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皇太极称帝
“猜得不错。”
范文程徐徐点头,道:“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今日本学士才有空来到这儿,只是佟将军的处境似乎有些堪忧,这大明之处,最近的动静似乎有些不小。”
范文程边说边皱着眉头走到佟养性面前,俨然是一番质问的态度。
佟养性呵呵一笑,可不受面前范文程的气,直接冷声反驳:“鬼晓得这大明朝如今怎个情况。莫说是我麾下的汉军,就算是精锐骑兵,之前几战也没在那关宁铁骑身上讨得什么便宜去。还有那范家的一众晋商,也不做生意了,如今军营之内物资越发稀少,就算今日你范大学士不来,来日我这个汉军主将也要找你去。”
见到佟养性大发邪火,范文程的眉头蹙得更深了。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可他们如今连大明辽东的变化都一无所知,而能做到这一步的,除了大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恐怕再无旁人。
范文程坐在侧位,一身文人装扮的他虽是风尘仆仆,此刻却眉头紧皱,满是思索:“那崇祯小儿怎能有这般魄力?
内阁首辅温体仁,还有满朝文武,又岂会让他轻易启用锦衣卫和东厂?
可除了锦衣卫和东厂,又有谁能将辽东的消息封锁得半点不漏?难不成那新上任的辽东总兵祖大寿有如此手腕?”
一时间,这位内秘书院大学士百思不得其解,实在想不出头绪来。
……
漠南蒙古,鄂尔多斯之处。
附近是绵延的河流溪水,哗哗声响彻耳畔。
四处是刚刚落幕的战场,残破的车轮、破碎的军帐散落其间,还有林丹汗残部一一归降。
在后金朝廷掌管吏部的多尔衮率领大军已至这鄂尔多斯,将漠南蒙古之处的林丹汗残部全部收服。
多尔衮屹立在战车之上,脚踏马靴,步步走下,步伐沉稳。
他粗犷的面庞上,目光却尽是细腻,扫了周围一圈,看着四处的林丹汗残部彻底归于后金,心中一直紧绷着的弦才微微一松。
他多尔衮,同样是努尔哈赤的子孙。
在整个后金朝廷之内实力势力一向不弱,如今又立大功,虽能在朝堂之中更进一步,甚至在接下来后金朝廷设立的满八旗之内占据更多的权势地位,可即便如此,却依旧改变不了如今后金之主皇太极巩固统治的局面。
多尔衮大马金刀迈着方步往外走,目光所及之处,昔日在这漠南蒙古之处不可一世的林丹汗部众,全都低下了他们高贵的头颅;
同样,在这漠南蒙古之处的科尔沁、察哈尔部,在这次西征战中也尽数成了他多尔衮的手下败将。
“蒙古,早晚要彻底纳入我们后金女真人的体系之内。”
朝堂那边,多尔衮早已收到风声,八旗制度早已在朝堂定下,就只差最后的落实,包括蒙古衙门也早已开始管辖各处。
在他们后金朝廷,女真人自恃最高,蒙古人次之,随后才是汉人,地位严苛,等级森严,轻易不可逾越。
林丹汗已于去年病死在青海之处,如今的林丹汗残部,已是成了他多尔衮的掌中之物、胜利成果。
多尔衮行走之间,将整个残部全部收服的同时,亦是招降了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还有林丹汗的儿子额哲。
由于是归降,所以这些林丹汗昔日位高权重之人,如今投靠后金后也拥有了不少的地位,并非阶下之囚。
囊囊福晋、苏泰福晋等女子的身份,在这军伍之内亦有着一定的分量,额哲亦是如此,所以他们在这段时日的行军之内,也一直跟随在多尔衮的身边。
林丹汗的余部,还有察哈尔、科尔沁这些人,绝对至关重要。
只是此刻。
这三个特殊的归降之人看向多尔衮的目光,心头极为忐忑。
后金此前征服蒙古各部之时,这三部在林丹汗的率领下一直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如今这骨头啃下了。
他们这三个归降之人此前所承诺的,却并未全部实现。
“该给一个解释了,三位!”
多尔衮冷冽的目光看向他们三人。
顿时囊囊福晋、苏泰福晋、额哲三人脸色发白,神情微虚。
额哲身为三人之中唯一的男子,此刻当先走出,立刻答道:“定是就在这鄂尔多斯之处,我亲眼见到父亲将传国玉玺,刻有‘制诰之宝’的传国玉玺留在了这里。”
“还请将军仔细搜查,断然能够寻得到的。”
见额哲语气甚是笃定,多尔衮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这才多了些许耐心。
搜寻了半个时辰,属下归来,面露喜色:“报!将军。”
“搜寻到了这‘制诰之宝’传国玉玺。”
多尔衮步伐加快,身后的额哲、囊囊福晋、苏泰福晋三人同样松了一口气,只是眼神复杂难明。
有传国玉玺,还有林丹汗这个曾经的雄主,再加上察哈尔部、科尔沁部。
他们这些蒙古人曾有着重新复兴的雄心壮志。
可随着皇太极等女真人逐步强大、收服蒙古。
他们的复国美梦也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到了今时今日,连这玉玺也都保不住了。
此刻的多尔衮可没心情搭理他们,快步上前,将那刻有“制诰之宝”四字的传国玉玺一把摄于手中。
略有些重量,那精美的物件通体碧绿苍翠,工艺巧夺天工,象征着无上荣誉。
这一刻,多尔衮双眼发亮,看着面前的传国玉玺,眼底深处亦是有着深深的野心,但很快这些野心便被他深埋。
他将传国玉玺高高举起,口中沉声大喝道:“天命归金。归皇帝陛下。归我金朝天子。”
随着他大声开口,附近的精兵们连连出声,接二连三地附和起来,面露狂热之色。
多尔衮深知!
这传国玉玺,元朝的“制诰之宝”。
他是瞒不住的,更不可能私藏,但凡有这般举动。
他那个高居后金朝廷九五之尊的兄长,绝不会放过他。
即便同为努尔哈赤的孩子。
他们这些兄弟之间的防范也从未松懈。
为了将隐患降到最低,在鄂尔多斯之处,多尔衮迅速收拢一番,随即带着他的一众精锐,还有额哲、囊囊福晋、苏泰福晋这些林丹汗残部、察哈尔部、科尔沁部的特殊归降之人,迅速返回后金国都盛京城内。
原本的后金政权定都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其后皇太极领兵攻入沈阳,后金便迁都于此,如今已然扩建并改称为盛京。
……
不多时,多尔衮西征大捷的消息传回到了盛京城内。
朝会之上,崇政殿内。
文武百官、都察院、六部还有内三院一众官员群臣,全都肃立于此。
“好!西征大捷,成功收服蒙古各部,草原一统。”
“元朝玉玺现世,天命归金。不愧是朕的兄弟。朕将如此军国大事交与他多尔衮,果然没有看错。”
皇太极轻声大笑,笑声中满是愉悦。
皇太极的确是继努尔哈赤之后的又一雄主。
站在后金后继者的立场上。
他在任期间,极力调和汉人、蒙古人、女真人及各个势力之间的关系,在不消耗国力的前提下,带领后金一步一步走到了今日。
堪称金朝的一位圣明天子。
放眼这崇政殿之上,都察院由国舅阿什达尔汗掌管,监察百官;六部之内,除多尔衮掌管的吏部外,其余各部均由女真人执掌;
至于汉人,此前的范文程、高鸿中等人,虽身居要职,却多为文臣之职,多负责起草诏书、翻译汉籍等,同大明的翰林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用意不过是引入汉制,削弱女真一族各个贝勒的权力而已。
须知在此前后金朝廷一直都是八旗共治,而对于如今刚刚得到那“制诰之宝”传国玉玺的皇太极而言。
他方才的自称便已代表了一切。
他意图称帝。
身为一合格的天子,八旗共治这种以往的传统便没有再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中央集权、天下权势应当为君王一人所有。
“自今日起,我女真一族名为满洲,语言为满语,同此前再无半分瓜葛。”
于这崇政殿上,皇太极目光闪烁,趁热打铁,再度高声宣告。
如今皇太极威压满朝,下边的群臣百官中,汉人官员率先深深低头以表忠心;而分管各处事务的八旗贝勒们,哪怕有心阻止,可如今大事已成。
他们也无能为力。
很快,随着汉人官员带头赞成。
“陛下此举,玄妙至极。自此我满洲一族定当能威压神州,一统那九州神器。”
“多尔衮将军已于鄂尔多斯之处得了那传国玉玺,天命归金,陛下当改称为天子。”
紧接着。
身为都察院之首的国舅阿什达尔汗,作为和皇太极关系最为亲近之人,也站出身附和。
皇太极的权势越大。
他们的地位自然也能水涨船高,所以自是第一时间站出大力支持的最佳人选。
其他贝勒们见状,阿济格微微低头。
多尔衮如今不在,他也只能点头赞许。
很快,崇政殿内所有官员达成一致共识,皇太极的称帝登基仪式开始如火如荼地筹备。
虽说此前皇太极早已掌管后金大权。
可唯有称帝才是真正的正统,方能让所有八旗贝勒、包括努尔哈赤的子孙,从全新角度看待他,最终彻底归降、臣服于他这个天子帝王。
朝会结束,一众满人迅速离开,步履匆匆,目光凝重,似有要事商讨;而另一处的汉人们也早已抱团取暖。
文武之间再无内斗心思。
那些满人老爷已足以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更别提还有蒙古衙门的人虎视眈眈,所以唯有团结一致对外,才能求得喘息之机。
高鸿中、武将马光远,包括此时已投降后金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未来不久即将被封为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的三人,也凑在一处议论。
“陛下称帝登基大典,那多尔衮还有其他贝勒,怕是再难有异动了。”
孔有德咧着嘴角轻笑。
对此事双手赞成。
他们这些人唯有靠拢皇太极,才能在后金活得滋润。
除皇太极之外,大多数满人贝勒对他们这些汉人态度鲜明,满是厌恶与居高临下,唯有在皇太极麾下。
他们才能一展所长、获得更多权势。
耿仲明同样面露喜色:“怕是陛下还有更深的打算,多尔衮、阿济格他们这些先帝之子,远非陛下对手。”
“大事可成也。”
尚可喜微微点头,心思却放得更远。
转瞬。
他便来到皇太极身前,如奴才般下跪磕头,得了应允后,才恭恭敬敬开口:“陛下,多尔衮即将班师回朝。
他麾下收伏的蒙古各部怕是人心归服于他。
当今之计,要务是将蒙古各部直接收归陛下麾下。
可效仿昔日林丹汗旧例,将囊囊福晋、窦土门福晋等纳入后宫,如此既能收服蒙古各部人心,又能宣扬陛下圣威。”
尚可喜将筹谋和盘托出,皇太极听后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对左右道:“没眼力见的家伙,还不赶快给朕的爱卿赐座、赏茶。。
他看着面前的尚可喜,眼神欣慰。
相比满人,这些汉人的脑瓜子要聪慧机灵得多,而且在朝堂之上,汉人只能依附他而存活,可比他那些“好兄弟”可靠太多。
“封王的旨意,朕接下来数日便会宣告朝堂,朕只要在位一日,便绝不会亏待了你们。”
“汉人、满人,在朕的眼里差距不大。”
皇太极将清茶亲自递到尚可喜身前,尚可喜低眉顺眼,恭恭敬敬接过,心内似也多了一份暖意,可这不过是皇太极的御下手段而已。
若他真有如此魄力与格局,盛京城内便不会将所有精锐与装备都优先供给满八旗,尤其是他皇太极麾下的嫡系势力,而汉人的军队待遇微薄,几乎算得上最低一档。
“微臣替辽东汉人谢过陛下。”尚可喜再次答谢道,皇太极挥了挥手,待喝完这盏茶,尚可喜才恭恭敬敬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