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海禁大财!太祖盯上了

而一般情况下,本事越大的人越有傲气,越不容易被说服,可李过的信心反而变得更大,只因他此番前来代表的是国之大义,又岂是一个小小的土皇帝能够抗衡的?

一国之势,肉眼可见。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在堂内喝了半盏茶的李过刚见到郑家家主、福建副总兵郑芝龙时,开口便是高喝一声,来了个当头棒喝。

“圣旨在此!”

“郑总兵今日,究竟是接还是不接?”

李过高高站起,嘴角噙着一丝冷笑,目中带着审视,右手拿着一份离京前锦衣卫从宫里面给他的纸页。

这正是他一路走来始终胸有成竹的“大杀器”。

旨意被拿出来的这一刻,红娘子瞠目结舌,全然不知;一旁的福建巡抚邹维琏目中闪过浓浓的诧异,但看着眼前的局势,很快会心一笑。

如此一来,复杂的事情便简单了,就看他郑芝龙如何抉择。

就在当下!

……

郑家,前堂之处。

当代郑家家主、福建水师副总兵,有着“海上皇帝”之称的郑芝龙,吸了口气,威严的目光落在那疑似钦差大臣的李过身上。

只是轻轻一撇,旋即视线凝重地看向了他手中的那份圣旨。

这圣旨当年他被朝廷招安时领过一份,所以才有了当下这水师副总兵的头衔。

而如今这份圣旨乃是死而还阳的大明朝开国天子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旨意,其含金量再加上如今大明的国祚延绵,自不是昔日能够让他反客为主的局势了。

此刻复杂的局势变得简单。

面对这旨意。

他郑芝龙只有两个选择:跪还是不跪。

一旦跪下接受了朝廷的管辖,能够预料得到的是,接下来福建之处水师衙门这一边,除了福建巡抚邹维琏之外,在福建之处有着“剿匪总督”之称的熊文灿一定会插手他郑家的海域之事。

如此一来,郑家在这琉球之处一家独大的日子。

恐怕要就此结束。

可若是另外一个选择。

不跪的话……

郑芝龙眯了眯眼,脸上流露出一丝阴狠的笑。

不跪的话事情也简单,首当其冲便要杀了今日来他郑家的这些人。

福建巡抚邹维琏是老朋友了,可留下他一条性命,但从此余生便不得离开这琉球之处;至于李过、红娘子,包括他们带来的那些水师残部,全都得留在此处不得好死。

只是这般的做法,其后果也是极大的。

可能一时不会被大明朝清算,但等到朝鲜之战落幕,接下来他在琉球之处的海洋水师,哪怕在大明朝没有足够的水师行军之前,或许还能继续安于一方。

可在不远的将来。

他郑芝龙有生之年,郑家百分之一百必将会受到清算。

到了那时,郑家惟一的出路恐怕就是逃向海外之处,逃亡更远,有生之年,郑家当代家主他郑芝龙还有其余族人,怕是绝不可能回归故土,成了那流亡之人。

郑芝龙神色连连变幻间。

这郑家,前堂之处的局势似也是在发生着某种未知的变化。

琉球之处虽是郑家一家独大,但并不代表除郑家之外就没有旁的势力,这些人也要为他们各自的将来做出打算。

只是郑芝龙不发话,一时半会儿无人敢跟他作对罢了。

李过清了清嗓子,手里拿着的圣旨朝他郑芝龙身前微微一伸:“怎的?郑总兵今日是打算抗旨不遵?”

李过脸上冷笑道。

他好似完全不知道“死”字是怎么写的一般,在郑家的地盘之内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开始逼迫。

红娘子小心地拉了下他的衣衫。

他却不为所动。

福建巡抚邹维琏见了,微微点头。

这才是当下最该做的事。

既然将这圣旨拿了出来,要么将事情做绝,要么从一开始便不要做,绝不能给面前的郑芝龙太长的时间考虑,否则——

原本简单的事情就又会再度变得麻烦。

“哈哈哈哈。”

此刻前堂之处凝聚得好似阴云袭来、墨水深沉的气氛之中,忽的响起郑芝龙酣畅淋漓的快意大笑。

郑芝龙弯身作揖,拱手间便已接过他递来的圣旨:“福建水师总兵郑芝龙接旨。”

随着郑芝龙一声高喊,顿时在这前堂之处的郑家族人还有那些核心水师将领,全都一窝蜂地躬身做出领旨姿态。

“郑总兵平身。”

李过淡然一笑。

他就知道。

面前的郑芝龙不是那个鼠目寸光的人,前来这琉球之处再度以朝廷的大义收服他郑家的海上水师。

此举看似凶险,但实则有惊无险。

他李过从一开始就看透了的。

当然。

若换作一个蠢人来领导郑家,那自然是另当别论。

郑芝龙做出了抉择。

这前堂之处方才剑拔弩张的氛围顿时消散一空。

李过坐在左侧首位,对着郑芝龙的态度也比方才和善许多,如今双方算是同一个阵营的人了。

李过拱了拱手笑道:“郑总兵,当下国朝之战在朝鲜,可有水师前去牵制那满清八旗一众精锐?”

“还可在朝鲜各处河道之内支援平壤重镇以及汉城之内的朝鲜守兵,对八旗造成不少伤亡。

陛下还有在京城之处的太祖爷,可都是等着郑总兵的天降神兵之举。”

李过不见半分遮掩,单刀直入便将如今这天下的时局快速说出,同样也催促着面前的郑芝龙赶快派兵。

郑芝龙不敢大意,忙领命道:“李将军放心,我郑家还有我这福建水师总兵的名头不是盖的。”

“三日,定会让大军前往那皮岛之处支援陛下新军。”

郑芝龙赶忙拱手沉声开口。

李过脸上这才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微笑,一时间身旁的红娘子还有那方才心神忐忑的巡抚邹维琏等人也暗自松了口气。

接下来一段时日,郑家在这琉球之处好好招待李过、红娘子还有福建巡抚他们这些招抚之人。

而招抚成功,琉球之处郑家还有其水师全都皆由朝廷接管的讯息,也如同飓风一般迅速传回到了福建一带。

各处的世家大族、地方豪族听闻,面露惊讶状,难以置信。

“他郑芝龙就这般降了?”

“不然还有如何?当下我大明春秋鼎盛,有太祖皇帝坐镇,还有陛下御驾亲征前往那朝鲜之处;辽东之处,那满清八旗精锐如今都被关宁铁骑一败再败,还有新式火器支援;这朝鲜之战一旦胜之。

他郑芝龙便如同那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此时不归降,更待何时?”

“中原之处已平,我大明再无亡国之相,反而有中兴之象,还有太祖圣皇帝死而复生的神迹。

他郑芝龙又岂是那般蠢笨之人?”

“我大明赢定了!这天下各处大族全都归于大明所有,难不成他郑家就是什么例外?”

起初一众世家豪族还有所惊讶。

随着渐渐分析,也就越发明白这是大局,已是国朝大事。

没看到中原之处、江南之地那些世家大族、地方豪族十之七八全数归顺,只有少许意图反抗,却被一扫而空。

崇祯的京营新军,还有那五边都督洪承涛以及所率领的各地将领,全都将其拿下了。

到了这崇祯一朝。

世家大族还是非常聪明,所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做出了最正确的抉择。

“他郑芝龙真的降了?”

五边总督职务的熊文灿拍案而起,目中尽是难以置信之态。

前来汇报讯息的属下听后,蔚然一笑。

“大人。他郑芝龙凭什么不降?”

“这可是太祖爷发的旨意。如今大明天下,怕是除了那些满清鞑子暂且不知太祖的圣威!他郑芝龙又如何不知?

意图敢跟太祖爷反抗。

他郑家从上到下、从老到幼,岂不全是要死无葬身之地、被抄家灭族吗?

他郑芝龙哪怕如何再英雄一世,可又如何能够比肩得了三百年前的太祖圣皇帝他老人家?”

属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如今这大明的天下大势。

何为天下大势?

兵强马壮者皆为大势。

而在大明,论兵强马壮,还有谁能够比得过数百年前的洪武皇帝?

人心归附,这便是天下的大势。

熊文灿深深沉思,细想过后才苦笑一声:“是极是极。”

“他郑芝龙又如何能够比得上我大明的开国太祖?”

“是本总督一时想岔了,钻进了这牛角尖。

怪不得邹维琏那老家伙居然亲自带着两位钦差招抚之人前去那琉球之处,看来这老狐狸从一开始就看透了这一点。”

“本总督这一次反倒是不如他了。”

熊文灿目中流露精芒,大手一张,目光顿时变得肃然:“传令!总督府责令水师总兵还有其福建一应衙门的人,开始陆续和郑总兵接壤,不可有激进之举,只是名义程式暂时接触,一切都需等到朝鲜一战过后再行进一步的加深。”

熊文灿还是知晓如今的国朝大事,也明白太祖朱元璋为何在当下的这个时局拉拢他郑家郑芝龙的缘故。

恐怕再过不久,这郑芝龙头上挂着的那个“副总兵”的“副”字,也就要变为“正”字了,在这福建之处才算得上名副其实真正的水师一把手。

甚至在不远的将来。

他郑家还有他郑芝龙在水军这一方面,怕是要成为头一号的扛把子,成为武将勋贵之内新崛起的存在。

福建郑氏之名,或许也要在这中原之处落入各方世家大族的眼里。

等到属下退去,熊文灿在这古色古香的书房之内再度抽出抽屉,拿出里面李过、红娘子二人到了福建之处后,身边那位宫里面的公公转瞬给他递过来的一份纸页。

正是朱元璋的旨意。

责令他这五边总督熊文灿与海禁一事大加严管。

朝鲜一战过后,朝廷便要拿此事开源。

看着那封旨意,熊文灿诵读数遍之后,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太祖他老人家的决心,才小心翼翼地将其重新放回。

内心却不由得一阵苦笑。

自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定下海禁一事。

虽说其后到永乐一朝,有三宝太监于海外大肆巡洋,为大明海外之处打响名气,大大增加,可在其后的年间,海禁便无声无息再度实行。

但对于他这位五边总督熊文灿。

同样也是世家的一份子而言,海禁明面是“祖宗之制”,不过实则是这福建、两广之处的各处世家大族和那些商贾合作,以此来形成的垄断之势。

明面之上不许任何人行海禁,可私底下他们这些人个个都是海外贸易的大户,之所以在朝堂之上拿“祖宗之志”来说辞。

无非便是不想让朝廷下场分这一杯最大的羹。

而现如今,太祖皇帝似乎从这仙界下凡,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明白了这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

“这下福建、两广之处又不知要死多少人了。”

熊文灿感慨一阵,随后目光闪过一道坚定之色,缩了缩脖子的他立刻着手,洋洋洒洒挥毫笔墨写了一封家书。

他家原本对于海上贸易也是参与不多。

可随着熊文灿来到这福建担任戍边总督一职之后,俗语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如今他熊文灿近水楼台先得月,又岂会不靠海吃海?

自然是这海上贸易的一份子,只是其数量不多罢了。

所以如今壮士断腕,还是很容易能够把这伸出去的手给缩回来,实在不成就将这近年来吃下肚子里的再吐出去。

总比一家老小全都死光光要来的强。

待到日上三竿之时,熊文灿将家书已透过四处重新拔地而起、新建的驿站那些驿卒给寄了出去。

他刚出了府院,朝外行走之时。

忽地目光在边上一扫,却是在这街道四处看见了不少锦衣卫的身影。

以小见大,管中窥豹。

“太祖爷这是已打算布置了,大破大立。待来日,待了朝鲜那大胜之威,在福建、两广靠海之省,又有谁能碍得了太祖爷的宏图伟业?”

熊文灿脑中一顿思索,快步重回他的府院,又写了一封书信,将对家族与海贸的态度又复述了一遍,更坚决表明谁若是敢支援此事、负隅顽抗,待他熊文灿返回家族之时,必要将其逐出族谱,永世不得返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