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三年之后,大清现状
朱由检面庞上继续挂着冷笑,这又是帝王的一次试探。
而朱常洵也不辱“使命”,把脑袋埋得更低了:“陛下!微臣不敢,微臣真的不敢。”
“希望如此。”
朱由检淡淡点了点头,眼中却闪过一道失望之色。
不难看得出。
他这位好皇叔年轻的时候或许还有些魄力野心,可如今上了年纪,真是人越活越老,胆子越变越小,不足为虑了。
次日,朝会之上。
朱由检趁热打铁,顺势再提出针对宗室之法:宗室俸禄及府市都开始削减,有的宗室爵位可以世袭,有的却已取缔;而且同样开放了对宗室子弟的一些限制,譬如读书科举、从军打仗等等之类。
“没道理军户那边都已节节高升,反倒是朱姓的这些宗室子弟落了下乘。”
此道政令一出,依旧还是皇家的事,百官并无意见,再次通过。
政令下达后。
除了少许几个藩王在家中痛哭流涕之外,大多数宗室子弟一个个顿时喜极而泣:“陛下圣明。太祖皇帝英明神武。”
“咱们这些宗室子弟总算是能熬出头了。科举读书,明年我一定考中,哪怕回来卫所当兵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今大清还未灭,还有的是打仗立功的机会。”
这些宗室子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实在是靖难之役后,朝廷防宗室子弟如防虎狼,生怕里面出什么有才之人,不仅对有权有势的藩王加以限制,哪怕对普通宗室子弟也毫不宽松,使得大多数宗室子弟比那京城清军里的军户还要不堪。
军户好歹还有一身武力,能当混混糊口。
可宗室子弟好歹姓朱,还是要点脸面的,便如穿了孔乙己的长衫一般,上不上下不下,卡在中间特别难受。
同样也有不少宗室子弟反抗。
可很快在福王朱常洵的带领之下,这些反抗的宗室之人一个个全都被清算收拾。
甚至其中还有几个王爷同大清有染,对待他们便没有像对福王朱常洵这般仁慈。
他们这一脉的人,主谋、从犯、帮凶一律处死,不知情的人饶过一命,但从此之后三年之内不得读书为官,不得加入卫所、进入军校求学,将他们上升的道路限制得死死的。
这便是对待有罪之人的做法,绝不留任何后路。
此后,大明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之路,国力日益强大,百姓家家户户渐趋富足,尤其随着生产力稳步提高,大明盛世已肉眼可见地到来。
在这样的态势下,三年时光一晃而过。
又是一年冬雪,京城今年的雪下得比往年更早一些。
大雪飘扬,来年必定又是一个好收成。
瑞雪兆丰年。
三年间,朱由检本还有些稚嫩的面容愈发成熟,宫里面的皇子皇女也一个个长了个子,在营养充足的前提下。
他们身形茁壮、体魄强健,确实比原本好上太多。
而在这三年期间,大明招降大清之人的行动从未停歇,效果也颇为喜人:蒙古八部虽被大清严防死守,但依旧挡不住心向正义之人的如潮热情,积少成多之下,如今阿敏残部的人除了一小部分还留在大清,剩余的几乎全都归顺了大明。
甚至由于这些蒙古八部之人的到来,大明对大清的兵力部署、战略规划,还有那关外腹地的草原深处,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渐渐的。
大明休养生息的时间已到,战事又再度将起。
“金吾前卫、金吾后卫,还有这京城四周的卫所,最近调动的人越发多了。”
大雪飘扬,空气裹挟的寒意愈盛。
漫步走在这京城的街头,看着四处拉着手推车的小贩,还有那巷口处卖炭老翁脸上挂着的热乎笑意,梁国公祖大寿同远清侯洪承畴二人一边交谈,一边停步歇在了这刚刚支起的羊肉摊子前。
大清早的,本不是喝羊肉汤的时辰,不过对他们两个行军打仗的武将而言,倒也不在意这些所谓的养生之道。
“战事又要开了,此番恐怕又要拜托远清侯你了。”
祖大寿面上带着一份苦涩,随着他一步登天成了梁国公,不仅仅是他祖大寿,甚至同他这派系相关之人,接下来便不大可能再次上阵。
否则他梁国公这一派的人在军中的势力就未免太大了,尤其他的直属心腹,包括辽东边关那边的吴家吴三桂等人,也同样是一个道理。
他一人封国公,其余的人自然是得安心才对。
只是这般想来,便有些对不住那些老兄弟了。
洪承畴艳羡地看了祖大寿一眼:“战事将开,此行我大明必将调动大量兵力,为的便是一举歼灭大清。
唯有如此,我大明才不辜负太祖所言,才算得上是这九州正统。”
他拱了拱手,遥指皇宫方向,目光灼灼,可谓信心满满。
对此,祖大寿也是深以为然。
他目光唏嘘地看了看这摊子四方桌上的一些调料,嘴角边勾起的弧度也就更高了。
在此之前,谁也都没想得到,就短短的三年而已,大明就会由内到外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太祖各种各样的国策颁布推行,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时代的脉络上;还有蜂窝煤、大蒜素以及其他的精巧之物,很大程度上都提高了各处军队的战斗力,尤其是如今的京营新军,军队数量更是达到了足足十万。
不过有着各种各样的良种,所以使得后勤压力骤然减轻许多,仿佛如今的崇祯一朝,恍惚间便来到了那洪武年间、明朝开国的时候,甚至还要更强、更高。
“远清侯,此次本国公祝你一路顺风,大功告成。待到来日班师回朝之际,又当是我大明的新国公。”
祖大寿抱拳说道。
洪承畴听闻此言,轻轻发笑:“理当如此。”
他目光很亮,满是志在必得。
而在这京城之内,战事将起的事情本就瞒不过有心人的关注。
成国公朱纯臣、英国公张世泽他们协同一群老派勋贵凑在一起,一干人等默默相谈。
“他娘养的,这次咱们这群人总不能再被洪承畴给比下去了。京营如今势力庞大,好歹也能从那八旗身上撕咬下一块肥肉才对。”
朱纯臣一拍大腿,特别激动,可他一人激动没什么用。
老派勋贵们在这三年期间,一个个仿佛已是认了命似的。
他们这群人本就是当作废物来培养的。
毕竟他们的父辈也是废物,多少年都没打过仗了;再加上那朝堂之上,一个个占有兵权的位置,早已被左良玉、曹文诏、孙传庭、卢象升等新派勋贵一一占领,而且干得还很不错,个个功绩满满。
这几年间三等侯升为二等侯、二等侯升为一等侯的,也是大有人在。
他们这群人如今便只能够缩在军营之内养老,个个手中都没什么太大的实权,这也算是皇家给他们这群老派勋贵所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一分体面。
只是看见朱纯臣这般慷慨激昂,众人也就配合地多说了几句热闹话,但也就仅此而已:“成国公放心,这一次定是要把他们这些大清贼人打得落花流水。区区贱奴鞑子,怎可能是我大明天朝的对手。”
“到时候出动军械所那边研制出来的火炮,定能再给他们一个更大的惊喜。”
“还有远清侯亲自带队,领兵而行,定能够直捣黄龙,这一次便要将他大清国都彻底攻破,恢复我大明的国土。”
说着说着,老派勋贵们便不自觉地把指望交给了新派。
不是他们不想争,实在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他们这老一辈的是真不行。
常言道“将门虎子”。
可他们都不成了,原本还有几分希望寄托在儿孙的头上,可放眼望去,儿孙们一个比一个不成器,连大明军校的第一轮考核都没通过,就全部被排除在外,所以也就选择了放弃,彻底摆烂了。
等到这些人离开,朱纯臣身子往后一躺,俨然间装成了死尸。
英国公张世泽见了,轻声一笑:“他们也不是第一天才这样了,成国公又何必如此忧心?”
“还不是洪承畴、祖大寿他们这些人,这几日又在朝堂之上开始叫嚣了吗?咱们老牌勋贵是不行了,人家正如日中天,咱们现在还没打就先认怂了,倒也干脆。”
朱纯臣面庞上陡然浮现出一丝冷笑:“依我看,咱们这些老牌勋贵早早的还不如死了,给他们这些新人腾位置。陛下开心了,咱们这群人也瞑目了。。
他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地吹起了气。
张世泽听后耸了耸肩膀:“好了,何必为他们再操心?反正你我家中的子嗣,你家三子、我家二子,不都考入大明军校了吗?
甚至如今同祖大寿、洪承畴之子相处得格外不错。
他们才是我大明真正的未来。”
“唉……”
朱纯臣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他也知道是这么个道理,可心里面就是不乐意。
眼睁睁地看着昔日一个个在他面前点头哈腰的小将,如今全都爬了上来,不仅跟他平起平坐,而且还压了他一头。
他朱纯臣心里面当然不是滋味:“老子才是大明勋贵之首,拜托。”
……
紫禁城,乾清宫。
温体仁在殿内躬身行礼。
几年过去。
他虽习得不少养生之法,但年纪大了,面容越发苍老的同时,身子也越发不中用。
一眼看去,须发皆白,目光也再无三年前那般锃亮,言行举止间好似也多了几分老人的迟缓,没了那曾几何时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锐利。
“陛下,老臣愿弃骸骨,乞骸骨致仕归家,请陛下成全。”
温体仁嘴唇翕动,诉说着他这三年期间不知多少次提起的请求。
如今的大明崇祯一朝,朝堂之上的情况早已变了。
三年间,科举选官补充官员,新鲜血液不断涌入。
他这老臣,也确实到了该退的时候了。
而在这当下。
朝堂之上伴随着一批又一批新人的涌动,所谓的党派早已是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朝堂之上或许还有着地域区分,但决然不可能形成党派一说。
朝堂上只有一个党,那便是帝党,便是大明党。
就连太子党,如今也绝对不被朱由检所允许。
“温阁老还是再多为我大明守几年,待到大清覆灭,朕便允了。”
朱由检看着眼前越发显露出苍老之态的温体仁,心里面虽也是有些于心不忍,但为了大明,也只好再苦一苦对方了。
谁让温体仁如今兼通文武、擅于平衡权力,再加上年岁已大,最能看清这大明的局势,总而言之一句话,温体仁太好用了,好用到别说朱由检,就连后宫之内住着的朱元璋,也都不太舍得放他走。
“陛、陛下……”
温体仁有些不太甘愿地还想再说。
“好了。”
朱由检难得地发了怒,“阁老还是先行下去,如今我大明离不开温阁老。怎么,难不成阁老今日还要让朕再继续为难吗?”
“微臣不敢。”
温体仁满是无奈地叹了口气,随后才悉悉索索地缓步离开了这乾清宫。
目送着温体仁的身影,朱由检的目光深邃而悠远。
他轻轻地敲击着眼前的檀木桌,心里面却也在想:这位温阁老的确是有些老了,也该往下再继续想一想接替之人了,可让他朱由检一时半会,也实在是不太能想得出能接管温体仁的更好人选。
不过还是有那么几人。
兵部尚书张凤翼、如今的吏部尚书杨嗣昌、还有那刑部尚书侯恂,包括户部尚书,也就这么几人。
只是这些人要么眼界不足,要么心中有贪念,要么还全是治世之才的范畴,比起温体仁,可实在是差了许多。
否则的话,朱由检也不会一直强留着温体仁到今时今日这种地步。
此时,大清这三年间的日子,可远不如大明。
蒙古各部巴不得一一反叛,而在大明边关之处,围绕着大清的四处堡垒越发坚固,到了今时今日,大清想在大明境内继续劫掠为生,已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