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暗藏玄机
姜淮立刻带人赶到下人房。只见那张厨子已气绝身亡,面色青紫,悬在房梁之上,脚下是一个踢倒的矮凳。
现场并无打斗痕迹,只在其枕下发现一个小巧的空瓷瓶,瓶内残留着少许与狮子头中检测出的、气味相似的甜腥粉末。
一切迹象都表明,这是投毒败露后,畏罪自尽。
疑窦重重,绝非自杀
姜淮站在那具尸体前,目光如冰刃般扫过现场。
“畏罪自尽?”他冷哼一声,“搜他全身,仔细搜查这间屋子!”
亲随仔细搜查后,果然发现了蹊跷:
张厨子指甲缝里极为干净,没有任何挣扎时可能留下的皮屑或织物纤维。
其脖颈处的勒痕,角度略显怪异,更符合被人从身后勒毙,再伪装成自缢的特征。
在其床榻最隐秘的缝隙里,发现了一张被揉成一团的、面额一百两的银票,是京城“汇丰”钱庄的票号,绝非一个厨子能轻易拥有的巨款。
显然,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灭口!下毒者,或指使者在发现事情败露后,抢先一步,杀害了张厨子,并伪造了自杀现场,企图掐断所有线索。那张银票,既是酬劳,也是催命符。
暗流汹涌,风暴前夕
线索到此,似乎彻底断了。能接触到姜淮膳食的内部人员,看似都有嫌疑,却又似乎都无从查起。对手的狡猾与狠辣,远超想象。
姜淮站在书房窗前,夜色深沉。他抚摸着案头那支跟随他多年的竹筷,指尖感受到的不仅是温润,更是一种刺骨的寒意。
这次未遂的毒杀,比淮安堤坝谋杀和书房纵火更加阴险,更加令人防不胜防。
它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对手已经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渗透到了他的日常饮食之中。
“查!”姜淮对肃立身后的姜勇沉声道,声音不高,却带着滔天的杀意,“动用一切力量,从那张银票。
从‘汇丰’钱庄,从张厨子近期的所有接触过的人,给本阁查起!哪怕把京城翻过来,也要把那只黑手揪出来!”
“是!”姜勇领命,身影迅速融入夜色。
这一夜,姜府内外,暗流奔腾。一场更加隐秘、也更加残酷的追查与反制,在京城无声地展开。
姜淮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的安危,更是为了他即将推行的、关乎帝国命运的税制改革。这场由一碗毒羹引发的暗战,已将斗争的残酷性,提升到了你死我活的新高度。
……
张厨子的“自尽”现场被严密保护起来,姜淮下令对外宣称是“急病暴毙”,暗中则撒开一张大网。
对手的狠辣与周密,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烈的斗志。
银票溯源,暗藏玄机
姜勇亲自带人,持那张百两银票,秘密前往“汇丰”钱庄。
凭借姜淮的权势和巧妙施压,钱庄掌柜在密室内战战兢兢地调取了记录。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这张银票属于“不记名见票即兑”的款式,无法直接追查到存入者。
存入这笔款的,是一个戴着宽檐斗笠、看不清面容的人,在三日前于钱庄分号存入,手法老练,未留任何特征。
线索似乎又断了。但姜勇注意到一个细节:这张银票的纸质和印刷墨色,与钱庄近期发行的略有差异,更像是旧版。他立刻将此发现禀报姜淮。
内部筛查,锁定疑踪
与此同时,姜府内部的筛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姜福将府中所有仆役,尤其是后厨及与张厨子有过接触的人,近期的行踪、经济状况、人际关系都摸排了一遍。
一名负责采买的小厮提供了一条关键信息:约莫十天前,他曾看到张厨子下工后,与一个面生的货郎在府邸后巷角落低声交谈,神色有些紧张。
当时他并未在意,如今想来,甚为可疑。
“货郎?”姜淮眼神一凝。在姜府这等重臣府邸附近,寻常货郎根本不敢靠近,更遑论与府中厨子私下接触。
顺藤摸瓜,货郎现形
姜勇立刻带人,拿着根据小厮描述绘制的货郎画像,在姜府周边乃至整个京城的地下暗市、三教九流聚集之地进行秘密查访。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一个绰号“泥鳅”的底层混混提供消息。
画像上的人,很像一个偶尔替“永昌当铺”干些杂活、跑腿传递消息的闲汉,名叫李四。
“永昌当铺……”姜淮听到这个名字,眼中寒光一闪。
这家当铺,他有所耳闻,背景复杂,据说与某些没落勋贵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常做一些见不得光的抵押和洗钱勾当。
雷霆出击,擒获李四
事不宜迟,姜勇亲自带队,连夜直扑李四的住处,在其与姘头鬼混的窝点将其一举擒获。
起初,李四还试图狡辩,但在姜勇出示证据,小厮指认、混混证言和刑讯的威胁下,很快崩溃。
他交代,确是“永昌当铺”的二掌柜让他去找张厨子,传递一个“小包裹”,他声称不知内容,并许诺事成之后给张厨子一笔钱。
至于当铺背后是谁指使,他这种小角色“根本没资格知道”。
深挖当铺,逼近真相
姜淮下令,立即查封“永昌当铺”,控制所有掌柜和账房先生。
同时,他动用在都察院的关系,以“涉嫌销赃、非法经营”为由,对当铺进行合法查抄。
在当铺的密账和库房中,果然发现了更多线索:
旧版银票:库房中封存着不少与张厨子枕下发现的同版旧银票,来源复杂,难以追查。
隐秘账册:查获一本用暗语记录的私密账册,经幕僚破译,其中记录了多笔与朝中某些官员管家或亲随的“特殊往来”。
其中一笔巨额款项的流向,隐约指向了一位以贪财护短着称的郡王府长史!
关联勋贵:这位郡王,正是当年在清丈田亩风波中,被姜淮狠狠打击、削夺了大量隐田的宗室成员之一!
其家族利益与姜淮的改革尖锐对立,有充足的动机进行报复。
图穷匕见,局势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