但执行过程中,丈量土地的官员肆意压低田价,甚至以官诰、度牒、会子、茶盐钞充抵购田费用,许多中小地主因此破产。官府为确保租米足额征收,强行摊派指标,连贫瘠的沙田、湖田也纳入征税范围,农民苦不堪言,

反而是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这个公田策,其实是饮鸩止渴。

当时官员占田限额是一品五十顷,九品五顷,

对超限田地的抽买,实际支付仅为田产三分之一价格,保留原佃农租种,收取每亩一石的定额租。

贾似道的这个公田法,也是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为的了解决军粮问题,开始也是瞄向大官僚大地主们,可实际上,后来公田征购,

反而是对准了中小地主甚至是自耕农。

引的民怨沸腾,元军南下,江南官员、地主们纷纷投降。

说到底,贾似道的公田法,极大的损害了官僚地主这个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执行时就不可避免的变样,

征购田地,最后征到了那些中小地主甚至自耕农头上,

尤其是官吏从中舞弊贪污,田地征购价不及市价三分之一。

就连佃户们,从原来地主佃户变成了官田佃户,租子还变高了,也成了受害者。

李逸相信,

若李世民强行要推行这道超限抽买田地的政策,最后的结果肯定就是这些贵族官僚们,想办法把负担转移到百姓头上,让一道好政策,变成害民之政。

这就好比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政策,本身是好的,可让歪嘴和尚念歪了经。

和整个既得利益集团对抗,哪有这么容易。

李逸做总结发言,

“我也觉得这次限田令有些考虑不周,操之过急了。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不能上来就这么急,欲速则不达嘛。

我赞同王相的提议,

咱们先定占田限额,然后严禁买卖口分田,

对于已有的永业田,不论是超限还是没超限的,当允许买卖,但买卖须立红契,每万钱抽四百,卖家抽三百,买家抽一百,是为输估。

再有,

便是若已占田超限者,于狭乡不得再购买田地,只允许在边州宽乡处买田。

对占田超限田地,朝廷暂不实行抽买和亩课二斗之令。

但是,”

李逸话锋一转,

加大音量,

“不论公田私田,不论贵族官僚还是平民百姓,所有田地,须亩纳二升义仓粮,士绅一体纳粮。”

这才是皇帝和李逸商量的真正目的。

所谓占田超限要抽买一半,另一半亩课二斗粟,不过是烟雾弹而已。

真正的目的是亩纳二升的义仓粮。

上来先一副要掀桌子的架势,转移注意力,

堂中宰相们都被李逸这突然抛出来的提议而陷入沉思。

亩纳两升义仓粮,且是官绅一体纳粮。

相比起先前皇帝那道严厉的限田令,这倒显得温和多了。

“裴侍中,你之前兼过户部尚书,也知晓现在朝廷财政底细。国家总共才二百万课丁,

就算各地风调雨顺,这租赋一年也就四百万石。户调,也就百来万匹绢。

诸位,

就这点税赋收入,能办什么事?

没错,义仓粮就是地税,是为财政增收的。”

王珪道:“我以为当量入为出,要节流。”

“王相,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仅是节流也不行,还得开源。就说如今京官无俸,地方官更是连禄都没有,

各衙门连公廨的办公费用都没,全靠公廨田收租、公廨钱放贷维持。

堂堂朝廷官府,却放高利贷,各级衙门都安排了许多捉钱令史,只要捉钱放贷的好,优先给予他们授官。

光是京师百司,就有七百余捉钱令史,一年数百令史获授官资格,长此下去,

岂不是朝廷百司官吏,全是捉钱吏出身?”

亩纳两升粟,义仓粮能征几百万石粟,相当于正租翻了一倍,对于眼下的朝廷财政来说,这可是一大笔钱。

快八十岁的裴矩捋着银白长须,对李逸的话很赞同,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做过户部尚书,虽然时间不长,可也对国家财政很清楚。

一番谈话后,

李逸道:“那么今日堂议,便是驳回陛下限田令诏敕。我将刚才所议的限田、义仓粮等策整理记录,抄呈陛下。”

“我同意。”王珪率先发话。

魏征、杜如晦、房玄龄等也都出声同意,

温彦博、宇文士及、裴矩跟着点头。

必须驳回皇帝那道限田令!

相比之下,亩纳两升粟的义仓粮制倒不算什么了。

被征购超限田地和亩课二斗,与一亩二升的义仓粮,孰轻孰重,他们还是很清楚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