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8集:老人的照料

楚地颐老记

第一章田埂上的愁绪

楚地的五月,麦穗刚抽齐芒,风里都裹着新麦的清甜。可张阿伯蹲在自家田埂上,手里攥着半根麦秆,却没心思尝这甜——眼瞅着日头偏西,灶房里还冷着,他这才想起,儿子小张跟着商队去西域快俩月了,家里连口热饭都得自己凑和。

他拄着锄头往村里走,路过王婆婆家时,见老太太正颤巍巍地搬着半桶水,桶沿的水洒了一路,湿了她的青布裤脚。“婆婆,我帮您!”张阿伯赶紧上前接了桶,胳膊一沉,才知那桶水竟没装满——王婆婆的孙子去了郡里的织坊,她眼神不好,连水桶都不敢装满。

俩人坐在王婆婆家的门槛上叹气,又看见赵爷爷背着竹筐往河边去,筐里是要洗的几件旧衣裳。“赵叔,这么大岁数了,咋还自己洗衣裳?”张阿伯喊了一声。赵爷爷回头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孙女儿在织坊赶工,哪敢叫她分心?我这老骨头还能动。”

这话没说完,就见老支书扛着锄头从村头过来,裤腿上沾着泥,脸上却愁云密布。他这几日走了村里十几户人家,见着的多是这样的光景——年轻人要么去了村东的织坊,要么跟着商队跑了买卖,家里的老人守着空屋,做饭、挑水、洗衣裳,样样都得自己扛,有的老人病了,连个递药的人都没有。

老支书把锄头往墙根一靠,坐在张阿伯身边,烟袋锅子抽得“吧嗒”响:“阿伯,你们说,这日子是好了,可咱这些老骨头,倒成了累赘了?”

“可不是嘛!”王婆婆抹了抹眼角,“我那孙子昨天托人带信,说织坊要赶一批楚锦,月底才能回来。我夜里腿疼得睡不着,想喝口热水,都得自己摸黑去灶房。”

老支书猛抽了口烟,烟锅里的火星亮了亮:“我得去找秦斩说说。这孩子心里装着咱村民,说不定能想个法子。”

秦斩这几日正在村西查看新修的灌溉渠,听说老支书找他,赶紧从渠边往回赶。他刚到村口,就见老支书在那棵老槐树下等着,手里还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记着村里六十岁以上老人的名字,一个个名字旁都画着小圈,有的圈里还写着“独住”“腿疼”“眼盲”。

“秦斩啊,”老支书把纸递过去,声音有些发颤,“你看看,这村里一百二十多个老人,大半都是自己过。年轻人在外头干活挣钱,咱不能拖他们后腿,可也不能让老人们遭罪啊!我琢磨着,要是能有个地方,让老人们能一起吃饭、聊天,不用自己烧火做饭,就算没人陪着,也不孤单啊!”

秦斩接过那张纸,指尖划过那些名字,心里沉甸甸的。他想起前几日路过赵爷爷家,见老人在院里劈柴,手抖得厉害,斧头好几次差点落在脚上。“支书,您说得对。”他把纸叠好揣进怀里,“村里不是有间旧屋吗?就是以前的老学堂,现在空着,咱们把它改成‘颐老院’,让老人们住进去,或者每天来吃饭、歇脚,都成!”

老支书眼睛一亮:“那旧屋我知道,就是屋顶有点漏,窗户也破了。”

“我这就找人修!”秦斩立刻喊来村里的几个壮丁,又去市集买了石灰、木料和新的窗纸,“先把屋顶补好,墙面刷白,再搭个灶台,弄几张桌子,让老人们能舒舒服服吃饭。”

当天下午,老学堂就热闹起来。壮丁们搬梯子补屋顶,妇人们拿着布巾擦窗户上的蛛网,孩子们也来帮忙搬砖头。张阿伯和赵爷爷也来了,俩人帮着锯木料,虽然动作慢,却干得格外认真。“以后咱老伙计们就能一起吃饭了!”张阿伯笑着说,眼里的愁绪散了大半。

第二章旧屋换新颜

老学堂的改造用了五天。秦斩特意让人在院子里搭了个葡萄架,又从自家菜园里移了几棵青菜苗,种在院子的角落里,绿油油的,看着就喜人。屋顶补好了,漏雨的地方铺了新的茅草;墙面刷了石灰,白得晃眼;破了的窗户换上了新的窗纸,还糊上了剪得整整齐齐的窗花,是村里李婶剪的“五谷丰登”。

屋里摆了四张方桌,每张桌子旁放了四条长凳,都是用新锯的木料做的,还刷了清漆,透着木头的清香。墙角放了几个竹编的筐子,是给老人们放随身物件的。灶台砌在屋角,垒得方方正正,烟囱通到屋外,再也不用担心油烟呛人。

秦斩还让人在屋前搭了个凉棚,放了两张石桌和几把石凳,供老人们下棋、聊天。凉棚下挂了个铜铃,秦斩说:“要是哪个老人不舒服,就摇铃,我和医工随叫随到。”

改造好的那天,老支书领着村里的老人们来看。王婆婆走进屋,摸了摸新桌子,又看了看窗上的窗花,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这屋子,比我家还亮堂!”赵爷爷坐在石凳上,敲了敲桌子,笑着说:“以后咱就能在这儿下棋了,再也不用风吹日晒了!”

秦斩站在门口,看着老人们高兴的样子,心里也暖烘烘的。“各位大爷、大娘,”他清了清嗓子,“这颐老院从明天开始运营,每天三顿饭,都是村里的妇人轮流做。早上辰时开饭,中午未时,晚上酉时。要是想在这儿歇脚,屋里有床铺,要是想回家住,也成。”

他顿了顿,又说:“我还跟郡里的医工说了,让他每隔三天来一次,给大家问诊、量体温。还有村里识字的孩子,每天下午会来给大家读报,讲讲外面的新鲜事。”

“太好了!”张阿伯拍着手,“我那儿子跟着商队去了西域,我正想知道外面的事呢!”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李婶就提着米袋和菜篮来了。她是第一个轮流做饭的妇人,昨天特意去市集买了新鲜的青菜和鸡蛋,还从家里带了块腊肉。“老人们牙口不好,我得把饭煮得软一点,菜炖得烂一点。”李婶一边淘洗米,一边跟旁边帮忙的阿禾说。

阿禾是村里的姑娘,刚从郡里的学堂回来,听说颐老院缺人帮忙,就主动来了。她帮着李婶择菜,还把灶台擦得干干净净。“婶子,我教老人们编草绳吧?”阿禾忽然说,“织坊最近缺草绳捆锦缎,编好的草绳能卖给织坊,老人们还能赚点零花钱。”

李婶眼睛一亮:“这主意好!老人们闲着也是闲着,编草绳既能解闷,又能赚钱,多好!”

辰时一到,铜铃“叮铃铃”响了。老人们陆陆续续来了,有的拄着拐杖,有的互相搀扶着。张阿伯来得最早,他坐在桌旁,看着李婶把一碗碗白米饭端上来,还有炒青菜、蒸鸡蛋和一碗腊肉炖土豆,香气扑鼻。

“大家快吃吧,不够再添!”李婶笑着说。老人们拿起筷子,尝了一口菜,都赞不绝口。“李婶的手艺真好!”王婆婆说,“比我自己做的好吃多了!”赵爷爷扒了一口饭,点点头:“这饭煮得软,我这牙口不好的,也能吃得香。”

吃完饭,阿禾把早就准备好的稻草拿出来,分给老人们。“大家看,编草绳要先把稻草理整齐,然后像这样交叉编……”阿禾拿着稻草,一步步演示,手把手地教。张阿伯学得快,没一会儿就编出了一小段,虽然有点歪,却很结实。“阿禾姑娘,你看我编的成吗?”他举着草绳问。

阿禾笑着点头:“张伯,您编得真好!再编长点,就能卖给织坊了。”

王婆婆眼神不好,手指也有些抖,编了好几次都散了。阿禾耐心地帮她理好稻草,握着她的手一起编:“婆婆,慢慢来,别急。”王婆婆跟着阿禾的动作,慢慢编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多少年没编过这个了,没想到还能捡起来。”

第三章院里的烟火气

颐老院的日子一天天过,院里的烟火气越来越浓。每天早上,妇人们轮流来做饭,今天是张婶做的小米粥和咸菜,明天是刘婶做的馒头和豆腐脑,后天是王婶做的面条,顿顿不重样,还都合老人们的口味。

老人们也渐渐养成了习惯,早上辰时前准到,吃完早饭,有的在凉棚下下棋,有的在屋里编草绳,有的坐在门口晒太阳、聊天。张阿伯和赵爷爷是棋友,每天吃完早饭就搬着石凳到凉棚下下棋,楚河汉界分两边,棋子落得“啪啪”响,有时为了一步棋,能争得面红耳赤,可转头又笑着一起喝茶。

王婆婆喜欢编草绳,她编得慢,却编得仔细,每根草绳都又匀又结实。阿禾说:“婆婆,您编的草绳,织坊最喜欢了,说捆锦缎不容易断。”王婆婆听了,编得更起劲了,每天都能编个两三根,攒够一定数量,阿禾就拿去织坊卖,回来把钱一分不少地交给她。王婆婆把钱用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衣袋里,说要等孙子回来,给孙子买块好布料做衣裳。

中午吃饭的时候,屋里最热闹。老人们围坐在方桌旁,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说的都是家里的事、村里的事。张阿伯会说儿子跟着商队去西域的事,说商队遇到了西域的商人,买了好多香料和葡萄种子;赵爷爷会说年轻时种地的事,说以前没有新粮种,一亩地才收几百斤,现在有了新粮种,一亩地能收上千斤;王婆婆会说孙子在织坊的事,说孙子学会了织楚锦,还得了织坊掌柜的夸奖。

下午,村里识字的孩子们就来了。为首的是老支书的孙子小石头,才十岁,却认得不少字。他拿着郡里送来的报纸,坐在凉棚下的石凳上,给老人们读报。“各位爷爷奶奶,今天的报纸上说,朝廷要在全国推广楚地的农耕技术,还要修更多的驰道,方便商队通行……”小石头的声音清亮,老人们听得认真,时不时还问几句。

“石头,报纸上有没有说西域的事?”张阿伯问。小石头翻了翻报纸,笑着说:“张伯,有呢!上面说西域的商队最近来了不少,带来了好多西域的特产,还有葡萄种子,说要在楚地试种呢!”张阿伯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我儿子说不定也跟着商队回来了!”

医工每隔三天就来一次,每次来都背着药箱,给老人们量体温、诊脉。周大爷有老寒腿,每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医工每次来都给他针灸,还教他用艾草煮水泡脚。“周大爷,您这腿得好好养,别沾凉水,也别累着。”医工一边针灸,一边嘱咐。周大爷点点头:“多亏了你,我这腿比以前好多了,以前阴雨天都下不了床,现在还能在院里走两步。”

有一次,王婆婆早上来颐老院,刚走到门口就头晕,差点摔倒。旁边的赵爷爷赶紧扶住她,摇了摇凉棚下的铜铃。秦斩正在村东查看织坊的情况,听见铃声,赶紧往回跑,医工也很快来了。医工给王婆婆诊了脉,说她是低血糖,给她喝了杯糖水,又让她在屋里歇了一会儿。

“婆婆,您以后早上来之前,先在家喝口粥,别空着肚子来。”秦斩嘱咐道。王婆婆点点头:“都怪我,想早点来编草绳,忘了吃饭。”从那以后,秦斩就让轮流做饭的妇人,每天早上多煮点粥,要是有老人来晚了,就留一碗,免得老人空着肚子。

颐老院的院子里,葡萄架慢慢爬满了藤,青菜苗也长得绿油油的。老人们坐在葡萄架下,手里编着草绳,耳边听着孩子们读报的声音,嘴里聊着家常,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张阿伯说:“在这儿,比在家一个人强多了,不孤单,还热闹!”

第四章草绳里的暖意

阿禾教老人们编的草绳,很快就攒了一大筐。她趁着去织坊送布料的机会,把草绳拿给织坊的掌柜看。掌柜拿起一根草绳,拉了拉,又看了看,笑着说:“阿禾姑娘,这草绳编得真结实,正好我们织坊缺这个捆锦缎,以后你们编多少,我们收多少,一文钱一根。”

阿禾听了,高兴得赶紧跑回颐老院,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老人们。“掌柜的说了,咱们编的草绳一文钱一根,以后咱们编多少,他们收多少!”

老人们听了,都欢呼起来。张阿伯手里拿着刚编好的草绳,激动地说:“没想到咱们这些老骨头,还能赚钱!”赵爷爷也笑着说:“以后我每天多编几根,攒点钱,给重孙子买个拨浪鼓。”

从那以后,老人们编草绳更起劲了。每天吃完早饭,就坐在屋里或凉棚下编草绳,有的老人手指疼了,就歇一会儿,喝点茶,然后接着编。阿禾每天都会来看看,帮着整理编好的草绳,还教大家编新的花样,比如在草绳上编个小疙瘩,这样捆锦缎更牢固。

有一次,李婶来做饭,看见老人们都在编草绳,就说:“我家有不少旧布料,我剪剪,给你们做个护指吧,这样编草绳手指就不疼了。”第二天,李婶就带来了几个用旧布料做的护指,分给老人们。“你们试试,戴着这个编草绳,手指就不磨了。”老人们戴上护指,果然舒服多了,编草绳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月底的时候,阿禾把攒下的草绳都拿去织坊卖了,一共卖了五十文钱。她拿着钱回到颐老院,把钱分给老人们。张阿伯编了十五根,得了十五文钱;赵爷爷编了十二根,得了十二文钱;王婆婆编了八根,得了八文钱……老人们拿着钱,都笑得合不拢嘴。

王婆婆拿着八文钱,小心翼翼地用布包好,说:“我要把这钱存起来,等孙子回来,给孙子买块好布料做衣裳。”张阿伯拿着十五文钱,笑着说:“我要去市集买斤肉,晚上给你们炖肉吃!”

第二天,张阿伯真的去市集买了斤肉,还买了些萝卜和土豆,让当天做饭的刘婶帮忙炖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屋里飘着肉香,老人们都围着桌子,等着吃肉。刘婶把炖好的肉端上来,分成一碗碗,给每个老人都盛了一大块。

“大家快吃,这是张伯买的肉,让咱们一起尝尝!”刘婶笑着说。老人们拿起筷子,尝了一口肉,都赞不绝口。“这肉炖得真烂,好吃!”王婆婆说。赵爷爷也点点头:“还是张伯有心,让咱们都沾光了。”

张阿伯看着大家吃得高兴,心里也暖暖的:“以后咱们多编草绳,多赚钱,想吃肉了,咱们就买!”

除了编草绳,阿禾还教老人们做些别的手工,比如用稻草编小篮子,用布条编小荷包。这些小物件虽然不值多少钱,却能让老人们的日子更充实。有一次,郡里的官员来村里考察,看见老人们编的草绳和小篮子,就说:“这些手工做得真好看,要是拿到市集上去卖,肯定受欢迎。”

秦斩听了,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和阿禾商量,在市集上摆个小摊,卖老人们做的手工。阿禾说:“好啊,这样不仅能让老人们多赚点钱,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颐老院。”

周末的时候,阿禾和几个村里的年轻人,在市集上摆了个小摊,上面放着老人们编的草绳、小篮子和小荷包。路过的人看见了,都觉得这些手工做得好看,纷纷来买。有的买草绳捆东西,有的买小篮子装菜,有的买小荷包给孩子玩。一天下来,卖了三十多文钱,阿禾把钱带回颐老院,分给老人们,老人们都高兴得不得了。

第五章远方的牵挂

日子一天天过去,颐老院的日子越来越热闹。老人们不仅能一起吃饭、聊天、编草绳,还能听到外面的新鲜事,感受到村里人的关心。可有时候,老人们还是会想念在外的子女,尤其是到了傍晚,看着夕阳西下,就会想起子女小时候的样子。

张阿伯最想念儿子小张,儿子跟着商队去西域快三个月了,只托人带过两封信,说一切都好,让他不用担心。可张阿伯还是忍不住牵挂,每天都要问小石头:“石头,今天的报纸上有没有说西域商队的事?”

有一天,小石头读报纸的时候,忽然眼睛一亮:“张伯,有西域商队的消息!报纸上说,有一支来自楚地的商队,从西域回来了,带来了好多香料和葡萄种子,还说商队里有个叫小张的年轻人,很能干,帮着商队谈成了好几笔生意!”

张阿伯听了,激动得一下子站起来,手里的草绳都掉在了地上:“真的?报纸上真的提到小张了?”小石头点点头,把报纸递给他:“张伯,您看,这里写着呢!”张阿伯虽然不认多少字,却盯着报纸上的“小张”两个字,看了半天,眼里的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我儿子有出息了!”张阿伯抹了抹眼泪,笑着说,“等他回来,我一定要好好跟他说说颐老院的事,让他放心,我在这里过得很好。”

没过几天,小张真的跟着商队回来了。他一进村子,就直奔颐老院,老远就看见父亲坐在凉棚下编草绳。“爹!”小张喊了一声,快步跑过去。张阿伯抬起头,看见儿子,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紧紧地抱住儿子。

“爹,您瘦了吗?”小张上下打量着父亲,“我在西域的时候,总担心您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没想到村里建了颐老院,您在这里过得这么好!”张阿伯笑着说:“是啊,多亏了秦斩,建了这颐老院,我每天都能吃热饭,还能和老伙计们下棋、编草绳,一点都不孤单。”

小张在颐老院待了一下午,听父亲说颐老院的事,看老人们下棋、编草绳,还尝了李婶做的晚饭。“这饭真好吃,比我在西域吃的干粮强多了!”小张笑着说,“爹,您在这里我就放心了,以后我跟着商队出去,再也不用牵挂您了。”

王婆婆的孙子也回来了,他在织坊赶完了那批楚锦,特意请假回来看奶奶。他一到颐老院,就看见奶奶坐在屋里编草绳,手里还戴着李婶做的护指。“奶奶!”孙子喊了一声,跑过去抱住奶奶。

王婆婆看见孙子,高兴得合不拢嘴:“我的乖孙子,你可回来了!奶奶给你攒了八文钱,是编草绳赚的,你拿着,去买块好布料做衣裳。”孙子接过钱,眼里有些湿润:“奶奶,您别这么辛苦,我在织坊赚钱了,以后我给您买衣裳。”

赵爷爷的孙女儿也来了,她给爷爷带来了织坊新织的楚锦,上面绣着稻鱼纹,特别好看。“爷爷,这是我织的,您看看好不好看?”孙女儿笑着说。赵爷爷拿着楚锦,摸了摸,笑着说:“好看,真好看!我孙女有出息了,会织这么好看的锦缎了。”

那段时间,颐老院特别热闹,很多在外的子女都回来了,来看望家里的老人,还带来了礼物。他们看着老人们在颐老院过得开心,都很感激秦斩:“秦斩啊,多亏了你建了这颐老院,让我们在外干活也能放心。”

秦斩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老人们过得好,咱们村里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第六章咸阳来的考察官

颐老院的事,很快就传到了郡里,郡里又上报给了咸阳。咸阳的民政官听说楚地有个村级颐老院,运营得很好,就决定亲自来考察。

考察官来的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秦斩带着老支书、张阿伯、王婆婆等人,在村口迎接。考察官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穿着官服,戴着官帽,看起来很和蔼。

“秦斩大人,久仰大名!”考察官握着秦斩的手,笑着说,“早就听说你在楚地做了不少实事,今天特意来看看这颐老院。”

“大人客气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秦斩笑着说,“大人,咱们先去颐老院看看吧,老人们都在等着呢。”

一行人往颐老院走,刚到门口,就听见院里传来老人们的笑声。考察官走进院子,看见老人们有的在凉棚下下棋,有的在屋里编草绳,有的坐在门口晒太阳、聊天,脸上都带着笑容。院子里的葡萄架爬满了藤,青菜苗长得绿油油的,屋里飘出饭菜的香味,一派温馨的景象。

“这院子真不错,干净、整洁,还有生气。”考察官笑着说,走到凉棚下,看着张阿伯和赵爷爷下棋。“两位老人家,在下棋呢?”考察官问。张阿伯抬起头,笑着说:“是啊,大人,您要不要来一局?”考察官笑着摇摇头:“不了,我看你们下就好。”

一行人又走进屋里,看见方桌上摆着刚做好的饭菜,有炒青菜、蒸鸡蛋、豆腐汤,还有一碗红烧肉。“这是今天的午饭?”考察官问。李婶笑着点点头:“是啊,大人,老人们牙口不好,我把菜炖得烂一点,饭煮得软一点。”考察官尝了一口豆腐汤,点点头:“味道不错,很合老人们的口味。”

阿禾正好在屋里整理草绳,看见考察官,赶紧走过来:“大人,这是老人们编的草绳,织坊收了,还能卖钱呢。”考察官拿起一根草绳,看了看,笑着说:“编得真结实,老人们还能靠这个赚钱,不错,不错。”

医工正好今天来问诊,背着药箱走进来。“大人,我是郡里的医工,每隔三天来一次,给老人们问诊、量体温。”医工说。考察官点点头:“做得好,老人们的健康最重要,有你在,他们就能安心了。”

考察官在颐老院待了一个上午,和老人们聊了天,看了老人们的生活,还看了颐老院的账目。“秦斩大人,”考察官说,“这颐老院运营得很好,覆盖了村里所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日常照料覆盖率达100%,还能让老人们靠编草绳赚钱,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值得在全国推广。”

秦斩听了,心里很高兴:“谢谢大人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把颐老院办得更好。”

考察官临走的时候,对秦斩说:“我会把这里的情况上报给朝廷,让朝廷把‘乡村养老服务’作为试点,在全国推广。你们楚地的颐老院,就是典范!”

当天晚上,系统提示弹出:“楚地村级颐老院运营,覆盖60岁以上老人120名,老人日常照料覆盖率达100%,解锁‘乡村养老服务’试点,获咸阳民政官考察认可。”

秦斩看着系统提示,又看了看颐老院的方向,那里的灯还亮着,隐约能听见老人们的笑声和编草绳的沙沙声。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颐老院出现在大秦的乡村里,让更多的老人能安享晚年。

颐老院的院子里,葡萄架下的石桌上,还放着张阿伯和赵爷爷没下完的棋,旁边的竹筐里,装满了老人们编好的草绳,散发着稻草的清香。月光洒在院子里,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银辉,格外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