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定国号
“可!”
朱元璋再次点头。
刘英继续问道:“殿下,您可想过,登基大典之时,允许什么人来参与?”
“参与?”
这事,朱元璋还真未想过。
于是,看向刘英。
“雍泰可是有想法?”
刘英道:“殿下,微臣觉得,殿下登基称帝,我吴国所有百姓,都可来观礼参与。”
“雍泰,咱吴国那么多人,怎能都来参与?”
“上位,可让他们派一些代表性人来参与。”
“哦?”
朱元璋神色微动。
刘英继续道:“士、农、工、商、道、医、佛、苗、蒙古人、色目人……”
“那些蒙古人愿意来?”
朱元璋有些感兴趣。
“殿下,他们若不愿意,有的是别人愿意来。”
刘英轻笑道,“我吴国那么多俘获的蒙古贵族,殿下登基称帝,让他们来观礼庆贺,是给他们机会。
殿下对他们一视同仁,他们若忸怩不来,那便是还心向大都。
今后,我吴国对待他们,便应有所谨慎。”
“他们若来了,便是说明,他们这些蒙古贵族,也觉得咱朱元璋应该登基称帝!”
“殿下英明!”
“此事,便交给雍泰了!”
“喏!”
“……”
继续商议了半晌。
朱元璋登基称帝的一些大致基调,就定了下来。
如此。
那便剩下最后一个大问题,国号!
称王时,用的是吴!
现在,要登基称帝,就应用更为宏大的国号。
这个,刘英心中自然是有着最明确国号。
“雍泰,徐寿辉国号是天完,小明王国号是宋,元朝的国号是元,咱要称帝,当用什么国号,才响亮呢?”
“明王出世,就用大明!”
刘英直接说道。
“大明?小明王……”
李善长眉头微皱。
而朱元璋,则突然像是福灵心至一般,便说道:“阿弥陀佛光明明丽快甚,绝殊无极,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而为诸佛光明之王,故号无量寿佛……超日月光佛。其光明所照,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
“殿下英明!”
刘英又道:“殿下,明是光明,是火。明字拆开,为日月二字。
古礼有祀‘大明’、朝‘日’夕‘月’的说法。祭祀‘大明’为正祀。”
“另,南方属火、属阳,神为祝融,颜色为赤。北方属水、属阴,神为玄冥,颜色为黑。
我吴国起自南方,应天又是传说中的祝融故墟。
我吴国若要北上攻克大都,覆灭蒙元,当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
“善!”
朱元璋大喜,他本身就很信鬼神一说,也信阴阳五行。
越琢磨,越是觉得,大明就该为国号。
如此。
国号就这样定了下来。
而随着大明二字传出去,整个应天官吏的干劲更是十足。
同时。
朱元璋广发请柬。
但,还没过几日。
刘福通就派人发来一封信件,信中直接斥责朱元璋。
为什么要用大明为国号?
他们韩宋皇帝号小明王,你朱元璋一个从红巾军中走出去的小兵,现在势力大了,就要当大明王,赤裸裸占他们家小明王的便宜,这个欺负他们小明王?
朱元璋这才想起这事,坐在椅子上,有些抓耳挠腮。
说实话,他真没有这个意思。
于是,找来刘英。
刘英看完,忍不住一脸讥讽:“殿下,刘福通这封信件只有斥责,看来他是想翻脸了!”
“翻脸?”
朱元璋神色一凝,“他刘福通现在都要快自身难保了,他怎么翻脸?”
“咱吴国只要不给他刘福通售卖粮食,他韩宋大军,面对元廷猛攻,可能会直接败亡。”
刘英道:“殿下,若是他们联合徐寿辉、张士诚、张明鉴,甚至是还和蒙元沟通好。
说不得,咱吴国便要面对四路大军攻伐!”
“嗯?”
朱元璋顿时大怒,“他刘福通怎么敢如此?”
“殿下,他们若不限制咱吴国发展,等殿下登基完成后,咱吴国也会北伐!”
“他们想先把咱们打趴下?”
朱元璋愣了一下,便是满脸冷笑。
“他们这是痴心妄想,就算他们将蒙元大军放下来,咱吴国也不惧怕他们!”
“殿下英明!”
刘英随口奉承一句,继续道:“也多亏刘福通提醒,不论如何,在殿下登基称帝之时,还是派兵镇守四周,防止他们出兵攻打我吴国!”
“这是自然!”
朱元璋微微点头,随即便叹息道:“如此,便只能委屈一些老兄弟们,不能参加俺的大典!”
“殿下,此事也无可奈何!”
“咱要给刘福通回信,斥责他,为何要平白无辜污蔑咱?
他这个权臣,把持韩宋大权,架空小明王,肆意屠杀那些官吏。
现在,又想刻意打压咱,咱刘福通想要做什么!”
“殿下英明!”
刘英没去理会这些。
反正,现在吴国已经快要统一了南方所有城池。
而刘福通麾下三路大军,也将北方该占的地方,都占了。
也到了两方势力争夺地盘之时。
刘福通先出手,也是可以理解。
现在,比拼的就是哪一方拳头硬了。
但,还没刘福通的事处理完。
一个让刘英与朱元璋都没想到的消息,从天完传了过来。
陈友谅挟持天完皇帝徐寿辉,自立为汉王。
“陈友谅这厮也终于忍耐不住了?”
刘英也是轻叹一声,果然该来的还是要来。
“殿下,当防备陈友谅啊!”
“再往黄州派一万大军!”
现在。
朱元璋麾下三大水师,都扩了一圈。
至于战船与运兵船,更是丝毫不缺。
随着朱元璋下令,不到三日。
便有一万大军,进入黄州。
朱元璋又下令,“濠州、泗州、淮安,也都各增兵五千!”
这下。
朱元璋与刘英都放心了。
刘福通三路大军北征,往南这一块,并没多少兵马。
现在,他们唯一要防备的就是陈友谅与张士诚他们。
同时。
而在应天城内。
所有人都在积极筹备吴王朱元璋登基大典。
刘英则是制定请帖。
同时,挨个发出。
各县,都要派出两名官员、老农、读书人、工匠、医者、和尚……
反正,样样数数,都要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