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鼓舞士气

众将七嘴八舌间,刘彰宽愈发焦急,扑通跪下,颤声说。

“永昌十分凋敝,前任知府严时泰游山玩水、不问世事,搞得百业凋敝,还纵容土官,一味调和,下官接手七八年,政令不通,各种阳奉阴违、背地捣鬼,实在没办法。”

沐朝弼大怒,斥责刘彰宽无能,严时泰能搞乱,他七八年却毫无作为,如今粮草缺乏,大军困在永昌进退不得,让自己怎么办。

说着还曝出粗口,吓坏了永昌府众官员,众人纷纷跪下,中帐气氛顿时凝固。

游居敬只好劝道。

“沐国公,不可全怪他们。大战在即,不可自乱阵脚。不如再征粮草,本官即刻给大理、楚雄发文,让他们也筹措一些。”

沐朝弼却森然道。

“游大人,军国大事非同儿戏!莽应龙是枭雄,我方如此不备,太过危险!我以为,应立刻戒严,一切以兵事为重,永昌府及其他各卫,一律由大军接管!”

他的语气,毫无商量余地。

游居敬想到朝廷法度,行军时确以沐朝弼为主,虽知他要以军令驾驭全局、拿下永昌,却毫无办法,只好叹气,将目光投向杨帆。

杨帆也倒吸一口冷气,觉得沐朝弼太难缠,行动果决,刚扎营不到两个时辰就发飙,还如此霸道。

沐朝弼身为黔国公,名义上是执掌兵事的第一人,刘彰宽说的理由也确实能构成发飙的借口,他正低头沉吟。

沐朝弼没忘记他,低声问他这个军师的看法。

杨帆差点忘了自己的军师身份,说。

“还是先实地看看,自古边郡守官多有不实之词。我以为,游大人还是尽快去各府调粮,前方也要探明军情,不可操切。沐国公,你以为呢?”

沐朝弼稍加思索,笑道。

“军师说得对。念在军师说情,先记下刘彰宽的渎军之罪,让永昌府各位大人按军师意思下去查一遍,三日后再议。”

杨帆和游居敬面面相觑,这样一来还真没办法对付他。

杨帆暗叹,太祖什么都好,就是太念旧情,把昔日功臣宠坏了,这些人地位太高,除了皇家,谁也没办法。

永昌府的粮草本有储备,或屯于永昌,或存于蒙自,由军屯供应,且当地军民半耕半军,即便大军集结,各府征调也能支撑数月。

刘彰宽知晓沐朝弼意图借粮草危机掌控局面,故意称粮草不足,实则一个月后通过压榨便能筹齐。

沐朝弼借粮草之事让众人查探,意图拖延时日,使大军在永昌府滞留,营造紧张局面,随后他瞪了刘彰宽一眼便拂袖而去。

杨帆察觉沐朝弼可能有异动,让游居敬与自己一同行动,并令三百火枪兵在山脚另立营寨。

入夜后,游居敬对粮草筹备之事存疑,想进城查看,杨帆虽也不信筹备两月仍缺粮,却更担心沐朝弼会对自己和游居敬不利,且自身缺乏对抗之力。

于是决定先往南去潞江边上扎营,以防备线贵偷袭为由远离是非之地,游居敬和李贽均表同意。

杨帆担心夜间生变,安排火枪兵轮岗守卫至拂晓,届时拔营出发。

三人在中帐和衣而眠,杨帆因劳累做了怪梦,惊醒后步出帐外。

见月明如昼,四下寂静却暗藏不安,远处永昌府城灯火稀疏如野村,他心中闪过抢占永昌城、绑沐朝弼等念头,却难以决断。

此时,四五点火光疾驰而来,大营瞬间燃起大火,探哨呼喊莽应龙大军来袭。

杨帆判断情况不假,前往沐朝弼大营。

帐内气氛凝重,沐朝弼告知杨帆,莽应龙亲率五万大军从木邦而来,兵分两路,线贵两万大军正在渡江,加上木邦兵力,敌军已超十万,他脸色难看。

杨帆意识到莽应龙加大了攻势,此人果然是枭雄。

军情紧急,众人暂时放下内部矛盾,都感到危机降临。

游居敬感叹局势急转直下,内无粮草、外有强敌、土司反侧、士民不和。

沐朝弼则惊疑不定,没想到莽应龙会真的犯境,还暗自埋怨王大任,担忧无法向朝廷和祖宗交代。

曲靖卫指挥使王福主动请命率本部去潞江东岸截击线贵,沐朝弼应允,并命王福、贺安分别前往潞江东岸和顺宁,守住关隘。

随后,沐朝弼询问杨帆的看法,杨帆沉吟后表示,敌军已有十万之众,需通盘部署,王、贺二路能挡多久是多久,当下兵力不足,应抓紧时间寻找更多援军。

沐朝弼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他说了废话,众将也投来鄙视的目光,觉得杨帆名不副实,关键时刻只会空谈。

杨帆想到,自己的优势在于民心,要稳住这一优势才能化解南征危机,而“公开选兵”便是抓住民心的奇招。

此前此计或许行不通,但莽应龙大军北犯的消息让百姓恐慌,此时民心可用,一声号令,百姓多半愿意保家卫国。

不过他担心沐朝弼会反对,看到王大任站在一旁神情沮丧,想必是顾忌自己手中的把柄,便有了主意。

杨帆先向王大任搭话,提及有良策。

“王大人,本官有一良策,可解眼前之危,不知你意下如何?”

杨帆笑着问道。

众人顿时觉得奇怪,行军打仗之事怎会先对巡方御史说。王大任立刻明白杨帆是要自己支持,当下表示相信杨帆的良策。

“杨大人所言,定是良策!在下相信杨大人的判断!”

王大任恭敬地说道。

随后,杨帆转向沐朝弼,提出“化民为兵”的策略。

“沐国公,本官有一策,可解粮草之困,亦可壮大军威。此策,便是‘化民为兵’!”

众人顿时产生兴趣,沐朝弼本想拒绝,王大任却突然鼓掌称赞,称民气可用,还意有所指地看着沐朝弼。

“杨大人此言,正中要害!民气可用,此乃良策!”

王大任大声赞叹道。

沐朝弼惊觉若百姓都听从杨帆,自己即便有五万大军也难占优势,刚想反对,却在杨帆和王大任的注视下退缩了。

他意识到王大任知晓自己诸多见不得人的事,若王大任发难,自己后果难料,只好询问具体如何“化民为兵”。

“杨大人,这‘化民为兵’,具体如何实施?”

沐朝弼问道。

杨帆提出“选兵点将”,帐内一片哗然,众人觉得这或许是个好办法。

他解释说。

“永昌府是大明屯兵重地,民气坚韧,昔年诸葛武侯在此驻军平定南中,汉夷之民皆心悦诚服,如今家国危难,可借武侯南征之名传檄乡里,邑中少年定会踊跃参军,或许能一夕成军。”

游居敬等人纷纷称赞,连沐朝弼手下的一些指挥也表示附和,沐朝弼无奈点头,又瞪了王大任一眼,王大任则暗自想着是因杨帆捏着自己的把柄才如此。

王大任又称杨帆如今担任军师,与诸葛武侯当年的身份相呼应,实乃天意,众将皆认同,毕竟他们看重运势,且听闻杨帆是福将,曾在华亭之战中避过灾祸,便再无疑虑。

杨帆当即让人取来白布,写下“大明军师南征选兵,贪生怕死者勿来!“

的条幅,字迹酣畅有力,自带杀气。

沐朝弼看后,感受到字句中的正气,联想到开国之初将帅和合的豪气,思绪万千。

他虽不像严家人那般不顾国家安危,但也不愿支持杨帆的变法,内心在家国情怀与个人前途间挣扎,一时无言。

之后,杨帆提出明日进城,在武侯祠选兵点将,沐朝弼点头同意,随即命令安效良、王福立刻开拔,并要求他们沿途随时禀报军情,二人领命。

杨帆还叮嘱安效良和王福,若遇莽应龙前锋切勿硬拼,要仔细观察对方佛朗机兵和火枪兵的数量、配伍、布陈、填药速度等细节并上报。

沐朝弼和游居敬见状,都暗自认可杨帆确实经历过战阵,临危不乱且能抓住关键。

次日拂晓,永昌卫城门大开,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拔进城。

城中百姓早已得到知府刘彰宽的通知,纷纷避让到街道两旁。

官军步伐整齐,盔甲鲜明,刀枪林立,在城中巡阅一圈后,全军从南门出城,屯扎在南面山口关隘之处。

杨帆和游居敬没有随大军出城,而是留在城内。

在东门,他们搭建了一个选兵台,一丈见方,虽不大却有七八尺高。

台上仅有一根杆子,杆上挂着杨帆亲笔所写的条幅,黑白之色在微风中显得格外醒目。条幅上写着八个大字。

“大明军师南征选兵,贪生怕死者勿来!”

知府刘彰宽见沐朝弼不再作梗,又念及强敌莽应龙大军压境,若永昌失守自己难辞其咎,便决定全力执行杨帆的方略。

他认为若能征募几万义勇,或许能保住性命,于是调动了全城衙役,征用不少民夫,让他们分成小队,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向乡下进发,开始选兵。

杨帆见沐朝弼面露鄙夷,便对刘彰宽说。

“刘大人,这样还不够。要为其增添威势,以鼓舞士气。”

随后,他让李贽带三百人火枪队过来。三百名火枪兵背着青布包裹的火枪,虽然人数不多,但因待遇优厚且久历战阵,隐隐透出大军的气势,与寻常卫所兵丁截然不同。

杨帆命令火枪兵三人一组,护卫刘彰宽的征募队下乡选兵,并询问他们是否记得军纪,众兵士齐声回应。

“记得!”

紧接着,一阵浑厚的军歌声响起,歌词直白地唱出了大明官军来自百姓、保家卫国、不做家丁部曲、团结一心等信念。

“我等生于田亩间,长于市井中,

父老乡亲,皆我骨肉,

家国危难,匹夫有责,

不为私利,不为家丁,

只为大明,只为百姓,

团结一心,共赴国难!”

军歌声中,三百名火枪兵迅速分成一百组,有序地归入刘彰宽的征募队,动作丝毫不乱。

他们步伐整齐,歌声嘹亮,所过之处,百姓无不侧目。

众指挥使从未见过这样的官军,也未听过如此军歌,不禁面面相觑。

他们所带的卫所兵,多是世袭军户,军纪松散,士气低落,与眼前这支火枪队,简直是天壤之别。

沐朝弼见状,顿觉脸上无光。

他觉得这军歌通俗易懂,精准道出普通士兵的心态,懊悔自己未能想到,同时又对歌词中“不当家丁、不讲资历”的内容感到异样。

因为这与他所带官军讲究忠义、等级,盛行部曲化、家丁化的风气截然不同。

他心中隐隐感到不安,这杨帆,究竟想做什么?

众将都是卫军出身,征战多年,却第一次见到如此朝气蓬勃、质朴刚健的军阵,纷纷将目光投向杨帆。

杨帆则淡然表示。

“这就是大明百姓的子弟兵。“

杨帆深知自己的根基在百姓之中,一路来到云贵,沿途各省多有听闻江南变法之事。

进入云贵后,官场对此虽绝口不提,民间却早已成为街巷村落间的谈资。

此次以“大明军师杨帆”的名义征募义勇,自然吸引了众多少年前来。

还未到正午,选兵台周围就已聚集了五六千人。

杨帆请游居敬以巡抚的身份主持选拔,规定只要是身强力壮、朴实勇敢的人,都能选为义勇,而那些浮浪子弟则一律不予录用。

午后稍作清点,已录取三千多人。游居敬十分高兴,当即再次派人下乡继续征募。

不过,杨帆发现了一个异常情况。

这里的少年除了衣衫褴褛,每个人身上都透着一种莫名的颓唐之气。

说他们抑郁,却又个个显得颇有精神;

但要说他们神气十足,每个人脸上又带着几分自嘲的颓色,仿佛深陷某种泥潭无法挣脱,久而久之便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凭借经历江南变法后对世道人心的敏锐洞察力,杨帆判断这些少年应该是缺乏希望、没有盼头,即便精力充沛,也早早变得颓唐虚无。

杨帆与李贽聊了一会儿后,决定一同下乡查看。午后,两人深入乡邑,走访了几个村落。

李贽感慨此地人心沦丧已久,即便采用江南的变法办法,恐怕也难以让局面好转。