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以宝钞缴纳赋税!

随着孔家被满门抄斩,京城内,衍圣公之事算是落下了帷幕,虽然在山东,朱棡还在重查旧案,不知道又有多少士绅地方官员要人头落地,不过这与京城百官都无关了,朝廷再次恢复了平静。

就在百官以为自己终于能安安心心办公之时,某日早朝,朱元璋又宣布了一件大事。

允许百姓用宝钞缴纳赋税!

前两日,朱标告诉朱元璋,通过新式制盐法,各大盐场已经储存了足够多的食盐,而金陵城官仓内,用以兑换宝钞的货物,他也准备得差不多了,故而朱元璋才会在今日早朝提出此事。

这话一出,顿时整个奉天殿内都炸开了锅。

大明宝钞本是朱元璋强令推行,是他朱天子“异想天开”的产物,这东西推行许久毫无成效,现今在市面上人人厌弃,唯恐避之不及,在众人看来,就这废纸般的玩意儿,朝廷早该放弃,陛下居然还允许百姓用宝钞纳税,这是想干什么?

“陛下,万万不可!”户部尚书郭允道当即站了出来

提出这个政令时,朱元璋早已经想到了会有许多官员站出来反对,但没想到户部尚书郭允道居然会第一个跳出来,他面无表情的问道:“郭卿,为何不可?”

郭允道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说道:“陛下,如今虽有秋粮入库,但朝廷国库依旧不宽裕,而宝钞在民间推广不利,如今一贯宝钞在京城只值六百文,在一些偏远地方,甚至只值五百文,试问陛下,倘若准许以宝钞纳税,该以何面值抵税?”

“宝钞乃是朝廷发行,自然得足额抵税。”朱元璋慢慢说道,若朝廷都只按残值认账,那宝钞的价格岂不是要跌得更快。

“可是陛下,如此一来,朝廷岂不是白白损失了一部分税赋,长此以往,国库如何支撑得住?”郭允道苦笑着说道。

这一次,他真的没有私心,完全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

大明宝钞如今只值其面额的六成,若再以全额抵税,就等于是凭空亏损,而且宝钞于国库而言不过废纸一张,压根无从花销,变不了现。

被点中要害,朱元璋并不急着反驳,他索性看向其他人道:“诸卿可还有人有意见?”

宝钞可是朱元璋的逆鳞,之前因宝钞之事,朱元璋也曾惩罚不少官员也有官员,如今他再次询问,莫不是想着钓鱼执法?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究还是有七八个年轻的官员站了出来,反对道:“启禀陛下,宝钞在民间威望尽失,百姓早弃之不用,朝廷这时候重启宝钞,于国无益。”

“百姓早已习惯钱粮布帛纳税,新增宝钞纳税,无非徒添税务,再无他益。”

“税赋乃国之重器,税政改制当慎之又慎,望陛下三思!”

“……”

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朱元璋面无表情,环顾大殿,最后再次询问道:“还有谁反对,不妨一起都站出来吧!”

陛下这样子,怎么看也像是大开杀戒。

他这是想要将所有反对自己的声音都找出来,然后来一次彻底清剿,好将一切不合他意的官员尽数诛除?

本着这想法,原本还想着站出来的官员顿时停下了脚步,他们对朝廷的确有着公心,但更爱自己的性命。

不过终究还是有头铁的官员,只见从都察院的队列里,站出来两个年轻的御史。

“陛下,宝钞推行至今难有进展,强行推广于民生无益,还望陛下及时止步,莫再徒耗国资。”

“陛下三思,国库内帑本不充盈,经不起再折腾,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都察院的御史本就是整个朝堂最敢直颜犯谏的一批人,而这两个年轻的御史在之前就不愿意同流合污弹劾朱棣,此刻听到朱元璋所言,直接站了出来。

年轻就是无所畏惧!

完了,想不到有这么多不怕死的!

朝臣们顿时心里叫喊着,还有一些刚才犹豫不决,最后退却的官员,此刻更是羞愧得低下了头。

暴风雨前的宁静是最可怕的!

就在众臣以为朱元璋要对这些站出来的官员痛下杀手之时,他却再次开口了,不过并没有似百官们预料那般雷霆大怒,而是看向郭允道,沉声发问道:“郭卿,我大明去岁国库税收几何?”

“启禀陛下,去岁夏秋两税,共计入库岁粮两千零八十万三千四百二十七石。”郭允道主管户部,对此自然了如指掌。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追问道:“其中有多少是钱钞入税?”

“钱钞折合岁粮,约有十九万三千余石。”

“如此算来,去岁夏秋两税,以钱钞纳税总数,不过二十万石,单算下来,一次税收不过十万石粮。”

群臣听到这里,依旧不知道朱元璋想要说啥。

“诸卿,便算这些钱钞缴纳的田税,统统换成宝钞,拢共也不过二十万石粮食,而且宝钞也不是一文不值,便算他只有五成面值,我大明一年两税,那一次撑死只损失十万石粮。”

纳税是个复杂活儿,大多数百姓缴纳税赋,多用的是粮食和布帛,真正缴纳实银的比例极低,而推行宝钞纳税,真正影响的并非实粮纳税,只是那银钱纳税的部分。

照这银钱纳税的比例,国库损失不值一提。

“陛下,虽然顶死也不过二十万石粮食,但是……”郭允道连忙说道。

可他还没说完,就被朱元璋打断了道:“诸卿,难道我大明王朝,连一年二十万石粮都亏损不起吗?”

二十万石粮乍看不少,可和两千多万的税赋总额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

“可是,陛下,赋税本就是一点一滴收集而来,就应该锱铢必较,若是今日因宝钞之事无端损耗这二十万石粮,明日又因其他事损耗,那这两千多万石粮食又能剩下多少呢?”

“是啊,徒增损耗,无甚收益啊!”其他朝臣们纷纷点头。

倒也有部分先前反驳的朝臣这时不再争辩,只低头沉默算计起来。

这部分人原先没理清账目,当下得知自己刚刚担着风险站出来,不过只挣这二十万石粮的损耗,顿也觉索然无味。

“诸卿可知晓,这宝钞因何贬值?”朱元璋没再争执这笔混乱账目,直将话题拉回宝钞上。

一张纸写上几个数字就当钱用,肯定贬值啊!

朝臣们心里腹诽不已。

倒是郭允道身为户部尚书,长期和钱粮打交道,对此知晓一些门道道:“百姓不信任宝钞,平素压根不愿收取,宝钞无人使用,自然贬值。”

有需求才有价值,金银的价值高,是因为大家都认可它们,而宝钞得不到金银般的认可程度,价格自然一路走低。

朱元璋点头:“郭卿所言极是,那你可知道,百姓为何不信任宝钞?”

“这……”郭允道眉头一皱,这回他倒说不出个所以然了。

朱元璋再看向其他人道:“诸卿可有什么看法?”

其他人连连摇头,连户部尚书都不知情,他们哪里知晓。

直到这时,朱元璋才挺直腰背,振声道:“百姓之所以不信任宝钞,是因为朝廷只管印发,不管回收,试想连朝廷都不信任宝钞,那百姓如何能信任?”

此话一出,朝堂顿时变得嘈杂起来,众朝臣对这言论深以为然。

事实上,能坐到如今这个位置,在场之人都是眼界高远之人,他们对这宝钞贬值的缘由,多少也有过猜想。

只是此事太过繁复,加之宝钞素来是朱天子一力推行,众人倒也没有太大积极性去细想。

如今朱元璋一语道破天机,众人稍一合计,立马也想通了其中道理。

自然而然地,他们也能理解,朱天子采用宝钞纳税之计,是想重塑百姓的信心。

不过,设想虽好,具体实施起来能否成功……

这一点,朝臣心中仍存疑问。

“诸卿,以宝钞缴纳赋税,可以重塑百姓对宝钞的信心,让他们再度接纳宝钞。”

“倘若放任不管,宝钞终将一文不值,这于我朝廷不利,于那些手握宝钞的百姓,更是坑害良多。”

“就算最后回收这宝钞,其变得一文不值,但对于朝廷来说,终究损失的不过是二十万石粮,这对于朝廷只是九牛一毛,可若摊到百姓身上,便是灭顶之灾。”

将其中利害稍作分析,朱元璋大手一挥,最终拍板定调:“此事无需再议,诸部卿按旨办事,将这宝钞纳税的政令推行下去即可!”

他既已打定主意,就不容人反驳。

朝臣们虽还不情不愿,可彼此看了眼后,终是无奈拱手:“陛下圣明!”

这下子,最先站出来的郭允道等人倒是尴尬了,有些里外不是人!

这时,朱元璋看向他们道:“尔等能够率先站出来,很好!”

郭允道等人更加尴尬,连忙说道:“臣等无知,请陛下恕罪!”

“咱知道你们站出来是一心为国,毕竟若是宝钞能够缴纳赋税,最先受益的是尔等,在公与私之间,你们选择了公,咱很欣慰!”

这一下子,刚才站出来的那些年轻的官员们顿时热泪盈眶,陛下懂我呀!

实际上,他们刚刚站出来,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着为国库减少些亏损,没想到竟然能得到陛下的褒奖。

而那些刚才犹豫不决,最后退回去的官员,心里更是后悔莫及,早知道,自己就该站出来了,如今这些人被陛下褒奖,那下次考评肯定是上等,升迁也会优先考虑,这简直是前途无量呀!

他们真想回到过去,给自己几个巴掌,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