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实学之道
“要怪就怪那八大王张献忠和李自成李兄弟命里面福气薄……不过这件事可得瞒着李自成,万不能够让他听了进去。”
眨眼间的功夫,众人就将几日前,同李自成商量的事情丢在了脑后,同他们自身的性命相比,旁人的性命当然显得无关紧要。
马回回面露思索之色,跟面前的毛猴子再度开口:“毛猴子,继续,把刚才你在那明军营寨之内所遇到的、所见到的、听到的,全都仔仔细细复述一遍,一个字也别漏。”
“是,大王。”
毛猴子拱手回话。
等到将所有的事情全部细数完了之后,马回回这一众兄弟的带头大哥才算是长舒了口气,对着身边那些满脸期待的兄弟们更是微微点了下头。
“老天还是眷顾咱们哥几个的,咱们这条命暂时保住了,就算得不了一个游击将军,得一个将军,日后也能够大富大贵!”
……
其后有亲卫来回反复数次,马回回会同一众兄弟成功跟洪承畴、曹文诏他们这些大明将领取得联系,达成交易。
山西、陕西接壤的这片大山,终是要成为中原之处流寇的必死之地。
也就在这绵延大山内的反王势力在洪承畴的配合之下,开始陆续突围,送出一些人马前去跟闯王高迎祥还有曹操罗汝才等人取得联系。
而在那京城之处,由崇祯朱由检亲自率领的京营新军也陆陆续续来到了中原之处,抵达了湖北一带。
皇权不过千里,于朱由检而言。
他的皇权素来只出京城。
如今他御驾亲征,手握京营新军这等精锐之下最高级别的战力。
他有着天然的大义,还有着太祖皇帝朱元璋所营造的大明国势,此刻的他,无人敢与其得罪半分。
朱由检经过各个郡府县城之处,肉眼所见,城墙倒塌,街市之间尽是荒芜一片,还有那连年灾荒、流落而下的百姓,干旱、暴雨、洪灾处处都使得这人间变成了一片末世景象。
也就是近些年各地的官府有了银钱,再加上地方豪族、世家大族的配合,才陆续修建。
可即便如此,放眼望去,所看到的却依旧令朱由检这位崇祯一朝的天子触目惊心:“这便是我大明天下吗?京城之处不复繁华,京城之外竟是破败如此,若是无太祖皇帝将士,我这无能君王,怕是只能随大明而去了。”
朱由检身影矗立在战车之上,他身披轻甲,也算是有一些防御设施,举目眺望远去,四处的麦浪不再分明,也快到了秋收时节,可庄稼地里面,莫说金黄色一片片,却是连那淡绿的麦芽一眼都未曾有见,顶多也就是有些土豆苗子在陆续跟那藤蔓一般茁壮生长,才算是如今这当下湖北、湖南各处中原地带的最后一线希望。
其中还有不少县城之处,同京城靠得较近,所以也收到了玉米、番薯的一些良种,也都适当种植下去,至于如今这时间能不能够种植成功,那便只能够全看老天爷的心意,做农民的在地里刨食,终究是要看天吃饭的。
将前线传来的军报攥在手心,朱由检回了附近歇息停留的驿站,见到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还有那马回回被围困在那绵延大山,朱由检面上涌现出一丝决绝。
旁人以为凤阳皇陵被烧,才是太祖皇帝朱元璋死而复生的原因,可在他朱由检身为其中的知情者,当然不会这般想法,所以对待这些焚烧他朱家皇陵之人,朱由检打从心眼里要叫他们碎尸万段。
一同送来的还有五边都督洪承畴给他这位天子陛下的一封奏章。
将奏章徐徐展开,朱由检看了看,虽心头不愿,但还是勉强接受下来,身为一国天子,绝不可轻易被旁的左右、干扰了去。
“放过这马回回倒也并非不可。”
朱由检淡淡自语,道:“既是如此,朕也就助他们一臂之力,传旨下去,不必先进陕西、山西附近一带,直接去那闯王高迎祥所在之处,还有联合附近总兵,齐齐进发,绝不可放过任何一处。”
朱由检将奏章丢在一旁,对身边宫内的太监再度吩咐。
其他的大军或许还需要先休整,但他这京营新军。
他朱由检御驾亲征,所谓的进军快慢不过也就只是一个象征意义而已。
“是,陛下。”
太监领命前去吩咐传令。
而这一路走来,朱由检手上也早已沾了血腥,虽未遇到什么大股的流寇、反王势力,但那落草为寇的还有横行乡里的恶霸。
他朱由检率领京营新军也收拾了不少,甚至还端了几个所谓的地方恶霸,将京营新军的小小威风也算是打了出来。
“闯王高迎祥,荥阳大会,今日朕倒要好好看看,看看你这个闯王有什么天大的本事。”
朱由检冷声一笑,随后三军开始调动,直逼那闯王高迎祥所居之处而去。
如今朱由检自有信心。
他麾下的京营新军,收拾这中原之处的一众叛乱之人,绝对是能轻而易举的。
甚至在他朱由检开始行进之时,洪承畴手底下的不少精锐也通通赶来。
他们出了什么事也绝不能让陛下出了事,否则太祖皇帝朱元璋可是能给他们秋后算账的。
中原之处大军调动,各处总兵无不听令。
有了足够的饷银,还有了朝中臣子的告诫,这些盘根错节的各处重镇总兵们,一个个再不敢阳奉阴违,即便还有这破天的胆子,面上也绝对是要说得过去,否则如今大明朝国运延绵,或许腾不出手来收拾他们所有人,但绝对能做到杀鸡儆猴。
京城,紫禁城之内。
武英殿处烛火通明,此刻虽还未入夜,但窗外落日的几分阴影,淡淡的黑影侵袭到了此处大殿之内。
看着面前的大明全景图,朱元璋不由面露沉思,一旁的太子朱慈烺探出个憨态的小脑袋,睁着好奇的目光,也不停地朝前打量而去。
朱元璋放眼在那关宁防线、辽东边关之处:“既然那东江总兵毛文龙已死,如今中原之处也勉强能够安稳,也是时候该派人去这东江之处,将此处的后金之人给驱逐,然后在此地再建立一座大本营,以此来继续牵制后金的发展。”
人选的话,崇祯一朝的明末良将可不在少数。
眨眼间的功夫,朱元璋心里便有一个合适的对象,正是那孙传庭。
此人或许能做到大都督,甚至能够代替洪承畴统帅这中原之处的数方大军,想必也能够坚守得住这份重担。
朱元璋微微点头,中原之处安定后,这后金鞑子之患虽是远忧,但并非近虑,也可以再想想如何做其他的事宜了。
朱元璋边沉思,手中的无名指边下意识敲击着眼前的朱红案桌,发出咚咚咚的响声。
朱慈烺看了一会儿,如今不过是稚童年纪的他,可想不到那么多,只是乖乖地在旁随时听候着朱元璋这位太祖皇爷爷的教诲而已。
此时朱元璋稳坐在身后的软榻上。
他面目沉思,表情连连变换的同时,眸中金光不坠,只因此刻朱元璋却是有意将这崇祯一朝给大力经营。
洪武一朝距离后世太远,社会情况也太过复杂,哪怕他之前也在朱辰这子孙的建议之下,立了不少的国策,做了不少的新政。
但终究还是鞭长莫及。
而如今的大明,可是距离朱辰所处的后世最为相近的,那么朱元璋不可避免地涌出一股念头来:是否可以让咱的大明成为后世那般的光景?
朱元璋去过后世,所以自然能领悟得了后世的情况。
身为一个帝王天子,那后世的现代科技,高铁火车,几千米高空之上的飞机,虽然看上去极为遥远,但若是以这崇祯一朝的国力发展,就算是走不到朱辰那现代科技的顶端,但也能够不断与之拉近的才是。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朱元璋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
想了一想,朱元璋决定尝试一番。
在他的洪武一朝,或许涉及到这方面的人才不多。
哪怕从头开始培养,终究耗费的年限太长。
除非朱辰那家伙或者他朱元璋将后世的教材一一搬来,持之以恒搞上十年、数十年,或许才能培养出一番现代科技的土壤,然后孕育出美妙的花儿。
不过在如今的崇祯一朝,王朝的变迁、时间的伟力之下,哪怕不用他朱元璋从后世现代世界搬来,这方世界这个时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隐隐约约也是孕育出了这样的土壤,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王承恩。”
朱元璋忽的睁开双目,唤了一声,顿时武英殿外一直在殿外候着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飞速走进,“太祖皇帝。”
“奴婢在。”
王承恩连忙答道。
朱元璋将他的用意说出。
王承恩心领神会。
王承恩可不是什么不识字的太监,能待在朱由检的身边那般久,也是颇有文化,对于这东西方之间的学术也算是有过一定的了解和造诣,更别提此前在这崇祯一朝内阁里面,亦有一位大学士也是这一方面的佼佼者。
次日,清晨时分。
王承恩再来到武英大殿,朱元璋刚刚下了朝会。
王承恩将他收集过来的情况悉数告知,同样整理好了奏章,摆放在了武英殿的案桌之前。
打开奏章,朱元璋匆匆一扫。
上面赫然写着眼下崇祯一朝在这近代科学方面之内的顶尖人才。
正是东方传统与西方科学交汇的关键时期,尽管这个时期时局动荡,但照样有一批人通过翻译西学、总结本土技术,展现出了这一行业方面的潜力。
而在其中领头的一人正是徐光启。
此人在崇祯六年刚逝世不久,此前在朝野之内担当礼部尚书,亦有内阁大学士的身份,而且主编《崇祯历书》。
在其科学方面的实践亦是成就颇多,翻译《几何原本》、编缀《农政全书》,包括历法改革,甚至还有那汤若望等传教士也都同他这位徐阁老息息相关,甚至包括欧洲数学公理化的体系,也都是由他专门系统引入。
只不过由于天不假年,早早去世,所以未完成这历法方面的推广,而他的实验方法也并没有被崇祯朱由检重视,没有被这当下的大明朝廷给制度化。
毕竟对于太祖皇帝朱元璋没来到之前的大明崇祯一朝而言,无论是中原之处的李自成、闯王高迎祥,还是这关外越发汹涌的后金鞑子,哪一件事可都要比这所谓刚刚冒出尖尖苗芽儿的科学要来的重要的多。
“可惜了咱的大学士,咱的徐光启,若有此人在,恐怕咱在这崇祯一朝想做的一番大事,也就有了个合适的负责人。”
朱元璋大为长吁短叹道。
面对如此国之大事,太子朱慈烺可不敢开口,只是乖巧地在旁边候着而已。
“罢了罢了,便将这位钦天监监正李天经给咱找来。
他既然能接替这位徐大学士继续修撰《崇祯历书》,想必也定是一方大才,将他唤来,就说咱有国之大事相托。”
由于对现代科技的憧憬,所以朱元璋倒是对这位未曾谋面,但却是徐光启生前好友的钦天监监正李天经难得的和善态度。
“是,太祖皇爷。”
王承恩继续恭敬领命,但内心也隐约将这位平日里貌不惊人的李监正给记在了心上,内心终究还有些别扭。
钦天监这一项,是推测天象、修正历法,还有和礼部那边配合,不过也就只是朝堂之上的区区衙门而已。
论其实权实在太薄,素来也不被官员重视,怎么今儿却是被太祖皇爷如此推崇?
不过无论如何,王承恩在内心暗暗决定,接下来的一段时日,他定要对这钦天监高看一眼。
此刻,京城之内,朱元璋准备大搞特搞这科学的火种一番之时,那掌印方正化也是带着旨意离开京城,来到了江南苏州府的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