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心情极差

杨帆察觉不妙,拉着徐渭欲跑,却被二三十个壮汉堵住。

领头的壮汉,经身边一个惨绿少年的指认,误认杨帆是钱塘大兑户张贵翁的小儿子张韧。

“你就是张韧?老子的哥哥,就是被你逼死的!今天,老子要替我大哥报仇!”

壮汉怒吼道。

徐渭急忙辩解。

“你们认错人了!这位是朝廷命官!”

然而,壮汉根本不听,挥舞着手中的砍刀,便要上前。

杨帆看清其中几人形似舟山倭寇,领头的壮汉,则像运河船帮的水手。

他断定,这是一场刺杀。

两人奔至岸边,已无路可退。

危急时刻,一条小船从柳湾划出,撑船的张老大,认出了徐渭,将二人救上船。

小船迅速驶离岸边,张老大解释道。

“徐先生,我是张进的父亲。我儿子曾跟您学过画画。杨大人废除奴婢部曲的法令,让我儿子得以去东阳做雕工。二位,都是我们父子的恩人啊!”

三人相视而笑,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涌上心头。

杨帆询问“兑户”的含义,徐渭解释道。

“兑户,是包收漕粮的大户。他们常常百般勒索,导致漕农破产。乡农被逼急时,便会与之拼命。”

杨帆听了,觉得江南变法尚浅,诸多问题,都源于化公为私。

他又提及袭击者不像乡农,张老大称其更似粮长兑户养的打手,徐渭猜测是舟山方面指使,杨帆表示认同。

上岸后,死里逃生的二人,恍如梦寐。

杨帆向徐渭诚恳求助。

“徐先生,大明已到变革之时。我希望,您能相助我一臂之力。”

徐渭历经坎坷,目睹世道沉沦,对杨帆的变法,十分认可。当即应允。

“杨大人,我愿为拯救大明与百姓,肝脑涂地!”

杨帆认为,徐渭是难得的奇才,毫无士大夫习气,易于理解尧舜大道与治乱循环理论,将来必能发挥重要作用。

回到馆舍,杨帆越想越觉后怕。

自来到大明,他从未遭遇过生命危险,此次竟遭人暗杀。

那种冰冷的杀意,让他不寒而栗。

这口气他无法咽下,且不查清楚,早晚还会遭遇不测。

次日,杨帆什么事都没做,先与徐渭一同前往观音寺找到吴明、吴亮兄弟,随后三人来到运河驳口。

他记得第一次来江南时,为对付鄢懋卿,吴明曾找到运河上一个名叫陆豪的小帮派头目,心想找到此人或许能查到些线索。

“吴明,你还记得当年,那个陆豪吗?”

杨帆问道。

吴明点了点头。

“记得,大人。那小子机灵得很,若不是他,我们当年也拿不下鄢懋卿。”

很快,吴明熟门熟路地在运河边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陆豪。

时隔一年未见,江南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一户普通的院子里,陆豪正赤着上身,拿着蒲扇纳凉。

乍见昔日恩人,他当即双膝下拜,激动不已。

“陆豪,快起来,快起来!“

杨帆扶起他,笑着打趣道。

“我看你日子过得不错,人都长膘了。”

陆豪腼腆地回应道。

“都是托了大人的福,如今日子安稳,日子也好过了。”

随后,几人坐下闲聊。

陆豪说起自己赋闲在家的缘由,称如今运河被兑漕粮的势家把持。

他们这些地头蛇被打压得抬不起头,再加上担心当年掌掴鄢懋卿的事遭报复,便躲了起来,至今已有大半年。

杨帆听完,心中一动,问道。

“陆豪,昨夜,我遇到一伙人,领头的王姓打手,以及几个戴斗笠的怪人,你可知道他们的底细?”

陆豪的脸色,骤然大变。

他压低声音,说道。

“大人,自您围困舟山后,许多走私粮食的倭国人,时常在这一带出没。那几个戴斗笠的人,多半是来买粮的倭寇。”

杨帆觉得线索靠谱,便让陆豪帮忙查王姓头目的下落。

“你查到后,去观音寺告知吴明,我自有赏赐。”

陆豪当即应下。

“大人放心,此事包在小的身上!”

回去的路上,吴明、吴亮担心杨帆的安危,立刻找了许多人,假扮成各色人等,终日跟在他身边。

杨帆也怕再遭不测,干脆搬到观音寺后院居住,还调来一支十人火枪队,时刻跟随护卫。

这天午后,在词人祠内,杨帆想起陆豪提及的漕粮问题,心中十分担忧。

他拉着徐渭商议,觉得漕粮乱象不简单,担心出什么乱子。

“徐先生,这漕粮问题,你如何看待?”

杨帆问道。

徐渭曾在胡宗宪幕府负责军粮,对江南实情更为了解。

他沉思后,问道。

“杨大人,您是否担心,严家父子,拿粮食做文章?”

杨帆于是向他询问户部和军粮的相关问题,徐渭头脑清晰,对诸多细节记忆甚详。

杨帆越听越心惊,了解到漕粮这条供应京城和九边的命脉,早已被严家掌控。

那些为漕运卫军兑交粮食的粮长、兑户,背后是严家在江南的党羽。

即便许多人已被罢免,仍对缙绅有影响力。

此外,漕粮卫军已脱离卫所框架,成了户部下属的独特存在。

现任户部左侍郎高耀,是严世藩推荐的。

这意味着,大明漕粮,实则掌握在严家手中。

若严家在漕粮上动手脚,不出数月,京城和京营几十万人,就可能挨饿。

“徐先生,此事非同小可!”

杨帆郑重地对徐渭说道。

“你熟悉粮政,我希望,你能尽快拟定一个方略,不能让漕粮,被他人掌控!”

他顿了顿,提议道。

“你先将方略,呈给曾管过一阵子漕运的巡抚张翰看。”

徐渭当即应下。

“大人放心,此事,在下定当竭尽全力。”

想到粮食危机,杨帆亲自到杭州几个粮市转了一圈。

他询问了十几个粮庄的价格,得到一个骇人的消息。

粮价较年初,已上涨三成左右。

粮食涨价如此之多,情况十分可怕。

他想起织田信长的承诺,却对日本人不太放心。

于是,他叫来屯垦卫的欧阳必进、刘存义等人,几人合计后,发现情况不容乐观。

因台州、华亭、舟山三场大战影响极大,许多地方撂荒,百姓流离。

如今虽陆续回乡,但已是八月,无法再耕种。

关于粮食问题,系统早已预警,随着产业化深入,人口脱离农业会越来越多,临界值达21时,有七八成概率爆发粮食危机。

如今看来,问题更趋严重。

若漕粮供应不上,或被严家掐住脖子,粮食危机将从江南四省扩大到北六省和九边,尤其是京营,屯兵众多且为常备军,平时不搞屯垦,后果不堪设想。

杨帆督促欧阳必进、刘存义等人抓紧处理,随后叫来王汝贤,让他立刻带一笔银子出海,去朝鲜、日本多买些粮食回来。

一番安排妥当后,已是三日之后,杨帆心中仍有些不安。

晌午,吴明悄然来到词人祠,神色凝重。

杨帆将他叫到后堂,询问是否查到了陆豪所说的线索。

“大人,查到了。“

吴明四下查看后,压低声音,咬牙切齿地说道。

“那个王姓头目,名叫王椿,是徽州人。早年跟随徐海、汪直出海,近日才从琉球回来。其手下,多为运河上的破落户,是钱塘几个大兑户养的打手。”

“这两伙人,竟能勾结在一起,真是让小的感到惊讶。”

吴明愤愤不平地说道。

杨帆心中了然。

他断定,暗杀自己的人,便是索扎,且派出了武士浪人。

这口气,他无法咽下,必须清算这笔账。

“吴明,你务必抓住那几个倭寇,让他们供出索扎。这笔账,我们早晚要清算。”

吴明当即应下。

“大人放心,小的定当竭尽全力!”

杨帆回想起前几次因疏忽而吃的亏,对此次暗杀与漕粮兑户有关之事格外警惕,担心其中暗藏更大隐患。

他独自在湖边,梳理着可能出问题的环节。

他认为,景德镇的陶工与户民矛盾、屯垦卫的管理问题,影响有限。

而漕粮掌握在严家手中,若与索扎派来的倭寇勾结,恐引发大患。

他记起漕粮短缺曾引发京营兵变,深知稳住漕粮大盘,是当务之急。

于是,他暂时放下索扎的事,叫上徐渭,一同前往巡抚衙门,商谈徐渭此前拟定的方略。

再次来到巡抚衙门,杨帆感慨江南变法推进艰难。

张翰迎出,拿出一张十年前在户部管漕运时留存的老图,提及嘉靖二十九年京营断粮、俺答兵临城下的危急情况,认同徐渭方略中关于漕运积弊源于漕运卫所衰败的观点。

“杨大人,徐先生的方略,老夫已看过。其中关于漕运积弊的看法,与老夫不谋而合。”

张翰指着老图,说道。

“漕运由漕运总督胡植,和漕运总兵官郭琮掌管。这两人,一个是严嵩的人,一个是武定侯后人,由严嵩推荐。徐先生方略中理顺漕卫、更换合适管理者的思路虽好,但因涉及严党和勋贵,推行难度极大。”

杨帆深知皇庄改革受阻,是因不愿得罪勋贵、皇族,担心漕粮问题重蹈覆辙,但仍想试探一番。

他分析漕卫现状,发现其弊端与大同、沿海卫所类似,私兑取代官兑后,严党势家与粮长兑户以次充好、短斤少两,而漕运卫军成了替罪羊。

徐渭的方略提出将漕粮划归兵部或更换漕运总兵官以恢复官兑,杨帆认同此策,却苦于没有合适理由说服徐阶。

突然,杨帆想到可利用兑户与倭寇、索扎勾结暗杀钦差一事作为突破口,既能打击索扎,又能倒逼内阁更换漕运官员,同时解除粮食危机。

他提出以此为由,请徐阁老考虑更换漕运总兵官和总督人选。

“此计可行!”

徐渭赞同道。

张翰则建议道。

“杨大人,我以为,此事还需谨慎。我们可以倭寇与漕粮兑户走私粮食为由,请内阁整顿漕务,先参漕运总督胡植,暂不点明郭琮,以免牵涉过深。”

杨帆点头同意,让徐渭起草奏陈。

徐渭很快写好奏陈,提及漕务废弛、钦差因查访倭寇粮食走私遭刺杀,指出凶手与佛郎机国总督索扎有关,且江南粮价上涨三成,恳请内阁遣巡漕御史查明漕务废弛状况,令胡植具陈内情。

杨帆与张翰均认可这份点到为止的奏陈,决定尽快上呈。

吴明、吴亮在江南根基深厚,三日后,不仅抓到四个倭寇,还查清了相关实情。

为首的倭寇田中新兵卫是肥前国夲藩武士,其余三人是本藩浪人,均为有马晴信的人,受索扎指派暗杀杨帆。

钱塘兑户头子张贯之是前任漕运总督何迁的姻亲,与徐海、汪直早有相识,多年来一直走私粮食给倭寇。

东厂审理的案子证据确凿,证实了张贯之在索扎、有马晴信授意下指使家丁协助倭寇暗杀钦差,以及他与何迁的姻亲关系。

杨帆让人誊抄证据,由亲卫送到葫芦山水寨,再由俞大猷派人送往琉球给索扎。

他认为,结合此前胡宗宪、舟山公廨、张居正联名的奏折,徐阶已无法压制,佛郎机人的末日将至。

京城的黄昏,带着闷热。

裕王府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要滴出水来。

徐阶、谭纶、李春芳三人沉默静坐,裕王则来回踱步,满脸焦灼。

回京述职的太子府詹事兼江南布政使谭纶,只知晓胡宗宪、张居正、杨帆三方联名的奏陈,尚未得知后续追加的巡抚张翰与杨帆的“漕运具陈”。

若仅有前一份奏陈,处理起来并不复杂,无非是要求佛朗机国说明情况,按常规流程办理即可,不至于得罪人。

但数日后追加的“漕运具陈”,却让事情变得棘手。

这份具陈明显针对严家,还隐隐指向勋贵郭琮,显然杨帆已掌握足以参倒郭琮、胡植的铁证,却留有余地,并未直接揭发。

在座众人对此都心知肚明,却谁也不愿先开口。

徐阶本想等裕王出面表态,却没料到裕王此前在内堂被王妃李氏挖苦,心情极差。

裕王看着在场众人,尤其是徐阶,心中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