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可有良策
“懋卿,你亲自去一趟沿海,暗中联络大村纯忠。告诉他,若能成事,日后少不了他的好处。”
鄢懋卿躬身应诺。
“下官明白。”
“父亲。”
严世蕃忽然压低声音。
“朱翊钧和俞大猷在陆上或许能抵挡倭寇,但在海上...他们绝不是佛郎机战船的对手。”
严嵩眼中精光一闪。
“你的意思是...”
“儿子可以亲自写信给澳门的佛郎机船长,许诺他们更多通商特权。只要他们派几艘战船封锁长江口,朱翊钧就是有通天的本事也施展不开!”
高寒文激动地插话。
“对!断了海运,江南的丝绸茶叶就运不出去,那些商贾自然会怨恨朱翊钧!”
严嵩满意地点点头。
“世蕃此计甚妙。不过要做得隐秘,不可留下把柄。”
“父亲放心,儿子省得。”
严世蕃阴笑道。
“那些红毛鬼贪得无厌,只要给足银子,让他们打自己亲爹都愿意。”
罗龙文犹豫道。
“首辅大人,朝堂上我们该如何应对?朱翊钧此次击退倭寇,声望必定大涨...”
严嵩冷笑一声。
“龙文啊龙文,你跟着老夫这么多年,怎么还是如此天真?”
他缓缓站起,负手走到窗前。
“传话给都察院那几个,让他们明日上折子弹劾朱翊钧擅启边衅,激怒倭寇导致沿海不宁。”
“妙啊!”
严世蕃拍案叫绝。
“他打了胜仗,我们反而告他挑起战端!”
严嵩继续道。
“另外,让六科给事中联名上奏,就说朱翊钧私自改良军械,有谋逆之嫌。皇上最忌讳这个。”
高寒文兴奋地搓着手。
“首辅大人高明!下官这就去安排。”
“不急。”
严嵩抬手制止。
“先让言官们放出风声,就说朱翊钧的火器来路不正,可能是勾结外夷所得。等谣言传开了,再上奏折不迟。”
罗龙文心悦诚服地躬身。
“首辅大人运筹帷幄,下官佩服。”
严世蕃走到父亲身边,低声道。
“父亲,儿子还有一计。不如让倭寇抓几个百姓,然后放出话,说是朱翊钧不肯谈判才导致他们被杀...”
严嵩眼中带着赞赏,但表面仍严肃道。
“此事要做得干净,不可留下痕迹。”
“儿子明白。”
严世蕃狞笑道。
“死人是不会开口的。”
书房内的气氛渐渐热络起来,众人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蜡烛燃尽了一支,仆人轻手轻脚地进来更换。
严嵩坐回太师椅,环视众人。
“诸位,今日所议之事,出我口,入尔耳,绝不可外传。”
众人齐声应诺。
“谨遵首辅大人之命!”
严世蕃那只独眼在烛光下带着野兽般的光芒。
“朱翊钧以为赢了一阵就能高枕无忧?哼,好戏才刚刚开始!”
鄢懋卿谄笑道。
“有小阁老运筹帷幄,朱翊钧那黄口小儿岂是对手?”
“不可轻敌。”
严嵩沉声道。
“朱翊钧年纪虽轻,手段却老辣。
这次他能一日击溃倭寇,绝非侥幸。”
高寒文咬牙切齿。
“首辅大人,下官实在咽不下这口气!那些分田的法令一下,我高家几代人的心血就要付诸东流了!”
“父亲,您是说...这皇庄变法和论功授田,根本就是个圈套?”
严世蕃那只独眼中带着惊疑不定的光芒,手中茶盏微微颤抖,茶水溅出几滴在紫檀木案几上。
严嵩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用枯瘦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八十岁的老人,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一双眼睛却亮得吓人。
“罗大人,你怎么看?”
严嵩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如砂纸摩擦。
罗龙文身子一颤,连忙放下茶盏,拱手道。
“阁老明鉴。下官细想之下,确实蹊跷。
朱翊钧和张居正哪来那么多银子回赎土地?
光是顺天府一地,投献买断的田亩就不下百万,按每亩一两算...”
“就是一百万两!”
严世蕃猛地拍案,茶盏跳了起来。
“整个大明的缙绅加起来,怕是有上千万亩投献田!他们拿什么赎?”
严嵩冷笑一声,烛火在他眼中跳动。
“拿什么赎?根本就没打算赎!”
书房内一时寂静,只听得窗外雨声渐大,打在屋檐上噼啪作响。
“这是要...掀桌子啊。”
罗龙文喃喃道,脸色煞白。
严世蕃的独眼眯成一条缝。
“张居正那个伪君子!十年前他写《陈六事疏》时,就提到要清丈天下田亩。如今看来,他早就在谋划这一天!”
“不止张居正。”
严嵩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漆黑的夜色。
“朱翊钧这招更毒。他让张居正冲锋陷阵,自己躲在后面。事成了,功劳是他的;事败了,黑锅是张居正的。”
罗龙文倒吸一口凉气。
“好一招借刀杀人!”
严世蕃咬牙切齿。
“父亲,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这些年来,我们严家为朝廷鞠躬尽瘁,他们却要断我们的根!那些投献田,可都是...”
“都是我们的命根子。”
严嵩转过身,眼中寒光四射。
“没了这些田,我们拿什么养门生故吏?拿什么维持朝中势力?”
雨声忽然变大,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严嵩那张阴鸷的脸。
“世蕃,立刻写信给索扎、大友宗麟、尹元衡、莽应龙、郑检,还有俺答。”
严嵩的声音低沉而坚决。
“告诉他们,朱翊钧和张居正要掀桌子了,让他们别傻等着被宰!”
严世蕃一惊。
“父亲,这是要...”
“要造反吗?”
严嵩冷笑。
“不,这是自保!朱翊钧既然不给我们活路,那就别怪我们心狠手辣!”
罗龙文额头渗出冷汗。
“阁老,此事非同小可...”
“怕什么!”
严嵩猛地拍案。
“老夫今年八十了,横竖都是死。但死也要拉几个垫背的!”
严世蕃眼中闪过狠色。
“父亲说得对!我这就去写信。不过...光靠外援还不够,我们得在京城有所准备。”
严嵩满意地看了儿子一眼。
“不错。
罗大人,你在五城兵马司的人,还能用吗?”
罗龙文咽了口唾沫。
“能...能用。下官有个表侄在兵马司当差,手下有几十号人。”
“好。”
严嵩走回书案前,提笔蘸墨。
“世蕃,你负责联络外援;罗大人,你准备在城内策应。记住,打仗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败了一回不要紧,关键是要让他们不得安宁!”
严世蕃狞笑。
“父亲放心,儿子明白。对了,火药局那边...”
严嵩笔锋一顿,眼中精光暴涨。
“火药局是关键。
朱翊钧那些新式火器,都是从那里出来的。若能...”
“儿子懂了。”
严世蕃阴森一笑。
“我这就安排人手,必要时...”
“先别轻举妄动。”
严嵩打断他。
“老夫要亲自去看看。”
罗龙文大惊。
“阁老,这太危险了!”
严嵩冷笑。
“危险?老夫活了八十年,什么风浪没见过?”
他放下笔,吹干墨迹。
“你们去准备吧,记住,动作要快,时机不等人!”
玉熙宫内,檀香缭绕。
嘉靖皇帝盘坐在蒲团上,双目微闭,手中捻着一串沉香木念珠。
“主子,酉时到了。”
吕芳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手中捧着一个锦盒。
“该进丹了。”
嘉靖缓缓睁开眼,目光如电。
“吴明、吴亮那边有消息了?”
吕芳躬身道。
“回主子,刚收到密报。
朱大人用新式火器打掉了倭寇营垒,岸上的倭寇已经肃清。”
嘉靖嘴角微扬。
“好,很好。
朱翊钧没让朕失望。”
吕芳小心翼翼打开锦盒,取出一颗龙眼大小的金丹。
“主子洪福齐天,倭寇不过是跳梁小丑。”
嘉靖接过金丹,却不急着服用。
“严嵩那边有什么动静?”
吕芳低声道。
“据东厂密报,严世蕃和罗龙文今日去了严府,密谈了两个时辰。”
“哼。”
嘉靖冷笑一声。
“老狐狸坐不住了。”
他将金丹放入口中,接过吕芳递来的参汤送服。
吕芳犹豫了一下。
“主子,严嵩会不会...”
“会不会狗急跳墙?”
嘉靖放下参汤,眼中带着锐利。
“他当然会。八十岁的人了,拼死一搏也在情理之中。”
吕芳额头渗出细汗。
“那要不要先...”
“不急。”
嘉靖站起身,走到窗前。
“朕倒要看看,他能翻出什么浪来。”
转身看向吕芳。
“火药局那边如何?”
吕芳连忙道。
“一切正常。新式火器已经秘密运往沿海,留下的都是些旧物。”
嘉靖点点头。
“严嵩肯定会打火药局的主意。吕芳,你亲自去一趟,带御林军把火药局看起来。对外就说...火药局出了事故,暂时封闭。”
吕芳躬身。
“奴才明白。只是...若严嵩亲自去查看...”
嘉靖眼中带着冷意。
“那就让他看。不过...要让他看到我们想让他看到的。”
吕芳心领神会。
“奴才这就去安排。”
嘉靖忽然叫住他。
“等等。”
吕芳连忙转身。
“主子还有什么吩咐?”
“严嵩此人,越逼到墙角越会豁出去。”
嘉靖目光深沉。
“所以...要给他留一条看似能走的路。”
吕芳眼中闪过疑惑。
“主子的意思是...”
嘉靖微微一笑,那笑容却让人不寒而栗。
“他不是想联络外援吗?让他联络。朕倒要看看,这天下还有谁敢跟他一起造反!”
金山卫的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朱翊钧的官袍下摆在风中猎猎作响。
他眯起眼睛,望着眼前这片灰白色的滩涂,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张阁老,您看这土。”
朱翊钧弯腰抓起一把泥土,在掌心搓了搓,细碎的盐粒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硬得跟石头似的,这如何种得庄稼?”
张居正接过那把土,指尖捻了捻,沉声道。
“盐分太重,寻常作物怕是难以成活。”
身后传来脚步声,刘存义带着几名亲兵快步走来,抱拳行礼。
“大人,下官已带人勘察了方圆十里。从钱塘江口到浦江口,大多是这样的盐碱地,只有少数坡地可用。”
朱翊钧拍了拍手上的土渣,转向众人。
“走,去看看那些坡地。”
一行人沿着海岸线向北行进。滩涂上零星分布着几处小土丘,上面稀稀拉拉长着些耐盐碱的杂草。
朱翊钧蹲下身,用随身携带的短刀挖了几下,刀刃在坚硬的土层上只留下浅浅的痕迹。
“这地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
朱翊钧叹了口气,站起身环顾四周。
“不过水网倒是密集,若是能解决这盐碱问题,倒是个养鱼养虾的好地方。”
张居正捋须沉吟。
“开渠引水浸泡或许可行,只是耗时太久。”
正说话间,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欧阳必进骑着一匹枣红马,带着两名随从疾驰而来。老尚书年过六旬却精神矍铄,翻身下马的动作干净利落。
“欧阳大人来得正好!”
朱翊钧迎上前去。
“您看这片地,可有良策?”
欧阳必进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蹲下身仔细查看土壤。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袋,装了些土样收好,这才站起身,眼中带着智慧的光芒。
“二十年前,老夫在广西任职时,也曾遇到过这样的盐碱地。”
欧阳必进的声音沉稳有力。
“当时我设计了一种耕架,专为开垦硬地所用。”
张居正眼前一亮。
“哦?愿闻其详。”
欧阳必进从随从手中接过一个竹筒,倒出一卷泛黄的图纸,在众人面前展开。图纸上绘制着一个精巧的机械装置,有支架、绞盘和犁头等部件。
“此物需四人操作,两人扶架,两人转动绞盘。”
欧阳必进指着图纸解释。
“绞盘带动犁头,能破开寻常耕犁难以撼动的硬土。只是...”
“只是什么?”
朱翊钧急切地问。
“只是这里的盐碱地比广西的更硬,需要更大的绞盘才行。”
欧阳必进皱眉道。
“制作大绞盘需要时间,至少要一个月。”
朱翊钧突然拍手。
“俞大猷的水寨里不是有大型绞盘吗?用来起锚的那种!”
欧阳必进眼睛一亮。
“正是!那种绞盘若稍加改造,正好合用!”
张居正含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