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朝鲜的天,豪格望明
尤其是那大量火器火炮,和未开战前大明送往平壤城的款式基本一致;再加上一众锦衣卫的印信相通,足足花了近两个时辰,把一切能互相验证的都验证完了。
城墙上的朝鲜名将申景媛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气,接着赶忙下墙,来到城门口处亲自相迎大明王师。
“大明来了,朝鲜的天便来了。”
“欺负我们朝鲜算什么本事?知不知道打了小的来了老的?你们这些后金建虏鞑子。”
申景媛终于可以出一口恶气,嗡嗡的声响传出,平壤城的城门缓缓打开,一众大明王师部队有序进入。
平壤城大,加上城中百姓已提前撤退,所以哪怕住进数万人也不过是小菜一碟,不会因此影响城中秩序、产生骚乱。
更何况朝鲜人尊崇大明人。
而大明人有各处将领管束,还有崇祯朱由检这位天子在,一个个将领恨不得在天子面前刷印象分、增加好感度,怎么可能自找麻烦?
“记住了,谁要是不给老子面子,可别怪老大我找你们麻烦。”
左良玉恶狠狠地对着身边的小舅子和妹夫开口,一边说着,轻轻拔出腰间的刀子,虽未拔全,但寒光闪闪依旧入了两人的眼。
“这可是咱们左家军的前程,明白不?”
左良玉沉声道,心腹大将立刻小鸡啄米般点头,再三保证绝对会管教好手下的人,若有人敢违反军纪,绝对第一时间宰了杀鸡儆猴。
像这样的事情他们之前已经做了很多次,绝不会出现差池。
见此,左良玉才放心。
而这一众军队中,连左良玉都明白这档子事,更别提其他大明正规军了,一个个精锐更不会自寻死路。
“下官朝鲜大臣申景媛,见过大明上臣、上使。”
城门,不仅仅申景媛一人,但凡在平壤之地的朝鲜官员悉数抵达。
原本他们一个个都暂存死志,可现如今大明王师援军居然真的来了,而且看城门之外的兵力足以守住整座平壤城,不仅能活下去,还能和大明亲密接触,这对他们而言也是锦绣前程,于是一个个自发前来迎接。
洪承畴见状微微一笑,抚了一下胡须,浅浅开口:“今日可不只是我们前来,还有我大明天子驾临。”
他轻轻一语,赶忙迎着朱由检下了身后的马车,步步搀扶着来到城门。
“你便是朝鲜的大将申景媛?朕听说过你。”
朱由检一对龙目锐利,身上的帝王之威自发流露,再有着身后数万大军以及洪承畴、卢象升、左良玉这些骄兵悍将的衬托,这一刻朱由检身上的光环无限高涨。
申景媛见了,口唇发绀。
在朝鲜前线立下泼天大功的他,此刻却不由身子一僵,浑身发硬,紧张得手足无措,跟那刚入新兵营的担子没什么太大区别。
“朝鲜乃我大明藩属国,君臣之义,我大明必不会忘,待到来日见到朝鲜之主,朕会为你请功的。”
城门口处,朱由检看着申景媛,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予以鼓励。
顿时,申景媛只觉一股热气冲脑,下意识地单膝下跪,口中高喊:“下臣愿为大明皇帝赴死,大明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我朝鲜君臣愿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明清剿一切外敌。”
申景媛福至心灵般的一跪,好似连锁反应一般。
身后他的心腹将领还有一众朝鲜将领也全都鬼使神差般跟着反应过来,刷刷刷统统跪了下去,一个个口中同样放声大喊:“愿为大明赴死。大明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幕不仅震撼了平壤的朝鲜人心,同样也将身后一众大明将士的心给震动到了。
洪承畴、左良玉、秦良玉还有卢象升、孙传庭。
他们这些人看着朱由检这大明天子的目光,也泛着道道奇异之光。
古时君权神授,或许陛下的身上当真有着国运,尤其是看着眼前这叹为观止的一幕,不信恐怕都得信了。
天子气运不外如是。
洪承畴见状。
他不轻不重、不缓不慢地微微躬身行礼:“微臣亦愿为陛下赴死。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相比朝鲜的冲天彻地,此刻洪承畴于无声之处的话语,细雨绵绵,似也可彰显大明的万邦来朝之景。
有了洪承畴带头,又有朝鲜名将申景媛他们这些人的前车之鉴,左良玉目光一亮,当即就跟在了洪承畴身后:“末将愿为陛下赴死。愿为我大明万邦来朝不死。”
随后,卢象升、孙传庭还有秦良玉一个个也全都拱手高喊。
见此,朱由检嘴角忍不住上扬,面露几分帝王之气:“平身,全部平身。朕有重臣在,何愁我大明基业不成?
何愁我大明同朝鲜不可犄角相助、同仇敌忾?
何愁那大清不为我大明还有朝鲜君臣之国所灭?
此番朝鲜平壤一战,我大明万胜。”
朱由检握拳高声开口。
顿时在其周围,无论大明还是朝鲜,任何一方都跟随着他的言论齐齐高喊:“大明万胜!大明万胜。”
……
战斗悄无声息地打响了,炮火轰鸣在平壤。
队伍里,八旗汉人在前,蒙古人在后,随后八旗子弟才继续开始攻城驰骋冲锋。
如今还在这队伍之内残余的一些大明汉人,一个个已然成了炮灰,其中也兵变过数回,所以导致这些炮灰的数目少之又少,成了彻头彻尾的消耗品。
莫非还要顾及到盛京城那边的情况?
这些汉人的下场只会更惨。
“杀!杀!杀!”
战场之上嘶吼声此起彼伏。
平壤城墙高处,神武大炮不断轰击。
在大明王师带来全新的火炮火器之后,原本已用了将近一半的火器弹药再次得到全新补充,平壤之战也就正式打响。
足够的人口守城,使得平壤的防御力量可比此前要大上太多,此前八旗那些人都无法攻破,此刻就更不可能了。
这样拉锯战的情况下,对八旗的消耗是肉眼可见的。
皇太极还有一众八旗贝勒脾气越发暴躁,动辄打骂手下私奴,重责的话直接斩杀,被抬出奢华府邸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
这般情况之下,那大清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由于此前过失被禁足在府宅之内,并未参与这场平壤一战,似乎反倒是祸中带福,不再肩负此战的重大失责了。
豪格躺在小院的床榻上,久了身子发麻,神态间也透着一道道暮气。
小院之内清风徐徐,还有身旁的娇妻美妾安抚。
他这一颗身心才算是渐渐恢复。
如果说之前还有几分颓废不安,那么到了现在。
他豪格可以说是一众八旗大军之内最不想让这朝鲜之战有所突破的人了。
朝鲜之战大胜,其余一众贝勒皆都升官发财、掌控更大权势。
他豪格便成了所有大臣眼中的无能之人,日后还如何继承父皇皇太极的皇位,成为这大清的下一个天子?
可若是朝鲜之战大败而归。
他和手下的八旗实力保存最大,如此一来。
他便成了最大的获利者。
即便战场失职又如何?
失职的又不止他豪格一人。
这么一来,所有的八旗贝勒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而他豪格甚至还能隐隐胜出。
这便是他的如意算盘了。
躺在小院里,豪格一脸慵懒,美滋滋地道:“打吧,打吧,我豪格才是最后的赢家。”
这时的豪格自是想不到他大清能够坐拥汉人的江山。
毕竟哪怕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入关,当时大清冒的风险也是极大的,就跟几百年之后八国联军中英国派少数人直接打入大清,一路长驱直入打到紫禁城下一样,让人不敢相信:这么大的一个大明、这么大的一个大清,就这么点人就能够拿下?
所过之处无人是对手,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所以在如今的豪格眼里。
守住大清就够了。
他当大清的皇上就行了,不至于要当天下的皇上。
他也不认为自己有那份担当、那份能力。
对手始终是八旗的一众贝勒,跟那些汉人关系不大。
“哈哈哈哈!!!老天爷终究还是眷顾本贝勒的。”
豪格仰天大笑,笑声中满是得意。
受他这份情绪感染,身边的心腹和体己人心情也变得微妙起来,甚至隐隐透出几分轻松。
不患寡而患不均。
我没打赢,难不成你打赢了就成了?
既然大家都是废物,五十步笑百步,大哥不说二哥,谁也甭说谁,这就叫做公平,公平,还是td公平。
……
朱由检、曹文诏以及孙传庭等人带着一部分大明王师,并未全然在平壤停留,而是朝朝鲜国都汉城进发。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军无能,累死全国。”
虽说朝鲜天子李倧及其麾下群臣如今皆大力支持大明,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为防意外,朱由检在洪承畴的劝导下,不再坐镇平壤,而是前往后方汉城,以此安抚朝鲜的王公贵族,稳固后方。
而实际情况比朱由检、洪承畴等人预想的好太多。
大明王师所到之处,齐整的军规、善待百姓的态度,几乎完美契合了朝鲜当地大族、百姓及各阶层对“天朝上国”的想象。
双方堪称“双向奔赴”,一场友好的两国交流就此展开。
虽然朝鲜没有《大明日报》,但丝毫不影响大明王师在途经之处的城墙内外大力宣传。
朝鲜本地士子与派驻此地的锦衣卫,成了最好的传声筒。
“大明王师到我朝鲜,大清贼寇势必败退。”
“大好消息。我朝鲜守住了。国土不会再沦丧,更不会签订不平等条约。大明宗主国到来,我朝鲜的好日子要来了。”
尤其当土豆、番薯等良种落入朝鲜各处,虽非无条件,需收取部分利润,朝鲜百姓更是喜不自胜。
显然,粮食问题在小冰河时期不仅困扰大明,同样席卷朝鲜,乃至这个封建时代的各处国土。
“明人不会骗我们吧?就这么个小玩意能亩产三千斤?”
“胡说八道什么。大明王师怎么可能欺骗我们?没看到邻家大姐夫就是大明的锦衣卫吗?”
“他说大明原本也缺粮食,就是靠仙人从天上带来的神物,现在人人有饭吃,再也饿不死人了。所以大明将这些物件传入朝鲜,哪怕要收一部分粮食,那也都是大赚特赚。”
“大明万岁。大明皇帝万岁。”
在大明派驻朝鲜的锦衣卫配合下,这些话语很快传遍各处。
玉米、番薯等粮种的分发,让朝鲜各处土地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大明的“印记”,也让朝鲜百姓对大明的好感度大幅提升。
毕竟即便这些粮食没传说中那么神奇,良种也是免费的。
换作平日,这些粮种可要花大价钱。
在这微不足道的实处,大明也算给了他们一份福利。
大明天子朱由检尚未抵达汉城,但汉城早已开始“搬家”:各处望族及王室成员已在汉城三百里外的另一处城池暂居留存。
毕竟上一次大清兵临汉城城下的阴影未散,如今自然要有所防备。
可等了许久。
前线战报未等来大清兵临的消息,反倒先迎来了大明王师抵达的捷报。
在小小的南汉山城,朝鲜君臣一个个喜极而泣,相拥在一起。
大殿之内,主战派的大司宪金尚宪闻言松了口气,同身后的一院官员及年轻一代主战派官员紧紧相拥。
这件事对他们、对整个朝鲜而言,实在是振奋人心,简直是救命之光。
金尚宪踱步而出,目光清亮,挺直腰杆,中气十足地开口:“我朝鲜能有今日之盛景,全因大王决意同大清开战。这些贼人远非大明之敌,如今大明王师抵达,还有大明天子御驾亲征,我朝鲜之危可解。”
金尚宪话音刚落。
主和派中同样支持作战的吏曹判书崔鸣吉、金荩国两人,竟也同时上前,对着李倧躬身开口:“还请大王整理着装,眼下这南汉山城不可久待,大明天子御驾亲征已至平壤,正前来我国都,若我朝鲜不相迎,岂非让大明天子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