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考成法和摊丁入亩
“再缺钱,也不至于出不起这点俸禄吧?再说涨俸禄也并非是人人都涨,您可参考明朝后世张居正的‘考成法’,根据官员的表现,制定考核目标,完成考核之人才能予以升职加薪等奖励。”朱辰当即建议道。
“考成法?你给咱具体说说!”朱元璋两眼逐渐亮了起来,这么听来,似乎花销并不像原先设想的那么多。
“简单来说,就是让各级衙门将所应办理的政务,根据重要程度进行分类,逐一开列清单,明确每季考核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同时,也要规定各级官员的职责范围,约束其不得推诿,每个官员都有特定的考核内容。
而后,根据清单上的内容,每项具体事务约束明确期限,分为月度、季度、年度等不同的考核期。
再者,还要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制度,以六科给事中负责对六部及各级官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
等考核成绩汇总之后,再上报内阁,再由内阁上报老祖宗,如此层层迭进,方能保证每一层监督机构都能做到公正严格,绝无偏私。”
“考核成绩统核之后,再由内阁和老祖宗您根据成绩,对各级官员进行奖惩,包括升迁降职、奖赏罚俸、表彰、革职等等,如此明确了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流程,方能匡正官场风气,杜绝贪腐行为。”
考成之法诸多细则极为繁琐,有不少制度与当下朝制并不相符,朱辰只挑其精髓,选取合适用于洪武一朝的内容细作介绍。
朱元璋起先听得一脸懵逼,可细听下去,脸色越听越亮,双眼愈发放起光芒来。
“立限考事、以事责人,这考成之法,似乎比咱当下的监察制度要严密得多!”
要知道,当下大明实行的监察制度,京官每六年才进行一次“京察”,地方官每三年才一次“外察”,这监察制度太过笼统宽泛,很难细察到事。
三年间,地方官衙有多少政务,每一件政务各有难易,按照以往的考核方式,很难细化到具体事务,只能根据钱粮税收、治安教化等方面,做粗略统核。
两相对比下,考成法的监督作用显然更佳,其奖惩的准确性也高得多。
“不过考成法固然是好的,不过任何制度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头上,要实施这新法,最关键的是完善监督制度,要准确查实各地官衙具体的政务完成情况,避免出现虚瞒假报、投机取巧、强推政令等恶政苛政,最终反到祸害了百姓。”
眼看朱元璋兴奋过头,朱辰赶忙加以提点,免得这考成法推广不力,反被有心取巧之人利用。
制度太过繁杂也未必是好事,如此繁琐的监督制度,若实施不好,反倒累得地方官员为了完成考核或疲于奔命,或投机取巧,最终祸及百姓,这就要求监督机构制定合适的考核内容,明确考核流程,避免被人钻了空子。
朱元璋细细品味朱辰的话,不由连连点头:“你说的不错!”
这考成法既能考核官员,又能杜绝贪腐,这制度正合他意,最关键的,如此奖惩之法,最是省钱,这正符合当下手头佶据的他朱天子。
“好了,说了这么多,咱也该挂了。”朱辰显然已口干舌燥,这时已取过水来,一面喝水一面要挂断电话。
朱元璋却连忙摆手:“别急,还有另一件事,想向你询问一二。”
“什么?”朱辰放下水杯,好奇问道。
“你对土地兼并之事怎么看?”高峰、黄纲造反作乱,虽是因贪腐而起,但其根源还在土地兼并,百姓因土地兼并,无地可种沦为流民,便会成为影响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听到朱元璋的问题,朱辰笑着摇头道:“此前不就说过嘛,除非你效仿我们后世,将土地彻底收归国有,不准买卖,否则根本无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朱元璋眼神一黯,正自叹气,却听朱辰又幽幽开口:“不过嘛……”
“不过什么?”他立马来了精神。
朱辰嘴角轻扬,眉头微挑道:“不过倒是有办法,能适度延缓土地兼并。”
“如何延缓?”朱元璋心头一亮。
“摊丁入亩和阶梯税制,这也是后面满清的雍正皇帝提出来的。”
关于土地兼并,历朝历代都深受其害,也都在想办法治理,而这两招便是满清治理土地问题的精髓所在,本来还该有士绅一体纳粮服役的,不过如今已经取消了士绅的免税田额度,也就不存在什么一体纳粮服役了。
“何谓摊丁入亩,何谓阶梯税?”朱元璋显然没听过这两个名词,此刻一脸迷蒙。
朱辰解释道:“所谓摊丁入亩,便是取消人丁税,将之摊派到田亩税中,将人丁税的税赋,统统摊入田亩税中,田多者多交,田少者少交,无田者不交,如此一来,那些乡绅富户们,就不敢再兼并过多田产了。”
“取消人丁税,以后交税按照田地多少来交,如此还可促进生育,如今百姓大多因人丁税过多,不敢生育,更有溺死婴孩者甚多,若是取消了人丁税,百姓便不会因此而溺死自己的孩子,这计策简直是太妙了。”不愧是天生的政治高手,朱元璋一听朱辰这么说,就明白了这个摊丁入亩之妙,当即叫道。
“老祖宗所言不错,不过摊丁入亩要和阶梯税制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土地兼并。”朱辰点了点头。
“阶梯税制?”朱元璋有些不明。
“朝廷可颁布律法,拥有一百亩田产的税率是多少,一千亩田产的税率又是多少等等,如此分级征税,让那些地主再也不敢去兼并土地了。”
本来摊丁入亩,田多者多交税,就已经让这些地主们肉痛了,若再进行这阶梯税制,手里田地一多,所缴税赋成倍翻番,这兼并土地就成了赔本买卖,谁还会犯傻去大肆收购田产?
细细品味这两项政策,朱元璋越想思路越清晰,越发心情舒畅道:“妙,妙啊!这两条政策一出,谁再去兼并土地,那就是自找苦吃,如此,我大明可保万年!”
骤得至宝,他一时兴奋,难免得意忘形。
这个时候,朱辰就该站出来泼盆冷水了:“你别高兴得太早,任何制度都有漏洞,总会被人找到缺口破解。”
“什么漏洞?”朱元璋一愣。
朱辰笑着摇头:“这漏洞多的是,关键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于人,只要地主们解决了实施政策的人,自然有法子破解,当下新政一出,短时间内该能保证缓解土地兼并问题,有你和太子朱标在位,这政策尚还能正常施行,可时间一长,吏治败坏,你焉敢保证后面的皇帝还能一以贯之?”
朱元璋眉头凝起结来,不是每一代的天子都有他这样强硬的手段,这种给士绅放血的政策想要延续贯彻,并非易事。
“每一代王朝的覆灭,都自吏治败坏而始,一旦吏治败坏,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延续。”
“就像当初的王安石变法,你能说他所提的改革并非妙策吗?可那些妙策并不适用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很难贯彻实施,宋朝吏治败坏,那原本能减轻百姓负担的青苗之法,到了地方上竟成了害民之法,这难道是王安石的初衷?”
“这世上哪有万世不移之法?就如同老祖宗你所修纂的祖训录,你以为后世之人都能依着你的想法走,可事实呢?两世之后,便渐渐没落了,任何办法都应该随着时代而改变,您还是别想太多了,后面的事情自有后世之人去干,你不可能全都干完的!”
朱辰的话,令得朱元璋沉默下来。
垂首思虑许久,他终是长叹口气,略摆了摆手:“罢了,即便只能适度延缓,便也足够了,至少,终咱朱元璋一世,不再叫百姓流离失所!”
他双眼略有些湿润,显然情至诚处有感而发。
朱辰顿也备受感染,不由鼓劲道:“只要老祖宗你一心向民,总会有人念着你的好,待到他日新政铺开,百姓不再受土地兼并之苦,大明朝定会有河清海宴、国泰民安之日,届时,谁不竖起拇指夸赞一句:陛下圣明!”
朱元璋幻想那美好光景,不由两眼模糊,他仰面朝天,不禁呢喃自语:“海宴河清、国泰民安……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