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免于战乱
杨帆对思轰表示其能深明大势值得肯定,当前首要任务是讨伐莽应龙,随后提议召开盟会。
思轰对杨帆回避缅中行省之议感到疑惑,担心被胁迫,于是向沐朝弼和杨帆表示,麓川愿作为前驱,即刻集结大军南下征讨勃固城,以赎前罪。
杨帆对思轰的试探心存不满,语气不耐烦地表示出兵事宜需共同商议,随后带着他前往土司衙门后院。
后院是木邦土司的私人府邸,灯火通明,诸多土司已在此等候,包括三宣六慰、五个土州府及五个长官司的人员。
三宣指南甸、干崖、陇川宣抚司,六慰为车里、缅甸、木邦、八百大甸、孟养、老挝宣慰司。
这些建制自正统年后已名存实亡,缅甸宣慰司曾为阿瓦王朝头衔,后脱离明朝,与元朝缅中行省及明初缅中宣慰司不同,永乐后仅为虚衔。
当前局势群龙无首,土司各自为战,其中麓川人最为霸道,其在明朝的头衔是形同虚设的孟养宣慰司。
杨帆待众人安静后直言,对众人来参会表示欣慰,称大明国威沦丧导致周边不安,不全是个人之过,认为各位多是忠心的。
在场土司因明朝官员极少公开认错而颇为动容,他们多年来受严党荼毒,多是被逼反抗,且土官袭爵常被搁置,饱受苛捐杂税与争斗之苦。
杨帆接着提及四十年来的变局,佛朗机人、倭寇、莽氏等作乱动摇国家根基,所幸东海倭寇受重创,闽海水师已打下马六甲,大明火药局器械优于佛朗机人。
众人此前已有耳闻,又见杨帆亲卫火铳厉害及莽应龙兵败,深受震撼,仿佛看到昔日明军重现。
杨帆指出莽应龙暴虐,白古城危机四伏,阿瓦城处境同样不佳,随后询问思轰看法,思轰起身认同阿瓦城风雨飘摇,官军可传檄而定,众人纷纷点头。
接着有人提议严惩莽应龙兄弟、重新任命缅甸宣慰司,因阿瓦王后代问题引发争议,有人主张朝廷派人或麓川人担任宣慰使,各方争执不休。
沐朝弼以积威喝止众人,称缅甸宣慰司早已名存实亡,四十年前思伦攻陷阿瓦后便未再分封,此事需听朝廷与杨帆安排,众人因官军在此而噤声。
杨帆表示,阿瓦城猛勺孤掌难鸣,守军多为土司族人,传檄即可拿下猛勺,但需考虑缅人及各邦民众是否愿意接受大明委派的宣慰使。
他认为攻下阿瓦易失人心,引用诸葛丞相“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理念,称当前目标是瓦解莽应龙霸业、恢复各邦各族太平,而非与缅人全面决战,全场陷入静默。
思轰此时明白杨帆此前是在试探自己,其意图是让众人打消占有阿瓦城的念头,他担心明军不仅不攻打阿瓦,还会让猛勺担任宣慰使。
而麓川人本计划借攻城抢占先机掌控阿瓦,最怕明军不打,如今担忧之事似乎即将发生。
其他土司明白了杨帆的意图,即让猛勺反对其兄莽应龙,以瓦解莽应龙的势力,同时将麓川人排除在外,避免其再度崛起。
于是众人纷纷表示支持让猛勺担任宣慰使,认为他身为阿瓦王系之人,若能弃暗投明,担任此职并无不可。
他们一边喧哗,一边观察思轰的神色,只见思轰面无表情,眼中却满是怨毒。
众人皆知麓川人剽悍,一百年来常欺压其他土司。
此次思轰本打算借明军之力攻下阿瓦,杀掉猛勺,清洗异己,掌控阿瓦城,待明军班师后实际掌控此地。
其他土司不愿再受麓川人压榨,相比之下,更愿接受猛勺掌权。
杨帆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担心麓川人做大导致边患无解,又因麓川人是镇守北缅的重要力量,不便公开压制,便想用土司大会施压,同时加以安抚,恩威并施。
杨帆向众人阐述方略,称缅中局势关乎千年之变,处置需大气。
他提及元世祖立缅中行省、明太祖设缅中宣慰司的旧事,指出这些方式如今均不可行。
因莽应龙退据白古,若让其站稳脚跟,无论谁任阿瓦宣慰使都难以立足。
因此,他提议先立猛勺为宣慰使,加封为蒲甘王,让其为大明镇守缅中,需众土司全力辅佐。
“蒲甘王”的封号出乎所有人意料,全场骇然。
少数聪明人很快明白这是要让猛勺反对莽应龙,此策若成,将对全缅人心造成巨大冲击,莽应龙在白古城的统治会岌岌可危。
但此策能否推行,全看麓川人的态度,因麓川人在阿瓦城实力雄厚,足以遏制或胁迫猛勺。
众人的目光聚焦在思轰身上。
思轰起身表示接受大明的方略,称先辈获罪上国,自己十分感佩杨帆未加怪罪,愿率麓川人效忠大明,为上国效力,阿瓦之事也愿一力承当。
其他土司见他服软,纷纷叫好。
杨帆走到思轰面前,称宣慰使人选难定,若人选不当,待大军班师后边患可能再起。
他坦言曾认为思轰是合适人选,但因其先辈所为,思轰如今面临困境。
他劝思轰为大局尽力,待莽应龙被灭、缅中安定后,朝廷不会忘记其功劳,还告诫他要改变先辈的杀戮之行,关爱百姓,行道端正自会有福泽。
思轰猜测杨帆可能只是暂时利用猛勺,日后或许会让自己担任宣慰使,便焦急地看着杨帆。
杨帆表示世间大宝有德者居之,若思轰有德,自有天意安排,随后便不再多言。
杨帆宣布今夜将亲笔写信给猛勺,若猛勺同意,众土司须全力辅佐,待大军班师后确保缅中无战祸,还希望众土司能理解变法之旨,遵循太祖尧舜立国之道,以获朝廷重视。
杨帆请沐朝弼训示,沐朝弼对加封猛勺为蒲甘王一事虽觉可行,却担心朝廷怪罪,便决定撇开关系。
只谈及军务,称大军南征旨在对付莽氏,众土司只要忠心效力,便会万事无虞。众人欢呼后,盟会草草结束。
当夜,杨帆写了一封信,让思轰派亲信交给猛勺,同时命令思轰做好准备,若猛勺及其他缅人兵将有异动,即刻攻入行宫,等待大明官军进城。
杨帆的信很快写就,并被翻译成骠文,信中称地有其人、物有其主,如今的阿瓦城之于猛勺便是如此。
他提到掌握天下权柄者需有服众之名,蒲甘王这一称号便是如此,还指出阿瓦王朝气数已尽,先是麓川人断绝其统续,后有猛勺兄长莽应龙继承其威权,物换星移,天命已改。
信中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作比,称乱世之中,无德者终会败亡,莽应龙便是如此。
杨帆提及自己率十万大军渡澜沧江,三百舟师攻打马六甲,佛朗机人震动束手,莽应龙也逃至白古,而大军兵临阿瓦,八百土司待命,可见天意如此,无需攻城。
他表示秉持诸葛丞相攻城为下的训诫,实为避免生灵涂炭,写这封信也是念及猛勺仁厚,不忍见其与莽氏一同败亡。
他建议猛勺举旗恢复蒲甘,让天下诸侯知晓其并非佛朗机人的鹰犬,如此便是诸缅万民和北方诸侯之幸。
待全缅太平,大明会扶持猛勺以蒲甘王兼领缅中宣慰使,使阿瓦城复为使司行省,这是不世之功,若猛勺接纳,便是全缅万民之庆,自己会在城北置酒等候。
思轰粗通华文,看过信后十分惊骇,叹服杨帆的才能,认为猛勺多半会同意。
杨帆让他向猛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称自己为人天下共知,猛勺定会知晓。
思轰与老臣商议后,认为杨帆之策可行,待明军班师,猛勺孤掌难鸣,若莽应龙来攻,猛勺必守不住阿瓦,最终阿瓦还是会归麓川人所有,于是不再犹豫,即刻进城。
此时的阿瓦城一片肃杀,明朝大军围城,城中守军分属不同部落,互不信任,从猛勺到士兵都各怀鬼胎,只等明军号令便各行其是。
深夜,阿瓦旧宫,猛勺手持杨帆的书信来回踱步,望着金碧辉煌的宫殿,想到天下大势的变化,不禁有些气馁。
他虽不通华文,但身边的华人谋臣番奇为其翻译了书信,猛勺这才明白兄长莽应龙将自己留在阿瓦当炮灰,实则南下白古,并非去邉罗搬兵。
猛勺询问番奇的看法,番奇认为信中虽深藏玄机,但诚意十足,若不答应,城外的思轰恐怕会动手,他深感杨帆厉害,此信背后是麓川人的仇恨,已无考虑余地。
猛勺哼了一声,称麓川人暴虐无道,残害僧侣,不会得到神明护佑,让番奇详解信中玄机。
番奇解释说,杨帆之意是阿瓦王朝已完,如同秦朝失去天命,天下诸侯并起,而杨帆率大军南征、水师破马六甲,佛朗机人震动束手,莽应龙逃遁,此乃天意。
杨帆尊崇诸葛亮的仁心,愿扶持有德者,猛勺便是此人,且处于天下平衡的关键位置。
若猛勺以兴复蒲甘王朝为旗,可使阿瓦免于战祸,让天下人知其非佛朗机鹰犬,缅族百姓和北方土司会服从,从而重建全缅太平。
明朝会承认其蒲甘王身份,加封缅中宣慰使,阿瓦将复为全缅中枢,这是不世功勋,杨帆已在城北置酒等候其盟誓。
猛勺明白明朝是想让自己复兴新的蒲甘王朝,对抗兄长的东吁王朝,驱逐佛朗机势力,于是下定决心同意,让番奇代笔回信。
番奇感念猛勺知遇之恩,提醒他需考虑麓川人,猛勺却看得透彻,称杨帆让自己做蒲甘王就是为了压制麓川人,缅人会因尊崇蒲甘而支持自己,其他土司与麓川人不和,也会支持自己。
只要多施仁政,慢慢剪除麓川人羽翼,便能坐稳位置。番奇琢磨后觉得有理,点头同意代写。
很快,回信写就,猛勺在信中称蒲甘是全缅之望,蒲甘王需有天命者才能担任。
自己困守阿瓦,并非为对抗天兵,而是为稳定缅中,虽暂用蒲甘王之名,实则并非真蒲甘王。
如今大明大军东灭倭寇、南破佛朗机,威名远扬,自己曾因缅人被兄长裹挟、沦为佛朗机的爪牙而惶恐。
得杨帆书信后如拨云见日,明白白古东吁是佛朗机的帮凶,蒲甘王是宣慰的顺名,感念杨帆大恩,愿大开城门迎接王师。
杨帆驻扎在阿瓦城以北约二十里的一处佛寺。
正午时分,信使送来猛勺的回信,杨帆看过之后交给沐朝弼,称阿瓦城中有华人文士能写出这样的信,且受猛勺器重,可见猛勺有可取之处。
沐朝弼看后也表示认同,认为写信人对大明方略理解透彻,若猛勺能听从其言,担任蒲甘王兼宣慰使便能坐稳位置,减少边患。
杨帆感慨思氏若有这般见识,便无需千里奔波,随后提议进城。
沐朝弼整合大军,一个时辰后,阿瓦城北门大开,猛勺带领全城属员、部族要人、士绅和商人在门口跪迎。
杨帆与沐朝弼看到中间身穿奇形铠甲、头戴圆帽者便是猛勺,其旁侍立的面目清秀华人文士应为写信人。
猛勺上前拜见二人,沐朝弼觉得他看上去并不凶恶,适合担任宣慰使。
杨帆上前扶起猛勺,称赞他深明大义,使阿瓦百姓免于战乱。
猛勺仔细端详杨帆,见其气度不凡,暗自庆幸听从了番奇的建议。
杨帆询问书信作者,猛勺将番奇拉过来介绍,番奇当即拜倒拜见二人。
杨帆提及大明变法,番奇此前有所耳闻,且对“尧舜大道”有所领悟,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杨帆不断点头,认为他对变法理解到位。
一行人进入城门,满城士民夹道欢呼,向他们及身后大军洒鲜花和清水。
来到阿瓦旧宫门前,老年僧侣伽罗塔大师持钵而来,猛勺介绍其为阿瓦护国禅师。
杨帆合十还礼,伽罗塔大师让人端出金盘,盘中是金镶玉的大象,称其为阿瓦镇城灵宝,因杨帆不肆杀戮、心怀仁慈,近日才变得晶莹剔透,蕴含祥和之气,非有大佛缘者难见此相,恳请杨帆收下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